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张秀云
- 格式:docx
- 大小:24.56 KB
- 文档页数:20
古诗《咏鹅》解释及赏析古诗《咏鹅》解释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咏鹅》解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赏析本诗中,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文学赏析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形象生动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
《咏鹅》课件一、诗歌背景《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约创作于公元684年至685年间。
骆宾王,字观光,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咏鹅》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二、诗歌内容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三、诗歌解析《咏鹅》以鹅为主题,通过对鹅的外形、动作、声音等方面的描绘,表现了鹅的美丽、优雅和生机。
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首句“鹅,鹅,鹅”,以叠字的形式开头,既模拟了鹅的叫声,又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同时,这种开头也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和自然风光,为接下来的描绘打下基调。
次句“曲项向天歌”,形象地描绘了鹅高傲的姿态。
鹅的脖子弯曲,头向上仰,仿佛在向天空歌唱。
这里的“歌”字,既指鹅的叫声,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唱。
第三句“白毛浮绿水”,描绘了鹅在水中游动的场景。
白色的羽毛与绿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这里的“浮”字,既表现了鹅轻盈的体态,又描绘了水波荡漾的景象。
末句“红掌拨清波”,进一步描绘了鹅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使画面更加生动。
这里的“拨”字,既表现了鹅的活泼可爱,又描绘了水波的荡漾。
四、诗歌意义《咏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表现了鹅的美丽、优雅和生机。
诗人通过对鹅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唱。
同时,这首诗也寓意着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解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介绍诗人骆宾王及其创作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通过对诗歌的解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鹅为主题的诗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剪纸等手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必背古诗《咏鹅》小学生必背古诗《咏鹅》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早年丧父,家境穷困。
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
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
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
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举起了讨武的大旗。
在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怀才不遇的骆宾王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檄文极大鼓舞了起义的将士,一时间捷报频传。
然而两个月之后,起义军大败。
徐敬业和骆宾王一行,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就在这时,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突然叛变,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投靠了朝廷。
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对于骆宾王的下落,史书出现了两种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骆宾王兵败被杀,而《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决心解开这个千古的谜团。
骆祥发通过多年的考证认为骆宾王最终逃亡了。
然而骆宾王到底是象传说中逃到灵隐寺做了和尚呢,还是逃往了异乡?浙江於潜的周智先生通过研究於潜宗谱,认为骆宾王确实到过灵隐寺,可是并没有终老于灵隐,而是最终逃到了浙江於潜一个建于晋代的小庙――妙乐寺。
骆祥发对周智的考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骆宾王出家灵隐寺只是后人的杜撰,扬州兵败后骆宾王并没有出家灵隐寺,而是直接逃到了江苏南通,只是沧海桑田,南通黄泥口的骆宾王墓早已淹没在大水之中。
古诗《咏鹅》全文【--整改方案】《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1.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2. 拨:划动。
鉴赏一《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的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鉴赏二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不管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一年级咏鹅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相信是很多一年级小朋友最早接触到的古诗之一。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首儿歌充满了趣味和魅力。
它的语言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能被记住。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当小朋友们读到“鹅鹅鹅”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一群大白鹅在眼前欢快地叫着。
那一声声“鹅鹅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鹅的活泼与可爱。
“曲项向天歌”,描绘出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天空高歌的模样。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到,那只大白鹅仰着头,伸长了脖子,尽情地歌唱,好像在向天空诉说着自己的快乐。
“白毛浮绿水”,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孩子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绿色的水面上,一群白色的鹅悠然自得地漂浮着。
“红掌拨清波”,则展现了鹅脚掌在水中拨动的动态画面。
红红的脚掌在清澈的水波中划动,泛起一圈圈涟漪,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这首儿歌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老师在教这首儿歌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或者实地观察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鹅的形态和动作。
在家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这首儿歌,并且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们心中的鹅的样子。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模仿鹅的动作,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儿歌的含义。
同时,这首儿歌也可以激发小朋友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心。
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咏鹅》这样的儿歌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探索知识世界的大门。
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妙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与《咏鹅》相关的活动,比如绘画比赛,让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心中的鹅;或者诗歌朗诵会,让小朋友们大声地朗诵这首儿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咏鹅》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咏鹅》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咏鹅》原文翻译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三、《咏鹅》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
