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具体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14.74 KB
- 文档页数:1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
3.2 雨水布管内容:1)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本设计中有很明显的排水区界,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动,将整个城镇划分为河南区与河北区;同时将河北区雨水排水区域分为五个个部分,分别有五条干管收集污水,河南区雨水排水区域作为一块,有一条感官收集污水。
屋面雨水排水方式及雨水管的设计要求1.1.屋面雨水排水方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迅速、及时地将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管渠或地面屋面雨水排水方式分为外排水和内排水两类。
外排水是指屋面不设雨水斗且建筑物内部没有雨水管道的雨水排放方式。
按屋面有无天沟,又分为檐沟外排水和天沟外排水两种方式。
檐沟外排水由檐沟、雨水斗、承雨斗及立管组成。
天沟外排水系统由天沟、雨水斗、排水立管及排出管组成。
内排水是指屋面设雨水斗且建筑物内部有雨水管道的雨水排放方式或排水系统。
内排水系统由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管、埋地干管和检查井组成。
内排水系统按每根立管接纳的雨水斗的个数,分为单斗和多斗雨水排水系统两类,单斗系统一般不设悬吊管。
按雨水排至室外的方法,内排水系统可分为架空管排水系统和埋地管排水系统。
架空管内排水系统是通过架空管将雨水排人埋地管中,由于使用要求不同,又可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
内排水系统两种。
(1)架空管排水系统将雨水通过架空管道系统直接引到室外排水管(渠)中,室内不设埋地管,可以避免室内冒水。
架空管道需用金属管材多,易产生凝结水,管系内不能排入生产废水。
(2)埋地管排水系统埋地管排水系统是通过架空管、立管将雨水接入室内埋地管排至室外,按使用要求又分敞开式和封闭式两种:1)敞开式内排水系统。
由架空管道将雨水引入室内埋地管的检查井中,然后由埋地管引至室外。
若设计和施工不当,会引起检查井发生冒水现象。
此种系统可使用非金属材料,并可排入生产废水。
2)封闭式内排水系统。
封闭式内排水系统是压力排水,埋地管在检查井内装设封闭的三通管,管口用盖封闭以防冒水。
封闭式排水系统用于不允许冒水的建筑物。
系统不能排入生产废水。
1.2.雨水管的设计要求(1)雨水量计算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雨水量的大小是设计计算雨水排水系统的依据,其值与该地暴雨强度、汇水面积、以及径流系数有关。
1)设计降雨强度应按当地或相邻地区暴雨强度计算确定。
建筑屋面、建筑物基地、居住小区的雨水管道的设计降雨历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A.屋面雨水排水管道设计降雨历时按5min计算。
第九章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雨水管渠系统是城市排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收集并排除城市中的雨水。
在城市化进程中,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原则1. 保证排水功能: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首要目标是确保排水功能的可靠性。
要求设计合理的管径、坡度和配置,使其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排除大量的雨水。
2. 考虑水资源利用:在设计雨水管渠系统时,应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通过引入雨水收集设施、增加蓄水容量等方式,将雨水利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等用途,减轻城市供水压力。
3. 考虑环保和生态因素: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注重环保和生态因素。
可以采用生态沟渠、湿地处理等技术手段,促进雨水的自然分散和净化,减缓城市水体的污染。
4. 考虑城市规划要求: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要根据城市的用地功能和道路布局,合理配置雨水收集点、雨水口等设施,确保整个系统顺畅运行。
二、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步骤1. 确定收集区域:首先需要确定雨水管渠系统的收集区域。
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形地貌特点,划分出需要收集雨水的区域。
2. 计算设计雨量:根据当地气象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出设计雨量,即单位时间内的最大雨水量。
这是确定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参数的基础。
3. 确定管道类型和规格:根据设计雨量和收集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管道类型和规格。
常见的管道材料有混凝土管、钢管、玻璃钢管等。
管道的规格应根据流量、坡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计算。
4. 设计管道线路和布置:根据收集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城市规划要求,设计管道的线路和布置。
要合理选择管道的坡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并避免积水和堵塞。
5. 设计雨水口和检查井:根据管道线路和布置,确定雨水口和检查井的位置和数量。
雨水口和检查井的设置要便于维护和清理,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6. 设计雨水储存设施:根据设计要求和城市需求,设计雨水储存设施,如雨水花园、蓄水池等。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
1 雨水布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3。
2 雨水布管内容:1)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本设计中有很明显的排水区界,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动,将整个城镇划分为河南区与河北区;同时将河北区雨水排水区域分为五个个部分,分别有五条干管收集污水,河南区雨水排水区域作为一块,有一条感官收集污水。
