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真菌检验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医学检验—微生物基础(六)培养基一、分类1.营养琼脂: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培养。
【基础培养基】2.血平板:各类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
【营养培养基】3.巧克力平板: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本。
【营养培养基】4.中国蓝平板或伊红亚甲蓝平板:筛选革兰阴性细菌;鉴别发酵型革兰阴性杆菌菌种。
【弱选择培养基】5.麦康凯平板:筛选革兰阴性杆菌和非发酵菌。
【弱选择培养基】6.SS琼脂:筛选肠道致病菌,如志贺菌和沙门菌。
【强选择培养基】煌绿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7.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8. 真菌培养基:沙保弱培养基二、血琼脂上的溶血1.α溶血: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
2.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3.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4.双环:双层溶血环,内层为β溶血,外层为α溶血。
如产气荚膜梭菌。
三、气味1.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2.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气味)3.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4.放线菌(泥土味)等。
四、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浑浊生长:大多数细菌。
2.沉淀生长: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
3.菌膜生长(表面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五、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有鞭毛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为动力阳性。
2.无鞭毛的细菌只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为动力试验阴性。
六、细菌非培养检测方法1.细菌毒素检测内毒素:鲎试验常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外毒素:体内及体外毒力实验常见于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
2.实验动物①无菌动物:就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②悉生动物:给无菌动物引入5-17种正常肠道菌群培育而成的动物③无特殊病原动物:无特定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④清洁动物:不带有人畜共患病原或烈性传染病病原及常见传染病病原的动物⑤常规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带菌动物七、细菌的自动化检测1.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基本原理:检测细菌和真菌生长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C02)来作为血液中有无微生物存在的指标。
深部感染真菌种类鉴别的微生物检验白色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黏膜上,当机体发生正常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各种念珠菌病。
1.1 生物学特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
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1.2 微生物检验(1)标本直接检验1)直接镜检取脓汁、痰和局部炎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
显微镜下见到革兰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菌体或孢子及假菌丝,即可确认假丝酵母菌感染。
2)抗原检测取病人血清做ELISA、免疫印迹等法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抗原。
3)核酸检测用PCR法将假丝酵母菌DNA分子扩增后以分子探针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分离培养与鉴定1)普通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25℃或37℃培养1~4天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奶油色类酵母型菌落。
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2)芽管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0.2~0.5ml人或动物血清中,37℃孵育1.5~4h,镜检观察有无芽管形成。
白色假丝酵母菌可形成芽管,但并非所有假丝酵母菌都形成芽管,其他假丝酵母菌一般不形成芽管。
试验时应设置阴性对照(热带假丝酵母菌)和阳性对照(白色假丝酵母菌)。
3)糖同化或发酵试验假丝酵母菌,凡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种糖,故只需做那些不被发酵糖的同化试验。
将培养物接种于糖发酵管,25℃孵育,一般观察2~3天,对不发酵管或弱发酵管可延长至10天或2~4周。
同化试验所有的基础培养基含有(NH4)2 SO4、KH2PO4、MgSO4?7H2O、CaCl2?2H2O、NaCl和酵母浸膏,试验时分别加入各种糖。
同时以葡萄糖和基础培养基作对照。
观察结果时要观察有无酵母生长或液体培养基是否变混浊。
2 热带假丝酵母茵热带假丝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中也存在,它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假丝酵母菌病,而且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过敏反应及组织损伤。
真菌培养检查方法真菌培养检查是医院常用的检查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真菌感染。
以下是真菌培养检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 采集标本: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
例如,对于皮肤真菌感染,可以从病灶边缘刮取皮屑;对于深部真菌感染,可能需要采集血液、尿液等标本。