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
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又名李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咏鹅》唐诗解析咏鹅,这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在这首诗中,骆宾王通过咏史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友谊和真诚的向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咏鹅》共有七律五十四字,每句五言,十四句双句,格律工整。
整首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描述了鹅的特点,后十句通过对鹅的比较和联想,表达了对友谊和真诚的渴望。
诗人借鹅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友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意象方面,《咏鹅》的整个诗歌中都是以鹅为主题的。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描绘了鹅的特点,比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三两群鸭度”等。
这些描绘真实、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鹅的细致观察,诗人展示了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腻。
此外,骆宾王在《咏鹅》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鹅不仅仅是一种动物形象,更象征着诗人对友谊和真诚的追求。
其次是比喻的运用,诗中的“掌动”一词将鹅的爪子比喻成红掌,并通过其与清波的互动,展示了鹅的自由和灵动的形象。
再次是借代的运用,诗中的“带雨”一词指代着波纹,通过将鹅与波纹相联系,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咏鹅》更加含蓄而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咏鹅》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首语言简练而寓意深远的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对鹅这一形象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了对友谊和真诚的向往,同时也呼唤着人们保持纯真和真诚的心灵。
这首诗通过其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工整的结构,形象地展现了鹅的特点和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诗人采用了象征、比喻和借代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艺术性和表现力。
因此,《咏鹅》成为唐代文学中一首经典之作,被后人传诵并赞美。
总之,骆宾王的《咏鹅》通过描绘鹅的特点和联想,表达了对友谊和真诚的追求,并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咏鹅》译文《咏鹅》鉴赏及赏析《咏鹅》是由骆宾王所创作的,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咏鹅》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咏鹅》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鉴赏一《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鉴赏二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赏析古诗《咏鹅》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知人论世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二、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三、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四、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观察力。
上两句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
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下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咏鹅》音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歌曲《咏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复跳跃记号的用法。
2、明确休止符在歌曲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器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感受2/4的韵律美并运用到歌曲《咏鹅》的演唱中,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3、在参与创作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咏鹅》的情境,并对非音乐音源进行大胆的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学会歌曲《咏鹅》,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2、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2/4的韵律美并运用到歌曲《咏鹅》的演唱中,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反复跳跃记号的用法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大白鹅的头饰。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导入新课:1、谜语激趣:“红帽子,白围脖,走起路来摇又摆。
”猜一种小动物(生答)师:对了!这“大白鹅”就是我们今天这节音乐课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那我们就得先了解它,在坐的小朋友对鹅的生活习性有些怎样的认识哪?谁来和我们聊聊……师: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都为你们知识的丰富感到高兴,刚才老师用一个简单的谜语来描绘了鹅的外形,你们知道还有用别的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鹅吗?(答并朗诵)老师复读一遍并在黑板上画出鹅的形象。
师:老师这里有这首古诗的朗诵及画面,请大家一起欣赏。
(播放影像资料)然后全班齐颂。
(创设情境)师:大家觉得鹅是怎样的小动物?(可爱、憨厚、笨重、叫声……)我们跟着音乐来模仿一下鹅的动作吧!(学生自由的在原地进行模仿,教师用琴给出《咏鹅》的旋律)——(请学生模仿不同身份的鹅,如:鹅妈妈、鹅爸爸、小胖鹅等,同时反复的给孩子灌耳音)三、新歌教学:师:同学们跟着音乐做的真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刚才给你们伴奏的旋律就是作曲家叔叔为《咏鹅》配的曲谱,怎么样?好听吧!我一看大家的眼神就知道你们非常想学,哪我们开始吧!1、教师范唱。
2、教唱歌谱。
介绍反复跳跃记号及休止符的唱法。
3、跟节奏朗读一遍歌词4、教唱歌词。
5、纠正错误、解决难点。
6、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启发情绪1、古人在吟诗的时候常常会有什么动作和表情?2、学生模仿并演唱歌曲。
四、展开、探索(一)启发讨论师:《咏鹅》这首诗为什么被人们吟诵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呢?这是因为它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现在老师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再创作,表现这首《咏鹅》诗的情境呢?(二)、与美术相结合。
1、放〈咏鹅〉的录音,请学生边听边用彩笔在纸张在纸张上描绘他们心中对“咏鹅”的印象。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展示与评价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点评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和大胆表现。
(三)、舞蹈创作1、鼓励学生边唱边动起来,不限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编。
2、教师进行点评。
(四)、分组进行情境创作。
1、给学生准备道具,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集体创设情境。
一些同学扮演诗人,一些同学扮演鹅,一些同学扮演湖水,一些同学扮演荷花,一些同学扮演柳枝等等。
配上伴奏音乐,有感情的吟唱,让同学们如临其境。
2、、展示与评价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点评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和大胆表现。
五、小结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了你们对〈咏鹅〉的理解与升华,正式丰富多彩,都非常有个性、有创意。
给同学们每人奖一个大白鹅。
我对同学们都很满意。