工程雨水沟方案怎么做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雨水排放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雨水排放不当会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方案设计1.地势分析首先,对城市的地势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低洼区域和水流集中区域。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
2.雨水沟设计依据地势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雨水沟系统。
在低洼区域设置大型雨水沟,可以有效集中雨水流向,减少地面积蓄水,避免发生内涝。
在道路两侧或广场等地方设置小型雨水沟,将雨水快速导流至大型雨水沟中。
3.雨水沟结构考虑到雨水沟需要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为了确保其使用寿命和排水效果,选择高强度、耐腐蚀、防滑的材料来进行制作。
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设计不同规格和形状的雨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4.雨水沟清理为了确保雨水沟的畅通,设计可拆卸的盖板,方便定期清理雨水沟内的积水和杂物。
同时,设置定期维护计划,对雨水沟进行专业的清理和维护,保障其正常使用。
5.雨水收集利用将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相结合,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冲洗道路、浇灌绿化等,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6.环境友好在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时,应考虑控制排水口的数量和排放速度,避免引发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减少雨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保护城市水环境。
7.安全考虑在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时,应考虑排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险情,如溢流、积水等,对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设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排水区域划分、雨水沟位置布置、排水管道连接等。
2. 选择合适质量可靠的材料进行雨水沟的制作,并保证施工质量。
3. 按照设计方案对雨水排放系统进行安装和调试。
4. 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清理工作。
室外排水管道布置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出一种室外排水管道布置方案,以确保高效排水和降低排水管道故障的风险。
此方案适用于室外环境下的排水需求,如园区、建筑物周围等。
方案概述我们的室外排水管道布置方案基于以下几个重要原则:1. 材料选择:选择耐用、防腐蚀的材料,如PVC、HDPE等,以保证管道的长期使用和可靠性。
2. 管道直径:根据排水需求和流量计算,合理选择管道直径,以确保水流顺畅而不发生堵塞。
3. 重力排水:利用地势高低差,使排水管道在没有外部能量供给的情况下自然排水,降低维护成本。
4. 排气阀:在需要的位置安装排气阀,以防止管道中的空气阻碍排水,并减少水锤的发生。
5. 检修井:合理设置检修井,方便维护和修理排水管道,减少故障时的停工时间。
布置方案示意图布置步骤根据该方案,室外排水管道的布置步骤如下:1. 对排水区域进行勘测和规划,确定管道的起始点和终点,以及排水方向。
2. 根据设计计算,选择适当的管道直径,并确定所需的材料和数量。
3. 依照管道的走向和高低差,铺设排水管道,合理设置弯头和连接件,确保管道连接牢固。
4. 根据需要,在所需位置安装排气阀,以及检修井。
5. 完成排水管道布置后,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确保管道的功能正常。
维护与故障排除为保障室外排水管道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与故障排除。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定期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堵塞等问题,如有需要及时进行维修。
- 清理排水井和排气阀,确保其畅通无阻。
- 注意管道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管道受到挤压、破坏等。
总结本文提出了一种室外排水管道布置方案,旨在确保高效排水和降低管道故障的风险。
该方案基于材料选择、管道直径、重力排水、排气阀和检修井等原则,并给出了布置步骤和维护建议。
通过合理实施该方案,可以使室外环境下的排水系统更加可靠和高效。
雨水管道施工方案_引言概述:雨水管道施工方案是指在建造物或者城市规划中,为了有效排除雨水而制定的一套施工方案。
良好的雨水管道施工方案可以确保雨水排放畅通,防止水浸、水患等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雨水管道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雨水管道设计1.1 管道布置:根据建造物或者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合理布置雨水管道的走向和分支,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排水系统。
1.2 管道材料选择:根据管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如塑料、铸铁等,以确保管道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
1.3 管道直径计算:根据预测的雨水流量和管道长度,进行管道直径的计算,以确保管道能够承载所需的流量。
2. 管道施工过程2.1 地面准备工作:清理施工区域,确保地面平整,清除障碍物,为管道的敷设做好准备。
2.2 管道敷设:按照设计方案,将管道逐段敷设在预定位置,并进行连接,确保管道的连续性和密封性。
2.3 管道固定和支撑:根据需要,在管道敷设过程中进行固定和支撑,以确保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管道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管道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3. 排水系统设计3.1 排水井设置:根据需要,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排水井,以便于雨水的集中排放和管理。
3.2 排水管道连接:将雨水管道与排水井连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排水系统。
