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对人体的伤害
- 格式:pptx
- 大小:82.91 KB
- 文档页数:1
电流对人体有两种类型的伤害,即电击和电伤。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肺部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及致使人处于假死或丧失生命。
在低压系统,在通电电流较小,通电时间不长的情况下,电流引起人的心室颤动是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通电电流更小,通电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窒息必会成为电击致死的原因。
绝大部分触电死亡事故是电击造成的,通常所说的触电事故基本上都是指电击而言的。
分: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由此引起的触电叫跨步电压触电)。
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电伤多见于机体外部而且往往在机体上留下伤痕。
电弧伤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电伤。
电烙印也是电伤的一种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人由于不慎触及带电体,将产生触电事故。
根据触电事故对人体伤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使内部器官组织受到伤害。
如果触电者不能迅速脱离带电体,则最后会造成死亡事故。
电伤是指在电弧作用下或熔断器熔丝熔断时,对人体外部的伤害,如灼伤,金属溅伤等。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为了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绝缘、安全间距、漏电保护、安全电压、遮栏及阻挡物等都是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措施。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是间接触电防护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
所谓间接触电防护措施是指防止人体各个部位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情况下才变为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的技术措施。
专业电工人员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时,在技术措施上,必须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后,才能开始工作。
一、绝缘1.绝缘的作用绝缘是用绝缘材料把带电体隔离起来,实现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电气隔离,使设备能长期安全、正常地工作,同时可以防止人体触及带电部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所以绝缘在电气安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绝缘是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安全技术/机械安全电流对人体的危害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通过人体时,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且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1 伤害程度与电流大小的关系电流通过人体,人体会有麻、痛等感觉,更严重者会引起颤抖、痉挛、心脏停止跳动及至死亡。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越明显,人的感觉越强烈。
对于工频交流电,按照通过人体电流大小的不同,以及人体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可将电流划分为以下三级:1.1.1 感知电流感知电流是人能感觉到的最小电流。
实验资料表明,对不同的人,感知电流也不相同: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性约为0.7mA。
1.1.2 摆脱电流摆脱电流是人触电以后能自主摆脱电流的最大电流。
实验资料表明,对于不同的人,摆脱电流也不相同: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mA;成年女性约为10.5mA。
成年男性的最小摆脱电流约为9mA;成年女性的最小摆脱电流约为6mA(最小摆脱电流是按0.5%的概率考虑的)。
1.1.3 致命电流致命电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
在电流不超过数百毫安的情况下,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引起心室颤动或窒息造成的。
因此,可以认为引起心室颤动的电流即是致命电流。
心室颤动电流与通过时间有关,如通电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时,心室颤动电流仅数十毫安(一般认为是50mA以上)。
如通电时间小于心脏搏动周期,但超过10ms,并发生在心脏搏动周期的特定时刻(即易激期)时,心室颤动电流在数百毫安以上。
工频电流经由手一躯干一手的途径,对人体产生作用时,成年男性的感觉情况,见表1。
表1 工频电流对人体作用的实验资料(mA)根据动物实验和统计分析得出的资料,见表2。
起心室颤动、不致产生严重后果的范围;B<sub>1</sub>、B<sub>2</sub>是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范围。
电流对人体有两种类型的伤害,即电击和电伤。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肺部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及致使人处于假死或丧失生命。
在低压系统,在通电电流较小,通电时间不长的情况下,电流引起人的心室颤动是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通电电流更小,通电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窒息必会成为电击致死的原因。
绝大部分触电死亡事故是电击造成的,通常所说的触电事故基本上都是指电击而言的。
