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996.68 KB
- 文档页数:4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是指在软件工程领域进行科研或实践活动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作为软件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了解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研究效果和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软件工程实践者常常会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实践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结果。
在进行软件工程研究时,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实践者了解当前研究热点和知识前沿,避免重复前人工作,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软件工程实践者常常会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实验、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回答研究问题。
在软件工程领域,实证研究可以帮助实践者验证和评估软件工程技术、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需要建立假设、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软件工程实践者还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案例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个别现象,来了解其背后的特征、机制和原理。
在软件工程领域,案例研究可以帮助实践者了解特定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团队合作方式、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案例研究的方法包括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
通过案例研究,软件工程实践者可以提炼出通用的经验和教训,为软件工程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此外,软件工程实践者还可以采用原型开发和评估的方法。
原型开发是指通过迭代的方式,快速构建软件原型并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反馈。
在软件工程研究中,原型开发可以帮助实践者快速验证和演示新的软件功能和设计理念。
而原型评估则是对原型实施用户调查、实验和评估,以了解用户对软件原型的满意度、易用性和实用性等。
原型开发和评估的方法可以帮助实践者迅速验证和改进其研究成果,提高软件工程实践的效果和用户体验。
最后,软件工程实践者还可以采用模型构建和仿真的方法。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软件工程,通常被称为软件开发,是应用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和维护的复杂过程。
它是一种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信息设计和开发。
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借助多样的方法来实现对复杂软件系统的有效研究。
首先,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识别项目的立项阶段,了解项目的最终目标。
在此阶段,他们会分析用户的需求,开发系统的功能抽象,设计系统的结构和架构,建立项目的概要设计和技术方案,确定技术标准和方法论,以及定义软件产品功能的技术要求。
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往往包括交互式工作法、有限元方法、自动控制方法和其他系统分析技术。
其次,在实施阶段,实践者需要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与软件系统开发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理论知识,并确定具体的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法。
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包括正交和MPP的全面测试、结构化工程管理方法、软件迭代技术以及基于领域和角色的研发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实践者更加准确地实现项目。
第三,测试阶段是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按设计要求正确完成功能的重要阶段,实践者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用系统视角来进行系统测试,重点检查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模拟测试法、构思实针和评估实针的方法、故障率的预估技术、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以及性能测试和用户体验测试等。
第四,在维护阶段,实践者的职责是根据用户的诉求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不断修正和更新软件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开发性和可用性。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可靠性分析方法、可维护性分析方法、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可加性分析方法,以及软件修补、系统重构、安全审查、功能增强和交互体验测试等。
总之,软件工程实践者要想成功实现软件系统开发,就必须结合系统的特性,合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立项、实施、测试和维护等阶段实现有效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通过重视软件工程技术,以及不断提升和更新研究方法,以提高开发效率,实现更好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实践者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方法在实践者的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他们系统地获取、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
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通过详细地调查和分析实际的软件项目或实践案例,来获取关于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的有用信息。
案例研究可以帮助实践者深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以了解实践者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实际行为、经验和观点。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实践者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指导他们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工作。
三、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软件工程领域。
