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一、关系式法关系式法主要用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有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省去中间过程,快速而准确。
例一、今有13g锌,把它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放出的氢气可以跟多少克纯度为80℅的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此题如果用常规方法需要几步计算:①根据13g锌求生成氢气的质量,②根据氢气的质量求氧气的质量③根据氧气的质量求KClO3的质量,这种解法步骤多计算量大,费时费力,但如果用下述方法则极为简便。
解:设需纯度为80℅的KClO3的质量为XMnO2点燃2KClO3=====2KCl+3O2↑ 2H2+O2=====2H2OZn+H2SO4=ZnSO4+H2↑依上述方程式可得:2KCLO3~3O2~6H2~6Zn可知:KCLO3 ~ 3Zn122.5 3*6580%x 13g解得:x=10.2g再来一题;用含杂质10%的锌195g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杂质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H2最多能还原多少克氧化铁?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纵述两个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系数关系,你能推知:锌、氢气、氧化铁、铁之间的系数关系吗? 即3Zn~3H2~Fe2O3~2Fe。
事实上3Zn~Fe2O3就是本题的关系式,然后代入关系量即可求解。
解:设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x。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ZnSO4+ H2↑3H2 + Fe2O3=2Fe + 3H2O由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可推知参加反应的锌和被还原的氧化铁有如下关系:3Zn ~Fe2O33×65 160195g×(1-10%) x所以:3×65 : 160 = 195g×(1-10%) : x解得: x = 144g答: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144g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分步的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被还原的氧化铁的质量,比较找关系式法与分步计算有何优点?回顾:在上述反应中找关系式时的关键点(或难点)在哪里?若是用铝和盐酸的反应制得的H 2再去还原三氧化钨(WO 3),你能否找出Al 、H 2和WO 3间的关系式? 2Al+6HCl==2AlCl 3+3H 2↑ 3H 2+WO 3===W+3H 2O2Al ~~3H 2 ~~WO 3用关系式发解题,(1)要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2)找出关联物质(例题中的O2,H2),调整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使关联的各个化学方程式中的有关物质的计量数相等,(3)进而找出有关物质的关系式再找出关系量进行计算。
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1.读题与理解在解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明确问题是要求求解物质的摩尔数、质量、体积等,还是需要计算溶解度、浓度等。
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信息,包括化学方程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
2.确定所需数据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所需要的数据,并将其整理出来。
通常包括已知数据和未知数据,已知数据可以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确定,而未知数据则是需要解题的答案。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如果题目中给出了化学方程式,那么可以利用该方程式进行计算。
首先要平衡方程式,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是正确的。
然后根据已知数据和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未知数据。
4.利用摩尔计算和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在化学计算中,摩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摩尔体积是气体的一个摩尔所占据的体积。
利用摩尔计算和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可以进行物质的摩尔计算、质量计算、体积计算等。
5.考虑物质的量守恒和溶解度在一些题目中,需要考虑到物质的量守恒和溶解度等因素。
例如,在涉及到溶解度的计算题中,要根据溶解度表确定溶解度常数,然后根据已知物质的量计算溶质的溶解度。
6.注意单位的转换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确保所使用的单位是相互兼容的。
如果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可以借助于化学常数表或计算器。
7.检查计算结果计算完成后,要仔细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首先要检查计算的单位是否正确,是否满足题目给出的要求;其次要检查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符合化学常识。
8.给出完整的答案最后,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给出完整的答案,包括数值和单位。
有时候还需要给出解题的步骤和计算过程,以便审题人员理解和评判。
以上是解决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技巧,具体题目的解答可能还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不同类型和难度的题目需要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和计算方法,加强理解和实践,多进行练习和模拟,才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技巧。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7)------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关于多步反响,可依据各样的关系(主假如化学方程式,守恒等 ),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快速地在要求的物质的数目与题目给出物
质的数目之间成立定量关系,进而免去了波及中间过程的大批运算,不但节俭了运算时间,还防止了运算犯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最常常使
用的方法之一。
[ 例 9]必定量的铁粉和9 克硫粉混淆加热,待其反响后再加入过度盐酸,
将生成的气体完整焚烧,共采集得9 克水,求加入的铁粉质量为