分: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由此引起的触电叫跨步电压触电)。
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电伤多见于机体外部而且往往在机体上留下伤痕。
电弧伤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电伤。
电烙印也是电伤的一种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人由于不慎触及带电体,将产生触电事故。
根据触电事故对人体伤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使内部器官组织受到伤害。
如果触电者不能迅速脱离带电体,则最后会造成死亡事故。
电伤是指在电弧作用下或熔断器熔丝熔断时,对人体外部的伤害,如灼伤,金属溅伤等。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为了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绝缘、安全间距、漏电保护、安全电压、遮栏及阻挡物等都是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措施。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是间接触电防护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
所谓间接触电防护措施是指防止人体各个部位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情况下才变为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的技术措施。
专业电工人员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时,在技术措施上,必须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后,才能开始工作。
一、绝缘1.绝缘的作用绝缘是用绝缘材料把带电体隔离起来,实现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电气隔离,使设备能长期安全、正常地工作,同时可以防止人体触及带电部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所以绝缘在电气安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绝缘是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及安全电压触电是指人体接触到电流,从而导致电流通过人体的情况。
触电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可造成疼痛、肌肉痉挛、电击伤、电流引发的心室颤动甚至死亡。
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一般受以下因素影响:1. 电流强度:电流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人体的电荷量,通常用安培(A)来衡量。
电流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根据国际标准IEC60479-1规定,电流强度在2毫安(mA)以下一般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危害,但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感。
当电流强度超过10mA时,人体会感觉到疼痛。
当电流强度超过30mA时,肌肉就会痉挛,无法松开被电击的器械。
当电流强度超过100mA 时,人体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超过500mA的电流强度可导致心脏停跳。
2. 电压:电压是指电流在电路中通过一个负载所产生的电势差,通常用伏特(V)来表示。
虽然电压不能直接衡量危害,但它与电流强度有关。
当人体接触到高电压时,电流容易通过身体,导致触电危险增加。
3. 触电时间:人体接触电流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在工业、住宅和公共场所,为了确保人们的安全,有许多安全标准和规定规定了安全电压。
1. 工频电压:在工业和住宅中常用的交流供电电压为220V 或110V(50Hz或60Hz)。
一般情况下,这些电压是相对安全的,不会直接带来致命的危险。
但是如果人体接触到这些电压,也有可能引起肌肉痉挛、电击伤和其他伤害。
2. 低电压系统:低电压系统通常指额定电压小于50V(交流电)或75V(直流电)的电路。
这些电压一般认为是较安全的,不会导致直接的生命危险。
但是即使在低电压下,如果接触时间较长,人体仍有可能受到伤害。
3. 安全电压: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安全电压指的是额定电压小于或等于50V的直流电或低频交流电。
在这个电压范围内,人体接触电流的危险性较低,一般不会造成人身伤害。
除了电压和电流强度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如接触面积、接触位置、身体的抵抗等。
电的危害
1、触电: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致使人的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人体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会危及生命。
如果电流足够强大也会导致烧伤,烧伤有可能在身体的表面,如手和胳膊,也有可能在人体内部,对内脏造成伤害。
2、燃烧:电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热,电线或者机器过热,通风不良就会热量积蓄,发生火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电器就要降温,比如电脑里就安装了风扇;电线都有它自己承受的能力,超过它的能力用电,电线就会过度发热,会引起电器起火,为了避免这个危险,我们每家都会安装保险,最初的保险是一段金属丝,我们称之为“保险丝”,危险时,这段金属会自己熔断,保证安全,不过现在已经更新换成了“空气开关”。
3、辐射: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电磁辐射已成为“第四污染源”。
来自电脑、电视、手机、B超、微波炉、电磁灶、电热毯、电冰箱、空调机等的电磁辐射,这些或多或少都对人体产生危害。
我们要注意,卧室尽量不要摆放电器;微波炉工作时,人不要站在旁边;手机接通后再放到耳边,因为接通那一瞬间电磁辐射最强。
摩擦起电:摩擦会使电荷积累,随着电荷的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放电。
