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的本土化回顾 1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室内设计的演变1.原始社会“穴居”——(防潮:室内烘烤的处理或红烧土)——白石灰室内陈设——陶器2.窑洞3.春秋战国时期——(砖的出现)、(瓦的出现)“花纹砖”装饰作用(木结构)4.秦汉——建筑体现(宫室、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主要特点:都城的规划东西中轴线对称,里坊跟市场的封闭,大屋顶结构——外墙装饰(画像石画像砖盛行于汉)汉朝是中国低矮行家居盛行的时期。
主要之屋顶形式,由高至低分:庑殿:四坡屋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
歇山: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署使用。
悬山(挑山):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
硬山:屋顶两侧不突出于山墙。
攒尖:包括圆攒尖,四角攒间,三角攒尖及八角攒尖等卷棚:没有中脊之屋顶次要之屋顶形式:清水脊盝顶盔顶5. 魏晋南北朝——涂饰(墙上、柱上、斗拱上)“朱柱素壁”“白璧丹楹”雕刻出现了搞的床凳。
胡床(传说中的马扎)6. 隋唐五代——与其他民族的融合“理性与浪漫”(1.都城气派红伟方整规则2.宫殿坛庙的大组群建筑序列恢阔舒展3.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4.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交汇风格。
)木构建筑解决了大屋顶大面积和砖石运用。
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
木工:桌案类、差床榻类、屏风衣架、橱柜。
木材:桑木桐木(贵重木材:紫檀、楠木、花梨木、胡桃木、樟木、黄杨、沉香木)7. 唐建筑的特点:1墙壁——砖砌2.顶棚——(1.露明:将上面的梁坊元露在外面。
)2天花:1.软性天花,秸秆扎架糊纸多用于一般的住宅。
平棋:木龙骨上搭木板。
海漫天花:一般是用在大行的宫室.。
硬性天花:用天花梁坊纸条组成井字形框架在上面钉版,并在班上制作彩绘图案并作精美装饰隆重端庄,多用于宫殿等较大的空间。
藻井:一般是用在帝王的顶部或佛像的顶部。
常用的有八角形四方形。
唐制中“凡王宫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唐代特点家居屏风(折屏和座屏)折屏:多是六扇(高1.2m宽1.65m)坐屏:硬屏风底座为实木,不折叠,不大采取石板。
中国本土设计中国.设计.本土设计常被分为几种类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数码设计等等。
无论是那一种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许多个人、公司和组织都认识到了不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并正在寻求由今天的工业和经济实践所造成的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可持续”,“绿色”和“环境友好”变成了标语,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设计原则中。
一、设计本土本土亦可称为民族性,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民族指的是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历史上形成的人的稳定的共同体。
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策略性设计活动。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可持续设计概念融入本土社会,又或是开发一套属于本土的可持续设计,使其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接受继而成为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
在世界变得越来越一致时,地方的艺术、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本土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差异所在,不仅为人所欣赏,也为人所消费。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为了各领域攻占全球市场的重要策略。
“越是本土化的文化产业,越具有吸引他者进入全球化的潜力”。
设计的本土化实际上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被称为“全球本土化”。
即当外来品牌或设计力量进入新的地域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根据当地市场开发符合地方民众消费习惯和文化取向的设计,这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化公司的设计和营销策略。
另一种可被称为“本土的全球化”的设计策略。
这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均质设计文化的一种反思,是力求在这种均质文化的氛围下,依靠本土特色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脱颖而出的设计。
它要求设计师立足本土文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的设计。
在设计本土化的进程中,一定要认识艺术正是因为自身和外界存在的差异性而富于无限的魅力的。
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开启了中国设计的新篇章。
然而初期的中国设计还只是一个浅薄的模仿阶段,大量借鉴西方设计的作品泛滥而出。
这些作品缺乏创意和个性,无法真正满足人们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然而,正是这个阶段的失败教训,激励了许多设计师和企业家,开始反思和深入研究设计的本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兴起一股设计热潮。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设立了设计专业,培养了大批有才华的设计师。
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逐渐重视设计,不断引进和培养设计人才,推动了中国设计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设计逐渐走出了模仿的困境,开始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和传统的设计元素。
中国式设计悄然兴起,倡导通过设计来表达独特的中国情感和哲学思想。
这给国内设计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创新设计的不断需求,设计产业开始蓬勃兴起。
设计工作室、设计公司和设计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同时,大批的设计师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创办自己的品牌和设计公司。
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也伴随着设计教育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注重实践和实用性的培养,培养了一批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
同时,大量的国际设计比赛和展览也为中国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如今,中国设计已经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和设计公司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设计大奖的角逐,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
中国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次蜕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模仿和借鉴,到逐步注重本土文化和创新设计,再到今天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中国设计正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
未来,中国设计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设计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设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促进中国设计的全面发展。
简述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
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借鉴西方设计到创新发展。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阶段:
1. 传统设计阶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设计形式,如中国画、织锦等。
