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3
专科急救护理大纲《急救护理学》一、适用专业:三年制高级护理专科二、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课学习目的与任务:急救护理学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急救知识与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急诊”为服务对象,以“救死抚伤,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为目标的一门护理应用科学。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寿命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等多样化因素,使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此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途中医疗监护及医院内的强化救治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因此,每一个护士必须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
急救护理学的范畴,急诊医疗条件、院外急救、重症监护、各种急重症患者的急护及急护技术等。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Ⅰ、基本要求:掌握现场急救的原则;了解急诊医疗体系及各级组织的主要任务。
Ⅱ、基本内容:第一节急救护理学的范畴一、院外急救。
二、危重病救护。
三、抢险救护。
四、战地救护。
五、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节急诊医疗体系一、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
二、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第二章院外急救Ⅰ、基本要求: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熟悉现场急救伤员的标记;正确应用急救技术,合理使用转运工具。
Ⅱ、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二、院外急救的特点。
三、院外急救的任务。
四、院外急救的原则。
五、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
六、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七、急救技术的应用。
八、急救用品的配备。
第二节院外急救护理一、护理体检。
二、救护要点。
三、院外急救转运工具的特点及途中护理。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Ⅰ、基本要求:掌握急诊科任务;熟悉急诊科设置及组织结构;了解急诊科室的主要制度。
Ⅱ、基本内容: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一、急诊科的任务。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三、急诊科(室)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急诊科管理一、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二、急诊科人员编制与管理。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505 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学时数:68(其中理论 56 学时, 实验实训 12 学时) 前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总时数为 68 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的目标:1.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
1/ 142.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3.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4.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5.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考核】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理论部分采取闭卷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是非题、简答、论述题等几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 分及格。
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实践占总成绩的 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
【参考教材】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孙菁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科学出版社 2004 学时分配表序号理论部分实训部分小计教学内容学时数实训内容学时数 1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院外急救 3 3 3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2 24 第四章重症监护 2 25 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4 实训一心肺复苏 2 6 6 第六章休克 6 6 7 第七章创伤 10 实训二脾破裂病人的护理 2 128 第八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4 4 9 第九章急性中毒 6 6 10 第十章中暑、淹溺和触电 4 4 11 第十一章昏迷 2 2 12 第十二章常见临床危象 6 6 13 第十三章急救技术 4 实训三急救技术 4 1014 实训四参观医院急诊科、ICU 4 4 机动 2 2 合计 56 12 68 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 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300115704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方向选修课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开课学期:6总学时:32总学分:1.5周学时:4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编号):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新专业。
建议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参考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获得1 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2 院外急救;3 急诊科管理;4 重症监护;5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6 创伤的急救护理;7 急性中毒的救护;8 中暑、淹溺与触电的急救护理;9 救护技术;10 昏迷的救治与护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急救护理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共16学时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
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
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
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了解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
掌握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和管理。
理解急诊护理应急原的编制目的、基本原则、应急准备和启动与运行;掌握急诊护理应急元的常见类型。
了解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ICU的设置与管理了解ICU的布局与设置;掌握ICU病室设置。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士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本课程就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课程。
本课程教材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遵循疾病演变和救护规律进行编写。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使以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重点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
一.总述(一)教学目的1、通过急救护理学教学,使学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急诊科的设施与管理;2、获得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救治原则的基本知识;3、具有判断病情、重症监护、救护配合和实施基础生支持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三)总学时:理论讲授,36小时(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等(五)教学效果评价: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护理效果评价。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了解现场救护的原则。
2.了解我国急诊医疗体系。