3.3 排水系统的坡度设计:根据雨水排放要求,合理设计排水管道的坡度,以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流入排水井。
4. 排水系统施工4.1 排水井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将排水井安装到预定位置,并进行固定和密封,以确保排水井的功能正常。
4.2 排水管道连接:将排水井与雨水管道连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排水井。
4.3 排水系统测试: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排水系统的测试,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无泄漏现象。
5. 施工质量控制5.1 材料质量控制:对所使用的管道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材料的符合标准和要求。
排水系统设置要求市政排水(雨水、污水)井设置,规范中要求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设置检查井,方便检查及清理管道。
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是根据管道的走向而设置的,不按规范设置间距执行,但在直线管段上需要按一定的间距来设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检查并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疏通器具等具体情况确定,只是参照规定取值,规定距离为最大限,结合现有疏通器具长度及操作实际综合考虑,不能超过最大限值。
市政检查井最大间距管径净高(mm),污水管道最大间距(m),雨水(合流)管道最大间距(m)200~4004050500~7006070800~100080901100~15001001201600-2000120130排水检查井间距与管径大小和排水管线性质有关,雨水管线和合流管线的检查井间距是一样的,污水的检查井间距要小一些。
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管径小于等于15Omm时,检查井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20m管径大于等于200mm时检查井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0m o室外排水与市政排水分界以市政排水接入井为分界。
市政排水管道上的检查井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m o(市政疏通有专门工具)。
双壁波纹埋地排水管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排水检查井,排水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宜符合相应的规定。
双壁波纹埋地排水管直线管段排水检查井最大间距公称直径DN(mm)最大间距(m)污水管道,雨水(合流)管道(m)DN<20020302004050500607080080901000100120DN>1500120120双壁波纹埋地排水管检查井的距离最大间距适于室外排水,不适于市政排水,市政排水也不常用双壁波纹管。
施工中有时为避免检查并正好在建筑物入户门,往往调整检查井的位置,但不能大于最大距离。
雨水口布置要求在建筑中,雨水口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排水和防水效果。
因此,在进行雨水口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将介绍雨水口布置的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位置选择雨水口的位置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周围环境来确定。
一般来说,雨水口应设置在建筑物外墙的下方,且距离地面较近。
这样可以更好地收集雨水,并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建筑物墙面。
此外,应注意选择雨水口的位置,使其不会被附近的树木或其他遮挡物阻挡,以保证顺畅的排水。
二、数量确定雨水口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屋面的坡度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每个坡面应设置至少一个雨水口。
对于较大的建筑物或坡度较大的屋面,可以适当增加雨水口的数量,以确保雨水的迅速排出。
三、通径要求雨水口的通径是指雨水口的直径或截面积大小。
通径的大小应根据建筑物的屋面面积、降雨量以及雨水口的数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通径较小的雨水口适用于小型建筑物或降雨量较小的地区,而通径较大的雨水口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或降雨量较大的地区。
同时,还需要根据地方建筑规范和标准来选择合适的雨水口通径。
四、斜度要求雨水口的斜度是指雨水口的倾斜角度。
斜度的设置应根据雨水的自然落差以及雨水口的位置来确定。
一般来说,雨水口的斜度应朝向排水方向,以便实现自然排水。
斜度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积水或排水不畅,因此在布置雨水口时,应合理设置斜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五、出水口要求雨水口的出水口是指雨水从雨水口排出的位置。
出水口的设置应考虑到排水的便利性和防止水流再次进入建筑物。
一般来说,出水口应尽量远离建筑物的墙壁,并设置好排水管道,使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并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六、防腐要求雨水口一般是长期暴露在室外环境中的,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和腐蚀。
因此,在选择雨水口材质时,应采用防腐耐候性能较好的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等。
这样可以延长雨水口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维修和更换的频率。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4.1.1 规定排水管渠的布置和设计原则。
排水管渠(包括输送污水和雨水的管道、明渠、盖板渠、暗渠)的系统设计,应按城镇总体规划和分期建设情况,全面考虑,统一布置,逐步实施。
管渠一般使用年限较长,改建困难,如仅根据当前需要设计,不考虑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会造成被动和浪费;但是如按规划一次建成设计,不考虑分期建设,也会不适当地扩大建设规模,增加投资拆迁和其他方面的困难。
为减少扩建时废弃管渠的数量,排水管渠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排水规划,并考虑城镇远景发展需要确定;同时应按近期水量复核最小流速,防止流速过小造成淤积。
