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下限时集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2-2
- 格式:doc
- 大小:45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图示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A.甲、乙、丁、丙B.乙、丁、丙、甲C.丙、甲、乙、丁D.丁、丙、甲、乙答案 B解析甲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纬度最高;乙地受信风控制的时间长于丁地,纬度最低。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完成2~3题。
2.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答案 B解析由图可知,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②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它们都会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③地和④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会形成地中海气候;⑤地全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这五地最可能分属于三种气候类型。
3.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答案 B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进行定位,分析此时亚欧大陆受低压控制,为北半球夏季。
从气压梯度看,②地气压梯度强于①地,风力较大。
5.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答案 B解析根据③地经纬度可判知,该地区位于印度半岛,此季节存在强大的热低压,为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
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的主题。
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①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②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③为火山活动放出二氧化碳,④为有机物残体转化为化石燃料。
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故选B。
2.对地表碳循环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B.导致海平面上升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 D解析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是因为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与地表碳循环无关,A错。
地表碳循环属于自然过程,如果不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整个地表碳循环应是一个平衡的转化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会增多,就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不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C错。
在地表碳循环过程中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对。
故选D。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第3题。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 C解析植物在萌芽、返青的季节最为脆弱,降雪期推迟可能导致矮小灌木在生长初期遭受大雪袭击,冻害严重;冻害与蒸腾量无关;全球变暖导致最低温度变高;太阳辐射减弱会导致温度降低。
故选C。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干洁空气(图像理解记忆)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其按体积所占的百分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其主要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次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臭氧。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情景联想记忆)知识链接:大气中的臭氧被誉为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
思考:水汽和杂质为什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示: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固体尘埃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凝结,才能成云致雨。
3.降水的条件: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空气抬升降温凝结。
(问答题)4.大气污染来源:工农业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质。
5.近现代二氧化碳的成分改变的原因:(问答题)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生成多)工业:交通工具,电厂农业:农业机械生活:液化气、天然气、私家车大量砍伐森林:(吸收少)毁林(开荒、采矿、获取木材)(情景联想记忆)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思考1: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提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6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思考2:臭氧空洞的成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问答题)原因: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②由于制冷技术落后,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危害:臭氧层破坏-地面紫外线增强-人、生物措施:管理措施:①加强国际协作;(臭氧层是跨国界的)②制定法律法规,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技术措施:③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关键词记忆)1、正常温度: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与分布,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2018·全国卷Ⅱ·T7、8;2017·全国卷Ⅱ·T7、8;2014·全国卷Ⅱ·T10。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全面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依据区域定位,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的影响、原因。
知识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①气压带名称成因A赤道低气压带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C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动力因素)E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G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②风带名称成因对应的南半球风带风向B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南半球称为东南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D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风向为西北风F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风向为东南风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1-2-5全世界天气变化( 时间: 45 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44 分)(NOAA)宣布的1880~ 2009 年全世界(2017 ·邯郸模拟) 以下图是美国国家大海和大气管理局均匀气温变化( 以1901~ 2000 年的多年均匀气温为参照的变化值) 。
读图回答1~2 题。
1. 20 世纪以来全世界气温变化的主要特色是()A.颠簸上涨B.逐年上涨C.先降后升D.直线上涨2.图示气温变化可能致使的结果是()A.南海出现东海的鱼种B.天山博格达峰雪线降落C.华北地区树枝提早萌芽D.全世界均匀海平面降落【分析】第1题,进入20世纪以来,全世界气温表现颠簸上涨趋势,表现了全世界变暖的趋势。
第 2 题,全世界变暖致使气温高升,与东海海疆可能会出现南海的鱼种没有直接的关系;气温高升可能会致使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高升,而不是降落;气温高升会使植物的生长久提前;气温高升,会致使冰川消融,会使得全世界均匀海平面高升,而不是降落。
【答案】 1.A 2.C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要地,介于114°49′E~116°39′E、33° 43′1971~ 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达成N~ 34° 52′ N。
以下图为商丘地区3~4 题。
3.该地区1971~ 2010 年天气 ()A.趋势于暖湿化B.趋势于冷湿化C.趋势于暖干化D.趋势于冷干化4.该地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分析】第 3 题,该地的日照曲线呈降落趋势,气平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涨状态,说明天气趋于暖湿化。
第 4 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散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栽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当地区极少栽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栽种甘蔗;故天气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4 常见天气系统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4 常见天气系统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4 常见天气系统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2—4 常见天气系统(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下图为2015年2月8日8时(北京时间)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完成1~2题.1.此时丙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解析】丙地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故为西北风.【答案】 C2.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及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A.甲--反气旋、晴朗乙-—气旋、阴雨B.甲——低压、阴雨乙——高压、晴朗C.甲——气旋、晴朗乙——反气旋、阴雨D.甲——高压、阴雨乙—-低压、晴朗【解析】甲外围等压线数值为1 010,该闭合等值线的两侧分别有1 015和1 010两条等值线,则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规律,可确定甲处为低压中心,为阴雨天气;乙处为高压中心,为晴朗天气。
【答案】 B(2017·江西宜春二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前预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__________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B____________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___________。
特别注意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过程:考纲展示考情预测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以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结合发生的气象灾害如台风(飓风)、沙尘暴、龙卷风等,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以热点地区、热点事件等为背景,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以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为切入点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及其对策。
