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2010年1月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January 2010 第31卷第1期通信学报V ol.31No.1 P2P网络管理系统信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王若曈,张辉,杨家海,黄桂奋(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 要:为满足基于P2P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管理节点间的协作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服务和XML 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
利用P2P通信和语义Web服务,可实现网管服务的分布式注册,服务的统一描述和基于能力的服务检索;利用XML来制订网络管理服务调用的标准,可以实现服务的跨域自动调用。
原型实现和运行测试表明,利用提出的模型框架,异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节点间的服务调用和信息共享实现管理任务的协作。
关键词:网络管理;P2P;语义;Web服务;XML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36X(2010)01-0085-07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odel ofa P2P-based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WANG Ruo-tong, ZHANG Hui, YANG Jia-hai, HUANG Gui-fen (Tsinghua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mand to defin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managers, a new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odel based on semantic Web service and XML was proposed. By incorporating P2P technique and semantic Web ser-vices, a prototyping system was implemented, which realizes distributed service registration, unified service description and capability-based service retrieval. Using XML to standardise the network management service invoking, automatic service invoking among different management domains can be realized.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the proposed in-formation model, heterogeneou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s can finish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asks by invoking management services or sharing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other management nodes.Key words: network management; P2P; semantic; Web service; XML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急剧扩大,传统的集中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管理的需求,网络管理正在向大规模、分布式协作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作者姓名(学号计科系XX级XX班)摘要:对等网(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P2P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实现、主要应用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JXTA协议。
关键字:P2P; 文件共享; C/S模式; JX-TA1 引言随着像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P2P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流行,P2P(Peer- to—Peer,即对等网络)这种完全不同于客户/ 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模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被《财富》杂志誉为将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
P2P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直接交换信息,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节点是对等的,这些对等节点具有共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服务,它们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实现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全面共享,而不需要依赖集中式服务器的支持,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现象。
2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P2P网络的基本概念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主要代表形式是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客户端软件。
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 非中央式服务器) 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 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 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
P2P网络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TCP/IP协议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在通讯过程中,所有的设备都是平等的一端。
P2P技术改变了“ 内容”所在的位置,使其正在从“ 中心”走向“ 边缘”,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于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PC机上。
P2P系统方案概述P2P系统(Peer-to-Peer)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架构,其中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相同的权限和功能,彼此直接通信并共享资源。
在P2P系统中,不存在中心化的服务器,而是将计算和存储的能力分布到所有参与者中。
本文将介绍P2P系统的基本架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这种系统的优缺点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基本架构P2P系统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件:P2P客户端和P2P网络。
