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支架预压规范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7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支架法施工的预压具体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支架法施工的预压具体工艺流程如下:①方案设计:依据桥梁设计荷载与现场条件,制定预压方案,包括预压范围、荷载计算及加载方法。
②支架搭设:按设计图纸搭建支架体系,完成底模铺设及支架校验调整,确保支架稳固可靠。
③监测布置:在关键受力点和控制截面布设位移、沉降观测点,安装监测仪器。
④加载准备:根据方案选择预压材料(如砂袋、水袋)并放置于指定位置,准备加载。
⑤分级加载:分阶段逐步增加荷载,每级加载后暂停观察并记录支架变形数据,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1.2倍最大荷载。
⑥持荷观测:在最大荷载下持续观测一段时间(通常3-7天),记录支架及地基的沉降稳定情况。
⑦卸载与复测:按序卸载后,再次测量支架回弹,记录弹性变形值,评估支架性能。
⑧数据分析:汇总预压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支架与地基的非弹性变形及弹性恢复,计算施工预拱度。
⑨调整优化:根据预压结果调整支架,必要时加固支架或调整模板标高,确保后续混凝土浇筑质量。
⑩验收记录:完成上述步骤后,进行质量与安全验收,整理预压全过程记录,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满堂支架预压方案满堂支架预压是在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它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满堂支架预压方案的使用、优点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满堂支架预压的使用满堂支架预压方案是指在建筑结构尚未完全成型之前,通过施加预压力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以确保在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构中。
在满堂支架预压方案中,支架被设置在建筑结构的上部,用以支撑混凝土和其他施工材料。
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施加恰当的压力,可以确保混凝土与支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满堂支架预压的优点1. 提高结构的强度:满堂支架预压方案可以通过施加预压力来提高结构的强度。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先施加压力,可以使混凝土中的气孔和缝隙得到填充,从而增加结构材料的密实性和强度。
2. 均匀分布荷载:通过满堂支架预压方案,可以使混凝土和支架之间的压力能够均匀地分布到结构的各个部分。
这样可以避免结构的局部过载和应力不均匀的问题,确保结构的整体性能。
3. 简化施工程序: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方法,满堂支架预压方案能够将一部分施工工序提前进行,从而简化了施工过程。
通过在施工前期施加预压力,可以减少后期的施工量,提高施工效率。
三、满堂支架预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满堂支架预压方案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在大型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施工中。
这些结构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荷载,而满堂支架预压方案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此外,满堂支架预压方案也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地铁隧道和工业设施等工程中。
通过使用满堂支架预压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结构的变形和裂缝,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之,满堂支架预压方案是一种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法,通过提前施加压力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它在大型桥梁、高层建筑以及水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某铁路跨线桥现浇段满堂支架预压方案为检验支架的弹性变量及检验地基础的承载力,消除因支架竖向非弹性变形对标高的影响,应在底模铺装后,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材料采用砂土。
具体方案如下:一、预压概括1、整个箱梁共分20段预压,每一孔为一节段。
2、施工方法:支架支好,上完底板木方调至设计底标高。
按设计要求采用等荷载预压。
预压采用吨袋。
预压高度见下面计算。
二、箱梁荷载(1)以普通段为例箱梁荷载分别计算如下:以第一施工阶段梁段(43.94米),混凝土592.3m3每平米荷载592.3×2.5/43.94×13.5=2.5 t(2)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单侧19米范围为例箱梁荷载分别计算如下:A. 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两侧16#~21#段(10米),混凝土139.5m3每平米荷载139.5×2.5/10×13.5=2.6 tB. 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两侧22#~30#段(9米),混凝土193.24m3每平米荷载193.24×2.5/9×13.5=4 t二、预压配载取砂土场定为公路北侧砂土堆,其容重按照每立1450kg,每袋按2.5吨计。
分别为如下(1)以普通段为例箱梁荷载为2.5T,装砂土吨袋高度为:1袋(2)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单侧19米范围为例箱梁荷载A. 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两侧16#~21#段(10米),箱梁荷载为2.6T,装砂土吨袋高度为:1袋B. 以连续刚构主梁7#墩两侧22#~30#段(9米),箱梁荷载为4T,装砂土吨袋高度为:2袋四、主要工程数量共需240袋(2.5吨袋),装土415m3。
五、预压时间每一节段沉降观测2天,以连续两天沉降不大于2㎜为准。
六、劳力及机械配备装土工10人,堆码吊装袋工5人,共计15人,机械,装载机1台,吊车1台24小时作业。
