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H期末复习重要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及名词解释汇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自主投资指利率r为零时的投资量。
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产品成本;投资税抵免。
q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称为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投资动机。
LM曲线: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LM曲线移动的因素是:名义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价格水平的变动。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要点第⼀章概述1.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与分类。
【概念】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仅限单独关税地区)之间跨越国境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以及⽣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出⼝或进⼝额相加,即按同⼀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或进⼝额相加得出的数额。
⼀般世界出⼝总额(以FOB价格计算)⼩于进⼝总额(以CIF价格计算)对外贸易额(V alue of Foreign Trade)是⼀国(或地区)出⼝贸易额与进⼝贸易额的总和。
这是⽤货币⾦额表⽰的⼀国或地区在⼀定时间内的进出⼝的数量指标,是衡量⼀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对外贸易量(V olume of Foreign Trade or 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指经价格指数调整后的对外贸易额。
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制定的⼀个数量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国在⼀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与该国同时期国民⽣产总值(GNP)或国内⽣产总值(GDP)之⽐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国国民经济对进出⼝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货物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国各类进出⼝货物的构成状况,即某类货物进出⼝贸易与整个进出⼝贸易额的⽐。
⼀国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主要由该国经济发展⽔平、⾃然资源状况、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决定,它反映⼀国经济发展⽔平和在国际分⼯中的地位。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一、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3.消费的替代品和互补品4.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5.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6.汇率和汇率制度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职能和作用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和贸易自由化2.配额的效果和操作方式3.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出口补贴和国际补贴政策的影响5.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的经济福利效果比较三、国际货币体系1.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和优劣势2.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3.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力4.汇率政策和汇率管理工具5.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四、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原因2.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和特点3.跨国公司(MNCs)的发展和作用4.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5.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五、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1.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效果3.创新和技术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跨国公司和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六、国际贸易与发展经济学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比较和选择3.资源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4.贫穷陷阱的原因和克服方式5.经济增长和贸易自由化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以上是一些国际经济学的期末复习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此外,国际经济学还涉及到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内容,建议你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也进行深入了解。
祝你取得好成绩!。
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指的是任何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同种货币表示时价格都相等。
2、购买力平价: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3、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5、绝对优势原理: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用其所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检验美国进出口是否符合H—O理论所提出的(1分),按照H—O理论,美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1分),但是,里昂惕夫经过检验计算得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刚好与H—O相反(1分)。
因此,人们把这个理论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围绕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分)7、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较另一国没有效率,仍然可以进行双赢的贸易(1分)。
第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而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产品(2分)。
另一个国家则进行相反的贸易(1分)。
8、贸易乘数: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2分)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以对国民经济带来乘数倍的效应。
(2分)。
9、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勒纳在马歇尔的国际收支调节乘数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结果(2分),指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如果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货币贬值就能使一国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由逆差变为顺差(2分)。
2021年秋季学期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提纲一、复习方法指导和总体要求 (1)二、参考资料 (2)三、考试题型 (3)四、各章知识点 (3)五、答题方法和要点 (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期末复习季,为了大家更好地学习,现将期末复习提纲提供应大家。
主要给大家介绍五局部内容——复习方法指导和总体要求、参考资料、考试题型、各章知识点、答题方法和要点。
希望大家仔细研读本复习提纲,熟练掌握里面提到的知识点,在平时的作业中注意自己不会的知识点,最后我们还会组织一次答疑,欢送大家踊跃提问。
一、复习方法指导和总体要求首先介绍下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内容的范围,为我们采用的教材及视频教学课件。