这些传统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2. 外来设计阶段: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许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引入中国,如建筑学、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
3. 国内设计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
始积极发展国内设计能力。
政府推动了设计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并且鼓励设计师创新。
这一时期注重应用型设计,主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4. 设计领域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设计也开始转型。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创新性和个性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本土文化的设计。
5. 融合与创新阶段:近年来,中国的设计界逐渐走向国际化和多元化。
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更注重跨学科合作,将不同的设计元素和技术融合,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风格和创意的作品。
总体来说,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是由外来设计的引入到与本土
文化的结合和发展。
中国的设计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认可和关注,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中国设计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1.古代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方面。
例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唐代的丝绸和瓷器等都是中国古代设计的杰出代表。
此外,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也非常独特,如故宫、天坛、长城等。
2.近代设计:20 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开始受到现代
主义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设计中。
3.现代设计: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设
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注重创新和个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设计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在现代,中国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全球设计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开始追溯,古代中国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陶瓷、织物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设计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建筑设计是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和谐、平衡与典雅,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美。
代表性的古代建筑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园林和陕西的兵马俑等。
陶瓷设计在中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陶瓷以瓷器为代表,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图案成为了中国陶瓷设计的瑰宝。
著名的中华文化象征之一,明代的青花瓷就是中国陶瓷设计的典范作品。
织物设计在中国也有着较长的历史。
唐代的丝绸是中国织物设计的代表作之一,丝绸的印染工艺和精美的花纹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织物设计。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织物图案,如云纹、缎花、飞天等,这些设计元素经久不衰,体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设计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始吸收和融合外来设计理念。
20世纪以来,中国设计领域出现了诸多
创新和突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作品。
不仅在建筑、陶瓷、织物等传统领域有所突破,还在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产业蓬勃发展,设计师群体不断壮大,设
计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也逐渐被世界所认知和借鉴,中国设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的设计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现代化的融合创新。
从古代的建筑、陶瓷、织物设计到现代的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中国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创造力,为世界设计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土化创新:以本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本土化创新:以本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文化和习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标志,它们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化创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本土化创新是指在研发与设计产品时,将本土文化和习俗作为基础,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首先,本土化创新可以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
通过将本土文化和习俗融入产品设计中,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让消费者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元素,如汉字、中国画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可以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购物体验。
其次,本土化创新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通过将本土文化和习俗融入产品研发与设计中,可以为本地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出现,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还可以激发当地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经济的整体实力。
此外,本土化创新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于本土文化和习俗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加。
他们希望通过购买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品,展示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支持。
本土化创新可以满足这种情感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身份认同的平台。
在进行本土化创新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本土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
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开发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还需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性。
本土化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它需要以本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产品。