规划期限应与城镇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
本条对排水管渠的设计期限作了重要规定,即需要考虑“远景”水量。
4.1.2 规定管渠具体设计时在平面布置和高程确定上应考虑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管渠布置应与其他地下设施综合考虑。
污水管渠通常布置在道路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尽量避开快车道,如不可避免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对交通和路面的影响。
敷设的管道应是可巡视的,要有巡视养护通道。
排水管渠在城镇道路下的埋设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 的规定。
4.1.3 规定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道接口的选定原则。
管渠采用的材料一般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陶土、石棉水泥、塑料、球墨铸铁、钢以及土明渠等。
管渠基础有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土弧基础等。
管道接口有柔性接口和刚性接口等,应根据影响因素进行选择。
4.1.4 关于管渠防腐蚀措施的规定。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检查井和接口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以保证管渠系统的使用寿命。
4.1.5 关于管渠考虑维护检修方便的规定。
某些污水易造成管渠内沉析,或因结垢、微生物和纤维类粘结而堵塞管道,因而管渠形式和附属构筑物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方便,必要时要考虑更换的可能。
4.1.6 关于工业区内雨水的规定。
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露天场地,下雨时,地面径流水夹带有害物质,若直接泄入水体,势必造成水体的污染,故应经过预处理后,达到排人城镇下水道标准,才能排人排水管渠。
(二) 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要求
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要求使雨水能顺畅及时地从城镇和厂区内排出去。
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地形划分排水区城.再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地面标高和河道水位.划分自排区和强排区.自排区利用重力流自行将雨水排入河道强排区需设雨水泵站提升排入河道.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使雨水管渠尽量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对当水体位置较远且地形较平坦或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才需要设置雨水泵站。
一般情况下,当地形坡度较大时,雨水干管宜布置在地形低处或溪谷线上;当地形平坦时,雨水干管宜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以便尽可能扩大重力流排除雨水的范围,
(2) 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由于暴雨形成的径流量大.雨水泵站的投资也很大,且雨水泵站在一年中运转时间短,利用率低,所以应尽可能靠重力流排水。
但在一些地形平坦.地势较低,区域较大或受潮汐影响的城市.在必须设置的情况下,把经过泵站排泄的雨水径流量减少到最小限度.
(3) 结合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道路通常是街区内地面径流的集中地.所以道路边沟最好低于相邻街区地面标高.尽量利用道路两侧边沟排除地面径流,雨水管渠应平行道路敷设,宜布置在人行道或草地带下,不宜布置在快车道下。
另外,也不宜设在交通量大的干道下。
从排除地面径流而言,道路纵坡最好0.3%~ 6%.
(4)结合城市竖向规划。
进行城市竖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的要求.以便能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就近排出雨水,还要满足管道埋设最不利点和最小覆土要求。
另外,对竖向规划中确定的填方或挖方地区,雨水管渠布置必须考虑今后地形变化。
进行相应处理。
(5) 雨水管渠采用明渠或暗管应结合具体条件确定,一般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暗管排雨水,尽管造价高,但卫生情况较好,养护方便;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 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降低造价。
在受到埋深和出口深度限制的地区,可采用盖板明渠排除雨水。
(6)雨水出口的设置,雨水出口的布置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布置形式。
当出口的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以便雨水就近排放,使管线较短,减小管径。
反之,则可采用集中出口.
(7)调蓄水体的布置.充分利用地形. 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和洼地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降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置数量.必要时,可以开挖一些池塘,人工河,以达到储存径流.就近排放的目的。
调蓄水体的布置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把调蓄水体与景观规划、消防规划结合起来,起到游览,休闲。
娱乐,消防贮备用水的作用,在缺水地区,可以把贮存的水量用于市政绿化和农田灌溉,调蓄水体宜布置在低洼处或滩涂上,使设计水位低于道路标高,减少竖向工程量。
若调蓄水体的汇水面积较大或呈狭长时,应尽量纵向延伸,与城市内河结合.接纳城市雨水。
没有调蓄水体时,城市雨水应尽量高水高排,以减少雨洪量的蓄集,也可以在公园,校园,运动场,广场、停车场、花坛下修建雨水人工贮留系统,使所降雨水尽量多地分散贮留.
(8) 雨水口的布置,雨水口的布置应使雨水不致漫过路口而影响交通,因此一般在街道交叉路口的汇水点,低洼处应设置雨水口,不宜设在对行人不便的地方,街道两旁雨水口的间距,主要取决于街道纵坡.路面积水情况及雨水口的进水量,-般25~ 60m (图4-14).
(9)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或超过规划区设置排洪沟,以拦截从分水岭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水体,保证避免洪水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