人如果穿了化纤一类的衣物,最容易积蓄电荷,在干燥的季节这些电荷最容易保存,此时开门把手时或者开车门时会被电到;大型运输燃油和天然气罐内摩擦也会起电,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避免事故,从罐体就会有一条铁链子接到地上以释放电荷;棉纺织车间内,
空气中尘埃和空气混和,遇静电可能发生火灾;电子设备中如有摩擦放电,则会产生干扰,甚至损坏电子元件;衣服上的静电积累,对人体也有危害。
避免摩擦起电的方法:保持空气湿度,尽量少用化纤、塑料器具(环境特别干燥的时候),用电设备要良好接地,提供放电通路。
什么叫电击和电伤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
由于人体触及带电的导线、漏电设备的外壳或其他带电体,以及由于雷击或电容放电,都可能导致电击。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局部伤害,包括电弧烧伤、烫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性伤害、电光眼等不同形式的伤害。
电击和电伤会引起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麻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症状。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包括复杂的理化过程。
电流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使人体产生刺激和兴奋行为,使人体活的组织发生变异,从一种状态变为另外一种状态。
电流通过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
电流对肌体除直接起作用外,还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
由于电流引起细胞运动,产生脉冲形式的神经兴奋波,当这种兴奋波迅速地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时,中枢神经系统即发生不同的指令,使人体各部作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有些没有电流通过的部分也可能受到刺激,发生强烈的反应。
而且,当中枢神经得到的兴奋波很强烈时,人体可能出现不适当的反应,重要器官的工作可能受到破坏。
在活的肌体上,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有微弱的生物电存在。
如果引入局外电源,微弱的生物电的正常工作规律将被破坏,人体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电流通过人体还有热作用。
电流所经过的血管、神经、心脏、大脑等器官,可使其热量增加而导致功能障碍。
电流通过人体,还会引起肌体内液体物质发生离解、分解而导致破坏。
电流通过人体,还会使肌体各种组织产生蒸气,乃至发生剥离、断裂等严重破坏。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
由于人体触及带电的导线、漏电设备的外壳或其他带电体,以及由于雷击或电容放电,都可能导致电击。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局部伤害,包括电弧烧伤、烫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性伤害、电光眼等不同形式的伤害。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三种:电击、电伤和电磁场生理伤害。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破坏人体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指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溅出烫伤等。
电磁场生理伤害是指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人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的症状。
一般认为:电流通过人体的心脏、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性比较大,特别是电流通过心脏时,危险性最大。
所以从手到脚的电流途径最为危险。
触电还容易因剧烈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并造成摔伤、坠落等二次事故。
触电伤害的种类和触电的类型触电伤害的种类和触电的类型一、触电伤害的种类发生触电事故以后,触电的人所受到的伤害主要有内伤(称为电击或电击伤)、外伤(称为电伤)两种。
1.电击伤———电流引起的人身内部伤害电击是触电的人直接接触了设备的带电部分,电流通过了人的身体,当电流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使肌肉发生抽搐现象,如果不能立刻脱离电源,便会造成呼吸困难、心脏麻痹,以致死亡。
当电流通过人体内部时,可以引起内部器官的一系列急骤的病理变化。
当通过心脏时,可以使心脏停止跳动,或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高压电还可以引起心肌纤维透明性变,甚至引起心肌纤维断裂、凝固变性。
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可引起呼吸中枢神经抑制及心血管中枢衰竭。
极少数情况则因触电后呼吸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心跳和呼吸的中断,使得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停止活动,全身严重缺血、缺氧,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受到破坏,将引起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并伴有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心跳和呼吸如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将造成死亡。
电流通过人体后,会出现许多症状:如引起肌肉强烈收缩,使身体弹离电源。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握导线触电),肌肉的强烈收缩反而会使身体更加贴紧电源,造成严重休克,立即昏迷、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及心跳停止。
如触电时间较短,则仅有短时间的头晕、心悸或略有恶心感觉,皮肤灼伤处有疼痛。
如电流通过脊髓,可出现上、下肢肌肉瘫痪现象。
