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态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8.01 KB
- 文档页数:3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一.选择题:1. 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A.根际微生物B.叶面附生微生物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2. 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根瘤B.菌根C.叶瘤D.叶面乳酸菌3. 根土比是指:(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4. 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 土根比B. 根土比C. 比土根D. 比根土5.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6.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7. 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 互利共栖关系B. 偏利共栖关系C. 拮抗关系D. 寄生关系8. 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9. 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
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10. 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是一种:( )A.互生关系。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作者:日期:《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_、、及__5_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v1.0 可编辑可修改第一章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3.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A )。
4.A:人为因子 B:海拔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5.4.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6.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7.5.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8.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9.7、限制因子: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第二章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BAT))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D )。
A:温度 B:食物 C:湿度 D:光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B )。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B )。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8.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C )。
生态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能量流动B. 物质循环C. 信息传递D. 物种灭绝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食物供应B. 气候调节C. 休闲旅游D. 物种入侵答案:D3.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包括?A.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个体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 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 植物B. 动物C. 藻类D. 细菌答案:B5. 哪种污染不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水污染B. 空气污染C. 噪音污染D. 土壤污染答案:C6. 以下哪种不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食草动物B. 食肉动物C. 腐生细菌D. 植物答案:D7. 哪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A. 热带雨林B. 沙漠C. 草原D. 北极苔原答案:A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A.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 双向流动,逐级递增C. 单向流动,逐级递增D. 双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A9.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 植物B. 动物C. 细菌D. 真菌答案:D10. 哪种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A. 森林B. 草原C. 沙漠D. 湿地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是能量流动的基础。
答案:生产者2.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______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______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
答案:迁地4. 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在______左右。
答案:10%5.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的______最大数量。
答案:生物6.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下降。
生态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人口增长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 植物B. 动物C. 藻类D. 细菌(光合细菌)答案:B3. 以下哪种污染不属于生态污染?A. 水污染B. 空气污染C. 土壤污染D. 噪音污染答案:D4.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A. 动态的B. 静态的C. 绝对的D. 相对的答案:A5.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直接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价值D. 非生物价值答案:D6. 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生态保护?A. 植树造林B. 建立自然保护区C. 过度捕捞D. 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答案:C7. 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A. 森林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湿地生态系统D. 草原生态系统答案:A8.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食物供给B. 气候调节C. 文化娱乐D. 工业原料答案:D9.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下哪项不是生态足迹的组成部分?A. 能源消耗B. 土地使用C. 人口数量D. 废物排放答案:C10.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物种多样性B. 环境变化C. 外来物种入侵D. 自然灾害答案:ABCD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哪些方面?A. 生物种群的自我调节B. 能量流动的自我调节C. 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节D. 信息传递的自我调节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A. 栖息地破坏B. 过度开发C. 气候变化D. 外来物种入侵答案:ABCD4.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包括哪些?A. 生物生产B. 气候调节C. 水资源供应D. 文化和娱乐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A. 节能减排B. 循环利用C. 绿色出行D. 减少废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共5分)1. 生态系统服务是免费的,因此不需要保护。
绪论:思考题: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尺度:组织、空间、时间;方法:野外、实践、理论)比较3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野外:Y-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X-不易重复;实验:Y-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X-实验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理论:Y-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X-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3S技术:GPS/遥感/地理第二章主要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重庆缙云山的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生物因子(有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无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思考题: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决定和塑造: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适应和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参上)第三章G: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o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正确答案:B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D、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A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化能合成细菌C、蕨类植物D、蓝绿藻正确答案:A4、判断以下群落类型属于群落分类单位中的哪个层次分类单位。