采集的标本应该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的真菌种类,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沙保弱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3. 接种: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接种时要避免污染。
接种后将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在培养期间,需要定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一般情况下,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
如果发现有菌落生长,需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化反应等试验,以确定真菌的种类。
5. 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生化反应等试验,可以确定真菌的种类。
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药敏试验等,以确定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6. 报告:鉴定完成后,医生会将结果报告给患者。
报告中包括真菌的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内容。
根据报告,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1. 在采集标本前,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污染标本。
2. 培养期间,应该保持恒温箱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培养基上的真菌能够正常生长。
3. 在鉴定真菌时,应该注意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特征,以及进行生化反应等试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4. 对于深部真菌感染,需要进行多次检查,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
临床医学检验知识速记--(真菌)微生物学真菌(fungus)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无光合色素,细胞壁含几丁质和纤维素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异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壁:不含肽聚糖,含几丁质及纤维素临床分类(按致病部位):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形态学分类: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在鉴定上起重要作用(一)形态与结构1、单细胞真菌:圆形或卵圆形,包括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
酵母型真菌以芽生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不产生菌丝,其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
类酵母型真菌也以芽生方式繁殖,菌落与酵母型真菌相似,但它产生的芽体不从母细胞上脱落,而是延伸入培养基内形成假菌丝。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
2、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两种基本结构组成(1)菌丝:在环境适宜情况下由孢子萌发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按照功能分为:①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②气生菌丝:露出培养基向空气中生长;③生殖菌丝按照结构分为:①有隔菌丝:多数致病性真菌;②无隔菌丝。
菌丝的形态大小不一(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菌丝间有无分隔、形状特征(绒毛状/絮状/粉末状) → 鉴别真菌(2)孢子:由生殖菌丝产生的一种繁殖体,是真菌的繁殖结构。
有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类①有性孢子:同一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2个细胞融合经减数分裂形成。
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子孢子,多为非致病性真菌所产生。
②无性孢子: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不经两性细胞的配合。
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
可分为三种a. 分生孢子:又可分为大分生孢子(其大小、细胞数和颜色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小分生孢子(真菌都能产生,诊断意义不大)b. 孢子囊孢子c. 叶状孢子:又可分为芽生孢子(一般芽生孢子生长到一定大小仍不与母体脱离,则形成假菌丝)、厚膜孢子(是真菌的一种休眠形态)、关节孢子真菌种类不同,孢子形状大小也不同→ 鉴别真菌3、二相性真菌:少数真菌在营养、温度、理化因素等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种形态的可逆转化,称为双向性真菌。
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由病原性真菌、条件致病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和浅部真菌病;由气传真菌所致的变态反应真菌症即过敏;由污染真菌产毒所致的真菌中毒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量治疗手段的开展,免疫障碍疾病的大量发生,使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增加,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感染也不断增加,因而,掌握真菌检验的方法就成为检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材料与方法1.1 真菌来源收集临床送检标本所分离出的真菌120例,男性84例,女性36例,其中痰液96株,粪便11例,咽拭子12例、尿液5例、血液4例,分泌物3例。
1.2 采集及处理根据真菌侵犯组织和器官的不同而采集不同的标本,而采集最合适的标本是决定能否找到病原性真菌的关键,要尽量用消毒方法采集标本以免污染。
深部真菌病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脓液、尿、痰等应及时收集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变质污染,标本采取前,应忌用药。