六、结束教学师:同学们,这节课和你们合作的非常开心,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咏鹅〉,而且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性的进行了发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创意,你们回到家里可以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也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表演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反思1、学生学习兴趣高,能够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歌曲情境。
2、反复跳跃记号的用法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运用较好。
3、学生能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气氛活跃。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项目负责人填写)工作单位:鳌江实验小学项目名称集体备课项目负责人孙小丹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4日活动地点校12号办公室活动主题小袋鼠主讲人吴晓枫参加对象音乐教研组全体成员申请学时2学时活动内容及进程一、确定本次集体备课的课题为《小袋鼠》二、以“感受音乐,升华情感”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三、认真品读教材,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四、学习《小袋鼠》部分优秀教学设计,取其精华。
五、吴晓枫老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六、教研组教师各抒己见,集体讨论备课思路。
七、记录修改后的教案。
活动反思与建议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
过程确认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熊猫》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小熊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2. 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神态;3. 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以学生的自觉感受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以促进学生思维更活跃。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动物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1.听音乐导入:《苗岭的早晨》。
导语: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多好啊,老师想带大家到大森林里去玩,你们听,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大森林早晨美丽的景色吧!大森林的早晨是多么的宁静、空气是多么的清新,阳光从树叶缝里透过,听,小鸟在整理羽毛,小动物们也刚刚的起床了。
(音乐停)今天小熊猫和小动物们一样也起了个早。
大家想知道小熊猫快乐的一天吗?(请听)2.聆听活动(1)初听音乐:《快乐的小熊猫》清晨片段。
提问: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教师随着音乐做起床、搓眼睛、伸懒腰等动作)学生:小熊猫刚睡醒。
教师:小动物们起床的动作都不一样,你们能听着音乐做你所扮演的小动物早上起床的样子吗?(请个别学生表演)再次播放音乐,请全体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目的:感受乐曲描述清晨的意境。
(音乐节奏缓慢,比较自由、舒缓,启发学生想象这部分既是描写大森林早晨宁静、美丽的景色又是对小熊猫的描写。
描写小熊猫刚刚起床的情景)。
教师:老师今天扮演的是什么呢?学生:熊猫。
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教师:我的百货商店今天要开张了,你们愿意到我的商店来祝贺我吗?我得去准备一下。
(放音乐)。
(2)听音乐:《快乐的小熊猫》骑车的片段。
(多媒体骑车图)(老师随音乐做骑车的动作)。
提问:小动物们,在这段轻快的音乐里,你们猜到我在做什么吗?学生:骑车。
教师:我是骑自行车到百货商店的,那你们喜欢怎样去?(各别学生表演,注意动作与节奏)。
再次播放音乐让全体学生随老师跟音乐出来做动作。
目的:让学生自由编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停)教师:你们觉得累吗?我们停下来休息一会,听听熊猫又在做什么?(3)听小熊猫愉快劳动的片段。
(多媒体出示打水图)。
(表现水桶激起的浪花声和泛起了一圈圈的水波)。
提问:你们听到什么了吗?学生:水的声音。
教师:为什么会有水的声音?请你们再听这段音乐,看看小熊猫在做些什么?(再播放音乐)学生:过河,打水。
教师:你们能用声音模仿吗?目的:利用音乐中的特殊音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编创结尾。
教师:接下来,你们说我该做些什么呢?(多媒体问号图)。
目的:让学生自由编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5)整体欣赏《快乐的小熊猫》并进行表演。
(分组进行,每组表演一段音乐)。
教师:你们能把小熊猫快乐的一天表演出来吗?3. 小结。
(多媒体出示故事全图)。
教师:今天你们都到我的商店祝贺我,我真的很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开百货商店吗?学生:为森林里的小动物服务。
教师:你们真聪明,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希望常来美丽的大森林里玩,小动物们再见。
查看本站更多关于小学音乐的文章[本日:2 本周:16 本月:39 总数:1299 ] [繁體中文] [打印] [复制本文]上一篇文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小毛驴爬山坡》教学设计下一篇文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乃呦乃》教学设计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
考勤表附后。
音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乐曲欣赏以及歌曲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小动物之间母子情深,学会热爱小动物。
2、知识目标:通过摘果子的节奏练习,掌握二分、四分、八分节奏。
通过新歌的教学,学唱会《小袋鼠》这一首歌。
3、能力目标:掌握歌曲的演唱,并能随音乐进行表演。
二,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曲《袋鼠》节奏练习(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学唱歌曲《小袋鼠》表演《小袋鼠》三,教材分析:《袋鼠》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中的第六首小曲,是用钢琴演奏的。
由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于1886年。
《小袋鼠》是一首具有诙谐情趣的儿童歌曲。
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紧凑、流畅,旋律级进间插以小跳,显得活泼而轻松,描绘了小袋鼠“蹦蹦跳跳”的生动形象。
歌词简洁、生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小动物,流露出对小袋鼠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三个音符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到歌曲当中如果在掌握了三个音符的基础上,本课的歌曲学唱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节奏的教学,借助趣味的摘果子游戏,来掌握三个音符的时值,体会音符节奏的长短。
教学过程:一.课前律动1,课前律动:听《蓝皮鼠和大脸猫》,随音乐进行律动表演。
2、谜语导入:此物生的怪,肚中长口袋,宝宝袋中养,跳起来可真快!提问:小朋友,你们对袋鼠的了解有哪些呢?(大口袋、跳高能手)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学学袋鼠跳?随音乐与老师一起进行表演。
开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这样的导入,目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答案很简单,自然而然就揭开了本课的主题——小袋鼠!通过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对袋鼠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欣赏部分管弦乐曲《袋鼠》作曲(法,圣桑)感受:初次聆听:直接引出,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小袋鼠的音乐,请你们来想一想,听着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体验:复听音乐:边看视频边欣赏音乐。
表现:随音乐变化表演小袋鼠。
仔细聆听音乐,边听边根据音乐的速度进行想象,听完回答问题。
欣赏视频。
跟老师一起听音乐进行表演。
通过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三个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直观地体验袋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