①填图: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地面冷热不均②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受力示意图 描述高空风向________于等压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其中F 为_______________力,P 为____________力,f 为_______力,v 为风向。
平行重点突破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实践应用1.大气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Ⅲ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2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2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2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练习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北风2.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2012·济南高一质检)读下面的“三圈环流简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信风带4.赤道地区一般降雨量非常大,其原因是( )A.多锋面气旋活动B.近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量大C.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D.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下面是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7.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C.湄公河D.莱茵河8.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在()A.东非高原B.巴西高原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读下图,回答9~10题。
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下限时集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上海模拟)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 D.④减少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①②④过程增加,③减少。
第2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1.B 2.D(2017·济南模拟)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4.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解析】第3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②为下沉气流,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1-2-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师附中模拟)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 )
A.多上升气流B.多下沉气流
C.多气旋控制 D.寒流影响
2.图中③处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第1题,②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区域,因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而形成少雨带。
第2题,③处是南半球西(北)风带。
【答案】 1.B 2.A
(2017·黄冈模拟)下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北向南冬雨率递减
B.从内陆向沿海冬雨率递减
C.自西北向东南冬雨率递增
D.自沿海向内陆冬雨率递增
4.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塞罗那的冬雨率与罗马相同
B.东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间长,冬雨率高
C.的黎波里的冬雨率远高于雅典
D.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长,冬雨率低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冬雨率等值线大小及分布状况可知,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冬雨率递增。
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巴塞罗那的冬雨率低于罗马;东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间短,冬季降水集中,冬雨率高;的黎波里的冬雨率与雅典相同;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比较均匀,冬季降水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冬雨率低。
【答案】 3.C 4.D
(2017·天津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解析】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说明受海陆分布影响;二是陆地上有一个闭合的低温区,说明该地有山地地形。
【答案】 C
(2017·江西新余一中、宜春中学联考)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下图表示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
7.下列年份,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是( )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95年
【解析】本题组考查夏季风的移动规律,夏季风的影响范围。
第6题,从图中等纬度线可以看出,1955年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介于40°N~45°N之间,说明夏季风最北可达华北地区,B项正确。
第7题,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势力强,快速北移,且雨带在北方停留的时间长。
由图中可以看出,1955年和别的年份相比,雨带分布在35°N以北的时间长,而分布在35°N以南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故A项正确。
【答案】 6.B 7.A
(2017·南京模拟)研究发现,珊瑚礁形态受盛行风影响。
下图示意某海域珊瑚礁群岛的分布。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影响珊瑚礁形成因素的判断,最合理的是( )
A.珊瑚礁的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接近
B.珊瑚礁沿低频风向方向向两端延伸
C.风浪可能扼制了珊瑚虫的生长繁殖
D.珊瑚礁走向主要受地壳水平运动影响
9.根据风向判断,该珊瑚礁群岛分布的海域最可能是( )
A.红海 B.加勒比海
C.黄海 D.孟加拉湾
【解析】第8题,结合风向玫瑰图和珊瑚礁群岛分布特征,可知图示珊瑚礁东北—西南延伸方向和盛行风风向一致。
第9题,图示海域盛行东北—西南风,应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答案】 8.A 9.D
(2017·南通质检)下图为我国东南某临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该地区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向变化的主因是城市热岛效应
B.风向变化的主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陆地的气压白天高于夜晚
D.陆地天气以晴朗炎热为主
11.甲风明显强于乙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10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陆地白天气温高于海洋,陆面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相反。
第11题,甲由海洋吹向陆地,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答案】 10.B 11.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__半球。
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_______气压带或________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其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
(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
(4)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
材料三中D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或东北信风带⑤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上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C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在A、B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
第(4)题,地中海气候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
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答案】 (1)北②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
(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
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
13.(36分)(2017·福建六校联考)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并简述甲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原因。
(2)比较A、B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C气候成因的是________。
请评价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D处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我国典型,试从其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南部日照时数较短,中部、西部较长。
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第(2)题,A地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B地冬半年有时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
第(3)题,C地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②地、④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④地7月份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说明该地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②地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说明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③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①地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对农业生产不利,但夏季光照充足,又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养分的积累。
第(4)题,D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小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
甲地主要位于大分水
岭的背风坡,晴天多。
(2)相同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A地夏半年多雨,B地冬半年多雨。
原因:A地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半年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或: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
B地夏半年受强盛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干燥少雨;冬半年有时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带来一定降水。
(3)④气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雨热不同期或夏季降水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表现:D处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