实践者可以设计和进行实验,以验证和评估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实践者比较不同的解决方案,评估其性能和效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四、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文献和相关资料,来了解和总结某个特定主题的研究进展、方法和结果。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实践者了解目前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从而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实践者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混合研究。
例如,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或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相结合,来验证和支持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软件工程实践者在进行研究时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最合适的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该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严谨地进行研究,以获取有价值的结果,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进行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软件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那么如何进行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软件工程研究的核心,只有在深入研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
软件工程的理论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部署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的本质和实践过程,为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实践研究实践是验证理论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软件工程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软件工程的实践包括需求分析、项目管理、质量保证、测试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参加项目开发、实际应用以及与业界最新工具和技术的接触,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掌握更为高效和实用的实践技术,推动软件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三、团队合作软件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因此,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与各种类型的人员进行合作,包括需求分析师、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等等,只有通过协作和配合,才能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和顺利完成。
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广泛地了解团队合作的原则、技巧和最佳实践,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合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项目胜利。
四、学习新技术软件工程是一项充满变化的学科,每天都有新的工具和技术产生。
因此,学习新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需要关注最新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掌握最新的工具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为项目提供服务。
此外,我们还需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前了解即将到来的新技术和趋势,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前瞻性的项目方案。
五、持续改进软件工程是一项不断变化和完善的工作。
因此,持续改进非常重要。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pdf1.引言软件工程作为一门高度工程化的学科,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实践,实现软件的高效、可靠、可维护等目标。
随着现代软件开发的复杂度和规模不断增加,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
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软件开发项目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来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和成功的因素。
案例研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2.1选择案例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应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代表性案例。
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项目,应该考虑诸如开发者数量、规模、复杂度、成功度等因素进行筛选,以确保所选案例的代表性和分析的可靠性。
2.2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案例研究的关键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问题定义和目标明确;②数据采集方式选择,包括访谈、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③数据收集工具的设计,如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设计、文本分类等;④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实现,如描述性统计、主题分析、因素分析等;⑤结果呈现和解释,如图表、文字解释等。
2.3结论和总结在完成数据分析后,需要通过整体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对软件开发项目的规律和成功因素的结论和总结。
同时,也需要对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便于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对软件开发过程或实践进行实验和观察,以发现或验证相应的假设或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3.1问题定义在实验研究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如:验证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等。
3.2实验设计在设计实验时,需要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以及相关的度量方法等。
合理的实验设计对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3.3实验实施和数据采集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循实验设计,并确保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软件旳定义:软件是:1)指令旳集合,通过执行这些指令可以满足预期旳特性、功能和性能需求;2)数据构造,使得程序可以充足运用信息;3)软件描述信息,以硬拷贝和虚拟形式存在,描述程序操作和使用。