A.14g
B.42g
C.56g
D.28g
由于题目中无指明铁粉的量,因此铁粉可能是过度,也可能是不足,则
与硫粉反响后,加入过度盐酸时生成的气体就有多种可能:或许只有
H2S(铁所有转变成 FeS2),或许是既有 H2S 又有 H2(铁除了生成 FeS2外还有节余 ),因此只凭硫粉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不易成立方程求解 . 依据各步反响的定量关系,列出关系式: (1)Fe--FeS(铁守恒 )--H2S(硫守
恒)--H2O( 氢守恒 ),(2)Fe--H2(化学方程式 )--H2O( 氢定恒 ),进而得悉,不论铁参加了哪一个反响,每 1 个铁都最平生成了 1 个 H2O,因此快速得出铁的物质的量就是水的物质的量,根本与硫没关,因此应有铁为
9/18=0.5 摩,即 28 克。
;..。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分享高考化学整体思维解题技巧是对问题的整体结构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它不去纠缠问题的细节,不着眼于局部,而是将问题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整体,进而分析问题的整体结构或整个过程,从中得出解题途径。
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时,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往往可以简化思维程序,出奇制胜。
在实施例1中,Fe和Fe 2O 3的混合物总计为15 g。
添加4150 ml稀释H2SO4,标准条件下H2的释放量为1.68 L。
所有Fe和Fe2O3发生反应。
经测试,溶液中不含fe3+。
为了中和多余的H2SO4,并将溶液中的所有Fe 2+转化为Fe(OH)2沉淀,使用200ml3mol/L NaOH溶液,然后测量稀释H2SO4溶液的物质浓度a.2mol/lb.1mol/lc.1.5mol/ld.3mol/l数据很多,反应过程也很复杂。
如果我们从反应的每一步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不可避免地会耗费金钱和精力,效率太低。
如果整体分析,不难发现所有H2SO4和NaOH最终转化为Na2SO4,然后nh2so4=(1/2)nnaoh=(1/2)30.2=0.3(mol),硫酸的量浓度为0.3/0.15=2(mol/L),答案选a。
例2:向cp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当[cpcoo-]=[Na+]时,溶液的pH值是多少?(常温)评析cpcooh溶液中存在cpcoohcpcoo-+h+,加入naoh溶液后生成cpcoona,又存在cpcoo-+h2ocpcooh+oh-,当[cpcoo-]=[na+]时上述两个平衡哪个占优势?实在难以判断。
但若分析溶液的整体组成,则不难发现溶液中只存在cpcoo-,oh-,na+和h+。
整个溶液呈电中性决定了它们有如下关系:[cpcoo-]+[oh-]=[na+]+[h+]当[cpcoo-]=[na+]时,自然有[h+]=[oh-],故溶液呈中性,ph值为7。
⾼考化学答题规范与技巧 ⾼考⾮同⼩可,对于理科⽣来说,化学是理科综合⾥⾯,⽐较容易提⾼成绩的,那么在备考期间,我们的考⽣需要掌握哪些答题技巧呢?下⾯⼩编给⼤家整理了关于⾼考化学答题规范与技巧,欢迎⼤家阅读! ⾼考化学答题规范与技巧 ⼀、审题: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了考场上的宝贵时间,危害很⼤。
细⼼的审题,正确理解和把握所给信息,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个⽅⾯: 1.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属于概念辨析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
审清题⽬的类型对于解题是⾄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处理的⽅法和思路不太⼀样,只有审清题⽬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也是解题的核⼼信息。
关键字可以在题⼲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个题⼲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的。
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加热”、“加热并灼烧”等等。
3.审表达要求:题⽬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写“分⼦式”、“结构简式”、“名称”、“化学⽅程式”、“离⼦⽅程式”、“现象”、“⽬的”,这些都应该引起⾜够的重视。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所答⾮所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常见的解题突破⼝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状态、⽓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机反应、应⽤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5.审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三个依据:①使⽤仪器的精确度如:托盘天平((0.1g)、量筒(⼤于或等于0.1ml)、滴定管(0.01ml).ph试纸(整数)等;②试题所给的数据处理,例如“称取样品4.80g------”,根据试题所给的有效数字进⾏合理的计算,最后要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③题⽬的明确要求,例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就按照试题的要求去保留。
化学解题技巧-守恒法“守恒法”是中学化学经常采用的技巧性解题方法之一。
一般情况下,能用“守恒法”解答的题目也能用其它方法解决,但较费时且易出错。
而 “守恒法”则是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量固定不变来解决问题,其特点是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只关注始态和终态,寻找变化前后特有的守恒因素,快速建立等式关系,巧妙作答,能提高解题速率和准确率。
“守恒法”在不同版本的教辅材料中,有多种表述形式,如物料守恒、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离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物质的量守恒、体积守恒…等等。
其实所谓的“守恒”因素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物料守恒,二是电性电量守恒。
一、物料守恒所谓“物料”,就是物质。
从物质的形态而言,有宏观意义上的物质,又有微观意义上的粒子。
当谈到“物料”守恒时,对宏观物质而言,主要是质量守恒;对微观粒子而言,则主要是与物质的量挂钩的元素守恒。
(一)质量守恒在此探讨的质量守恒,已不再是狭义的质量守恒定律,它涵盖了物理和化学两种变化中的有关守恒关系。
1.固态混合物由固体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往往在化学变化前后存在某一方面的守恒因素,利用这些因素可省时省力。
例1:取一定量的KClO 3和MnO 2的混合物共热制取O 2,反应开始时MnO 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0%,当反应进行到MnO 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25%时,求KClO 3的分解百分率。
