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题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5分,每个名词3分)1、人文2、地理3、地理学4、人文地理学5、区域二、选择题(20分)(一)单选题(10分,每题1分)1、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2、张文奎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B、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C、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
D、研究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
3、区域性的正确说法是()。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B、区域之间的差异性C、区域内部的相同性D、区域的等级性4、吴传钧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人地关系地域系统C、研究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D、人类活动地域系统5、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两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D、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6、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三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C、横向、纵向和立向划分方法D、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7、部门人文地理学主要包括()。
A、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B、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等C、区域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D、理论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8、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限定于()。
A、过去的时间内B、人类出现以后C、整个地球发展过程中D、人类出现以后到二战结束9、类地关系的含义是()。
A、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不考虑社会生产方式的人地关系C、现代社会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0、类哲学的含义是()。
A、有阶级性的哲学B、无阶级性的哲学C、马克思主义的哲学D、资本主义的哲学(二)双选题(10分,每题2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点是()。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篇:人文地理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一、人文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1)人文地理学奠基: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2)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4)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施吕特尔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课题(2)指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①经验主义方法论: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②实证主义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③人本主义方法论: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④结构主义方法论: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一、名词解释1、人口2、人口分布3、人文地理学4、人口密度5、人口结构6、人口移动二、填空题1、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有、、、。
3、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有和。
4、按照主要生产力要素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和四类。
5、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6、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面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7、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和。
8、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9、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
10、人口结构包括、、。
11、农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状分布。
工业经济活动始终以点状的形式,主要集中分布于消费中心、和等。
12、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三、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3、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4、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B、定居地C、迁入地D、迁出地5、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两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D、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人物是()A、孟德斯鸠B、希波革拉弟C、拉采尔D、辛普尔9、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
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化地理学复习题⽂化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章1.何为⽂化特质?判断下⾯⼏组名词中那些就是⽂化特质。
P1⽂化特质:⼈类⽂化内涵的核⼼要素或体现⽂化特征的主要内容,组成⽂化的基本单位。
宗教与道教语⾔与汉语收⼊分配制度与按劳分配交通⼯具与⽕车⽂化结构包括哪些?根据⾝边的事物,在不同的⽂化层中列举数种⽂化特质。
P2⽂化结构:所有⽂化要素组成⼀个⽂化系统,⽂化系统各层次间的联系就就是⽂化结构。
包括:⽣计(物质)⽂化-制度⽂化-精神⽂化⽣计(物质)⽂化主要指⽣产、⽣活⽂化。
制度(社会)⽂化包括3⽅⾯: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般规章制度(⽣产管理条理、奖惩条例)。
精神⽂化就是价值观、思维⽅式、道德情操等。
⽂化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向就是什么?P2(1)纵向研究,研究⽂化与⾃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即地理学的根本研究内容。
---⼈地关系研究。
例如,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2)横向研究,研究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地理学独有的。
风格炯异的四⼤菜系与⼋⼤菜系4.⽂化地理学概念?⽂化地理学研究课题(内容)有哪些?⽂化地理学:就是研究⼈们在空间与环境中如何组织⾃⾝利⽤与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研究这些⽂化现象的空间特点与空间规律。
⽂化地理学的5个研究主题:⽂化⽣态、⽂化源地、⽂化传播、⽂化区与⽂化整合、⽂化景观试论述⽣产⽂化的地域性。
P31农业⽂化具有地域性。
世界农业⽂化⽂化区的存在就就是农业⽂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
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林农业⽂化区、草原农业⽂化区、⼲旱沙漠农业区⽂化区、季风农业⽂化区、地中海农业⽂化区、温带农业⽂化区、苔原农业⽂化区、⼭地农业⽂化区8⼤农业⽂化区。
(2)⼯业产业⽂化的地域性。
⼀般遵循⼯业产业分布的特点与区域差异。
由于不同的⼯业⽣产的所要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样,所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
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业⽣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复习提纲一、基本知识;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意义:反映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程度,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
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生育观念、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等(1)总趋势:不断增长。
(增长快慢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加快,近100年来:迅猛增长。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出生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出现老龄化等问题。
(2)时间差异(3)地区差异(如下表)2、世界人口增长二、重要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如下面图、表所示)增长模式三率类型三率特征增长特点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区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低、缓增长阶段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及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
个别落后国家传统型高低高(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高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下降阶段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发展,民族独立,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为主,非洲大部分及亚洲部分国家现代型低低低(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低、速增长阶段科技水平发达。
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待遇好,婚育观念转变。
发达国家(西欧、北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说明人口的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如下:重要考点:2、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一、名词解释1、人口2、人口分布3、人文地理学4、人口密度5、人口结构6、人口移动二、填空题1、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有、、、。
3、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有和。
4、按照主要生产力要素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和四类。
5、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6、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面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7、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和。
8、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9、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
10、人口结构包括、、。
11、农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状分布。
工业经济活动始终以点状的形式,主要集中分布于消费中心、和等。
12、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三、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2、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3、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4、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B、定居地C、迁入地D、迁出地5、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两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D、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人物是()A、孟德斯鸠B、希波革拉弟C、拉采尔D、辛普尔9、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高考地理第一单元复习题高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第一单元通常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等基础知识。