典型草原()。
A、群系B、植被型组C、植被型D、植被亚型正确答案:D5、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能量越来越少B、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C、能量越来越多D、能量基本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瓦尔明B、达尔文C、坦斯利D、奥德姆正确答案:C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土壤顶级B、地形项级C、偏途顶级D、气候项级正确答案:D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o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正确答案:C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A^无天敌B、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正确答案:C1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o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D、动态原则正确答案:C11、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A、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B、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C、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正确答案:A12、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Bs蚯蚓C、昆虫D、鸟类正确答案:B13、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环境生态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合计43题)一、填空题1.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环境污染5.《寂静的春天》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7.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8.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生9.《增长的极限》10. Haeckel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前苏联学派12.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13. 大气圈微观二、选择题1. A2. B3. D4. D5.A B C D6. A7. A B8. B9. A 10. C三、判断题1. (√)2. (×)3.(√)4.(×)5.(×)6.(√)四、名词解释——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或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应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五、简答题1.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答:特点: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的能力。
启示以自己的理解围绕要怎么善待生态圈来作答。
2.简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答:研究内容包括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北大教育―☆生态系统历年中考习题☆―3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必得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44.(7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
(2)图中的①是指(填生理过程),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
(3)图中缺少的一个箭头是从到。
(4)近些年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这与图中(填序号)过程加强有关。
(5)低碳生活意味着低成本、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从低碳生活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多吃食物。
A.甲B.乙C.丙D.丁1.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生物圈5.(5分)2011年4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核原料泄漏事故,大量含有核原料的污水被排放入周围海水中,使当地渔业受到重创,并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
下图为福岛周围海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如果图中_______________的数量急剧减少,将直接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2)在该食物网中,鳕鱼属于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
(3)在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减少。
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4)含有核原料的污水流入海水中一段时间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作用,鲑鱼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浓度最高。
有科学家认为,如果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等因素,此次污染事件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9.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一章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3.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 )。
4.A:人为因子B:海拔因子C:地形因子D:气候因子5.4.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6.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7.5.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8.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9.7、限制因子: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第二章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BAT))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D )。
A:温度B:食物C:湿度D:光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B )。
A:Allen规律B:Bergman规律C:Logistic增长D:Tilman模型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
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B )。
A: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C:温度下限D:温度上限8.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C )。
生态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物种灭绝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物质答案:D3. 以下哪一项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A. 植物B. 动物C. 微生物D. 阳光答案:D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A. 单向的B. 可循环的C. 双向的D. 随机的答案:A5.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破坏服务答案:D6. 生态平衡是指:A.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恒定不变B.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动态平衡C. 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化D.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最小化答案:B7.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非生物多样性答案:D8.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学中的干扰类型?A. 自然干扰B. 人为干扰C. 随机干扰D. 计划干扰答案:D9.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A. 过度放牧B. 森林砍伐C. 气候变化D. 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保护的目标?A. 保护物种B. 