七、沉降观测加载后对各标记随时进行观察,观察频率根据沉降量的减小,由每小时一次延长至半天一次做好记录,做出“T—S”图,当连续两天沉降趋于不大于2mm时,即达到预压目的。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满堂支架预压规范满堂支架预压规范一、支架预压的目的和作用支架预压是指在浇筑混凝土后,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进行的一种加固措施。
其目的是通过对支架进行预压,使得混凝土在早期龄期内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进而减小结构变形,提高结构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支架预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结构刚度:通过支架预压,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变形,使得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2.提高结构稳定性:支架预压可以使得结构在早期龄期内就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减少结构施工期间的变形:通过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进行支架预压,可以减小结构在施工期间由于外荷载引起的变形,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支架预压的要求1.支架预压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80%之间进行,具体预压时间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确定。
2.支架预压应采用预紧螺栓进行,预压力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确定,一般不应小于设计荷载的50%。
3.在进行支架预压时,应注意控制预紧力的大小和预紧螺栓的销孔位置,以保证支架各部位接触面的均匀受力。
4.支架预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混凝土的变形情况,确保预压力的合理施加,避免混凝土开裂或者支架发生松动。
5.支架预压完成后应进行监测,检查支架是否有松动或者损坏现象,及时进行修复或者更换。
三、支架预压的操作方法1.支架预压前,应清理支架及接触面,确保无杂质和污垢。
2.预紧螺栓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预紧力的大小需要通过试压来确定。
3.在预压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预紧力的大小和施加速度,避免过大的力瞬间作用在支架上造成损坏。
4.预压完成后,应及时检查预紧螺栓的销孔位置和支架的连接处是否牢固,确保支架不松动。
5.支架预压完成后,要进行监测,记录预压力和混凝土变形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四、支架预压的注意事项1.支架预压应在混凝土龄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支架产生松动或者破坏。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海东大道二号桥碗扣式脚手架预压技术交底中铁二十一局第四工程公司海东大道二号桥2015年6月20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海东大道二号桥项目部技术交底单编号:工程名称海东大道二号桥接受交底班组桥梁施工班交底项目碗扣式脚手架预压交底日期2015年6月20日一、适用范围本交底仅适用于海东大道二号桥碗扣式脚手架预压。
二、施工前准备预压前对支架进行整体检查,将扣件打紧。
检查起重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支架预压实物为砂袋,预压重量为现浇拱圈重量的120%,预压观测按每10米一个断面设置,每个断面设置6个观测点(拱架左右均布置在地基表面、拱盔模板顶面按左、中、右均匀布设),加载前,先准确确定各测点位置及高程,用油漆做好记号。
三、施工要求1、支架预压采用砂袋,左、右幅分别预压,按混凝土重量的分配情况,加载至现浇拱圈重量的120%,左幅第一跨重量为1471.7t,右幅第一跨重量为1781.53t,左幅第二跨重量为1591.87t,右幅第而跨重量为1926.96t, 左幅第三跨重量为1476.78t,右幅第三跨重量为1787.69t.预压材料用吊车吊装、人工堆码,分三次水平加压,第一次试压重为现浇拱圈重量的50%,第二次现浇拱圈重量的100%,第三次现浇拱圈重量的120%全部加完,纵向加压时从拱脚开始向跨中对称布置;横向加压时,分别从左、右幅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预压,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加压完成后没隔24h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并记录各测点的标高,进行沉降量计算;各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或各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方可卸载。
2、为防止砂袋压载时碰到阴雨天气,吸湿重量增加而引起支架失稳,所以砂袋上完后,应用蓬布覆盖防雨。
3、预压完成后分层卸载,预压荷载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卸架原则:横桥向必须同时均匀卸落,在纵桥向从拱顶向拱脚逐排卸落,并保持左右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倍。
支架预压应按预压单元进行分级加载,且不应小于3级。
3级加载依次宜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
当纵向加载时,宜从混凝土结构跨中开始向支点处进行对称加载;当横向加载时,应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方案1. 背景介绍钢管满堂支架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的施工。
在实际施工中,钢管满堂支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
预压是钢管满堂支架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序,通过对满堂的支撑结构进行预压,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钢管满堂支架预压的方案和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求。
2. 预压方案2.1 预压目的钢管满堂支架预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支撑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以确保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