二、教学内容:现场救护的原则,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三、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第二章院外急救一、教学目的1.了解院外急救技术应用原则。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院外急救的特点、院外急救的任务、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急救用品的配备。
2、熟悉: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
3、掌握:院外急救护理。
二、教学内容: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伤员的分拣、院外急救护理(护理体检、救护要点、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三、教学方式:理论授课与参观见习相结合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一、教学目的1、了解: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
急诊科的任务、组织结构、工作质量要求、人员编制与管理。
二、教学内容:急诊科的设置、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三、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参观见习相结合第四章重症监护一、教学目的1、了解:ICU设置与管理2、熟悉:脑功能监测、肾脏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编号:H4124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 课程属性:必修学时:40 学分:2.5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该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做出判断和救护,达到保护患者安全和成功抢救的目的。
本课程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突破了学科界限,重点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见急救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能力培养:学生对急诊科工作有初步的理解。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难点】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2.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第二单元:院外急救与护理(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掌握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掌握现场急救区的划分;掌握常用基本急救技术。
熟悉院外急救的意义;熟悉急救包、急救箱物资配备;熟悉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内容。
了解院外急救的任务;了解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及指挥系统。
2.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对院外急救有清晰的概念并能有效模拟和实施院外急救。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
2.院外急救的特点。
3.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
【难点】1.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前言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危重病人抢救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诊和重症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院前急救、常用急救技术、急诊科管理、重症监护、病情评估、常见急危重病和器官衰竭的治疗原则和护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范畴及各类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救护技术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标和要求]1。
掌握急救护理、危重病医学和急救医疗体系的概念2。
熟悉急诊护理的范围、院外急救的分类、任务和重要性【教学内容】1。
急诊护理范围2。
第二章急诊医疗系统的院外急救[目的要求]1.掌握院外急救、急诊医学的概念、院外急救的原则及内容2.熟悉院外急救的研究范围3.了解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管理及急救用品的配备【教学内容】1。
院外急救概述2。
院外急救护理3。
院外急救研究范围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目的要求]1.熟悉急诊室的任务、护理工作范畴、急诊范围及急诊科的管理2.了解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教学内容]1.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2.急诊科管理第四章.重症监护【目的要求】1熟悉ICU的设置和管理。
2.掌握ICU的概念、ICU患者来源、入院对象、监护内容、指标及护理要点。
[教学内容]1.icu的设置与管理2.重症监测技术(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监测、体温监测、脑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目标要求]1。
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类型2。
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掌握心脏骤停、猝死、脑死亡、临床死亡、生物性死亡、心肺脑复苏、一期心肺复苏、二期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脑复苏方法和步骤及复苏后监测和护理内容【教学内容】1。
心脏骤停2。
心肺脑复苏术3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第6章休克[目的要求]1.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2.掌握休克的定义、病情观察、病情判断、救护原则及护理措施[教学内容]1.休克的概述2.休克的病情评估3.休克的急救护理第七章创伤[目标和要求]1。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我国急救护理学的发展;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内容,院前急救的特点和任务,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掌握急救护理学的范畴,院前急救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概述。
领会: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识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主要参与人员。
(三)院前急救识记:1.院前急救的原则。
2.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的概念。
领会:1.院前急救的任务。
2.院前急救的内容。
3.院前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4.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简单应用:能运用红、黄、绿、黑不同颜色的伤情标记对病人进行分类标记。
能根据呼吸、脉搏、意识等指标快速判断病人伤情的严重程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急诊科的主要任务;熟悉急诊科的设置(主要包括预检分诊处、诊查室、抢救室、监护室、观察室及辅助检查室等六个部门);掌握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识记:急诊科环境布置的基本原则。
领会:急诊科环境布局的要求。
(二)急诊科的管理识记:1.急诊科的预检分诊流程。
2.各种抢救药品和物品管理的基本制度。
领会:1.首诊负责制和急诊科预检护士的职责。
2.执行口头医嘱的注意事项。
3.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
4.急诊急症的常见类型。
应用:能分辨出常见的急诊急症。
三、教学方法讲授。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心搏骤停的病因;掌握心搏骤停的概念、类型、诊断、临床表现、心肺脑复苏的方法与步骤及护理。
提高急救意识,明确护理工作者在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心搏骤停识记:1.心搏骤停的定义、类型、临床表现及诊断。
2.猝死的概念。
领会:1.心搏骤停的病因、病理机制。
(二)心肺脑复苏识记:1.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2.基础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Nursing of Emergency课程性质: 考试课程总 学 时:27学时 讲课学时:27 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学 分:1.5学分适用对象:成教学院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对急重症病人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一门科学,它是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急救、重症监护三大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急诊、急救意识,训练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和复苏技术。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急救护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理论课采用讲授、讨论等方法,讲课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图表、幻灯、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开设实验教学,实物及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示教。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3.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3.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组成、体系管理第二章 院前急救【教学要求】1.了解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和急救物品。