P2P客户端是运行在每个参与者计算机上的软件应用程序。
该客户端既充当服务的消费者,也充当服务的提供者。
客户端之间通过直接通信来交换信息和资源。
P2P网络由所有P2P客户端组成,并负责连接和管理这些客户端之间的通信。
P2P网络采用分布式的方式,不依赖任何中心化的服务器。
当一个客户端加入网络时,它将与其他客户端建立连接并分享自己的资源。
工作原理P2P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客户端加入网络:当一个新的客户端加入P2P网络时,它需要建立与其他客户端的连接。
这可以通过网络发现协议(如基于UDP的DHT协议)或通过预定义的节点列表来实现。
2.资源发现:一旦客户端加入网络,它就可以通过向其他客户端发送请求来发现并获取所需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文件、计算能力或其他服务。
3.资源分享:P2P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户端既可以是资源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
当一个客户端拥有某个资源时,它可以将其分享给其他客户端。
4.路由和转发:P2P网络中的每个客户端都充当了路由节点的角色。
当一个客户端发送请求时,它的请求可能需要通过多个路由节点转发才能到达目标客户端。
5.安全和信任:由于P2P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相同的权限,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例如,可以使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以及使用身份验证机制来验证客户端的身份。
应用案例P2P系统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1.文件共享:P2P系统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文件共享。
P2P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共享技术P2P网络是指点对点网络,其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交互是平等的,没有中心服务器,每个节点都可以同时是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这也使得P2P网络成为一种比较灵活的网络体系结构。
在P2P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与共享技术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P2P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在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网络架构中,客户端需要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服务器才可以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而在P2P网络中,由于每个节点都可以充当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所以可以实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直接通信。
P2P网络的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直接传输直接传输是指两个节点之间直接传输数据,不经过任何中转。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无需额外的服务器中转,缺点是双方必须同时在线并且相互认识才可以进行直接传输。
2. 转发传输转发传输是指数据在多个节点之间传输,每个节点都将数据传输给下一个节点直到到达目标节点。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不受限制地传输数据,而且只要中间有一个节点在线就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缺点是传输速度慢且容易被其他人窃取数据。
3. 优化传输优化传输是一种结合了直接传输和转发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
优化传输会预先选择一些中间节点,让这些节点作为中转站,将数据优化传输,从而提高传输速度。
P2P网络中的数据共享技术在P2P网络中,数据共享是P2P网络的重要用途之一。
由于每个节点都可以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所以节点之间的文件共享非常方便。
P2P网络中的数据共享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分享目录节点可以共享自己电脑中的文件夹,其他节点可以通过查找该文件夹的名称,访问和下载该文件夹中的文件。
2. 种子文件种子文件是一种文件的元数据,其中包含了该文件的信息,但不包含具体的数据。
如果其他节点想要下载该文件,则可以根据种子文件找到包含该文件数据的其他节点,从而下载数据。
3. 发布订阅P2P网络中的发布订阅是指节点发布自己想共享的资源(如音乐、影片、电子书等),其他节点可以通过订阅该资源来获取该资源的内容。
基于P2P网络的文件共享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地面临变革。
一个重要的变革是文件共享技术的发展,其中基于P2P网络的文件共享技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同时介绍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P2P网络基本原理P2P网络指的是点对点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底层通信方式。
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不同,P2P网络的通信是通过各个节点之间的直接连接实现的。
在P2P网络中,每个端点(被称为peer)既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使用其他节点的服务,实现互相协作并共同构建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
P2P网络的结构通常分为两种:纯P2P网络和混合P2P网络。
纯P2P网络没有中心节点,所有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其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较好。
但是,由于节点之间的信任度不容易建立,纯P2P网络往往缺乏自治机制,容易受到攻击和破坏。
混合P2P网络则在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基础上加上P2P节点。
在P2P网络中,文件传输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大文件分割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分别由不同的peer节点传输。
当一个接收方收到足够数量的小块时,就可以将它们组合成原始的文件。
由于每个小块均由不同的peer传输,因此可实现较快的下载速度和资源共享。
二、基于P2P网络的文件共享技术应用基于P2P网络的文件共享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件的在线传输和分享,例如音乐、电影和软件等。
其中,文件共享软件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如BitTorrent、eMule和uTorrent等。
这些软件不仅能够提高文件下载速度,同时也是文件共享者和下载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是一个分布式的文件资源库。
除了文件共享软件,基于P2P网络的文件传输技术还被应用于各种在线存储服务和云计算平台。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文件存储在P2P网络中,并通过各种设备(如手机、平板和PC等)进行访问和管理。