解析:MnO 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设原混合物的质量为m 1g ,反应结束后混合物的质量为m 2g ,则MnO 2反应前后的质量分别为:0.2m 1g 和0.25m 2g 。
由MnO 2的质量守恒可得:0.2m 1g =0.25m 2g ,m 2=0.8m 1。
由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知,放出O 2的质量应等于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之差,即:m 1g-m 2g =m 1g-0.8m 1g =0.2m 1g 。
即可求得KClO 3的分解百分率为:%64%1008.0962.024511=⨯⨯gm gg m g 。
化学最后一题计算题答题技巧
在化学最后一题计算题中,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并理解问题的要求,明确题目中需要计算的内容和所给的条件。
2. 单位转换:确保所有的物理量和数值都在同一单位下进行计算,必要时进行单位转换。
3. 注意数据:检查和使用正确的数据值,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的数值。
4. 使用适当的公式: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熟练掌握化学中常用的公式和方程式。
5. 计算顺序:按照正确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注意运算符的优先级和括号的使用。
6. 精确度和有效数字: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所给的数据,确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并确保在计算过程中保持相应的精确度。
7. 检查答案:在计算完成后,仔细检查答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期结果。
8. 简洁清晰的解答:在书写答案时,尽量使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计算过程和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
通过遵循以上答题技巧,可以更好地解决化学最后一题计算题,并提高答题准确性和效率。
高考化学蒙题最牛技巧
高考化学蒙题最牛技巧
高考化学是让很多考生头疼的科目之一,因为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多,公式繁琐等问题。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具备解题技巧和策略。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蒙题技巧。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化学蒙题最牛技巧。
技巧一:判断题选项
高考化学中有很多判断题,选项为“正确”或“错误”。
在考试中,如果考生对某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选项来判断答案。
一般情况下,正确的选项会比错误的选项多出一两个,这时候考生可以优先选“正确”的选项。
技巧二:估算答案
在高考化学中,有些计算题需要运用公式,但是公式往往很长,容易出错。
这时候,考生可以利用估算的方法,来推测答案。
比如,可以看看选项中哪个与估算的答案最接近,就可以先选这个。
技巧三:排除法
在高考化学中,有些选择题的选项比较明显,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答案。
比如,有些选项中含有相同的概念,可以先将这些选项排除掉,然后再从剩下的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技巧四:寻找关键词
在高考化学中,有些题目需要考生结合文本才能得出答案。
这时候,考生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来确定答案。
比如,一道题目中出现了“氧化”和“还原”两个关键词,那么答案很可能与这两个关键词有关。
以上就是高考化学蒙题最牛技巧,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技巧并不能完全替代对知识点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技巧来应对考试。
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作者:孟凡盛方兰来源:《求学·理科版》2015年第05期孟凡盛,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优秀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培养了多名省、市理科状元,多名学生高考化学获满分。
在复习的过程中,若能熟练地选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能节约答题时间,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巧1:守恒法1.原子守恒法原子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相等。
对于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确定恒量后,常常省略中间过程的探究,直接利用原子守恒关系进行求解。
【例1】(2015·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将35.8 g Al、Fe、Cu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产生6.72 L气体(标准状况)。
另取等质量的该合金溶于过量的稀硝酸中,生成13.44 L NO(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A.66.4 gB.50.8 g C .44.8 g D. 39.2 g解析: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金属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气体氢气6.72 L(标准状况),物质的量为6.72 L÷22.4 L/mol=0.3 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n(Al)=0.3×2/3=0.2 mol,故金属铝的质量为0.2 mol×27 g/mol=5.4 g,金属铝提供电子的量是0.6 mol。
将合金溶于过量稀硝酸中,分别生成Al3+、Fe3+、Cu2+离子,根据电子守恒,金属共提供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3.44 L÷22.4L/mol)×3=1.8 mol,故Fe、Cu共提供的电子物质的量为1.8 mol-0.6 mol=1.2 mol。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铝离子全部转化为偏铝酸根离子,不会出现沉淀,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由电荷守恒可知,反应中金属铁、铜提供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碱的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即n(OH-)=1.2 mol,所以反应后沉淀的质量等于35.8 g-5.4 g+1.2 mol×17 g/mol=50.8 g,故选B。