二者的关系如下:除了书本中有关博弈论和宏观经济学的几章,教学视频及教材内容根本一致,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种作为主要的复习内容,但要注意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不要漏掉知识点。
要求掌握教材或者教学视频课件上的根本概念和理论模型——主要是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的知识点进展熟练计算。
出题类型及方式参见作业,主要分为三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底下会详细介绍三种题型。
在全面对学习内容进展复习之后,学生可以对照本复习提纲中列出来的知识点进展稳固,根据每个知识点后标明的掌握层次进展自我检测。
在复习中,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该理解的概念一定理解清楚;重点的理论要熟悉其主要的理论内容;计算类型的知识点要结合具体的作业题做一定训练。
复习提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已经覆盖了考试的大局部内容,请务必掌握,这是考试复习的最低要求。
但这并不是说其他非重点局部就不考,所以复习不仅要有重点还要全面。
本提纲所罗列的知识点分为三个层次——理解、重点和运用,理解是指对根本的概念有大体掌握,在答简单题或计算题时有根本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指这些知识点比拟难,需要从概念到运用扎实掌握;运用是对本章节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知识点所涉及的作业一定要仔细研究,尤其是计算题。
第一章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狭义概念:贸易收支或外汇收支广义概念: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经济体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IMF定义: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以及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的资金收支(包括货币收支以及用货币表示的资财转移)。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经济体将其一定时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按照经济分析的需要设置账户或项目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
3、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内容(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就是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会计项目,因而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项目。
——货物——服务——收益(职工报酬投资收入)——经常转移(各级政府其他部门)(2)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资本项目反映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金融项目金融项目反映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投资与借贷的增减变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3)平衡项目——错误与遗漏4、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1)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亦称正号项目,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2)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亦称负号项目,记入借方,记为“-”当收入大于支出而有盈余时,称为顺差;反之,则称为逆差,应在逆差数字前冠以“-”号。
也有人称逆差为“赤字”,而称顺差为“黑字”贷方项目=正号项目=外国居民向本国居民支付的交易=外汇供给项目借方项目=负号项目=本国居民向外国居民支付的交易=外汇需求项目5、国际收支失衡的判定数额与内容的失衡动态与静态的失衡主动与被动的失衡6、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失衡)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结构性失衡)货币发行增量的变化(货币性失衡)国民收入的变化(收入性失衡)其他因素(暂时性失衡)7、失衡的政策调节(1)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各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将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的超量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不致超过官方储备增减的限度。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1 国际收支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特征:△流量指标△以交易为基础△以居民为标准2 国际收支账户○编制思想:采用复式记帐经济交易中实际资源的流动与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同时发生的。
记录实际资源流动:经常帐户记录资产所有权流动:资本与金融帐户○帐户设置:△经常帐户: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帐户:资本帐户:资本转移金融帐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错误与遗漏帐户○记账规则△借:持有量增加,本国对外支付△贷:持有量减少,外国支付本国3 国际收支差额○类型△自主性交易:事前交易,是指事前纯粹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交易;△调节性交易:事后交易,有关国家的政府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各项目所发生的不平衡而直接进行,或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工商企业进行的交易。
○其他CA+KA=0表示“经常账户顺差+净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0”经常项目顺差时资本净流入,经常项目逆差时资本净流出。
铸币”流动)机制-“价格货币(4○理论: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国内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减少○评价:在金本位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分析了价格调节进出口机制,没有分析调节的现实条件;以紧缩国内经济为代价,影响内部均衡的实现和经济发展。
5 弹性分析理论○弹性: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成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成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X:出口数量M:进口数量e:汇率($1=¥7)Px: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Pm: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若PxX=PM,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M 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即︱Ex︱+︱Em︱>1。
际金融学期末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国际收支一泄时期内一国居民与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国际收支吸收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2)国民支岀(E)=消费(C)+投资(1)=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贝∣J:(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1) + (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4)X-M=Y-C-I=Y- (C 十I)上式中,X-M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
C+1为国内总支岀,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来表示。
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 t则有:(5)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外汇缓冲政策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
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对外汇交易所进行的限制,包括对外汇买卖、外汇汇价、国际结算及资本流动等诸多方而的外汇收支与交易所做的规泄。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静态含义:指国际间为淸偿债权债务进行的汇兑活动所凭借的手段或工具,即用于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和支付工具。
具备的条件:普遍接受性、可偿付性、自由兑换性。
基础汇率和套算汇率基础汇率是指一国所指泄的本国货币与基准货币之间的汇率。
