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减乘除号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背景与故事加减乘除号的由来“+”、“-”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 1631 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 」转动 45 °角,这样乘号「 x 」也就面世了。
「 x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是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
“•”(乘)号和“:”(比或除)号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五+、-、×、÷、=在研究+、-、×、÷、=关于加、减法的产生,其实,原始人数数的活动就是最初的加法活动,正是一加一抽象出数的概念.减法是与某一事物的消失有密切关系,这种消失也常是一个一个地进行着.正是这种作为数的活动的加、减活动才逐渐有了加减运算规则.我国古代也没有运算加法的符号.用“加”、“合”表示相加,用“减”、“去”表示相减.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古代最初加减法都从高位到低位.下面介绍“+、-、×、÷和=十五世纪时,德国有个数学家教魏德美(wid-man).他每天忘我地计算、废寝忘食很累,当时还没有运算符号可以使用,于是他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说:“在横线上加竖,就表示增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走一竖就减少,“-”就叫减号吧”.“+”、“-”号在1489年来出版的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从此,大家都承认,开始使用,当时这本书中,这些符号并不作为运算符号,而表示剩余和不足.所以,“+、-”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hoecke)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号是十六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Recorde约1510-1558)创造出来的,他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字相等的情况,又不好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的了,于是他在1557年出版的书中第一次使用“-”表示相等,所以“-”号的年龄比“+、-”号小100岁.“×”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来创造的,他认为乘法也是加,就把加号斜过来,变成“×”,以表示乘法,取名叫“乘”.十八世纪时,“÷”号诞生在瑞士,学者哈纳在算账时,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这种算法,取名为“除”.所以,“×”号和“÷”号都诞生200多年了.C·鲁道夫(Rudolff)在他的书《求根术》中引进的,这书在德国有很大影响.1553年德国数学家M·施蒂费尔(Stifel)又发表了这本书的修订本,也使用了符号+,-并且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第七十二章加减乘除符号的来历第七十二章:加减乘除符号的来历在我们日常的数学运算中,加减乘除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操作。
然而,你是否思考过这些符号是如何诞生的?本章将为大家揭开加减乘除符号的来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符号背后的故事。
一、加法符号的来历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用于计算两个数的总和。
加法符号“+”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巴比伦的数学表达。
在巴比伦时代,人们用垂直于地面的斜杠来表示数字,而每个数字都有其特定的符号。
加法符号就是由两根斜杠交叉而成的“十”字,表示两个数相加的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法符号逐渐演变为现代常见的“+”形状。
这种形状被认为源于拉丁文中“et”(意为“和”的同义词)的缩写形式“⁊”,其形状与“+”非常相似。
在13世纪,这个符号在欧洲开始广泛使用,并成为了表示加法的标准记号。
二、减法符号的来历减法用于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而减法符号“-”实际上来自于拉丁文中的字母“R”(拉丁文中的“res”意为“差”,“removere”意为“减去”)。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将“R”标记用于减法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R”逐渐变形为现代的减法符号“-”。
三、乘法符号的来历乘法用于计算两个数的积,而乘法符号“×”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瑞士数学家约翰·普希兹利。
普希兹利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拉丁字母“x”来表示乘法。
他将字母“x”选作乘法符号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字母表中少有的垂直和水平线都有的字母,可以表示两个数的交叉相乘。
然而,“×”符号并未在当时立即普及开来。
直到17世纪,法国的数学家雷内·笛卡尔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乘法,这样的表示法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起来。
四、除法符号的来历除法用于计算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而除法符号“÷”则源自拉丁文中的分数线。
在16世纪末,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创造了分数线的符号、“÷”,用于表示分数的除法形式。
加减乘除符号发展史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加减乘除是最基本的运算符号,它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对加减乘除符号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
一、加法符号加法符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
在古印度的梵文中,有一个表示“增加”的词“shullam”,它的发音类似于现代英语中的“plus”。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符号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波斯、阿拉伯等地。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罗马数字进行计算,罗马数字中没有专门的加法符号。
后来,随着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加法符号“+”也传入了欧洲,并逐渐成为通用的加法符号。
二、减法符号减法符号“-”的起源相对较晚。
在古代,人们通常用画线的方式表示减法运算。
例如,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就有用画线表示减法的例子。
在欧洲中世纪,人们开始使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减法运算。
最早的减法符号是由拉丁文单词“subtractio”的首字母“s”演变而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符号逐渐简化为我们现在使用的“-”。
三、乘法符号乘法符号“×”起源于英国。
16世纪,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发明了一种称为“雷德记号法”(Latin notation)的计算方法,其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乘法符号“×”。
这个符号是由字母“X”演变而来的,表示两个数相乘。