软件与硬件旳区别:软件是设计开发旳;软件不会磨损;大多数软件是按需求定制旳。
IEEE定义:(1)将系统化、规范化、可量化旳措施应用于软件旳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措施应用于软件;(2) 在(1)中所述措施旳研究。
软件工程旳层次:软件工程旳根基在于质量关注点。
软件工程旳基础是过程层。
过程将各个技术层次结合在一起,使得合理地、及时地开发计算机软件成为也许。
措施为构建软件提供技术上旳处理措施("怎样做")。
工具为过程和措施提供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旳支持。
通用过程模型旳5种框架活动:沟通、筹划、建模、构建、布署8个经典旳普适性活动:软件项目跟踪与控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技术评审;测量;软件配置管理;可复用管理;工作产品旳准备和生产软件神化:有关软件及其开发过程被人们盲目相信旳某些说法,它实际上误导了人们对软件开发旳态度。
螺旋模型:一种风险驱动型旳过程模型,一种演进式软件过程模型。
它结合了原型旳迭代性质和瀑布模型旳系统性和可控性特点。
具有迅速开发越来越完善软件版本旳潜力。
统一过程(UP):以用例为驱动、以系统架构为关键,迭代式增量式开发过程。
RUP包括起始、细化、构建、转换和生产5个阶段。
五个UP阶段并不是次序地进行,而是阶段性地并发进行。
成熟度级别:第0级:不完全级、1已执行级、2已管理级、3已定义级、4已定量管理级、5优化级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计划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瀑布模型:一种系统旳、次序旳软件开发措施。
缺陷:实际项目开发中很少遵守瀑布模型提出旳次序;客户难以清晰旳描述所有旳需求;客户要等到开发周期旳晚期才能得到可执行旳程序;在线性过程旳开始和结束,轻易发生“阻塞状态”。
读书笔记--软件⼯程实践者的研究⽅法(⼀)软件⼯程实践者的研究⽅法Software Engineer-Apractitioner’s Approach Fourth Edition第⼆部分软件项⽬的管理第三章项⽬管理的概念作者提出有效的项⽬管理集中于3个P:⼈员(people),问题(problem),过程(process)。
⼈员:项⽬参与者:包括:领导,项⽬经理,开发⼈员,客户(提出需求的⼈),最终⽤户(使⽤软件者)问题:作者提出软件项⽬管理的第⼀个活动是软件范围的确定。
即以下⼏个问题:背景:软件适应什么系统,产品的背景,有什么限制。
⽬标:软件要产⽣什么样的数据来作为输出。
需要什么输⼊。
功能和性能:软件有哪些功能,需要满⾜什么样的特殊性能。
作者提出⾯对问题“分⽽治之”的策略。
细化,提供更多细节。
过程:过程中如何选择⼀个合适的软件过程模型。
过程采⽤的软将⼯程模型主要有: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RAD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构件组装模型,并发开发模型等。
过程需要分解成具体的⼯作任务:如在与⽤户联系的时候,可能需要下列⼯作任务来完成:1.复审⽤户要求2.安排与⽤户讨论的会议3.研究如何定义解决⽅案和⽅法4.为正式的会议准备⼀份“⼯作⽂档”和议程。
5.召开会议6.共同制定需求规格说明书,该说明书能反映软件的数据,功能和⾏为特性。
7.复议每⼀份规格说明书,确认其正确性,⼀致性,和⽆⼆义性。
8.将所有的⼩规格说明书组装起来形成⼀份范围⽂档9.复审范围⽂档。
10.根据需求修改范围⽂档。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第1章软件工程介绍1.软件的定义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正常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材料。
软件的定义:1、指令的集合,通过执行这些指令可以满足预期的特征、功能和性能需求2、数据结构,它使得程序可以充分利用信息3描述程序操作和使用的文档2.软件的特征a)软件是设计开发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制造的b)软件不会磨损c)虽然整个工业向着基于构件的构造模式发展,然而大多数软件仍是根据实际的顾客需求定制的3.软件与硬件的区别a)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b)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软件开发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制造过程c)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没有磨损、老化问题d)软件的开发、运行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不同程度地依赖于硬件和环境,导致了软件升级和移植地问题e)软件复杂性越来越高f)软件开发成本相当昂贵g)大多数软件是新开发的,而不是通过已有的构件组装而来的h)软件工程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4.遗留软件与软件的演化系统演化的原因:a)系统需要修改其适应性,从而满足新的计算环境或者技术的需求b)软件必须根据新的业务需求进行升级c)软件必须扩展以具有与更多现代系统和数据库的协作能力d)软件架构必须进行改建以适应多样化的网络环境30年来软件发展的规律:1、持续变化规律,2、复杂性增长规律,3、自我调控规律,4、组织稳定性守恒规律,5、保证通晓性规律,6、持续增长规律,质量衰减规律,7、反馈系统规律。
5.软件神话:1、管理神话。
软件项目经理依赖信条,减轻提高软件进度和质量的压力。
如开发宝典、增加人员、软件外包。
2、用户神话。
开发小组没有和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没有达到用户期望。
如没有详细了解就开始写程序,认为软件容易适应变更。
3、从业者神话:软件开发者深信各种神话,旧的方式根深蒂固。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首先,作为软件工程实践者,了解并掌握定性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实践者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软件系统的特点以及潜在的问题。
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实践者可以进行深入的访谈、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也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实践者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设、评估效果和进行决策。
实践者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来获取客观的数据和结论,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实践者还需要了解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实践者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评估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方法,实践者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可靠的结论和建议,指导软件工程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此外,行动研究方法也是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行动研究方法强调实践者参与实践、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的过程。
实践者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方法,不断地尝试、反思、调整,从而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实现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总之,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行动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实践者可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软件系统特点,验证假设、评估效果,不断改进和创新软件工程实践。
