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六、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七、教学过程: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1鼎2簋3尊4钺5编钟6铲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
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
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课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图一图二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趋势?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可以拓展开来,充分发挥文化史感性史料丰富的特点,尽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小黑板、挂图、多媒体展示形象图片,利用铜陵特有的铜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再现历史的能力。
初一学生尚未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和培养,因此教学中宜采用简单明了和运用身边感性史料来讲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青铜器照片和铜陵金牛洞大炼渣的有关资料(或李白描写铜陵冶炼的诗篇),进行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瑰宝的认识。
搜集5个甲骨文方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青铜工艺:利用多媒体投出实物图或利用书中的三个青铜器图观察其高超的工艺并推断其铸造方法,从而了解古代中国青铜工艺成就,也可利用铜陵大炼渣遗址和李白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宏伟的冶炼场面。
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根据第6课学生已初步接触甲骨文和金文,教师可选择5个易辨认的甲骨文,让学生找到其对应的今天的汉字,从而使学生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为象形文字,从而阐述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一、导入新课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由青铜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2. 甲骨文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
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
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以及甲骨文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阐述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就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讨论: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其制作工艺对后世有何影响?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加深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第二个子目“甲骨文记事”中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地位;最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子目明确了甲骨文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古中国的文明发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一下这段视频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器物?视频:介绍司母戊鼎教师: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青铜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感受一下灿烂文明背后奴隶的悲惨生活。
展示课题: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刚才咱们欣赏了司母戊鼎,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用来作什么用的?学生:它是用青铜做成的,祭祀用的。
教师:青铜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
展示资料:《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教师:“金”可泛指所有金属,这段话中特指铜锡合金,即青铜,意思是用青铜冶炼不同种类的器物有六种配方。
六成铜一成锡混合,是造编钟大鼎这样的礼器的做法。
展示:鼎教师:青铜鼎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
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即: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礼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CBA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
鼎重约10千克,高45厘米,底座为边长22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
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
CBA总冠军的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让我们进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师:阅读教材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学生:我国在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 000-4 000年的铜器,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图片展示教师:结合教材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教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学生:祭祀、酒具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介绍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由来和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青铜器的历史发展,包括青铜器的制作方法、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和青铜器的艺术特点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包括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形式和内涵和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等。
第四部分介绍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指出商代文化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由来2. 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发展、种类和用途,掌握青铜器的艺术特点3. 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形式和内涵,掌握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4. 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掌握商代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 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心2.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1. 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意义2. 青铜器的历史发展、种类和用途,青铜器的艺术特点3.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形式和内涵,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学难点1. 甲骨文的形式和内涵2. 商代文化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五、教学方法1. 活动导入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自己得到一些启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理解商代文化的特点。
4. 课堂互动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件展示法、图表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A.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商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并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吗?它们在商代有什么作用?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自己得到一些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认识司母戊鼎,了解青铜工艺。
培养学生搜集文物并进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标内容: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认识司母戊鼎,了解青铜工艺。
培养学生搜集文物并进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司母戊鼎;通过文物欣赏,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甲骨文;司母戊鼎(2)难点:汉字的演变;青铜工艺四.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王懿荣与甲骨文》FLASH动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甲骨文和同一时期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2自学探究:(1)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金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3)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4)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5)青铜时代是指我国的哪几个朝代?3合作探究:(1)材料分析:分析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了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
(2)趣味识字:展示一组甲骨文,请同学试着写出相应的现代汉字。