P2P文件存储服务具有可扩展性和普及性的优势,有望成为传统在线存储服务的有效补充。
P2P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P2P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网络技术。
P2P网络是指点对点网络,其特点是所有的节点都是对等的,可以共享自身的资源,并且不需要任何中心服务器进行控制。
这种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涵盖了多样化的领域,包括了文件分享、视频播放、游戏下载等等,使得用户得以快速访问和共享数据资源。
本文将从P2P网络技术的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等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一、P2P网络技术的原理和特点P2P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作为一个整体,每个节点可以像其他节点一样提供和获取服务。
在这种网络中,用户可以直接和其他用户进行数据的传送和交流。
相比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P2P网络技术不需要服务器作为中心枢纽,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拥塞的发生率。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流量,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提高文件共享的效率。
P2P网络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分布式架构:P2P网络不需要任何中心服务器控制,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服务端,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客户端,与其他节点进行数据交流。
2. 共享资源:用户可以共享自身的资源,如文件、音乐、视频、图片等,而不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储存和检索,这也破解了现在文件过大无法传输的问题。
3. 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P2P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以动态地加入和退出网络,网络的拓扑结构也会不断变化。
当某个节点崩溃时,其他节点会自动接管其服务,从而保持网络的平衡,并且可靠性高。
4. 巨大的规模:P2P网络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个节点,有着非常大的扩展性。
由于每个节点都可以共享自身的资源,所以可以大大增强网络的容量。
以上这些特点也成为了P2P网络技术的优点。
二、P2P网络技术的优缺点P2P网络技术虽然带来了诸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1. 安全性差:由于P2P网络技术的分布式架构,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端,因此就会出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P2P网络进行木马、病毒或者非法分享行为的情况。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计算机类文献综述范文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作者姓名(学号计科系XX级XX班)摘要:对等网(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P2P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实现、主要应用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的区别;最后介绍了JXTA协议。
关键字:P2P;文件共享;C/S模式;JX-TA1 引言随着像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P2P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流行,P2P(Peer- to—Peer,即对等网络)这种完全不同于客户/ 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模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已被《财富》杂志誉为将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P2P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直接交换信息, 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节点是对等的,这些对等节点具有共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服务,它们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实现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全面共享, 而不需要依赖集中式服务器的支持,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现象。
2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2.1 P2P网络的基本概念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主要代表形式是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客户端软件。
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P2P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 非中央式服务器) 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 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P2P网络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TCP/IP协议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在通讯过程中, 所有的设备都是平等的一端.P2P技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使其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于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PC机上.P2P使得PC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双重特征的设备。
P2P局域网文件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数据存储需求越来越大,而基于云存储
的解决方案有时会面临访问速度缓慢,网络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通过P2P 局域网文件共享系统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解决用户的数据存储需求。
二、研究目的:
基于P2P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研究和设计一种文件共享系统,实现
局域网内用户之间的文件共享,使用户能够快速、稳定地实现文件共享。
三、研究内容:
1、了解P2P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基本原理;
2、研究以太网、TCP/IP协议等局域网传输技术;
3、搭建P2P局域网文件共享系统的架构;
4、实现文件上传、下载、搜索、共享等基本功能;
5、采用Java语言进行编程实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学术材料和文献;