然而,这个符号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18世纪,瑞士数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朗贝尔(Johann Heinrich Lambert)提出了一种更简洁的乘法符号“×”,这个符号才逐渐被世界各地的数学家所接受。
四、除法符号除法符号“÷”的起源也比较模糊。
在古代,人们通常用画线的方式表示除法运算。
例如,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就有用画线表示除法的例子。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是一门几乎贯穿于人类文化始终的学科,而其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运算符号莫过于加减乘除了。
这些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追溯至古代,代表了人类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来历。
一、加法:加法是最早出现的数学运算符号之一,其来历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埃及,加法以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即利用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数字。
而在古巴比伦,则采用了更为直观的方法,在粘土板上使用楔形符号表示数字,将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加法的运算式。
这种写法相对简单而直观,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减法:减法与加法相伴而生,它代表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概念。
减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们开始使用字母代表数字,例如用“A”表示6,用“B”表示5,那么“A - B”就代表了6减去5的概念。
这样的表达方法在后来的数学发展中逐渐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了现代数学中减法的常见表示方式。
三、乘法:乘法是一个将两个数相乘的运算符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印度。
在古代印度,数学家们使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乘法。
他们将两个数字分别用线段表示,然后将它们交叉相连,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面积大小即可获得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
这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不仅简单易懂,而且使乘法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四、除法: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的运算符号,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开始研究除法,并尝试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除法符号出现相对较晚,直到16世纪才开始出现。
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用“÷”符号来表示除法运算,该符号最初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内斯·伍尔弗(Johannes Widmann)在其出版物中引入的。
这种除法符号的运用,标志着现代数学中除法运算的建立。
总结:加减乘除作为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符号,承载了人类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来历追溯,可以发现它们源于人类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和思考。
四则运算的起源
算术中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Four Arithmetic Operations)。
四则运算的起源很早,有的几乎与数字同时发生,如罗马数字6写成VI,即5加1的意思,4写成IV,即5减去1的意思。
尽管,四则运算起源极早,但发展却不平衡,特别对采用非位值制的地方进行四则运算,尤其是乘法与除法往往十分麻烦,例如,235×4这样简单的运算,在罗马数字运算中,就是难题了。
在中国古代,四则运算是很早就有了。
战国﹝前476-前221﹞时代李悝编写的一部有关法律方面的著作──《法经》中,载有如下一段事例:一个农夫有五口之家,种田百亩,每年每亩收获一石又半,共收一百五
十石粟,除了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粮每人每月一石又半,五个人一年是九十石粟,下余四十五石。
每石值三十钱,一共是一千三百五十。
除了宗祠祭祀用钱三百外,下余一千零五拾。
穿衣每人要三百钱,五个人一年是一千五百,还不足四五十。
可以看出,其中已有加、减、乘等运算,甚至还有除法运算。
Word 文档1 / 1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马上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 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 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 韦达的宣扬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 缩写成"m -',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商量,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削减。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削减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转变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把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 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 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加(+)、減(-)、乘(×)、除(÷)符號的來源加(+)、減(-)、乘(×)、除(÷)符號的來源+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 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 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後日渐流行,沿用至今。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
上
的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大于号和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
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
号.“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巡河车搜集整理2017/3/23
课堂教学引用素材杂记 1。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朋友们做数学作业时,常常要和“+”、“-”、“×”、“÷”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四个运算符号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要数加号和减号了,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
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上