总之,本土化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以本土文化和习俗为基础的产品研发与设计,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产品体验,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本土化创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为本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设计发展历程中国设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传统而闻名,包括陶瓷、绘画、服装等领域的设计。
这些设计以其精美的细节、独特的色彩和创新的技术而著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设计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随着王朝更替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设计风格出现了差异。
例如,宋代的壁画和元代的绘画在表现技法和主题上有所不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设计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这对中国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并吸收了欧洲和美国的设计思维和创新。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国的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包括建筑、产品设计、时尚和平面设计在内的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在国内外的比赛和展览中获得奖项,并逐渐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设计领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对设计有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和传统,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去。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设计师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获得奖项和声誉。
中国的设计作品也在国际设计展览和时尚周上备受瞩目。
总的来说,中国的设计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艺术传统到现代的创新设计,中国的设计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设计师通过学习和创新,将本土文化与国际设计理念相结合,为中国的设计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与再造阐述摘要:平面设计是设计领域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设计发展中需要重视设计元素的挖掘和应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本土化元素内容极为丰富,在设计中可以积极发挥本土元素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将本土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从而提高平面设计整体的文化属性和内涵结构,使平面设计可以呈现出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面貌。
关键词:平面设计;设计元素;本土化;创新再造本土化元素的文化艺术性较高,将本土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进行结合,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土元素,同时也带给平面设计新的设计思路。
一、本土化理念概述本土化主要是指对于本地以及本民族文化、风俗和传统的一种表现。
本土化在艺术发展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本土化元素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对于本土化元素也存在着再造和创新的需求[1]。
本土化要在新时期,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就要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本土化的内涵,并在本土化基础上对本土元素和外来元素进行融合,增强本土化的交融能力,这也是本土元素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二、平面设计的本土化发展对于平面设计而言,需要运用各种设计元素来满足设计要求。
在设计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形式。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需要具有文化上的包容性,能够拓展视野,将各种元素进行综合思考和运用。
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在采用本土化特色时,需要考虑对原有的元素进行创新,以此来提高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平面设计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2]。
在全球化发展机遇中,中国的平面设计也要注重多元设计元素的应用,通过在基于本土化元素的创新和再造,让中国设计更好地呈现新时期的特色,能够通过设计元素传达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本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融合(一)传统色彩的融合对于我国本土色彩来说,具有着典型的中华民族特征。
由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并将不同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使得颜色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呈现出一种意蕴。
中国设计发展历程中国设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创造了精美的陶器、玉器和青瓷等艺术品,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设计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设计和古代宫廷设计。
传统设计主要表现在古代建筑和工艺品上。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城墙、城门到宫殿、寺庙,每一种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建筑中的屋顶设计是一项独特的技艺,包括黄瓦、飞檐和斗拱等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
另外,古代工艺品如刺绣、造型、铸造等也是中国设计的杰作,被誉为中国设计的瑰宝。
古代宫廷设计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古代宫廷设计以其豪华和华丽而闻名。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王朝和皇帝,他们在设计宫殿和宫廷用品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例如,明代的紫禁城是一个宏伟的建筑群,以其精湛的木工艺术和精美的装饰品而闻名。
另外,清代的宫廷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皇帝们不仅注重宫殿的建筑风格,还注重宫廷家具的设计和制作。
他们创造了很多精美的家具,如榻榻米、屏风和屏风等。
现代中国的设计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设计理念,并开始吸收和融合这些理念。
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学习西方的设计技术和风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创造出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的设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设计师在时装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赢得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可。
同时,中国的设计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传统设计和古代宫廷设计的阶段,最后进入了现代设计的阶段。
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是指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将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匠心、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
