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学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4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
原因。
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
承转:由上述图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板书)
以上类似的生态破坏现象很多,我们要及时收集一些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方面的相关资料,补充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现实感,以现在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避免
人类的恶性循环,向着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预习案 探究案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特点。
(重点)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部分,边做边勾勒出书上基础知识点,并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2、将预习中不能解释的疑惑写在“我的疑惑”处。
预习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 。
(3)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
(4)认识:人对环境即崇拜又 。
2、改造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遭到 ,地理环境恶化。
(3)特点:人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明显 。
(4)认识:天命观和 主宰人们的思想,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 的萌芽。
3、征服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 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特点:人地关系 ,人地矛盾迅速 。
(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 。
预习点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 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 。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环①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
②表现: 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 、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生态破环: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①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局域性: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如:预习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2、可持续发展(1)提出: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习目标】: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探究活动1]下面的三幅图中,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仔细阅读图中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⑴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⑵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和能量各有哪些?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有哪些?物质和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废弃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⑶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人地关系思想决定论:核心思想是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心论:核心思想是把地理环境看做和伙伴论: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的能力,地理环境也具有⑷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请以森林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产生的相应的环境后果。
[探究活动2]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罗马俱乐部出版了一份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书中以各种数据和图表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零增长”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
后来学术界发表了许多著作,批驳《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这场历时数年的大辩论促进了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观点也逐步得到修正。
阅读上述材料,你赞成他们中的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堂互动】探究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探究材料】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1.图形中的第三个人及手中的工具,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人地关系?2.图中的第四、第五个人及手中的工具,反映了当时的人与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1)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红旗渠,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千米,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这个事例和上图中的第几个人吻和?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红旗渠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由此人地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图中的第七个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规律总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即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地协调——走向可持续发展。
【考例探究1】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探究点二直面环境问题【探究材料】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核泄漏会导致核辐射,核辐射对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会有毁灭性的伤害,核辐射越大,生命的死亡速度越快,对环境也是一样的,只要是核辐射能到达的地方,对生物环境都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材料二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必修二《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学习重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危害。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学习难点>1.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区别。
2.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的区别<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小组讨论】阅读P90-92页,合作讨论:1、以时间为线索,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划分阶段。
2、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对不同阶段的概括。
3、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结论: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2.【案例分析】:玛雅文明的消失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了呢?3.【活动】请同学们完成活动里面的题目。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1.【创新活动】阅读课本92-93页文字,试着画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
2.【问题】通过人类与环境关系图,说出各箭头的含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读图思考】请同学们完成P93读图思考题通过读图思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4.【举例】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你能举例说说吗?分为哪些类型?5.【问题】读94-95页,并结合图6.11,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什么叫可持续发展?2.【探究】阅读课本96-97页文字,结合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2)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3.【基本原则】请结合书本务必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当堂检测】1.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B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C 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的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D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系统和科学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A 15世纪以来B 16世纪以来C 18世纪以来D 19世纪以来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B. 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C. 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A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B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D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5、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 ( ) A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B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C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D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6、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 D生态问题7、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8、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9、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10、下列活动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B、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对于地球共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目标和政策D、对于全球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1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 ( )①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当代人的发展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④后代人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掌握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分布差异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2、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2′):地理环境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话题,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人地思想的内容。
二、自主预习(15′)——读教材、填要点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从环境中获取。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产生原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表资源短缺:主要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等现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环境自净能力:指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能力。
