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

..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

....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

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8.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请回答:

(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2.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参考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