本土化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建筑师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提供一个舒适、美观且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从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
文化因素是指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风俗、传统等因素对当地建筑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该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尊重并吸收当地文化因素,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中国建筑的本土化设计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建筑结构、斗拱、回廊等,使建筑表达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当地的民俗传统、生活方式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因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热门元素,许多现代住宅项目都融入了庭院设计,提供了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保护当地文化,将其转化为建筑设计的创作灵感,以实现建筑风格的本土化。
环境因素也是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每个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可以利用遮阳结构、绿化植物和通风系统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室内的热量,提供一个凉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寒冷地区,建筑师可以采用保温材料、窗户和门的合理位置以及地热系统等方式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
在山区,建筑师可以根据地势高低的变化来设计多层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提供不同层面的活动空间。
建筑师应该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形地势,创造出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现代建筑作品。
社会需求是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设计的本土化回顾
设计史学者杭间说:“对中国古代设计的解读,我们还只是开始,因为古代造物的丰富性,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一般典籍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考察、民族学调查等的不一致性,因此,对古代设计的研究不仅是为建立中国本土设计提供借鉴,而更是着力还原我们中国人‘寻找故乡’的一个浩大工程。
”
中国设计最终要走本土化的道路,我们任重道远。
《中国设计全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20卷,以中国社会数千年设计事物为载体,涵盖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
设计,是一个外来词汇,对应于英语中的Design。
但汉语“设计”是否与英语的“Design”意思一致,是需要商洽的。
汉语的“设计”在中国经历了非常复杂的道路,形而上地看,近代中国人文化的尊严、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以及生活质量,都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的层面上。
设计作为西方文明的代名词,以及它所呈现的“物”的象征,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中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追求,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形态发展的轨迹,汉语的设计有着许多变体,“图案”、“意匠”、“工艺”、“装饰”、“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等词汇,相继成为中国设计特定的发展表征。
直至今天,我们面对本土设计的态度依旧是忐忑和犹豫的,尽管我们努力希望以“中国设计”来取代“中国制造”。
从设计本质来看,设计的优劣取决于文化和技术两个方面,较之中国古代设计,中国当代设计的软肋并不是制作与创造的偏差,事实上,我们当代也有很好的创意,更有优秀的技术,但我们缺失了某些东西,这就是对“传统”问题的正确理解。
长时间以来,我们一厢情愿地对设计的过度阐释,尤其是将设计片面地理解为大工业化之下的产物,已经给中国的设计界带来消极的后果,其一是单纯地将设计看成是一门专业,从而忽视了与广阔的当代生活的关系;其二是人为割裂设计与工艺美术的联系,割裂当代设计与中国优秀造物的传统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最终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创性设计尤为不利。
历史上,“工艺”一词源于“百工”,百工不仅仅是指与艺术有关的技艺,也指所有为了生活的技艺。
我国工艺史家田自秉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曾阐述,“工艺”这个词已经包含了设计的所有因素的观点,他说“工艺的一般解释是: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后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而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仅仅就是指传统的手艺,是完全为了欣赏性的、有程式化的装饰语言的那样一种工艺品。
在中国古代造物的历史中,工艺美术的对象也同时是设计史研究的重要范畴,那些庄严的礼器与日常器用、朴素工具、民间装饰等,都是设计领域的范围指向,而传统工艺思想,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等,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好设计的含义。
中国古代设计是“中国设计”的源头,从传说、民间故事到文献记载以及实
物呈现,中国古代优秀设计始终贯穿于历史之中。
石器是人类的第一次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有限认知发展起来的工具设计的最初形态,其后按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完全功能性的设计,一是偏重礼仪性的设计。
原始彩陶是用具设计的经典代表,主要以“泥条盘筑”法制作,其器物的形状,不论是哪个文化类型的,今天的容器型制在彩陶里大都已经具备。
先秦时期,以青铜文化为杰出表现,尤其炊煮器的多样造型和功用,以及工艺手段的进步,比如“金有六齐”配比,铸造中的陶范法、失蜡法等,都成为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
秦的统一,把中原最优秀的工匠、技术全部集中起来,承前启后,促使汉代成为一个设计上的黄金时代。
汉代的设计成就,无论从理性或感性、审美与实用、造型与色彩等方面看,都堪称典范。
鲁迅所言“深沉雄大”的概括亦反映了汉代设计美学的品格。
汉代日用器皿表现杰出,汉铜灯、铜镜是其经典代表,其多样的种类,功能和审美的巧妙,反映出技艺的实用审美观在汉代生活中的深度和广度。
魏晋时期比较特殊,名士和玄学的关系,引发出品藻制度,“秀骨清相”是颇具代表性的表述,这个时代人和物呈现的是对应的关系,魏晋青瓷制品即是印证,其造型、颜色都和魏晋名士的清谈相关。
唐代的设计风格富丽丰满,这与唐代的国力强盛有直接的关系,太平时代才会注重生活品质,亦偏重装饰的发展。
装饰这个词在不同的境遇下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战乱还要装饰,这个时候装饰就是奢侈和犯罪,但太平盛世,百姓发自内心地向往美好,那么装饰就是积极的。
唐代的设计吸纳百川,以充分的物质具象作为基础,另外,丝绸之路带来异域文化,如唐代织锦中很重要的纹样连珠纹,就和萨珊王朝时期的连珠纹样系有渊源。
宋代是又一个设计高峰,尤其宋瓷极具代表性,宋陶瓷工艺无论是官窑还是民间窑,均成就显著。
宋代设计整体风格典雅平易,这与宋代理学关系直接,其美学思想持重理轻文、重理轻情、重道轻器的态度,使得宋代器物的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同时约束了“奇技淫巧”的产生。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外族统治时期,设计粗犷,尚青色,这与萨满教影响有密切关系,在这种前提下,陶瓷青花流行就很容易理解了。
明代“尽复汉唐之制”,体现出的是汉唐的美学趣味:雄大、包容,其典型的设计是家具。
明式家具的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工艺美四大特点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典范。
此外,明代在实学风气的影响下,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终使中国设计丢弃了贵族色彩转而趋向简洁和平民化。
1840年后,西方利器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经世致用”的思想便又有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