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 格式:pdf
- 大小:124.95 KB
- 文档页数:4
《难经》与《难经》脉法的几个有关问题1、成书经过等问题《难经》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最早见之于《隋书·经籍志》,但未署何人撰着,《旧唐书·经籍志》始题为秦越人所撰。
按唐t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自序日:“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腑脏,刳肠剔心,以其与车辕日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所以一般认为《难经》为秦越人所撰的说法实始于唐·杨玄操,但在唐·王焘着《外台秘要方》中载有《删繁方》“六极论”引了二十四难文,并且称之为扁鹊日,文字虽稍有出人,但可以肯定是出于《难经》的。
《删繁方》为谢士秦所撰,谢是隋前的人,可见南北朝时已有秦越人着的证据。
日本人丹渡元胤《医籍考》说:“余尝观宋版《史记·扁鹊传》僧幻云附标所引《难经》,似是玄操原本,载其卷首名衔日,卢国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据此吕广注本似署越人名,然则士泰所称,殆循其旧者欤?”可见在唐以前就可能有秦越人所着之说。
但是《难经》如出自扁鹊,那当然是先秦人的医学名着,为什么南北匕朝以后才着录?是刘歆、班固遗漏,还是出自其后?《难经》之名始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八十一难》当指此书。
《难经》的注家最早的是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西晋时王叔和撰《脉经》引用了《难经》中有关脉学的绝大部分资料。
但值得注意的是,《脉经》引《难经》的各个部分没有提到引自《难经》。
《脉经》中投有《难经》这个书名,而在《脉经》弓l扁鹊时则直书扁鹊,不名为出自《难经》,根据以上情况,仲景所说,王叔和所引就是此书,因为《脉经》引《内经》亦有时不提书名。
《内经》着成当在汉代,根据《难经》中有多处引用《内经》,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解释等等情况来看,《难经》的着成当在东汉时期,不会再早,但亦不会再晚。
至于出自秦越人扁鹊所着的问题是靠不住、亦是不太可能的。
●学术探讨●《难经》学术渊源之探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张瑞麟主题词 《难经》 《内经》 中医医学史 《难经》学术是否渊源《黄帝内经》?《内》、《难》两部医经是否属于同一学派?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学术渊源《黄帝内经》,这已形成为传统观念。
但据现代学者的深入研究,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已认识到《难经》学术并非渊源《黄帝内经》,《内》、《难》两书并非同一学派。
现就其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分述如下。
1 认为《难经》祖述《黄帝内经》,是一部抄摘精要,释疑探微,阐发其微言奥旨的释经之作唐代杨玄操《难经集注·序》说:“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颐,殆难究览。
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
金代纪天锡《集注难经》说:“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
”元代滑伯仁《难经本义·自序》说:“《难经》相传为渤海秦越人所著。
……盖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
……约其辞,博其义,所以扩前圣而启后贤,为生民虑者,至深切也。
”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难经论》说:“《难经》,非经也。
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者也。
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
当代陈璧琉《难经白话解·前言》说:“全书是用问答的体例,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故以《难经》作为书名”。
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前言》也说:“《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
……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
总之,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祖述《黄帝内经》,释疑阐微,是一部释经之作,这已形成传统的认识。
其实这种认识与实际不符,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2 承认《难经》祖述《黄帝内经》和释疑阐微的错误观点,但已看到《难经》所引“经言”多不见于《黄帝内经》的事实,于是对上述基本观点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这种认识约有三种说法:一说古有其书而今亡。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一医学学派!金栋按:中医学理论体系定型完成于汉代,确切地说是东汉时期,其标志则是中医学四部经典著作的问世,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医学汉代谓之“方技”之学,据《汉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之分,其中“医经”与“经方”乃中医学之主体。
在西汉以前,“医经”有黄帝、扁鹊与白氏三个医学学派之分,七家医学学术之别。
惜只有黄帝学派之《黄帝内经》传承至今,余者皆遗失。
然据考,今本《黄帝内经》并非《汉志·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
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扁鹊学派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内、外经》是扁鹊学派之“医经”(已佚),《难经》《中藏经》是扁鹊学派之医学著作,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汉末三国神医华佗,乃扁鹊学派之传人弟子。
有证据表明,扁鹊(或白氏)学派之医经,散落于其后的黄帝学派之《素问》《灵枢》与扁鹊学派之《难经》书中了。
《汉志·方技略》经方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已佚),因“《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
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医圣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而得有《汤液经法》一书,虽该书已轶,但赖仲景书得以传世。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卞嵩京《汤液经解·自序》说:“士安师事仲景,为汤液家嫡传,后改宗岐黄,致力针灸。
据士安《序》可知,伊尹之经,仲景论且为之传,是以知仲景之前,尚有《伊尹汤液经》。