2、调研法,分析用户对该系统的需求和期望;
3、设计法,设计系统的架构和功能;
4、编程实现法,采用Java语言进行编程实现;
五、可能的创新点:
1、系统采用P2P技术,用户之间共享文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不会受到服务器单点故障的影响;
2、系统将局限于局域网内部,可实现较快速、实时的文件传输,避免由于互联网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性;
3、系统具有用户自主创建、共享、下载文件的功能,实现了用户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六、预期成果:
1、实现一个简单易用、功能完善的P2P局域网文件共享系统供人们使用;
2、论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3、为未来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visual studio c++2019 p2p编程实例摘要:1.P2P 编程概述2.Visual Studio C++ 2019 简介3.P2P 编程实例:建立一个简单的P2P 文件共享程序3.1 准备工作3.2 创建一个P2P 通信库3.3 编写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代码3.4 测试与调试4.总结正文:【P2P 编程概述】P2P(Peer-to-Peer)编程是一种分布式网络编程模式,指的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用户计算机)之间直接相互通信和协作,不需要通过中心服务器。
P2P 技术在文件共享、实时通信、分布式计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Visual Studio C++ 2019 简介】Visual Studio C++ 2019 是微软推出的一款功能强大的C++集成开发环境(IDE),支持C++17 标准,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如智能感知编程、代码分析、调试与测试等,便于开发者编写、调试和优化C++程序。
【P2P 编程实例:建立一个简单的P2P 文件共享程序】本实例将向大家展示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 C++ 2019 编写一个简单的P2P 文件共享程序。
【准备工作】首先,确保已安装Visual Studio C++ 2019,并创建一个新的C++项目。
【创建一个P2P 通信库】为了实现P2P 文件共享,我们需要创建一个P2P 通信库。
在此库中,我们将实现TCP/UDP 协议的封装,以及文件的上传、下载和查找等功能。
【编写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代码】接下来,我们将分别编写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代码。
客户端:1.初始化TCP/UDP套接字。
2.连接服务器。
3.实现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功能。
服务器:1.监听客户端连接请求。
2.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文件信息,并进行解析。
3.将解析后的文件信息发送给其他客户端。
【测试与调试】编写完成后,我们需要对程序进行测试和调试,以确保其功能正常。
【总结】通过本实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 C++ 2019 编写一个简单的P2P 文件共享程序,包括P2P 通信库的创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代码编写以及测试与调试。
P2P文件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作者姓名(学号计科系XX级XX班 )摘要:对等网(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P2P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实现、主要应用进行介绍; 然后分析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JXTA 协议。
关键字:P2P; 文件共享; C/S模式; JX-TA1 引言随着像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P2P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流行,P2P(Peer- to—Peer,即对等网络)这种完全不同于客户/ 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机模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被《财富》杂志誉为将改变互联网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
P2P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直接交换信息,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节点是对等的,这些对等节点具有共同的责任与能力并协同完成服务,它们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实现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全面共享,而不需要依赖集中式服务器的支持,消除了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现象。
2 P2P网络技术的研究2.1 P2P网络的基本概念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主要代表形式是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客户端软件。
IBM为P2P下了如下定义:P2P 系统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 非中央式服务器) 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 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 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
P2P网络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TCP/IP协议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在通讯过程中,所有的设备都是平等的一端。
P2P技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使其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不再存于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PC机上。
P2P使得PC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双重特征的设备。
2.2 P2P网络的分类关于对等网的分类,目前尚不统一,有很多争论,安P2P的定义大致可分为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纯分布式对等网络、混合式对等网络。
2.2.1 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图1 集中目录式对等网络各节点之间可以直接建立连接,但网络的构建需要服务器,通过集中认证,建立索引机制。
然而这里的服务器仅用于辅助对等节点之间建立连接,一旦连接成功,服务器不再起作用,对等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
这不同于C/S模式中的服务器,也可以认为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
这种P2P网络模型和纯分布式P2P网络相比,易于发现网络节点、易于管理且安全性较好,但也有类似C/S模式的缺陷,如容错性差等。
目前P2P技术的应用大多为这种模式,较为典型的如:Napster等。