为避免污染杂菌,在收集标本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在培养基内加入抗生素类。
1.3 检验方法1.3.1 酵母样菌的检验直接涂片法各类标本,除脑脊液、尿、胸水、腹水等需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作涂片外,其他均可用生理盐水或10%~40%KOH作涂片后直接镜检或用革兰、墨汁、0.1%甲苯胺蓝染色后镜检。
分离酵母样菌所选用的培养基为沙保弱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可加入各种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有利于真菌生长含抑制剂的霉菌琼脂。
将备类标本直接接种上述培养基,除新型隐球菌需同时接种两支培养基;一支孵育于37℃,另一支孵育于22~28℃,其他酵母菌均孵育于22~28℃。
每日观察生长情况。
根据酵母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及在玉米粉吐温80培养基上生长物在显微镜下生长情况可作初步鉴定。
1.3.2 丝状真菌的检验某些丝状真菌如孢子丝菌或荚膜组织胞浆菌的直接涂片,必须染色后检查。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染色更为清楚,不染色涂片不易保存,染色涂片可长期保存。
微生物检验技术介绍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为疾病诊断、病原体鉴定、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内容:一、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建立在经典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快速等优点,但易受主观因素和经验限制,且无法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
1、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
该方法主要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观察。
2、培养基培养培养基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接种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
该方法可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3、生化鉴定生化鉴定是通过测定微生物对各种生化试剂的反应,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从而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该方法可用于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鉴定。
二、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快速化和高精度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1、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制备特异性抗体,对样本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等领域。
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DNA或RNA等核酸分子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核酸分子的序列、结构等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特异性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3、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将色谱分离与质谱鉴定相结合的检测方法,通过将样本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了解其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该方法可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的鉴定。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检验科工作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病原微生物,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细菌、病毒和真菌三个方面介绍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一、细菌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样本,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
细菌培养法可以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2. 快速细菌检测方法为了缩短检测时间,提高诊断效率,现代医学发展了多种快速细菌检测方法,如PCR法、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鉴定出致病细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的支持。
二、病毒检测方法1. 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病毒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某种病毒。
常用的方法包括ELISA法、免疫荧光法等。
2. 核酸检测病毒的核酸检测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可以在感染初期就能够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PCR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核酸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病毒种类。
三、真菌检测方法1. 真菌培养法真菌培养法是检测真菌感染的常规方法之一。
通过在含有真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样本,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
2. 真菌抗体检测真菌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真菌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
