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416《滕王阁序》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69.01 KB
- 文档页数:14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梳理《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梳理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关于《滕王阁序》知识点要怎么梳理呢?一、通假宇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
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④俊采星驰(“采”通“寀”,官吏。
)二、古今异义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
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
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
“介”量词。
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
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
今无此意。
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今相当于“又”。
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
今无此意。
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① 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④ 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⑤青雀黄龙之舳。
《滕王阁序》解析,含文化常识、语法、成语解题: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日 → 时间,即九月九日。
登→ 登高而赋、登高必赋乃古人之优良传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谢榛《诗家直说》卷四:“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登高(人、地)——望远(景)——抒怀(情),是这类作品通常的思路。
洪府 → 南昌,即豫章,交代滕王阁所在地。
滕王阁→交代登高的地点。
饯别 → 凸显盛筵、饯别,交代写作缘起。
序 → 交代体裁、写作目的。
“题”的本义是“人头的正面”,《说文》释为“额’,就此文来看,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乃文章的主脑,全文扣题而行文。
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段着重写景,从第四段中间即“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句转入抒情,同时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由乐入悲。
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第一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文言知识】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和“带”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
牛、斗,二星宿名。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雄州,大州,指洪州。
雾列,(房屋)像雾一样罗列;雾,名作状,像雾一样。
俊采,指人才。
星驰,形容人才多如众星运行;星,名作状,像星一样。
尽东南之美:尽,副词作动词,都包括。
美,形作名,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雅望,好的声望。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语文必修3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语文必修3本文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文以气为主〞板块,这个板块有两篇文章,另一篇是《秋声赋》。
都属于教学课文范畴。
这个板块的文章,文体上都有古代骈赋的特点。
学习这两篇文章,意在理解散文的文气.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学生是有明显困难的,尤其是《滕王阁序》。
我们这一类学校虽然是属于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但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不足,加上本身学语文的态度就不是十分主动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内容特别是用典的理解上,教学的基点也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体会。
初步形成一点鉴赏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是文中的典故;2、品味语言,朗读并体会本文的语言美;3、欣赏并理解本文华丽的风格.4、背诵名句三教时第一教时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理解1、2段。
一、导入〔背诵初中学过的王勃的诗句,由上学期学过的《阿房宫赋》骈赋,说到这种“华丽〞的风格,引入本文。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王勃〔650-676〕,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年十四,中第,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写了一篇代沛王鸡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本是游戏之作,竟获罪被革职。
以后官为参军,因杀死官奴,几获死罪,其父也被贬为交趾令。
这次去交趾省父,路过而作序,名声大作。
后渡海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写作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宇1.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二、词类活用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三、古今异义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2.一介书生古:量词,个今:介绍,介于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古: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4.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今:又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古:语气词,用在句尾今:无意义。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7.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今:数量8.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9.序属三秋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10.路出明区古:过今:向外走四、一词多义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2.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3.穷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5.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有怀投笔名词,心思6.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序文五、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X/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2.宾语前置童子何知六、名言警句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文言语法
1、通假字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一介书生古义:量词,个今义:介绍,介于
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古义:在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时机,看形式。
阮籍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肆无忌惮。
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
学科版本人教版期数039 年级高二语文编稿老师孙静审稿教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滕王阁序》二. 学习目标:1.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学习方法: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
四. 背景介绍:1. 关于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2. 关于滕王阁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
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
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
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3. 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_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二)、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5、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四、句式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16课《滕王阁序》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滕王阁序》二.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积累文化知识。
三. 知识归纳总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骈体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酝酿起源于先秦两汉,成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骈文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初唐著名诗人王勃便是促进骈文发展变化的重要骈赋作家,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可算是唐代骈文之冠冕。
在初唐诗坛上,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为“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
他在诗、文、赋方面都有建树,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
他的创作以骈文为主。
他的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又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前往交趾省亲途中,路过南昌,参与洪州都督阎某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为会上文士们即席赋诗所作的序。
当时王勃二十多岁,已两次因事被废,仕途无望,而以倡导诗文革新为己任。
他在这篇文章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倾吐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懑之情。
华美的艺术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开创了骈文的新局面。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文一气呵成,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地渲染了宴会的盛况、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把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滕王阁序知识点归纳通假字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古今异义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时维九月古义:语气词在今义:维护、维持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肆无忌惮。
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一词多义故:(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
尽:(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尽:完,尽头。
属:(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属于、隶属(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属:掌管即:(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接近,随着(2)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就(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即:则,就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次:驻扎穷:①穷岛屿之萦回(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数: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趋: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但是,表转折)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词类活用①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②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③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④ 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⑤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⑥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⑦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⑧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⑨雾: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⑩骇: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吃惊)⑾谁悲失路之人古义:为动用法,为…而悲伤12、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上,下:名词作状语13、恭疏短引疏名词作动词写出特殊句式(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滕王阁序》二.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学习难点: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积累文化知识。
三. 知识归纳总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骈体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酝酿起源于先秦两汉,成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骈文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初唐著名诗人王勃便是促进骈文发展变化的重要骈赋作家,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可算是唐代骈文之冠冕。
在初唐诗坛上,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为“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
他在诗、文、赋方面都有建树,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
他的创作以骈文为主。
他的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又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前往交趾省亲途中,路过南昌,参与洪州都督阎某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为会上文士们即席赋诗所作的序。
当时王勃二十多岁,已两次因事被废,仕途无望,而以倡导诗文革新为己任。
他在这篇文章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倾吐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懑之情。
华美的艺术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开创了骈文的新局面。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文一气呵成,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地渲染了宴会的盛况、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把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文章奔放流畅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多用“四六”句式,使骈体文的“四六”格式定型下来,可以说是“体备法严”之“四六”文的滥觞。
成为骈体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 课文分析:(一)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二)关于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
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
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同学在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
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
“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
“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3、品析鉴赏①对偶品析这篇文章是骈体文。
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
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②对偶句仿写练习,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A.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B. 见秋水之浩淼;C. 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③“警句”品味《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也是如此。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
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五. 考点分析:有关王勃的文学知识必须掌握,课文要背诵下来,并理解文句的意思。
练习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
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
”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
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
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
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地,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
”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诏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
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②漫,抹掉。
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
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B. 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C. 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D. 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朝廷不吝以报功..。
B. 进兄弟饮食..而已。
C.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 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 刺入即出见之。
(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 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 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
(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 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参考答案:1. 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2. 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3. 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4. 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