高中化学14种解题技巧14种解题技巧快、准、狠!1、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个B.7个C.8个D.9个【解析】: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1/2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0.2mol,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克/摩,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
2、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共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这两种金属可能是A.Zn和FeAl和ZnAl和MgMg和Cu【解析】:将混合物当作一种金属来看,因为是足量稀硫酸,13克金属全部反应生成的11.2L(0.5摩尔)气体全部是氢气,也就是说,这种金属每放出1摩尔氢气需26克,如果全部是+2价的金属,其平均原子量为26,则组成混合物的+2价金属,其原子量一个大于26,一个小于26,代入选项,在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显+2价的有Zn,原子量为65,Fe原子量为56,Mg原子量为24,但对于Al,由于在反应中显+3价,要置换出1mol氢气,只要18克Al便够,可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7/(3/2)=18,同样假如有+1价的Na参与反应时,将它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3×2=46,对于Cu,因为它不能置换出H2,所以可看作原子量为无穷大,从而得到A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大于26,C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小于26,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B中Al的原子量比26小,Zn比26大,D中Mg原子量比26小,Cu原子量比26大,故BD为应选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技巧:十字交叉法导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也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将让我们终身受益。
在化学中凡可按a1x1+a2x2=ā(x1+x2)或(a1-ā)/(ā-a2)=x2/x1计算的问题,都可以应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十字交叉法”是化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如何计算呢?首先应先写出混合两组分对应的量a1 、a2 和交叉点的平均值ā,然后按斜线作差取绝对值即得出相应物质的配比关系,其“十字交叉法”为:组分1:a1 ā-a2 x1 x1为组分分数ā —―= —组分2: a2 a1-ā x2 x2为组分分数“十字交叉法”适用的范围是:凡是具有均一性、加和性的混合物,都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但须注意,计算所得比值是质量比还是物质的量比,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十字交叉法”的计算:一、质量分数“十字交叉法”混合物中某元素原子或原子团质量守恒,且具有加和性,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混合物中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例3:含氯54.2%的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其中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A、50%B、35%C、75%D、60%解析:设氯化钠质量是m1、氯化钾质量是m2,依据氯元素守恒,则有60.7%m1+47.7%m2=54.2%(m1+m2),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解NaCl:60.7 6.5 1 m 154.2 —– = —KCl: 47.7 6.5 1 m2所以w(Na Cl)=6.5/(6.5+6.5) ×100%=50%二、浓度“十字交叉法”溶液在稀释或浓缩时溶质的量守恒,如溶液浓度为质量分数有:m1a%+m2b%=(m1+m2)c%,或溶液浓度为物质的量浓度有:C1V1+C2V2=(V1+V2)C(稀溶液),所以混合溶液浓度的计算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高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计算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些计算题可能是比较困难和复杂的。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就能轻松应对这些题目。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摩尔计算题摩尔计算题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计算题型。
在这类题目中,我们需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摩尔比例来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或摩尔数等。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反应方程式和摩尔比例。
例如,题目如下:已知反应方程式:2H2 + O2 → 2H2O问:当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时,生成的水的摩尔数是多少?解答: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摩尔比,我们可以知道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数分别为2x和x。
而根据反应方程式,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所以氢气的摩尔数是氧气的两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计算式:2x + x = 2解这个方程可得x=1,代入原式可知氢气的摩尔数为2,因此生成的水的摩尔数为2。
二、溶液浓度计算题溶液浓度计算题也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计算题型。
在这类题目中,我们需要根据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来计算溶液的浓度,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和体积百分比等。
例如,题目如下:已知某溶液中含有NaCl 20g,溶液的体积为100mL,求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解答: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公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溶剂的质量,但给出了溶液的体积,我们可以根据溶液的密度来计算溶剂的质量。