的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大于号和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
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
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
号.“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巡河车搜集整理2017/3/23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19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
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希尔伯特曾经说过“数学的有机统一,是这门科学固有的特点,因为它是一切精确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要学好数学,并了解一些数学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很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表达出数学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有没有哪一条触动了你呢?。
加减乘除的由来小故事一、加法的由来。
你知道加法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啊,人们刚开始计数的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原始人,他今天摘了3个果子,明天又摘了2个果子。
他就想知道自己总共摘了多少果子呀,于是就把这两次摘的果子合在一起数,发现是5个果子。
这就是加法最初的样子啦,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看看总数是多少。
就像你有一堆小玩具,又得到了一些小玩具,把它们放在一起数总数的时候,就是在做加法呢。
二、减法的由来。
减法呀,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还是那些原始人,假如部落里有10块肉,大家吃了4块,那还剩下多少块肉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减法啦。
人们发现,从原来的数量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另一部分。
就像你有5颗糖,吃了2颗,想知道还剩几颗,5 2 = 3,这就是减法。
它是加法的逆运算,就像有来有往一样,加法是合起来,减法就是分开看剩下多少。
三、乘法的由来。
乘法的出现可有点意思了。
想象一下,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3行果树,每行有4棵树。
要是每次数都一个一个加起来,4+4+4,多麻烦呀。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乘法。
3行,每行4棵树,就可以写成3×4 = 12。
乘法其实就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你看,如果有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一下子就能算出结果。
就像你有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个小朋友,那总共有多少小朋友呢?5×3 = 15,比3+3+3+3+3算起来快多了吧。
四、除法的由来。
除法呢,也是从生活中来的。
比如说,有10个面包,要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几个面包呢?这就需要除法啦。
人们要把一个总数按照一定的份数分开,看看每份是多少。
10÷5 = 2,每个人就得到2个面包。
除法也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知道总数和每份的数量,就能算出有多少份;如果知道总数和份数,就能算出每份的数量。
就像把一堆苹果平均分到几个盘子里,除法就能告诉我们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
加减乘除的来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计算购物花费、分割食材还是设计建筑物,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数学运算的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乘除的源起。
一、加法的来历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用于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为一个总和。
加法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最早的加法实际应用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上,可以找到一些被称为“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加法运算的例子。
这些数学文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学文献之一。
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中的算术问题基本上是用图形符号和刻线表示的。
人们根据问题中的记号在计算板上划线来解决问题,而这种计算方式实际上就是加法运算的原始形式。
所以可以说,古巴比伦文明是加法运算的起源。
二、减法的来历减法是用来求两个数之间差的运算方式。
与加法类似,减法也是早期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减法。
古埃及人使用一种被称为“沙雕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在沙子或泥板上绘制线条和符号来执行减法运算。
这些线条和符号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值,通过擦除或计算来求得差值。
古埃及人通过这种计算方法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后来减法运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乘法的来历乘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方式。
乘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时期。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使用一种称为“列式法”的方法来执行乘法运算。
这种方法使用刻线记录数字,并通过将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来计算乘法。
这种列式法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乘法运算,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如计算土地面积、物品的总价等。
四、除法的来历除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商的运算方式。
除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
在巴比伦的教育体系中,已经包括了除法的基本概念。
湖南省教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背景与故事
加减乘除号的由来
“+”、“-”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 1631 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 」转动 45 °角,这样乘号「 x 」也就面世了。
「 x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是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
“•”(乘)号和“:”(比或除)号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整理怀化市铁路第一小学蒋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