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公开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27
《后赤壁赋》教案一中高中部勇军一、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预习任务)2、学习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4、,分析作者情感线索,把握轼的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能超脱。
二、难点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赏析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情感。
3.化鹤部分分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向成熟林语堂先生写作的《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东坡,鲜活于林语堂笔下,千年以降,尤让人崇慕不已。
看了林语堂的这段话,实在想不起还有更能概括轼传奇人生和其崇高人格的话语。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被贬的生活使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公开课《赤壁赋》优秀教案1【设计说明】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__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__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
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__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__开始,喜欢苏轼。
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__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__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__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__,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光风霁月苏学士——《后赤壁赋》鉴赏课一、(苏轼的世界)导入语:1、苏轼自评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已灰,身飘荡,平生功业唯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这三地与苏轼的文学之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常说文人不幸文学兴。
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而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
留下了诸多优作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2、苏轼的作品今天来学习《后赤壁赋》3、苏轼的情怀鉴赏课文透过苏轼的作品去探究苏轼的情怀(1)、全篇的情感如何發展?(抓住关键词)乐、叹、悲、恐、凜、惊悟(补充一“空”)(板书)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其蕴涵的情感。
)明确:乐:良辰美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叹:美中不足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朗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悲、恐、凜:(1)敬畏自然(景色阴森、险峻,令人肃然而恐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景色阴森、险峻、壮观(2)感怀身世(感怀身世,岁月流逝,功业未成,北归无望)(引导分析:)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 、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1、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2 、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3 、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2、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一词二赋。
前后《赤壁赋》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 ,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教师检查预习卷完成情况,整体感知。
三、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落实第一段字词,翻译。
四、找出该段写景的句子?“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A 此句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B 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初冬之夜黄坂坡)C 为何要写此景色?与夜游赤壁何关?(见此美景,天清气爽,小小的黄坂坡也如此引人入胜,可想像若到那赤壁之下,会有怎样的一番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