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等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三个方面,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
医学真菌生化鉴定方法关键词:真菌生化试剂甲醇亚甲蓝假丝酵母标准溶液化学试剂北京标准物质网医学真菌的生化鉴定主要指通过生化试剂对真菌进行着色,随后显微镜下检测其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
常用的医学真菌染色方法如下:1.吉姆萨染色主要用于组织或血涂片中的荚膜组织胞质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细胞染色。
将血液样本推片或组织涂片,自然干燥:100%甲醇脱水固定后,滴加吉姆萨染色剂,蒸馏水洗片后自然干燥后镜检。
2.乳酸酚棉蓝染色用于多种真菌的染色,显微观察真菌时,乳酸酚棉蓝溶液常作为固定液。
将接种物在载玻片上涂片:滴加乳酸酚棉蓝染色剂;彻底分散真菌,加盖玻片,进行镜检。
3.亚甲蓝染色主要用于检测汗斑皮屑的病原菌。
将感染皮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亚甲蓝染液:混合充分,加盖玻片进行镜检,可进行油镜检测。
4.过碘酸雪夫(PAS)染色主要用于组织内真菌染色,在PAS染色下真菌为淡红色或紫红色。
使用清蛋白涂布载玻片,制备的玻片可长期保存。
5.显色鉴别培养是近年来真菌诊断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真菌特异的生化反应,即真菌分解培养基中的底物,致使真菌菌落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也属于医学真菌生化鉴定方法的范畴。
该种方法可以方便快速地分离鉴定主要的致病性真菌,同时不影响药敏实验结果,目前在临床上被应用于假丝酵母等真菌的检测。
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结合VITEK2Compact-YBC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可以实现医学真菌的快速高通量的鉴定。
采取患者的痰、尿、分泌物、咽拭子等标本,于沙保弱培养基上37℃培养1~2天,初步镜检确定有孢子和菌丝的真菌阳性标本。
将阳性标本分别接种CHR显色培养基和VITEK2Compact-YBC 鉴定卡,37℃培养1~2天记录结果,比照CHROMagar直接鉴定法与VITEK2Compact仪器法的鉴定结果,可以确定医学真菌的鉴定结果。
医学真菌检验技术徐红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真菌室医学真菌学检查是诊断真菌病的重要依据,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日益增多,对实验室的诊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论是患者浅部或深部感染诊断,几乎全依赖于临床标本的真菌学检查。
特别是系统性真菌感染,其早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病原真菌的形态结构十分多样,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真菌也可有不同特点的形态。
因此,在真菌的实验室检查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规律,才能获得对致病真菌正确的诊断。
目前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检查法和特殊检查法两类。
常规检查法主要包括:①形态学检查(直接镜检+染色镜检)。
②培养检查。
③组织病理学检查。
特殊检查主要包括:①血清学方法。
②分子生物学方法。
一、进行真菌实验室诊断的注意事项①应有独立实验室,不应与其他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共用,以防发生相互污染。
②在每天工作前与工作后,工作台均要以消毒水例如5%石碳酸或0.5%过氧乙酸擦拭,如遇操作台被真菌或标本污染,应即覆盖纸巾,并用5%石碳酸消毒20min,切忌工作台污染后即用水冲洗,以免污染扩散。
③培养菌检体及真菌污染的物质在丢弃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焚烧。
④在进行真菌检查时,不可试着闻平板培养基特殊的气味。
⑤不可对Histoplasma capsulatum 以及Coccidioides immitis进行载玻片培养技术,因为其等具有高度感染性的孢子能够随着空气传播。
⑥实验室禁止任意养花、草、动物等生物,以防实验污染。
⑦工作环境应定期消毒。
一般紫外线照射不能杀灭真菌,应用40%甲醛(可于每4㎡空间用35ml 40%甲醛加18g高锰酸钾在密闭情况下熏蒸24h,或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每2~4周消毒1次。
⑧如果用平板培养基接种标本,必须将平板培养基密封,以免发生危险,在不常做真菌检测的实验室,最安全的培养方法是利用含有棉花塞的试管培养基(使空气能够循环)。
⑨美国梅育诊所主张利用平板培养基进行真菌的分离,步骤如下:平板培养基必须在生物安全箱内操作及检查。
平板培养必须用胶带封好,平板培养基必须含30ml的量,并保持培养箱60%以上的湿度,同时增加琼脂的浓度至2%,以免脱水。
⑩真菌的诊断,需要经验的累积及备有良好的图谱参考书。
二、分离及鉴定真菌的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的一般原则①各成分混匀后以文火缓慢加热,并不断搅拌,煮沸1min,过热会破坏有效成分。
②分装试管应在高压灭菌前,而分装平皿应在高压灭菌后。
③高压灭菌一般在118~121磅,10~15min。
④需加血液或不能高压的成分如抗生素,应在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加入混匀。
⑤试管分装量约7~8ml,平皿约15ml,如需培养4~6周,平皿内应有35~40ml的量。
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浓度和添加方法:氯霉素、庆大霉素和放线菌酮能耐热,可在培养基高压灭菌前加入,其他抗生素均在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冷却至45℃~50℃时加入。
青霉素20~100μg/ml,链霉素40~200μg/ml,氯霉素50μg/ml,放线菌酮500μg/ml,庆大霉素5μg/ml。
(二)分离和鉴定真菌的培养基各种医学真菌所用培养基的成分,又可根据不同要求,分成分离、富集、选择、特性研究等含不同成分培养基,具体见表。