2.2.2 纯分布式对等网络图2 纯分布式对等网络网络中没有服务器,链状的节点之间构成一个分散式网络。
通过基于对等网协议的客户端软件搜索网络中存在的对等节点,节点之间不必通过服务器,可直接建立连接。
这种P2P网络模型优点在于允许用户设定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 为与Internet合作,提供近似的即插即用特性; 不仅能够在Internet下有效地工作,而且对于LAN和Internet也非常有用。
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中心管理者,网络节点难以发现; 不易管理且安全性较差。
此种类型的P2P网络如:Gnutella、FreeNet等。
2.2.3 混合式对等网络集中式P2P 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快速检索,并且只要服务器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无限扩展,但是其中心化的模式容易遭到直接的攻击; 分布式P2P 解决了抗攻击问题,但是又缺乏快速搜索和可扩展性。
混合式P2P 结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P2P 的优点,在设计思想和处理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它在分布式模式的基础上,将用户节点按能力进行分类,使某些节点担任特殊的任务。
这些节点共分为3种:(1)用户节点:普通节点,它不具有任何特殊的功能。
(2)搜索节点:处理搜索请求,从它们的“孩子”节点中搜索文件列表,这些节点必须有128 kbit/s RAM的网络连接速度,建议使用高性能的处理器。
(3)索引节点:连接速度快、内存充足的节点可以作为索引节点。
索引节点用于保存可以利用的搜索节点信息,并搜集状态信息,维护网络结构信息。
这种模式的关键之一是引入了索引节点,索引节点不会直接连接到有版权的资料上,它就像搜索引擎一样,只是搜索和所需资料相关的地址,至于用户到底连接下载了什么内容则和它无关。
这种模式的关键之二是引入搜索节点,搜索节点管理着所属用户的文件列表。
用户节点通过索引节点获得搜索节点信息,之后用户节点就与获得的搜索节点相连,每一次查询都通过该搜索节点进行。
2.3 P2P网络与C/S模式网络的区别P2P技术与C/S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拓扑结构不同,或者说两个系统中节点的连接方式不同。
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四种基本形式:集中式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和分散式拓扑。
由这四种基本的拓扑结构相互结合还可以形成各种混合式拓扑结构。
部分P2P技术属于纯分散式拓扑,其余多属于带有服务器的混合式拓扑; C/S模式为集中式拓扑。
当前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是C/S模式,要求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上,而且还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提供服务,发送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
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客户端性能可以相对弱小。
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端。
C/S模式造成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和成本资源均向服务器集中,这样的模式安全性好、易于管理,而且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社会关系形式,所以C/S 模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P2P方式将导致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边缘化”的趋势,而且交互性、即时性好,符合“一对一”的特点,以及彼此相当的社会关系形式,也符合市场的需求。
所以这两种方式将会共存,有关P2P即将替代C/S 模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P2P有其独特的市场空间,是现有互联网应用的补充。
3 JXTA协议的研究3.1 JXTA的主要概念JXTA 是SUN 公司为了构建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和跨编程语言的P2P 应用而提出并实现的一个P2P标准,其功能还在不断扩充和完善中。
JXTA 技术提供了基础性的机制解决当前分布计算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实现新一代统一、安全、互操作以及异构的应用。
JXTA通过XML格式的消息表达,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得垂直应用得以交互,这对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有了很大的帮助。
3.2 JXTA的层次结构JXTA由三层组成,如图4所示。
第一层是JXTA核心层,它包含了服务所需要的核心功能; 第二层是服务层,它提供了访问JXTA协议的接口; 第三层是应用层,它使用服务来访问JXTA网络和JXTA提供的功能。
这样的设计和一个标准的操作系统比较相似,标准的操作系统包括核心操作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
图3 JXTA的层次结构各层的说明如下所示:核心层(JXTACore):这一层封装了最根本的东西,包括Peer、对等组、Peer发现、Peer通信、Peer监视和相关的安全原语。
服务层(JXTA Services):这一层包括对于P2P网络不是必需的、但很通用的功能,如查找、共享、索引、代码缓存和内容缓存的机制。
应用层J(XTAA ppilcaiton):这一层包括了应用JXTA服务开发出来的完整的P2P应用程序,例如myJXTA ,JXTA-C AD等应用程序。
3.3 JXTA技术及其优势JXTA 技术的目标就是为P2P计算提供一个简单、灵活的平台,它为上层的P2P应用程序提供底层基础构架,这个构架由一系列协议构成。
JXTA协议不依赖任何编程语言,独立于操作系统平台,不受下层的网络传输协议限制。
JXTA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P2P系统的缺陷而提出的,那么JXTA技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就是此技术的优势是:1 互操作性:JXTA技术能无缝地通过不同的P2P系统使网络中的对等节点方便地找到对方,相互通信,协同工作,向对方提供服务。
2 平台无关性:JXTA被设计成独立于编程语言,如c或JAVA,独立于系统平台,如WINDOWS和UNIX ,独立于网络平台,如TCP/ IP 和蓝牙。
3 通用性:JXTA被设计成能在住任何数字设备上实现,包括传感器、消费电子产品、PDA设备、网络路由器、桌面电脑、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4 结束语本文就对等网的基本概念,对等网的技术实现、主要应用作了简要介绍;从易管理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对P2P技术与C/ S模式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比较。
介绍了JXTA技术这一种致力丁从所有P2P系统中分离出这些系统的通用需求,从而解决P2P一系统中的核心问题技术,分析了JXTA技术的体系结构、核心协议以及优势所在。
利用JXTA技术则可以轻松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并且具有可扩展、互操作性强及高可用性的P2P文件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1] 石磊,吴海燕,李安宁. P2P技术及对互联网的影响.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8).[2] 张晓刚. 基于JXTA技术的P2P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微型电脑应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