通过预压能够预防支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失稳和变形,进而保证施工效果和施工安全。
2.2 预压方法预压主要通过调整满堂支撑结构上的紧固件来实现。
具体的预压方法包括以下几步:1.将满堂支撑结构的所有支杆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
支杆的安装应按照要求进行调整,保证每一根支杆的长度和位置都符合设计要求。
2.在支杆的两端安装调节螺母,并将螺母旋紧,但不要过度拧紧。
3.通过逐渐旋紧调节螺母,使支撑结构逐渐承受预压力。
在进行预压时,应均匀施加力量,避免过度集中力量在某个支撑点上。
4.持续观察支撑结构的变形情况,当达到设计要求的预压力后,停止旋紧调节螺母。
此时支柱应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形。
2.3 预压控制标准钢管满堂支架预压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预压控制应满足以下标准:1.预压力要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和施工方案,确定每根支杆所承受的预压力大小,并确保预压力的均匀分布。
2.预压过程中的变形要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观察支撑结构的变形情况,确保变形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情况。
3.调节螺母的力量要适度。
在预压过程中,逐渐调节螺母的力量,力量过大可能导致支撑结构的损坏,力量过小则无法达到预期的预压效果。
3. 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预压前应仔细检查满堂支撑结构的安装情况,确保所有的支杆和紧固件都符合设计要求。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
规范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
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
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
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项目名称;
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
支架沉降监测;
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倍。
支架预压应按预压单元进行分级加载,且不应小于3级。
3级加载依次宜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
当纵向加载时,宜从混凝土结构跨中开始向支点处进行对称加载;当横向加载时,应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
注明:避免对支架造成不利影响。
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
当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支架预压可一次性卸载,预压荷载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
6、监测内容
支架基础预压和支架预压的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加载之前监测点标高;
每级加载后监测点标高;
加载至100%后每间隔24h监测点标高;、
卸载6h后监测点标高。
预压基础应计算沉降量、弹性变形量、非弹性变形量。
支架基础和支架的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沿混凝土结构纵向每隔1/4跨径应布置一个监测断面;
每个监测断面上的监测点不易少于5个点,并应对称布置。
预压监测宜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支架沉降监测记录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预压荷载施加前,应监测并记录支架顶部和底部监测点的初始标高;
每级荷载施加完毕时,应监测各监测点标高并计算沉降量;
全部预压荷载施加完毕后,每间隔24h应监测一次并记录各监测点标高,当支架预压判定合格后,可进行支架卸载;
卸载6h后,应监测各监测点标高,并计算支架各监测点的弹性变形量;应计算支架各监测点的非弹性变形量。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宜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验收。
沉降观测记录表:
表支架沉降监测表——顶部(底部)测点
注:1、表中沉降量均指相邻两次监测标高之差;
2、加载过程中,支架预压监测36h不能满足本规程第条规定,应重新对支架进行验算与安全检验,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预压时间或采取其他处理方法。
监测:计算:施工技术负责人:监理:
表B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验收表
条文说明中:
支架预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支架失稳事故。
因此预压前需对支架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进行验算。
支架稳定计算需满足:
整体稳定性应满足以下条件:
Mr ≥Mo ………………(3-1)
公式中:Mr ——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支撑结构的抗倾覆力矩(KN-m ); Mo ——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支撑结构的倾覆力矩(KN-m )。
支撑立杆稳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不考虑风荷载时:f A
N
≤ϕ……………………(3-2) 考虑风荷载时:
f W
M A N W
≤+ϕ……………………(3-3) 式中:N ——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
ϕ——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系数,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取值; A ——立杆截面面积;
M w ——计算立杆段由风荷载设计者产生的弯矩; W ——立杆截面抗弯模量;
f ——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
对于新管材取f=205Mpa ,旧管(重复使用)乘以的折减系数。
工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