(3)推理想象:想象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推理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大量用于农业生产?(4)重点介绍:上讲台展示课外搜集到的司母戊鼎资料;出示图片,设置情境题“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聘请你当解说员,请你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参观者介绍司母戊鼎”(5)文物欣赏:出示一组青铜器图片(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西周散氏盆)说一说他们各有何用途?美在什么地方?五.教学后记:1.课文很多生僻字,应该帮助学生注音。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解读甲骨文。
2.如何理解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作的器物,包括器具、武器、轨道车辆等多种类型。
自商代开始,青铜器逐渐成为表现势力、显示地位的重要象征。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是以龟甲、兽骨等为材料,在上面刻画的文字。
甲骨文通常用于记录祭祀、商贸、祈福等事宜,因此是研究商代社会、商周年代文化的重要材料。
2.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青铜器和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考古工作的重要依据。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模具制作、铸造、精加工等多个步骤,其中的技艺繁琐高超。
甲骨文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甲骨材料,经过打磨、刻画,才能完成。
4.分组讨论古代社会中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堂练习1.甲骨文常用于什么记录?A. 祭祀B. 婚姻C. 祈福D. 打仗2.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3.制作甲骨文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个材料是什么?4.分组讨论: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延续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教材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造型精美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仅对研究商朝文明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
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来思考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小明去商店买一把剪刀、一把锤子。
要求:小明不能说话,不能用肢体语言,聪明的同学,请问:小明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这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等同学们都回答是要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时候,教师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那同学们又知道古时候的人们运用的文字是怎么样的呢?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记载他们的文字活动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教师展示图片,简要给学生介绍我国向联合国敬赠的青铜大鼎,使得学生赞叹我国青铜艺术的技术,并再一次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向联合国赠送这个礼物呢?”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23页,归纳并总结出青铜器的发展以及历史成就,主要从“出现”“发展”“盛行”“历史成就”四个方面来归纳,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三分钟过后,每一个问题抽点一名同学来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并结合教材23页右下角相关史事部分,给学生介绍关于青铜器对的礼制问题。
这时候教师抛出问题,“那么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哪些特点呢?”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学生通过司母戊鼎,我们能了解到青铜器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并结合教师总结第一个特点——规模大。
接下来再展示各种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第二个特点,就是品种多。
又展示一些图片,得出比较相近的特点——用途广。
最后给出四羊方尊的图片,教师进行讲解,提问学生这又能得出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工艺精湛。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青铜器的学习效果,教师用卡片印好各种样式的青铜器,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青铜器属于哪一个种类,并抽点学生上来展示分类。
二、甲骨文记事我们刚才学习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些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必备品的,那古人的文字是怎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甲骨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4页和25页,来归纳总结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
主要从名称来历,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发现意义四个方面。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又哪一些,教师再添加补充。
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些甲骨文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与当今的汉字有何差别?分段介绍,第一组是象形文字,第二组是会意文字,最后再列举一个总表来总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主要有哪一些。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用卡片把甲骨文印在上面,主要列举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分为四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分类处理。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四)课堂练习1.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图的展品出自中国古代的(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2.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3.《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铁农具的制造技术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青铜器的铸造工艺4.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
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5.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
这些龙骨上面刻写的符号,被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C.大篆 D.小篆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战国7.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造字法称为( )A.象形 B.指事C.会意 D.形声板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发展、盛行、成就)青铜器的主要特点2.甲骨文记事(名称、情况、内容、发现问题)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会意、形声、假借)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探寻中国的早期文明成果。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第一段,概括出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2)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1)课件展示各类青铜器的图片。
猜一猜,图中的青铜器的实用性是什么?鼎——烹饪器;觚——盛酒器;簋——盛饭器;甗——蒸饭器;盨——盛饭器;爵——饮酒器。
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从中可看出青铜制造业有哪些特点?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
(2)材料研读材料一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材料二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问: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制造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具有极高水平。
想一想,商代青铜器采用怎样的铸造方法?其制造过程是怎样的呢?你们见过一模一样的青铜器吗?为什么?商代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1.甲骨文名称的由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历史小故事: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
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
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
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
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
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
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正因为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
2.甲骨文记载的都是些什么内容?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它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评价)。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是什么?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1)象形字: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有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代表某一事物或概念。
如“上”字,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