第一章导论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载药365种,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及各自观点、中医思想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6. 恒动观念的含义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主要内容包括:A. 针灸学B. 药物学C. 基础理论D. 外科手术2.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分别是:A. 《素问》和《灵枢》B.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C. 《难经》和《温病条辨》D. 《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3. 以下哪一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五行”?A. 金B. 木C. 水D. 火E. 土4.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四气调神大论”是指:A. 调整四季的气候变化B. 调整四时的精神状态C. 调整四时的饮食结构D. 调整四时的生活习惯5. 《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是: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阴阳转化D. 五行相乘6. 以下哪个脏腑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后天之本”?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7.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健康的维持需要:A. 充足的睡眠B. 均衡的饮食C. 适当的运动D. 所有选项都是8.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是指: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C. 治疗疾病的方法D. 疾病发生的原因9. 《黄帝内经》中“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精生神B. 气生精C. 神生精D. 精气神相互转化10. 以下哪一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六淫”?A. 风B. 寒C. 湿D. 热E. 暑F. 火答案:1. C2. A3. D4. B5. A6. C7. D8. B9. D10. F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_________有关。
2.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_________,金克木。
3.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是指上焦、中焦和_________。
4. 根据《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应_________,以养肝脏。
5.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和_________。
中医简史(三)中医经典——难经6小时前前两回咱们说了宇宙第一中医真经《黄帝内经》也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木有认认真真滴去看书我相信你们一定看了而且还是挑灯读的那种想想我都感动啊啊啊啊为了让你们再接再厉永不放弃咱们今天接着说能和第一真经并驾齐驱的中医经典每次说起来都是素秉“内难”对!就是你口中的《难经》Nàn《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不详相传是秦越人也传是扁鹊所著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以阐明《黄帝内经》和先秦医籍要言大义为主旨重点叙述基础理论包括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来来来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难经的具体内容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1~22难主要论述脉学对!就是那个你们大呼神奇的脉!在1~22难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正常与反常脉象率先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将繁琐的三部九候法统一“独取寸口”简便易行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九候《难经》载有常脉和病脉各类脉象之间的鉴别等方面在发挥《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脉学23~29难论述经脉那个绕晕你的神奇经脉经脉流注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在经脉方面《难经》是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还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等30~47难脏腑为主脏腑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三焦、命门、七冲门皆有阐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五行生克关系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出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病62~68难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在五脏的募穴、背俞穴治疗五俞穴主治病证进行深入论述69~81难讨论针法迎随补泻字母补泻泻南补北法指出针刺要因时制宜《难经》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发展产生了影响。
下载下来用word里面的查找ctrl+F《黄帝内经》概论(一)已完成1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B、《脉经》C、《汉书艺文志》D、《七略》我的答案:B2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B、修辞用法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我的答案:C3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八十一难经》我的答案:A4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汉书·艺文志》D、《新唐书》我的答案:A5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B、《金匮要略》C、《温病》D、《脉经》我的答案:C6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我的答案:D7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我的答案:√8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我的答案:×9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我的答案:√10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我的答案:×1()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A、刘向B、班固C、司马迁D、班超我的答案:A 2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A、《旁篇》B、《神农本草经》C、《金匮》D、《玉机》我的答案:A3《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绪论客观性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伤寒杂病论》③《神农本草经》④《难经》【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金匮要略》【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①《神农本草经》②《脉经》③《诸病源候论》④《温病条辨》【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神农本草经》④《伤寒杂病论》⑤《黄帝内经素问》【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一、《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医药学中的第一奇书。
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书的主体内容成于战国时期,最后完于西汉。
为南宋史嵩民所藏。
全书十八卷,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各八十一篇。
本书的理论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