套算汇率是指在基础汇率的基础上套算岀的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是银行从同业或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所支付的汇率;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出售外汇时所索取的汇率。
买入汇率和卖岀汇率的平均数称为中间汇率(也称中间价)。
现钞汇率是指银行买卖外国现钞的价格。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念专门贸易概念对外贸易依存度概念及计算国际贸易额概念及计算
第二章
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里昂剔夫之谜(概念)保护幼稚工业论(主要内容及简评)
第三章
关税(概念和分类—有效关税)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及形式(绝对配额、关税配额)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及形式)
第五章
交易磋商的过程(发盘和接受)
第六章
贸易术语——概念10解释通则的分类各个贸易术语的含义(FOB、FCA和CIF和CIP)
第七章
品质条款(凭样品买卖)支付条款(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信用证支付的特点和流程)
说明:(1)此处章节顺序划分标准是按考试出题,而不是讲课时的章节
(2)考题类型选择题(2*10题=20分)名词解释(5*5题=25分)简答(7*4题=28分)
论述(15*1题=15分)案例分析(12*1题=12分)。
Balance of Payments BP国际收支。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其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
Resident居民。
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Autonomous Transactions自主性交易。
微观主体出于各自目的主动进行的交易活动。
体现微观个体利益,具有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自主性交易=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
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调节性交易。
货币当局出于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等目的而进行的交易,也称弥补性交易。
体现一国政府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调节性交易=储备及相关项目。
Foreign exchange buffer policy外汇缓冲政策。
是通过动用黄金外汇储备(即缓冲体)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BP失衡时,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
expenditure-change policy支出变更政策。
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支出总水平,从而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的政策。
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支出转换政策。
指在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水平的条件下,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即将原本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国内支出转向国内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上来。
International/official reserve国际储备。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能随时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流动性资产。
J-curve effectJ曲线效应。
当一国货币贬值时,最初会使其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开始好转,最终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Meade’s Conflict米德冲突。
【南北宗论】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
为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
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
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文人画】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历史发展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艺术上真正自觉追求有别于画院内外众画工的“文人画”是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兴起的。
(……白p83)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书画同源】最先明确地提出“书画同法”理论的是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列举东汉“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连通,隔行不断”,王献之因此而作一笔书,陆探微亦作一笔画,“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子古今独步”,且是“授笔法于张旭”,因此,他得出结论:“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到元初赵孟頫、钱选、柯九思等人又强调了这一点,并且更加具体化了。
赵孟頫将钱选的“士夫画”及“隶家画也”的观点和柯九思的用书法画竹的说法,综合在他的一首诗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对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审美观点和创作实践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然而,书画两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上,在唐之前(有意识的)恐怕是尚未发生的;唐以后,虽有张彦远的“书画同法”论的提出,也还是没有引起唐宋时代书画家们足够的重视。
而且,绘画在“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沈颢《画尘》)。
【元代绘画】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
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
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
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
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李□、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
赵孟頫的山水画,广泛吸收名家之长,强调书画同源,并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创作中,形成多种面貌。
他早年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如《幼舆丘壑图》,空勾填色,不加皴点,格调古拙;46岁以后师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为主,有时将水墨与青绿画法有机结合,一扫南宋院体积习,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成就突出。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
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他们主要继承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又各具特色。
黄公望发展了赵孟頫的水墨画法,并上追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作品有浅绛和水墨两种面貌。
他的浅绛山水,烟云流润、笔墨秀逸、气势雄浑;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其韵致高于赵孟頫。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除受赵孟頫影响外,也曾得黄公望指点,又直窥董源、巨然画法。
他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间或设色,善用枯笔,创牛毛皴、解索皴法。
其作品布局饱满、结构茂密,山峦多至远近10层,树木不下几十种,笔法苍浑,有蓊郁秀逸、浑厚华滋之致。
吴镇的山水树石以董源、巨然为归,间及荆浩、关仝,多用湿笔,笔法雄劲,墨气浑润。
题材以《渔父图》为多,主要描写江南湖山景色,表现画家避世幽居、浪迹江湖、寄兴山水的隐士生活。
作品往往题以秀劲潇洒的草书诗词,使诗书画相得益彰。
倪瓒山水画初师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笔法,写山石树木又兼师李成创折带皴。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湖山景色,多用水墨枯笔干擦,偶尔设色。
早中年浑厚之中间出以萧散秀逸,晚年苍劲之中又出以蕴藉高旷,作品有一种萧瑟荒寒之感。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元代还有一批山水画家,各有师承,自具特色,在画史上也享誉颇高。
其中受赵孟頫影响,兼宗李成、郭熙画法的画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