假设溶液的密度为1g/mL,那么溶液的质量 = 100mL × 1g/mL = 100g。
根据计算公式,质量百分比浓度 = (20g / 100g) × 100% = 20%。
因此,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
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解答技巧如何高效解答试题与提高得分率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解答技巧是考生备战高考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且知识点众多的科目,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高效解答试题、提高得分率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高考化学试题的解答技巧,以帮助考生顺利完成试题,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熟悉考纲,抓住重点化学是一个知识点众多的科目,熟悉考纲内容是解答试题的基础。
考生在备考期间,应详细阅读考纲,了解每个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考纲的内容,考生可以理清知识点的重要性,抓住重点内容,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
二、理清题目信息,审题认真在解答化学试题时,理清题目信息,审题认真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应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避免在解答过程中出现偏差。
三、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时间管理高考化学试题通常时间较为紧迫,因此考生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时间管理。
在解答试题时,可以根据题目难度和分值,合理划分每个知识点和题目的解答时间。
对于易题,可以迅速解答并留出更多时间去解答难题。
合理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解答效率,保证答题质量。
四、掌握解题方法,灵活运用高考化学试题的解答方法多样,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并能够根据题目的需要,灵活运用。
对于常见的题型如选择题、计算题等,考生应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迅速解答。
对于较为复杂的题目,考生也需要学会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
五、注意化学实验分析技巧在化学试题中,常常涉及到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技巧。
这包括对实验条件和数据的合理解读,对各种化学实验中常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充分锻炼实验分析技巧,提高对实验相关题目的解答能力。
六、多练习,提高应试能力“熟能生巧”,多练习是提高高考化学试题解答能力的重要途径。
考生可以通过做大量的化学试题,增加对各种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6)------代入法
代入法:将所有选项可某个特殊物质逐一代入原题来求出正确结果,这原本是解选择题中最无奈时才采用的方法,但只要恰当地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缩窄要代入的范围,也可以运用代入的方法迅速解题。
[例8]某种烷烃11克完全燃烧,需标准状况下氧气28L,这种烷烃的分子式是
D. C2H6
因为是烷烃,组成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即每14n+2克烃完全燃烧生成n摩CO2和(n+1)摩H2O,便要耗去n+(n+1)/2即3n/2+1/2摩O2,现有烷烃11克,氧气为28/=5/4摩,其比值为44:5,将选项中的四个n 值代入(14n+2):[3n/2+1/2],不需解方程便可迅速得知n=3为应选答案。
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含例题解析)1、守恒法多数计算题是以化学反应为依据,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微观粒子、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变化关系,又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的电荷数、电子得失数、微粒个数都是守恒的。
在有关的多步反应、并行反应、混合物的综合计算等问题中,如能巧用这些守恒规律,可使难度较大和计算过程繁杂的题目达到解题思路简明、方法简单、步骤简化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质量守恒法例1把过量的铁粉加入到FeCl3和CuCl2组成的混合液中,充分搅拌,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不溶物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
求混合物中FeCl3和Cu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解析:设混合物中CuCl2的物质的量为x,FeCl3物质的量为yFe+CuCl2=Cu+FeCl2Fe+2FeCl3=3FeCl2xmol xmol xmol y/2mol ymol反应后所得不溶物为铜粉和过量的铁粉。
按题意,反应中与FeCl3和CuCl2反应而消耗的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粉的质量相等。
按此等量关系用代数法求解。
56(x+y/2)=64x∴x:y=2:7(2)摩尔守恒法这是利用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反应前物质的量等于转化为各种产物中所含该原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1994年高考24题)38.4m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1.0×10—3molB、1.6×10—3molC、2.2×10—3molD、2.4×10—3mol解析:此题的隐含条件是“随着铜与硝酸反应,硝酸越来越稀,因而产生的气体有NO2和NO”。
根据N原子守恒(不考虑NO2聚合成N2O4)有:nHNO3=nCu(NO3)2+nNO2+nNO=nCu×2+n总气体=[(38.4×10—3)/64]×2+(22.4×10—3)/22.4=2.2×10—3(mol)应选C。
高考化学常见题型解题技巧高考化学常见题型解题技巧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考选拔人才。
根据对近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
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
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
高考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在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计算题的分值大约要占到15%左右,从每年的高考试卷抽样分析报告中经常会说计算题的得分率不是太高,大家在心理上对计算题不太重视,使得每次考试都会有不少考生在计算方面失分太多。