最后世奉为圭臬的经典奇书。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本草经》。
明代卢复辑。
神农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书名冠以神农是后人尊古之风的假托。
《神农本草经》对战国以来直到东汉时期的药学知识及用药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是后世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
三、《难经》可以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的奇书,有"内难"之称。
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及作者都无定说。
今本《难经》及各种注释本一般题"秦越人撰"。
秦越人,号扁鹊,我国战国名医。
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提出八十一个问题并加以解答。
《难经》问论深邃,述理精要,内容丰富并多有创树。
苏轼曾称颂此书"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四、《伤寒论》是第一部论述全面、内容详备的外感热病中医专著。
张仲景也因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撰。
书大约成于三世纪初。
是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
书中主要讨论了伤寒六经病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与较为完备的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作用。
五、《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发展高峰,堪称中华医学经典奇书。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东汉张仲景撰。
中医经典——《皇帝内经》和《难经》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
中医学经典——《难经》2013年11月16日东方早报作者:章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医学早期的医学典籍中,素有“四大经典”之称,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其中与《黄帝内经》关系最密切的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该书主要针对《内经》中“理趣深远”的医学理论,以问答的方式将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进行解释阐发。
由于全书共讨论了八十一个医学体系中的理论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八十一问》等。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迄今仍然是一团迷雾。
历史上曾有黄帝、秦越人(扁鹊)等说法,现在多认为是托名之作,但其中或保存有扁鹊医派的内容。
具体到成书年代,因为《难经》在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尚无收录,而在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提到曾参考此书,三国时东吴的吕广已经为《难经》做过注,所以一般推测其成书时间应当是在东汉。
《难经》中虽然也涉及一些具体的病征,但所述以医理为主,具体内容包括: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虽然从内容而论,基本上没有脱出《内经》的范畴,但绝不能只将其视为《内经》一书的注解而已。
实际上《难经》对医理的阐发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医学理论的若干方面都富有创见。
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脉学领域,《难经》的阐述非常详细,专论脉学的内容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对于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病脉、各类脉象的鉴别等,都有精当的论述。
特别是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与理论,开创了寸口定位诊脉法的先河,是脉诊方法发展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那什么是“独取寸口”诊法呢?就是指中医师为患者切脉时,用手指按于患者手腕桡动脉寸口处,从脉象的变化中来了解体内病理信息的诊断方法。
这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病方法,也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诊法。
古代医学著作发展古代医学著作发展(转载)《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216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成书时期一向有争议。
它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
中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
此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不久,由于战乱原著散失,后人分别搜集其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这一时期,有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
最早进行此项工作的,为齐梁间的全元起,他注释《皇帝素问》八卷,书名《素问训解》。
此书到南宋时失传。
隋唐时期,杨上善又将《内经》分类编纂和注解,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
他历时十二年,于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脉经》作者王叔和,成书于魏晋。
《内经》《难经》均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集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脉经》十卷。
《诸病源候论》于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编撰。
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
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疾病记载的广泛和详细,对病源的认识。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
《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
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鹤)撰。
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
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
俾畅厥义也”。
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
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
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为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灵枢•脉度第十七》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此与《难经》只是个别文字的差异。
其他如二十四难与《灵枢•经脉》、十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十四难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灵枢•九针论》、三十七难与《灵枢•脉度》、四十三难与《灵枢•平人绝谷》、四十七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六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八难与《灵枢·寒热》、六十难与《灵枢•厥病》均为部分或全部相对应。