电击的危险程度和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频率、持续时间和路径、触电者本身的情况以及电压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体,人体对电的感觉是很灵敏的。
电流通过人体任何部位流向大地,都会引起“麻电”。
人体电阻因人而异,同一个人身体各部位的电阻也不一样,所以有的人感觉麻电,有的人却未觉察。
人体电阻几乎完全根据人体表面角质层电阻的大小来决定,但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和皮肤状况、皮肤的接触面积和压力、通过电流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及所受到的电压大小有关系。
电流对人体有两种类型的伤害,即电击和电伤。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肺部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及致使人处于假死或丧失生命。
在低压系统,在通电电流较小,通电时间不长的情况下,电流引起人的心室颤动是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通电电流更小,通电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窒息必会成为电击致死的原因。
绝大部分触电死亡事故是电击造成的,通常所说的触电事故基本上都是指电击而言的。
分: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由此引起的触电叫跨步电压触电)。
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电伤多见于机体外部而且往往在机体上留下伤痕。
电弧伤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电伤。
电烙印也是电伤的一种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人由于不慎触及带电体,将产生触电事故。
根据触电事故对人体伤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使内部器官组织受到伤害。
如果触电者不能迅速脱离带电体,则最后会造成死亡事故。
电伤是指在电弧作用下或熔断器熔丝熔断时,对人体外部的伤害,如灼伤,金属溅伤等。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为了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绝缘、安全间距、漏电保护、安全电压、遮栏及阻挡物等都是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措施。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是间接触电防护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
所谓间接触电防护措施是指防止人体各个部位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情况下才变为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的技术措施。
专业电工人员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时,在技术措施上,必须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栏后,才能开始工作。
一、绝缘1.绝缘的作用绝缘是用绝缘材料把带电体隔离起来,实现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电气隔离,使设备能长期安全、正常地工作,同时可以防止人体触及带电部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所以绝缘在电气安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绝缘是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专业知识】电流对人体的影响有哪些?电流通过人体后,能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造成机械性损伤,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可引起一系列急骤的病理变化,使肌体遭受严重的损害,特别是电流流经心脏,对心脏损害极为严重。
极小的电流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抖,导致死亡。
电击伤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电流的种类、大小、途径、接触部位、持续时间、人体健康状态、精神状态等都有关系。
1、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接触的电压越高,对人体的损伤也就越大。
一般将 36 伏以下的电压作为平安电压。
但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即便接触 36 伏的电源也有生命危险,所以在这种场所,要用12 伏平安电压。
2、交流电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比直流电大,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对人体影响也不同。
人体对工频交流电要比直流电敏感得多,接触直流电时,其强度达250 毫安有时也不引起特殊的损伤,而接触50 赫交流电时只要有50 毫安的电流通过人体,如持续数十秒,便可引起心脏心室纤维性颤抖,击导致死亡。
交流电中28-300 赫的电流对人体损害最大,极易引起心室纤维性颤抖,20000 赫以上的交流电对人体影响较小,故可用来作为理疗之用。
我们平时采用的工频交流电源为50 赫,从设计电气设备角度考虑是比拟合理的,然而50 赫的电流对人体损害是较严重的,故一定要提高警惕,搞好平安用电工作。
3、电流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通电时间短,对肌体的影响小;通电时间长,对肌体损伤就大,危险性也增大,特别是电流持续流过人体的时间超过人的心脏博动周期时对心脏的威胁很大,极易产生心室纤维性颤抖。
4、通过人体的电流途径不同时,对人体的伤害情况也不同。
通过心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电流强度越大,其后果也就越严重。
由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触及带电体,所以通过人体的电流途径均不相同,因此流经身体各部位的电流强度也不同,对人体的损害程序也就不一样。
所以通过人体的总电流,强度虽然相等,但电流途径不同,其后果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