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文化解析童话和神话故事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传达着人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认识与理解。
本文将对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童话故事的文化内涵童话故事作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学类型,往往涉及到人类基本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念。
它以想象和象征的方式,将生命的智慧和真谛传达给读者,并对读者的内心产生深刻的触动。
童话故事常常有各种形象明确、生动活泼的角色和情节,展现了人类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灰姑娘》等故事中,公主、王子等角色可以被视为人类意识中的理想人物,而巫婆、魔法师等恶势力则象征外在世界的各种困难和危险。
在这个故事中,灰姑娘不仅仅是一个苦命的少女,更是体现了坚强和勇气的化身。
通过她的经历,故事向读者传达出了追求正义、勇敢、善良等一系列优良品质的价值观。
童话故事表达的还有一种天真和乐观的情感。
在《丑小鸭》的故事中,小鸭虽然在自己的家里受到欺负和孤立,但是它始终保持着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通过小鸭的经历,故事表达了对坚持自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的赞赏。
二、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神话故事是另一种常见的文学类型,与童话故事一样,它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
神话故事常常与某种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相联系,可以被视为对人类宗教思考和文化形成的一种记录。
在许多神话故事中,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掌管海洋,他的存在和力量象征着自然、宇宙和人类的冲突、协调和和谐。
在神话故事中,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关系,代表着我们对生命和人类历史的理解和探索。
另一方面,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很多神话故事中,英雄的出现和行为不仅象征神秘和超自然的力量,也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某种经验和教训。
例如,在《威尔斯文学》中,亚瑟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的经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地区的文化传统。
童话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童话(Fairy Tale)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儿童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许多国家,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被广泛用于教育孩子、传递道德价值观和培养想象力。
本文将探讨童话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讨论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它具有明确的特征和风格。
首先,童话故事通常涉及到神奇和虚构的元素,例如魔法、仙女、巨人等。
这些元素可以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陷入故事的世界中。
其次,童话故事常常包含明确的道德教育和教训,通过对主人公的冒险和成长经历的描绘,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此外,童话故事往往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情节结构呈现,使儿童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欣赏。
童话故事在儿童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童话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人性、生活和世界的基本认识。
通过童话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和人物形象,儿童能够学会区分善恶、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如小红帽、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等,他们的经历和成长过程触动着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这些故事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与虚构世界互动的机会,还为他们提供了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桥梁。
童话作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也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们经常利用童话故事进行教学,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通过讲述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从中学习到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和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创作童话故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创作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儿童不仅能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还能够在故事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观点。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童话作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受众。
随着电子书和网络的普及,儿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童话故事。
儿童文学●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㈠.三者的联系: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渊源的关系。
童话最早在民间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主要表现蒙昧的初民在世界混沌未开时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神的膜拜,传说则体现人们对英雄偶像的崇敬。
随着科学的进步及人类对自然的逐渐征服,这些故事在民众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的时候,产生了民间童话即传统童话。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类别有神话传说、传奇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童话起源与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又属于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因此,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㈡.三者的区别:1.概念不同: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神话传说:是古老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戳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民间故事: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童话:最初是群体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
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下面以《神话》、《三国演义》和《智取威虎山》为例,来论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神话。
神话是指一种描述神、英雄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的叙事,是一种讲述关于宇宙、自然、生命、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故事。
神话通常包含一定的宗教意味,是人们对神灵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例如,《神话》中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伏羲创卦等。
这些神话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其次是传说。
传说也是一种故事,但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通常包含一定的历史背景。
传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或特殊的经验,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说,讲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最后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故事,讲述的是平凡人物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如勤劳、忠诚、善良等。
民间故事通常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通过短小而有力的故事来传达道德教育和文化价值观。
《智取威虎山》就是一部中国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一群日本鬼子占领了威虎山,然后被中国农民组成的志愿军智取的过程。
总的来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表达方式、内容、传承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
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探究。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
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等。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故事“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寓言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神话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
根据这个定义,如果我们将玛丽莲梦露和黛安娜王妃的死讯视为神话,就是错误的。
因为她们顶多只是“传说”,算不上是“神话”。
事实上若用英文原文来看这样的讯息,应该用“legend”(传说)来表达,而不能用“myth”(神话)来定义。
再拿日本的例子看好了。
弘海大师(即空海和尚)带领人们挖掘而成的蓄水池,或他曾经驻足之处,这些也只能算是说明伟人事迹的“传说”,我们并不会将之视为“神话”。
其次,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
根据这个定义,那些以“从前、从前……”做开头的“民间故事”也不能算是“神话”,一般的民间故事,通常没有特定的地点、没有设定特别的时间、没有特定的人物、故事内容也可能重复发生,但是“神话”不同,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即使两者都没有说得很明确),并且是在叙述一个特定人物(或神佛)的故事。
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童话故事、儿童小说、儿童诗歌等,旨在传达正能量、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将对儿童文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概述。
一、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古代,大人们通过口头传统将神话传说和故事讲给儿童听,这就是儿童文学最早的形式。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书籍的普及,人们开始将这些故事写成文字,并专门为儿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
在古代,儿童文学以道德教育为主要目的,旨在传承优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儿童文学开始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更为贴近。
现代儿童文学在20世纪得到长足发展,世界各地的作家们纷纷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儿童为主角,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给予儿童以启示和鼓励。