保护生态系统C. 保护环境D. 增加污染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 气候条件B. 土壤特性C. 人类活动D. 物种多样性答案:A、B、C12. 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食物供给B. 气候调节C. 水净化D. 废物处理答案:A、B、C、D13.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A. 生物多样性下降B. 水土流失C. 土地荒漠化D. 物种数量增加答案:A、B、C14.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哪些?A. 维持生态平衡B. 保护生物多样性C.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A、B、C15. 以下哪些是生态学研究的方法?A. 野外观察B. 实验研究C. 模型模拟D. 文献综述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可逆的。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雷雨天气有助于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NO3B.PM2.5(微粒直径约为2.5×10-6m)含氮分散质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二氧化硫有毒,严禁将其添加到任何食品和饮品中D.“酸雨”是由大气中的碳、氮、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造成的2.汽车尾气中的含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CxHy)、碳等,直接排放容易形成“雾霾”。
因此,不少汽车都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尾气形成“雾霾”与汽油(属于碳氢化合物)未充分燃烧有关B.尾气处理过程中,氮氧化物(NO x)被还原C.Pt-Rh 催化剂在处理尾气的反应前后质量未变化,说明它并没有参与化学反应D.使用新能源电动汽车能有效控制雾霾3.焚烧下列物质,严重污染大气的是A.聚氯乙烯B.聚乙烯C.聚丙烯D.有机玻璃4.当今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对应关系不完全正确的是A.酸雨——SO2、NO2、CO2等B.光化学烟雾——NO2、C x H y等C.温室效应——CO2、CH4等D.白色污染——各种颜色的难降解的塑料膜、塑料袋等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潮、白色污染、绿色食品都与相关物质的颜色有关B.地震发生后,灾区急需大量消毒剂,其中SO2可用于环境消毒C.在空气质量日报中CO2含量属于空气污染指数D.我国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铅对环境有污染6.由制铝工业废渣(主要含Fe 、Ca 、Si 、Al 等的氧化物)制取聚合硫酸铁铝净水剂的流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控制适当反应温度并不断搅拌,有利于提高铁、铝浸取率B .23Al O 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232Al O 6H 2Al 3H O +++=+C .滤液中主要存在的阳离子有:H +、2Fe +、2Ca +、3Al +D .聚合硫酸铁铝水解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作用7.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同步练习题-湘教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台湾省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临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B.台湾岛平原多分布在中部和东部C.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D.旅游业是台湾省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下列景观反映了黄土风情的是()A.B.C.D.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第1页共10页第 2 页 共 10 页理中的基本力量。
有些民俗的形成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回答下面小题。
3.“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山歌出现的地形区是( ) A .黄土高原B .青藏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4.富有“黄土风情”特色的民俗文化是( ) A .二人转 B .信天游C .京东大鼓D .对山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形具有“三山夹两盆”的特点,全年降水量较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季节性河流,夏季水量最大。
读“新疆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山脉是( ) A .祁连山B .阿尔泰山C .天山D .昆仑山6.新疆全年降水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四周高山环绕 B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C .气温高,蒸发旺盛D .沙漠广布7.塔里木河夏季水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降水丰富 B .生产用水量少 C .生活用水量少 D .冰雪融水量大陕北米脂县的高西沟,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在山顶植松树,沟岔栽用材林;阳坡栽洋槐、椿树,荒坡种柠条,沟谷栽果树。
经过几十年治理,高西沟已变成青山绿水。
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高西沟的“肥土”最终流入 ()A.黄河B.淮河C.长江D.珠江9.高西沟位于 ()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东北平原10.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人们治理高西沟的措施是()A.陡坡种植粮食B.修筑拦土坝C.大力发展畜牧业D.采取生物措施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生态学练习题(八)及参考答案生态学练习题(八)一、填空(每项1分,共20分)1.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而温带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这种现象可以用解释。
2.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物种的主要依据是。
3.单位顶层理论中的“顶层”是指4.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5.地球上碳最大的储存库是6.植物可以在新的地方生长;这是成功安置工厂的标志。
7.反转录生物的主要特征是:;8.水生植物有三种类型:;;。
9.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10.植物种间对辐射强度反应的重要战略差异显示为;,它们分别具有是适应于高的和低的光辐射范围。
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富养化:2.自养生态系统:3.基础生态位:4.负反馈:5.同化效率:三、多项选择题(每个问题2分,总共20分)1生物群落是()。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中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树木的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观特征;c、一棵草和一棵树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物群落;d、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是相同的。
3.关于社区马赛克概念的正确讨论是()。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化;c、每个马赛克只包括一个小社区;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5.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
a、建群种生长减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中的环境已不利于远缘物种的生存;c、社区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类型;d、物种数量不稳定6.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a温带森林b热带森林c草地d北方针叶林7.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a磷b碳c硫d钾8.物质的热容是1cm物质上升所需的热量。
初二生态系统练习题
1. 请简要解释以下生态学中的概念:
a) 生态系统
b) 种群
c) 生物圈
d) 气候带
2. 选择题:
a) 下列哪个不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1. 水域
2. 大气层
3. 岩石
4. 生物体
b) 下列哪个因子会对种群大小产生影响?
1. 种群生物的竞争
2. 摄入食物的数量
3. 气候变化
4. 所处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c) 若一种生物在一个特定区域消失,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
1. 没有影响
2. 破坏性影响,导致物种灭绝
3. 改变环境平衡,但不至于物种灭绝
4.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难以预测,因此无法确定
3. 简答题:
a) 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b) 生物圈中的能量流动存在一个能量损失的过程,请解释这个过程以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如何转化。
c)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它为生态系统提供的益处。
4. 应用题:
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鱼是主要的食物链成员。
根据调查,科学家发现湖水中增加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请回答以下问题:
a) 预测这种毒性化学物质会如何影响湖泊的食物链?