(3)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表现:污染,水污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海洋污染(4)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局域性: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全球性:如:(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问题。
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持续发展是目的(3)原则:性原则,性原则和性原则。
三、小组讨论(8′)学生先简单的讨论完自主学习里面的内容,小组之间形成较为统一的答案,之后再读教材图6.11探究—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差异。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授课目标 :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依照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3.认识环境问题的分布,解析其产生原因。
4.理解可连续发展的看法、丰富内涵和原则。
授课重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亲近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环境问题的分布拥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难点:可连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课型 :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授课方法:启示是式发言法、讲议练结合授课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家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要改革,都令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地理环境在供应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实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定解决人类同环境对峙的矛盾,促令人类与环境一致,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解说新课】1.人地关系思想是怎样演变的?时期生产方式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崇拜自然集体采集和狩猎部分物种灭绝,环境人对环境是依赖和害怕采猎文明时期问题没有对人类组成危险森林、草原遇到破改造自然农业文 农业耕作和灌溉坏,生物多样性减人地关系对峙地理环境恶化明时期技术获取发展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纤弱 征服自然工业文 工业科技突飞猛出现污染公害,天气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明时期进变暖臭氧层破坏谋求协调 20 世纪人口激增、 资源短 思想:追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缺,环境污染、生态 相互协调提出可连续发展战略60 年代以来背景破坏2.人类与环境 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据有必然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花销活动的荒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相互限制的关系。
3.当先人类面对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样的国家、不同样的地域有何差异?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分,当先人类面对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新授课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标要求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教教学学重难点点1.重点(1)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主要原则。
(3)理解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内涵。
2.难点(1)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主要原则的理解。
(2)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分组讨论法、读图法、分析法方法教学多媒体手段教学过程教法提示教学活动内容学法点拨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类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人类活动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说出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并浅析原因。
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浅析采猎文明极其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尚不能满足农业文明迅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供给稳定工业文明迅猛增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产力产的提高,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1.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分布及其产生原因。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一、教材P92活动
点拨:1.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对水坝下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水坝下游河流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同时还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减少,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还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
2.(1)教材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教材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教材图 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时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略。
(不同地方有不同答案。
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
二、教材P97~P98活动
点拨:1.略。
2.有必要。
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不可避免。
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
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与持续性原则。
(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选择题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
根据图例,可直接判断出结论A正确。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D)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②阶段为工业社会,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C)
A.水体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全球变暖 D.水资源短缺
解析:图示北极熊站立在即将融化的冰川上,反映两极冰川大量融化,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C)
A.酸雨危害加剧 B.各地降水增多
C.高山雪线上升 D.陆地面积增大
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高山雪线上升,陆地面积减小。
而其他三项与全球关系不是很明显。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5~6题。
5.上述资料表明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C)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C.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D.人口增长过快
解析:从表格中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生态恶化,粮食单产下降。
6.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D)
A.风沙危害加重 B.光照条件变差
C.气候的大陆性减弱 D.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上升,说明水土流失加剧。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7~8题。
2010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7.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A)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读图可知,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贡献率,广东以煤炭最小,
福建以薪柴最大,江苏以秸秆最大,北京以薪柴最小。
8.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C)
①发展沼气②开采小煤窑③利用太阳能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煤炭、薪柴、秸秆燃烧均能产生SO2,而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
9.下列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A)
A.使用塑料袋购物 B.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措施
解析:塑料袋属于一次性用品,大量使用废弃后污染环境,对环境属于不可持续发展。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回答10~11题。
10.中国期待德班会议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对气候变化。
这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B)
A.持续性、阶段性 B.共同性、公平性
C.公平性、持续性 D.共同性、阶段性
解析:题干信息“共同但有区别的对待”说明体现了共同性、公平性原则。
11.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B)
A.大量植树造林,采伐与育种相结合
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C.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
D.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解析:城市里建设垃圾发电厂,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二、综合题
12.图甲为“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 表示劳动力、土地、科技、资本中的一项。
图乙为“人地关系示意图”。
(1)指出四类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中增长最快的因素并分析其负面影响。
(2)选择企业或个人身份,分析指出其为“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应有的主要行为模式。
解析:第(1)题,随着时间推移,科技(d)增长最快。
科技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
第(2)题,企业行为要创新,加强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直接排放;或做好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与回收等。
而个人,主要从树立观念、践行环保生活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d(或科技)。
负面影响: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大范围生态危机。
③加剧资源短缺。
④加剧社会动荡。
(2)企业:①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量化原则);②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加资源附加值(再利用原则);③企业对售后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原则);④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增强环境安全(安全处置原则);⑤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建立全员参与可持续发展基础(共同性原则)。
或个人:①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念,选购环保产品,(树立可持续观念);②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消耗(资源再利用);③适度、理性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践性原则);
④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促进贫困地区和穷人的发展(共同性原则);⑤珍爱生灵,万物共
存。
13.读海南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应说明其在上图中的具体表现。
(2)此产业园的生产模式有何优点?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生态、社会。
结合图示信息找出对应信息简要叙述即可。
第(2)题,图示为循环生产模式,其特点主要是资源的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减少,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1)经济持续发展:通过橡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
社会持续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
生态持续发展:通过废水和废弃物(废橡胶)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