表分离鉴定真菌培养基分类表培养基种类分离用培养基使用目的1.Brain heart infusion agar 分离腐生性及病原性真菌2.Brain heart infusion agar with antibiotics 分离除了皮肤丝状真菌以外的真菌3.Brain heart infusion biphasic bloodCulture bottles从血液中分离真菌4.Dermatophyte test medium 分离皮肤丝状菌,建议仅做筛检用5.Inhibitory mold agar 分离除了皮肤丝状真菌以外的真菌6.Mycosel or mycobiotic agar 分离皮肤丝状菌7.Ssbouraud dextrose agar 分离腐生性及病原性真菌8.Yeast estract phosphate agar 分离除了皮肤丝状真菌以外的真菌区分试验培养基1.Ascospore agar 检测产子囊孢子酵母菌2.Cornmeal agar with Tween 80 and trypan blue 检测产厚膜孢子酵母菌3.Cottonseed conversion agar 使双相型真菌由霉菌型转变为酵母型4.Czapek’s agar 分离及区分Aspergillus spp5.Niger seed agar 鉴定Cryptococcus neoformans6.Nitrate reduction medium 检测Cryptococcus spp.还原nitrate能力7.Potato dextrose agar 证实Trichophyton rubrumm 产色素能力制作载玻片培养技术8.Yeast fermentation broth 测定酵母菌的发酵能力9.Yeast nitrogen base agar 测定酵母菌的糖类同化能力三、临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一)皮屑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取材前75%酒精消毒,作KOH涂片,同时种于沙氏琼脂加氯霉素2管,置25℃培养2周。
(二)甲屑用细挫或牙科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标本用酒精浸泡待干燥后种于沙氏(SDA)培养4周,并同时作KOH涂片。
(三)毛发取病发(变色,无光泽,弯曲,脆易折断,松动易拔除)15根,75%酒精消毒,3~5根作直接镜检,5~10根种于沙氏琼脂(加氯霉素),划破斜面掩埋。
(四)脓液无菌采集,注意颗粒,用无菌蒸馏水稀释后寻找。
可作G染色或抗酸染色,常规的KOH涂片及SDA接种培养也是必要的。
(五)CSF 采集于无菌试管3~5ml,立即送检。
置冰箱不宜超过1h。
离心后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1ml,作墨汁涂片镜检和培养(SDA)25℃或37℃4周。
(六)血液无菌抽血3~5ml立即于无菌抗凝管中,BHIB:血标本量为培养基量的1/10,37℃5~7d出现浑浊或菌团,挑取镜检同时移种SDA(注:每天检查完毕后需摇动培养基,37℃震荡培养可加速真菌的生长,提高检出率。
不作直接检查,因其直接检查阳性率低。
(七)体液、痰液、尿液、粪便①体液标本量10ml离心沉淀取2ml沉淀液做直接镜检培养。
②晨痰3~5ml集于无菌瓶中(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数次后),挑取黏液或脓性部分:KOH涂片培养。
③早晨中段尿或清洁尿10ml,离心取沉淀液1ml做KOH涂片培养(SDA每管种0.5ml)。
④拭子:一般尽量不用,缺点:A.不能得到足量的标本;B.采集的标本也不易从棉花纤维上分离下来;C.容易干竭。
采集标本后应迅速放入内装1~2ml无菌蒸馏水的试管送检KOH涂片培养。
⑤纸盒送检,挑取黏液、脓血、乳酪样部分KOH涂片培养(加抗生素)注:单纯培养阳性,不一定有临床意义,KOH 涂片发现菌丝,有诊断意义。
(八)组织:标本置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置无菌匀浆器加2ml蒸馏水,研磨成浆或1~2mm3的小块,KOH涂片培养。
四、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一)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氢氧化钾/复方氢氧化钾法: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浮载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通过2~3次,不应使其沸腾,以免结晶,然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将标本压薄,用棉拭或吸水纸吸去周围溢液,置于显微镜下检查。
检查时应遮去强光,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
浮载液:A.10%~20%的KOH。
配方:氢氧化钾10~20g,蒸馏水加至100ml,待氢氧化钾完全溶解后揺匀存放在塑料瓶内,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痰、粪便、组织、耵聍等的检查。
B.复方氢氧化钾溶液配方:氢氧化钾(AR)10g,二甲基亚砜(AR)40ml,甘油50ml, 蒸馏水加至100ml,配制方法:将氢氧化钾先加入30ml蒸馏水中溶解后,再依次加入DMSO、甘油揺匀后,用蒸馏水加到100ml,装入塑料瓶内。
此配方的优点是:配方中加DMSO,能促进角质的溶解,有甘油涂片不易干,不易制成氢氧化钾结晶,氢氧化钾的浓度相对低,腐蚀性亦低,为进行大面积普查或大批量采集标本作镜检带来了方便。
②胶纸粘贴法:用1cm×1.5cm 的透明双面胶带贴于取材部位数分钟后自取材部位揭下,撕去复带在上面的底板纸贴在载玻片上,使原贴在取材部位的一面暴露在上面,再进行革兰染色或过碘酸锡夫染色,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双向胶带粘贴在载玻片上时不可贴反,而且要充分展平,否则影响观察。
③涂片染色检查法:在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将所采集的标本均匀涂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火焰固定或甲醇固定。
再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染色后,以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常见镜检染色方法有:①革兰染色。
所有真菌、放线菌均为革兰染色阳性,被染成蓝黑色。
适用于酵母菌、孢子丝菌、组织孢浆菌及诺卡菌、放线菌的感染。
②乳酸酚棉蓝染色:用于各种真菌培养物的镜检。
③印度墨汁:用于检测脑脊液(CSF)中的新生隐球菌。
④抗酸染色:用于抗酸菌及诺卡菌的诊断。
⑤瑞氏染色:用于组织胞浆菌和马内菲青霉的检测。
⑥过碘酸锡夫染色(PAS):用于体液渗出液和组织匀浆等。
真菌胞壁中的多糖染色后呈红色,细菌和中性细胞偶可呈假阳性,但与真菌结构不同,不难区别。
⑦嗜银染色(GMS):真菌可染成黑色,主要用于测定组织内真菌。
(二)真菌培养从临床标本中对致病真菌进行培养,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以弥补直接镜检的不足,同时确定致病菌的种类。
真菌培养检查除需要一般细菌检验用到的器具外,还应准备真菌专用的接种针、接种环、或接种钩(用铂丝或镍丝制成)、微型小铲、刀片、针头等,常规分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SDA)斜面培养基,加0.05%氯霉素,还有多种性质的培养基(见第二部分)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可酌情选用接种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临床标本,大体可分为点植法和划线法两种。
①点植法: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组织等有形固体标本,将标本直接与培养基表面点状接触。
②划线法:适用于痰、分泌物、脓液、组织液、组织块的研磨液等液体标本,用接种针(环)划线接种在培养基表面。
培养方法有多种,接临床标本接种时间分为直接培养法和间接培养法;按培养方法分为试管法、平皿法(大培养)和玻片法(小培养)。
①直接培养:采集标本后直接接种于培养基上。
②间接培养:采集标本后,暂保存,以后集中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