b) 预测若湖水中毒性化学物质的浓度进一步增加,将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c) 提出一些建议来减少湖水中毒性化学物质的浓度,并保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上就是初二生态系统练习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你学习进步!。
课后习题生态部分P63一、基础题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2.假如要调查-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3.下页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二、拓展题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较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你认为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还会升高吗?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调整吗?P69一、基础题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加以说明吗?2.20 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人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自1915年至1943年的消长情况。
(2)从1915年到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二、拓展题假设你承包了一个鱼塘,正在因放养多少鱼而困惑:放养密度过大,鱼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放养密度过小,水体的资源和空间不能充分利用。
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网站,如www /fishery/tech/等。
P77一、基础题1.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食物种类C.湿度D.温度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假设种群A捕食种群B。
它们之间用一屏障隔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达到最大值。
这时将屏障撤掉。
预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可能会怎样变化?请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
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5.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
物的现象。
6.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单位为mg/L。
9.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0.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生物膜是附着在载体表面,以菌胶团为主体所形成的粘膜状物。
二、选择题
1.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C)。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 竞争关系
D.拮抗关系
2. 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CO2。
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物质、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A.互利共栖关系
B.共生关系
C.偏利共栖关系
D.竞争关系
3.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为(A)。
A.细菌
B.真菌
C. 放线菌
D.藻类与原生动物
4.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原因是(D)。
A.氧气充足
B.营养条件好
C.环境污染
D.温度适宜
5.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B)。
A.互生
B.寄生
C.猎食
D.拮抗
6.根瘤是(A)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A.根瘤菌
B.弗兰克氏菌
C.蓝细菌
D.鱼腥藻
7.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A)中。
A.土壤
B.水域
C.空气
D.生物体
8.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C)。
A.嗜酸
B.嗜碱
C.嗜盐
D.嗜热
9.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C)。
A.随意性
B.可代替性
C.高度专一性
10.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D)。
A.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B.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利用同一营养而造成一种微生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C.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体内并依赖后者生存
D.一种微生物捕获吞食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1.甲种微生物较乙种微生物更喜高温生长,一旦环境温度有所提高,就会出现(A)。
A.甲种微生物渐占优势
B.乙种微生物渐占优势
C.甲乙两种微生物都受到抑制
D. 甲乙两种微生物的比例维持均势原状
12.生长于下列海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应认为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是(C)。
A. 近海海水微生物
B.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
C.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
D.表面海水微生物
13.两种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具有下列特性的是(A)。
A.形成一个特殊的共生体
B.在生理上各不相干
C.其中一种微生物可以逐步杀害另一种微生物
14.多种微生物生存于营养丰富、条件良好的同一环境时,会竞争(D)。
A.营养物质
B.水
C. 空气
D.空间
三、判断题
1.酵母菌发酵糖产生大量酒精,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此种关系称拮抗关系。
( O )
2.真菌与藻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微生物与微生物共生。
( X )
3.地衣是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典型例子,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于昆虫而形成的一种名贵中药。
( O )
4.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
( O )
5.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 X )
6.湖水的“水华”或海水中的“赤潮”是由于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浓度过高,造成水体的富集营养化而出现的一种大面积环境污染现象。
( O )
7.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处理法。
( O )
8.乳酸发酵后的牛奶可以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乳酸菌与其它牛奶腐败菌之间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O )
9.由于极端环境中的条件太苛刻,因而在极端环境中无微生物生存。
(X )
10.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也可以在普通条件下生存。
(X )
11. 生物膜主要由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 O )
12. 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 O )
四、问答题
1.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有: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沼气发酵法。
污水在多种微生物群体的作用下,分层为气体,清水,残渣,残渣再经过厌氧发酵变为沼气和废渣。
废渣可做有机肥料。
2.什么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包括哪些成分?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什么?
活性污泥是指由菌胶团形成菌、原生动物、有机和无机胶体及悬浮物组成的絮状体。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90%~95%。
,并多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原生动物起间接净化作用。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在静止状态时,又具有良好沉降性能。
3.评价饮用水的质量时,为什么把大肠杆菌数作为重要测量指标?
在污染水体中,大肠杆菌群的比例相对较高,是含有粪便物质污染的主要指示种类。
4.简述水处理系统中生物膜的作用原理。
生物膜有污水于载体接触而形成,微生物吸附在载体上并增殖。
生物膜主要由菌胶团、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组成,污水通过时,污染物被生物膜的细菌等氧化分解。
5.下述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如何?设想如何分离。
噬盐菌;厌氧菌;高渗酵母菌;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噬盐菌:海滩,高盐环境,如食品淹制厂,盐厂等,在培养基中有一定盐分。
厌氧菌:无氧条件;河底污泥、沼气池,堆肥中心等。
进行厌氧培养。
高渗酵母菌:酱油厂,糖浆等分离。
高浓度糖的高层培养基中培养
乳酸菌:乳制品厂周围,蔬菜腌制中分离。
酸的环境、 ph〈〉培养
纤维素分解菌:森林、木厂、牧场、草厂等分离。
以纤维素为C源的培养基中。
硝化细菌:活性污泥、养殖池塘底质、生物滤池(滤棉)等分离。
厌氧或有氧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