三、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增加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想象和奇幻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丰富多样的思维模式。
此外,儿童文学还可以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儿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还能够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以上就是对儿童文学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5分每小题)1、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
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儿歌是民歌的一种,全国各地都有。
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
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有独唱或对唱,如福建浦城儿歌《月光光》。
3、童话: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二、简答题(10分每小题)1、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其它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
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旨归,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
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它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
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2、什么事亲子共读?亲自共读有什么作用?亲子攻读是指在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一起阅读。
从阅读活动的内容来看,除了核心的阅读活动外,亲子阅读可以从选书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读后的交流,形成一个“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循环立体的过程。
作用:亲子共读会使孩子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使孩子受用终生,会给孩子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传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区别:**
1. 起源不同:神话一般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关于自然和神灵的崇
拜和神话传说;而传说则起源于古代社会,是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神话化叙事;民间故事则起源于民间口头传统,通常是在口头传播中
逐步演变而来的。
2. 对象不同:神话主要涉及自然、神灵和超自然力量,而传说主
要涉及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民间故事则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如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
3. 形式不同:神话通常以诗歌或传说的形式出现,具有非常特定
的语言和韵律;而传说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的描述;民间故事则更加灵活,可以是口头传统,也可以是文学作品,如小说、戏曲等。
**联系:**
1. 共同的主题: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涉及到一些共同的主题,如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这些主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中有
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是中国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2. 共同的形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形式都受到口头传统的影响,通常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的描述。
这些故事在传承中不断被修改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
特点。
3. 表现的主题和文化价值: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的主题,这些主题和文化价值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
同时,这些故事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历史、人生和社会等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儿童文学
●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关系:
㈠.三者的联系: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渊源的关系。
童话最早在民间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主要表现蒙昧的初民在世界混沌未开时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神的膜拜,传说则体现人们对英雄偶像的崇敬。
随着科学的进步及人类对自然的逐渐征服,这些故事在民众中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的时候,产生了民间童话即传统童话。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类别有神话传说、传奇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童话起源与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又属于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因此,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㈡.三者的区别:
1.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
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神话传说:是古老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
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戳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民间故事: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
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
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
想天开的成分。
2.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是群体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
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
时期。
神话传说: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像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
3.特点不同:
童话:1、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2、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
3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如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写的《彼得·潘》。
这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
巴里在剧中虚构了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彼得·潘
他天真活泼、疾恶如仇、勇敢而富于牺牲精神。
作者还虚构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
方——梦幻岛。
那里,有孩子希望出现的各种“人物”:仙子、人鱼、印第安人、
海盗、野兽和梦幻鸟。
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
彼得与
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
巴里正是通
过奇妙的梦幻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
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
们的欢乐。
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这个形象是永无尽止的游乐、永恒童年、永不衰老的精神象征。
《彼得·潘》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画、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
纺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
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
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神话传说:1、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是民间文学中最富有幻想的形
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3、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民间故事: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
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
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
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现代童话的审美形态转变:
1、现代童话主要指创作童话,是成人自觉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品,试图用儿童特有的
思维方式表达童年时代的美妙想象,具有现代的主题和内涵。
2、开始吸收和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改变民间童话程式的发展、公式化的情节和叙事
模式,突破单一的时空格局,跨越现实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在写法生开始与小说合流,加上其本身的幻想魅力,使童话人物的个性特征更趋细腻、丰富与独特。
如“长袜子皮皮”、“蜘珠夏洛”。
着力刻画个性鲜明的童话形象,
3、非常个性化的形象塑造,也就是遵循人物创作“典型化”的原则,由此呈现出更为多
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厚的思想内涵。
具体表现为①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
②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
③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美学理想,有比较丰富的现实社会意义和个性意义。
如“丑小鸭”、“小矮人”、“匹诺曹”。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写的《彼得·潘》。
这是个现代童话。
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
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
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
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作者通过描写胡克的行为,来突出在他少年时所受的教育风气。
作者把这种风气以
胡克船长这样反面的人物表现出来,确实有否定作者当时所在年代教育形式的意思。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社会,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胡克船长也曾是一个
天真的孩子,但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被现实(如学校,社会)逐渐改造成了
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突出了成长的悲哀。
所以,无论是作者怎样
写,他还是离不开他想要表达的主题的,一切都是关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