2.了解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护的护理内容。
3.掌握院前急救的概念、工作特点、任务和原则,以及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院前急救的概述2.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3.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4.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5.院前急救物品:通讯设施、交通工具、急救设备、人员基本要求6.院前急救护理: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7.灾难性救护:概述、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第三章 急诊科的管理【教学要求】1.熟悉急诊科设置、急救绿色通道、护理程序及护患沟通方法。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实训、见习学时:16学分: 2.5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健康评估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监护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救护理学》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急性病、急性创伤的抢救,包括院前救护和急诊科抢救;另一部分是危重病人的监护,在ICU中完成。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为此,要求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护理,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急救护理学绪论”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明确急救护理学的实践范畴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管理。
了解院外急救与急诊科护理工作。
教学要求:识记:(1)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2)院外急救护理程序(3)急救护理工作流程(4)急诊护理程序、急诊分诊定义、急诊分诊的程序(5)成批伤分诊的任务理解:(1)急救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2)急救网络的建立与模式(3)外急救意义、特点、任务与原则,(4)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主要的工作制度(5)急诊护理工作应用:(1)运用分诊技巧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分诊授课方式:讲授,急诊科工作见习4学时第四章:重症监护(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症监护”部分,学生能够了解ICU的设置与管理、ICU的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掌握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体温监护技术;理解其他重症监护技术,包括:心电图、肾脏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技术;了解脑功能监测技术。
为重症病人提供良好的监护技术,获得满意的救治效果。
教学要求:识记:(1)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2)血流动力学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并发症(3)呼吸功能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4)体温监护技术与临床意义(5)心电图监护方法(6)肾脏功能监测内容与临床意义(7)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理解:(1)ICU的设置与管理(2)ICU收治程序与原则(3)脑功能监测(4)肝功能监测应用:(1)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的护理(2)运用血气分析授课方式:讲授,监护技术实训4学时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学生能够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心脏骤停的判断;掌握心脏骤停的现场急救、院内急救与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相关知识与专科技能,从而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心脏骤停病人提供基本生命支持,提供与配合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帮助病人获得以满意的生活质量存活的目标。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急救护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17130012(二)课程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三)开课对象:护理本科(四)课程性质:《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主干专业教育课程。
本课程应在内科、外科护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修读,其目的在于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急救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五)教学目的:通过《急救护理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获得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救治原则等基本知识;具有判断病情、重症监护、救护配合和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院外急救、重症监护、心肺脑复苏、创伤、中毒、中暑及各种临床急危重症以及一些常见急救药物的使用。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42学时分数: 2学分(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等环节为课程教学主干,并穿插病案分析教学,启发同学们的思维。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考核、考勤等。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通过讲解绪论,使同学们能掌握急救护理学的范畴,理解急诊医疗体系的构成,了解本地市的急诊医疗体系和急救中心。
要求同学们能1、阐述急救护理学的范畴2、了解九江市和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急救中心模式3、领会急诊医疗体系的构成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院外急救二、危重病救护三、抢险救灾四、战地救护五、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第二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一、急诊医疗体系的管理二、急救网三、本地市的急救中心组成考核要求: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识记)2、急诊医疗体系(领会)3、本地市急救中心组成(应用)第二章院外急救教学要点:通过讲解,使同学们能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伤员的检伤分类以及院外急救的主要护理措施;理解院外急救的的特点和任务以及基本急救技术;了解一些急救用品和急救药物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54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学会有关急救的一般概念
2.学会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和常用的急救救护技术。
3.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以处理的能力。
4.认识和珍爱生命,初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观念与行为意识,爱岗敬业,具有协作精神。
5.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6.有学习、尝试临床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护理实训室、教学医院急诊病房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1、采用讲授、多媒体、录像、示教、讨论、角色扮演、见习、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2、本课程系理论教学课,兼有一定的实践教学。
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具
有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采用期中考试、书写见习报告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期中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25%;见习报告两份占学期总成绩的25%;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