高一化学中计算类型比较多,其中有些计算经常考查,如能用好方法,掌握技巧,一定能达到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下面就谈一谈解答计算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或物质的量之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1
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
混合物质量减轻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所致,固体质量差,也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混合物中m(NaHCO3)=168×÷62=,m(Na2CO3)=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二、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原子守恒即反应前后主要元素的原子的个数不变,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均如此。
1. 原子守恒
例2
有铁的氧化物,
用足量的CO 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FeO
B. Fe2O3
C. Fe3O4
D. Fe4O5
解析
由题意得知,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最后转移到沉淀物CaCO3中。
且
n(O)=n(CaCO3)=,m(O)=×16g/mol=。
m(Fe)=,n(Fe)=。
n(Fe)∶n(O)=2:3,选B 2. 元素守恒
例3
将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100mL、7mol?L―1的盐酸中。
氧化物恰好完全溶解,在所得的溶液中通入(标况)氯气时,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完全转化为Fe3+,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
B. %
C. %
D. %
解析
铁的氧化物中含Fe和O两种元素,由题意,反应后,HCl中的H全在水中,O 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O,由关系式:2HCl~H2O~O,得:n(O)=1/2HCl ,m (O)=×16g?mol―1= g;
而铁最终全部转化为FeCl3,n(Cl)= ÷mol×2+=,n(Fe)= ,m(Fe)=×56g?mol―1=14 g,则,选B。
3. 电荷守恒法
例4
将8gFe2O3投入150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收集到
H2(标准状况),同时,Fe和Fe2O3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的NaOH溶液150mL。
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1.5mol/L
B. L
C. 2mol/L
D. L
解析
粗看题目,这是一利用关系式进行多步计算的题目,操作起来相当繁琐,但如能仔细阅读题目,挖掘出隐蔽条件,不难发现,反应后只有Na2SO4存在于溶液中,且反应过程中SO42―并无损耗,根据电中性原则:n(SO42―)= n(Na+),则原硫酸的浓度为:2mol/L,故选C。
4. 得失电子守恒法
例5
某稀硝酸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生成NO,溶液质量增加,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物质的量之比为()
A. 4∶1
B. 2∶1
C. 1∶1
D. 3∶2
解析
设Fe2+为xmol,Fe3+为ymol,则:
x+y= =(Fe元素守恒)
2x+3y= (得失电子守恒)
得:x=,y=。
则x∶y=3∶2。
故选D。
三、关系式法
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
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利用关系式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
用关系式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微粒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2、利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例6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 2Fe2O3+8SO2
2SO2+O2 2SO3
SO3+H2O=H2SO4
煅烧含85%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找出下列关系:FeS2~2SO2~2SO3~2H2SO4,本题从FeS2制H2SO4,是同种元素转化的多步反应,即理论上FeS2中的S全部转变成H2SO4中的S。
得关系式FeS2~2H2SO4。
过程中的损耗认作第一步反应中的损耗,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是= 。
四、方程式叠加法
许多化学反应能发生连续、一般认为完全反应,这一类计算,如果逐步计算比较繁。
如果将多步反应进行合并为一个综合方程式,这样的计算就变为简单。
如果是多种物质与同一物质的完全反应,若确定这些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也可以按物质的量之比作为计量数之比建立综合方程式,可以使这类计算变为简单。
例7
将由CO 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A.
B.
C.
D.
解析CO和H2都有两步反应方程式,量也没有确定,因此逐步计算比较繁。
Na2O2足量,两种气体完全反应,所以将每一种气体的两步反应合并可得
H2+Na2O2=2NaOH,CO+ Na2O2=Na2CO3,可以看出最初的气体完全转移到最后的固体中,固体质量当然增加。
选A。
此题由于CO和H2的量没有确定,两个合并反应不能再合并!
五、等量代换法
在混合物中有一类计算:最后所得固体或溶液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没有数据,思考中我们要用“此物”的质量替换“彼物”的质量,通过化学式或化学反应方程式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等式,求出结果。
例8
有一块Al-Fe合金,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再用过量的Na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完全变成红色粉末后,经称量,红色粉末的质量恰好与合金的质量相等,则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 70%
B. 30%
C. %
D. %
解析变化主要过程为:
由题意得:Fe2O3与合金的质量相等,而铁全部转化为Fe2O3,故合金中Al的质量即为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则可得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即为Fe2O3中氧的质量分数,O%= ×100%=30%,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