2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十四难曰:脉来一呼再至,中及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二者相较,显然十四难更为具体一点。
又如四十二难除与《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中肠胃长短、受水谷数相一致外,更添人肝、心、脾、肺、肾四藏的形状描述和轻重之数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重量、长短、受水谷数。
再如三十一难对三焦的描述也与《灵枢•营卫生会》相一致。
3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如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详细的关于太过之脉、不及之脉的论述。
其他关格、覆溢(即真脏脉)在《素问》、《灵枢》中也多处有论述。
4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如二难“脉有尺寸,何谓也”;四难“脉有阴阳”;五难“脉有轻重”;六难“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九难“何以别知藏府之病邪”;二十五难“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二十六难“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三十二难“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三十八难“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之”;五十二难“藏府发病,根本等不”;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五十六难“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五十七难“泄凡有几,皆有名不”;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剌深者,何谓也”;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七十六难“何谓补泄”;七十八难“针有补泻,何谓也”等,均属此类。
这些问题可能不只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可能也是当时《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中的基本理论,概言之,即当时医学的基本理论。
5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段话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是《难经》对《内经》的发挥,涉及到《灵枢•五十营》、《灵枢•营卫生会》两篇的内容。
《灵枢•五十营》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又如,《难经》二十七难到二十九难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对奇经八脉做了集中论述。
奇经八脉的内容见诸于《素问》、《灵枢》,这也是《难经》的发挥。
6不见于《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如三十六难提出“命门学说”,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又如四十四难提出七冲门的概念,也为《内经》所不载。
总之,虽然《难经》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中所说“《经》言”的《经》也应该是《黄帝内经》,有如下几点理由:其一,《难经》作于东汉中期,其时《黄帝内经》并未亡佚,《难经》中34处“《经》言”有19处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且《难经》的其他小节也有不少可在《素问》、《灵枢》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其二,《难经》中论述的一些常见的医学理论也多数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论述。
其三,《难经》中的“《经》言”之经当指的是同一本书,即《黄帝内经》。
《难经》另外引用了一本书中的内容即《十变》,分别在三十四难、六十三难、六十四难中均明确指出“《十变》言”、“《十变》又言”,这说明《难经》的作者对其所引用的文献出处还是比较注意交代明白的。
如果“《经》言”之《经》分别为《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三家的话,《难经》作者应该会分别说清楚的,而不会糊涂到三家之经均以“《经》言”二字代称了事。
其四,《黄帝内经》分成《素问》、《灵枢》两部分之后,《素问》、《灵枢》二书本身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即已有所亡佚,有所增删。
《难经》中15处“《经》言”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文字,则可能为《素问》、《灵枢》亡佚部分中的经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建军对“以母为基,以父为楣”释义的商榷[关键词]以母为基,以父为椐,基,楣,土地,种子,内经释义《灵枢•天年》言黄帝问于岐伯: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杨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虽历代对文中“基”和“梯”的注释不一,但诸家却不约而同将之牵强附会地理解为人体胚胎的发生,是以母之阴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阳气护卫为条件的,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阴阳交感的作用”,因为无阴则阳无所生,无阳则阴无所化,唯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会产生新的生命。
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六十二》说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之父母也”。
明确提出父精母血是新生命发生的物质基础。
且在中医文化中,贯以父象天,以母象地,习用“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来比拟人体胚胎生成的肇基。
故笔者认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是古医家取自然界之象类比人体生命发生的典型例证。
张介宾之注云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
父得乾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楣,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为种。
”是为证。
而令人遗憾的是,张介宾的注释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也许是“尊经崇古”的思想作祟,无论古今,大多数学者注释经典时多少都有师从古训、望文生义的倾向。
自从马莳首注曰“方基始生,赖母以为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楣,阳气以为捍卫也”始,后人便承袭古义,更用训诂学知识加以佐证,以致以讹传讹。
就“基”而言,或借《说文》“基,墙始也”,或借《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将“基”与“本”互文,演为“基础,根本”之义;就“楣”而言,或借《说文》“阑槛也”释为栏杆,将之引申为遮蔽和捍卫之意,或借《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楣者”,将之与“盾”相通,释为古时执以蔽兵刃的战具,亦作捍卫之喻,却自始至终未道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的所以然,鲜有触及“阴阳交感”这一主旨者,更忘了古人“取象比类”释生释医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