希望本文介绍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软件工程实践者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研究方法是实践者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以及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想要验证一个新的开发方法是否能够提高项目的交付质量,他们可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项目数据和开发团队的反馈来验证这一假设。
案例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软件工程领域,案例研究通常用于深入了解某个特定问题或现象。
例如,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在项目中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技术挑战,他们可以进行案例研究,通过详细分析该案例来寻找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类似的挑战提供经验教训。
实验研究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软件测试团队想要验证一个新的测试工具是否能够提高测试效率,他们可以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来验证这一假设。
调查研究是软件工程实践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的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数据来了解人们的观点和行为。
例如,一个软件产品团队想要了解用户对他们产品的满意度,他们可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意见。
总之,软件工程实践者需要掌握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技巧。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研究方法,软件工程实践者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软件与硬件的区别:本质逻辑与物理;软件是设计开发的;软件不会磨损;大部分软件是按需定制的。
IEEE定义:(1)将系统化、规范化、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2)在(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框架活动:沟通、策划、建模、构建、部署
成熟级别:第0级:不完全级、1已执行级、2已管理级、3已定义级、4已定量管理级、5优化级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计划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
瀑布模型:特点—文档驱动优点:消除非结构化软件;降低软件的复杂度,促进软件开发工程化缺点:实际项目开发中很少遵守瀑布模型提出的顺序;客户难以清楚的描述真正的需求;客户要等到开发周期的晚期才能看到程序运行的测试版本;在线性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容易发生“阻塞状态”RAD缺点:1、对于大型项目,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来创建相对独立的RAD团队
2、如果开发者和客户没有做好短时间急速完成系统的准备,则可能导致失败
3、因为是构件式开发,如果一个系统不能合理的模块化,会带来很多问题
4、如果系统需求是高性能的,并且需要通过调整构件接口的方式来提高性能,则不能采用RAD模型
5、技术风险高的情况下,不宜采用RAD模型,如项目开发使用大量的新技术
敏捷团队成员特点:基本能力、共同目标、精诚合作、决策能力、模糊问题解决能力、
相互信任和尊重、自我组织
4个框架活动:策划、设计、编码和测试设计原则:KIS
结对编程:两位程序员肩并肩地坐在同一台电脑前合作完成同一个设计
优点:结对的两人完成其工作,所开发代码和其他工作集成。
有些情况下,这种集成工作由集成团队按日实施,还有一些情况下,结对者自己负责集成,这种“连续集成”策略有助于避免兼容性和借口问题,建立能及早发现错误的“冒烟测试”环境
Scrum原则:1组织小团队,以达到“沟通最大化,负担最小化,非语言描述、非形式化知识”
2过程对技术和业务变化具有适应性,以“保证制造具有最好可能的产品”
3过程生产频繁发布“可检查、可调整、可测试、可文档化、可构建”的软件增量
4开发工作和开发人员划分为“清晰的、低耦合的部分或包”
5坚持在产品构建中进行测试和文档化
6提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成产品的能力
宏要素: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作为更大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一部分
系统工程的层次结构:全局视图、领域视图、要素视图、详细视图
导出需求遇到的问题:范围问题、理解问题、易变问题
协同需求收集会议的基本原则:1软件工程师和客户共同举办和参与 2制定筹备与参与会议的规则3拟定一个会议议程:既涵盖重点,又鼓励自由交流4由一个主持人控制会议
分析模型的三个目标:1)描述客户需要什么2)为软件设计奠定基础
3)定义在软件完成后可以被确认的一组需求
实体类:表示系统存储和管理的永久信息;描述必须存贮的信息及其相关行为;通常对应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边界类:表示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描述外部的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
控制类:表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控制逻辑
设计质量的指导原则:
1 设计应展示出这样一种结构:a已经使用可使别的系统风格或模式创建b由展示出良好设计特征的构件构成c能够以演化的形式实现,从而便于实现和测试
2设计应该模块化 3设计应该包括数据、体系结构、接口和构件的清楚的表示
4设计应导出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适于要实现的类,并由可识别的数据模式提取
5设计应导出显示独立功能特征的构件
6设计应导出接口,这些接口降低了构件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连接的复杂性
7设计的导出应根据软件需求分析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方法进行
8应使用有效传达其意义的表示法来表达设计
功能独立:两个标准:内聚和耦合。
内聚性显示了某个模块相关功能的强度,耦合性显示了模块的
相互依赖性
数据流类型决定映射方法:变换映射、事务映射
基于类的构件设计基本原则:开关、Liskov替换、依赖倒置、接口分离、发布复用等价性、
共同封装、共同复用原则。
功能内聚:主要通过操作来表现,当一个模块完成一种且只一种运算并返回结果时发生这个级别上的内聚
数据耦合:当操作需要传递较长的数据参数时就会发生
设计概念(重要)
抽象过程抽象:指具有明确和有限功能的指令序列数据抽象:描述数据对象的冠名数据集合
体系结构(扇入、扇出、宽度、深度:腰鼓形)模式(设计模式)模块化:分而治之的策略(高内聚低耦合)
信息隐蔽原则:每个模块都对其他模块隐藏自己的设计决策
求精自顶向下地设计策略重构重新组织的技术,简化构建的设计,而无需改变其功能或行为
设计类:分类(5个)和特征(4个)
用户接口类业务域类过程类持久类系统类
完整性与充分性原始性高内聚性低耦合性
白盒测试基于过程细节的封闭检查,提供检查特定条件集和(或)循环的测试用例,测试贯穿软件的逻辑路径和构件间的协作。
侧重于内部逻辑的测试语句覆盖路径覆盖
用例图
电信计费用例图学生选课系统用例图
数据流图
状态图电水壶、
计算机、打印机、
复印机的工作
异常1 异常2 顺序图饮料自动销售系统、ATM 机取款等等
正常顺序
不通电 通电 烧坏
turn-on
tur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