以下是针对高考地理第一单元的复习题: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48小时C. 7天D. 1年2.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什么?A. 地图与实际地形的距离比例B. 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C. 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D. 地图上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例3. 以下哪个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A. 昼夜更替B. 季节变化C. 地形起伏D. 气候差异二、填空题1.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千米。
2. 地图上的方向一般以为基准。
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度。
三、简答题1. 简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解释地图上经纬度的作用及其如何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四、论述题1.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 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解释它们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关于某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并说明其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地区描述: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0-15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
结束语:通过本单元的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高考地理不仅要求记忆,更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人地关系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人地关系B.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C.人文现象D. 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2、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C.二元论D.生产关系决定论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5、在我国研究尚未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A、海域人文地理问题B、经济地理问题C、人口地理问题D、政治地理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2、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等A.乡村地理学B.经济地理学C. 环境地理学D.政治地理学3、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拉采尔C.洪堡D.梁启超4、人地关系协调是:()A、动态的协调B、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C、以人和地为主的协调D、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一致5、人地系统中的“地”具有()A、数量上的有限性B、地域上的差异性C、制约性和可变性D、不稳定性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三、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第一章高考题型建模读下表,回答1~2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区)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1.M省(区)的人口流入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区)最有可能是()A.福建B.海南C.山东D.广西2.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C.人口政策D.宗教信仰解析:1.C 2.B第1题,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或乡土情结的影响。
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
第2题,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2014·东北三省联考)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完成3~4题。
3.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土地面积C.地形D.水源4.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措施有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解析:3.C 4.C第3题,甲、乙两地属于我国东南部的同一省区,因而在气候方面不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地面积相差不大;两地位于我国东南部,水源丰富。
因而可能是地形的原因。
第4题,乙地人口总数减少最可能是人口大量外迁导致的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所致。
5.读下表,回答问题。
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从净迁入和省内区域差异两方面归纳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分析也要逐一对应分析。
第(2)题,从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省际的区域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
原因: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
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入;珠三角地区最发达,迁入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10年海南卷地理)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
读图2.完成1~2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答案:1.D 2.B(10年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4.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答案: 3.A 4.D(10年上海卷地理)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5、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答案:B6.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赍繇丰富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D(10年重庆卷文综第1题)图1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1,回答7-8题。
7.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C. 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8.与俄罗斯相比,熟语图示人口在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答案:7.B 8.B(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5题)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第一章人地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人地关系
B.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C.人文现象
D. 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
2、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
5、在我国研究尚未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
A、海域人文地理问题
B、经济地理问题
C、人口地理问题
D、政治地理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2、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等
A.乡村地理学
B.经济地理学
C. 环境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3、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拉采尔
C.洪堡
D.梁启超
4、人地关系协调是:()
A、动态的协调
B、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
C、以人和地为主的协调
D、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一致
5、人地系统中的“地”具有()
A、数量上的有限性
B、地域上的差异性
C、制约性和可变性
D、不稳定性
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
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
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
三、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决定论包括环境决定论、决定论和决定论。
3、人地关系协调表现为、和的特点。
4、地理环境包括和。
5、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6、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7、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8、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过程。
9、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重点研究。
10、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1、部门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比较快的分支(写出三个):,,等。
12、人地系统中的人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身份:和。
13、协调是一种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
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
2.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论
4.协调
5.人地系统
五、问答题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详细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4、如何理解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二者有何联系?
5、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6、简述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7、“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内涵。
8、什么是协调?试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要评论。
9、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
10、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11、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12、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13、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14、现代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5、分析人地关系理论演化的过程,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更科学合理?
16、论述人地关系结构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