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老总的生存自白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我在国企的岁月都做对了些什么作者:宋志平来源:《山东国资》 2020年第1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建材、中国医药原董事长宋志平我在国企干了40年,做央企的领导18年。
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都没有什么垄断,也没获得什么特别的支持,从小小的规模做到了世界五百强,总有人问我,你做国企这么多年有什么心得体会,都做对了什么?这是我着重想分享的内容。
第一,点燃员工心中之火,发起机制革命我从1993年开始做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在北新建材做厂长。
那时候工厂非常困难,缺资金,给员工发不出工资,让30多岁的我去做厂长。
面对无米之炊怎么办?我发现,当时的员工没有积极性,每天好几百人迟到、早退。
我就问员工,怎样做你们才能有积极性,才能打起精神?员工们说,我们好多年没有涨过工资,没有分过房子。
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没有涨工资、分房子,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工厂也就无法盈利。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工厂上空挂了两个气球,一个气球上写着“工资年年涨”,另一个写着“房子年年盖”,让几千名职工看到新厂长的想法和决心。
后来我兑现了承诺。
我在北新建材做了十年厂长,每年盖一栋宿舍楼,盖了12栋,工人的工资在那个地区最高。
北新建材的石膏板生产线,十几年都只能生产七八百万平方米的石膏板。
我当厂长的第一年,产量就超过两千万平方米。
我搞明白了一件事,管理者必须弄明白员工心中的追求,这是管理之根。
我后来做企业这么多年,不管在建材还是国药,始终关注怎样让大家有积极性。
员工没有积极性,这个企业永远做不好。
做国有企业,有人主张发挥精神方面的优势,有人主张重点做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机制。
就是要看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利益之间有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有,就是有机制;如果没有,就是机制缺位。
这是我这么多年做对的第一件事,看清了企业里最核心的问题——“大家的心”。
第二,从上市到混合所有制1997年,我带领北新建材在深交所敲钟,2006年带领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2009年又带领国药在香港上市,现在又在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我在国企工作的这些年,感慨万分。
作为一名国企高管,我见证了企业的成长,也亲身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风风雨雨。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表达我的期望。
首先,我要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从一个普通的员工成长为国企高管,我深知这是组织对我的认可和期望。
在国企工作的这些年,我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努力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国企改革的风雨历程回顾国企改革的历程,我深感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有企业到混合所有制企业,国企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1. 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原来的行政化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都得到了不断完善。
2. 经营理念的更新: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变,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客户满意度。
3. 企业文化的重塑:从传统的“铁饭碗”文化向现代的企业文化转变,强调员工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持续发展。
4. 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单一的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企业开始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在国企工作的这些年,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责任担当:作为国企高管,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企业的重任。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股东创造价值。
2. 创新驱动: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
我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以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我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4. 廉洁自律:作为一名国企高管,我深知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对未来的展望展望未来,我对国企的发展充满信心。
企业董事长自传我叫李一航,现任XX公司和XX公司总经理男1984年6月1日生于河南驻马店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里。
我的父亲叫XXX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靠体力劳动养活整个家。
我的母亲叫XXX,也是农民,但因我小的时候过度劳累导致丧失劳动能力。
我小的时候很爱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不错。
2003年终于我迎来了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高考,我很高兴,因为高考可以改变我的命运,可以让我那整日操劳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带着自信我参加了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一所大学,当时心里真的很开心。
不久我遇见了一个亲戚,他忍不住告诉了我,我的父母每天在深圳乞讨为我赚学费。
我听后心里一阵酸楚两行热泪顺眼睛流了下来,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知道他们想让我有出息,我知道他们爱我,我知道我是他们的一切,但是我不能,我不能让我那年迈的父母四处乞讨,我不能那么自私。
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读书,寻找属于我的那片天地。
我悄悄的离开了学校,带着仅有的一百多块钱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了深圳。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是我们预料不到的,到了深圳,仅有一百多块钱的我却遭遇了小偷,全身只剩下了3元钱,在深圳那连一碗面条钱都不够,为了生存为了我那年迈的父母,我一定要坚强,我放下了尊严去和那些拾废品的人一样捡起了瓶子,先解决了吃饭问题。
有一天,我意外得到了一个摔成两半的手机,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它慢慢的改变了我的命运。
因为大学我是学物理专业的,我把坏手机修好了,步行20多公里,到了一家店竟然卖了300多块。
这让我告别了卖瓶子的生活,我买了台自行车,开始回收坏手机。
一天我正在街上回收旧手机,两个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我的爸爸妈妈。
他们跪在地上向别人乞讨呢,我痛哭了起来,他们一把年纪孩子为了我乞讨赚钱,我发誓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但我不能出现,因为我现在还没挣到钱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离开了学校。
因为这样的信念,半年过去了,经过了不断的努力,我攒下6万元,我找到了父母把我退学的事从头到尾讲给他们听。
冯根生“我是国企幸存者!”2002-9-13 作者:南焱房毅中国企业家杂志冯根生的大名,知道的人很多,这个“中国著名厂长”,从80年代开始就经常被媒体“爆炒”,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君最喜大声直言:为什么当厂长非要被考试?我就不考,请你罢免我!结果不仅没被罢免,厂长还当了30年,喜欢说“我是毛泽东时代的厂长”。
冯自己认为是“国企幸存者”,其实,他不仅“幸存”了,不久前,在他已经68岁的时候,他的“上级”——杭州市政府还出资300万元对他重奖,似乎这300万是对他1999年“转股风波”的结论与报偿——当年正大青春宝董事会决定转给他个人2%股权,价值300万人民币,但老冯买不起,最后贷款买下,一时满城风雨。
冯在国药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54年,今天,68岁的他仍然没有“退休”,他依然每早7点半准时出现在杭州北高峰山下的办公室里,他座椅背后的墙上,挂着他背依自己出师的“胡庆余堂”衔烟冥想的照片,悠远的意味一如细雨中的江南。
而真人冯根生,就和着这江南如诗的细雨,越过一个又一个时代,不停地跋涉着自己慷慨的事业人生。
我是国企幸存者《中国企业家》:与你同时代的企业家差不多都离开了岗位,只有你还在。
冯根生:像我这样从毛泽东时代到如今当过30年国有企业厂长的人可以说是没有的,今后(当)40年、50年的都会有了,因为它是民营的,没有人去管它,也没有人去免掉他,只要企业成功,他永远可以当下去。
国有企业的命运是掌握在“上面”的手里,我是国有企业的幸存者。
第一代企业家20人中15年后就剩下两个人了,一个是我,一个是山东青岛的汪海,(其余)病的病、退的退、死的死、抓的抓、逃的逃,留下来的就还在苦苦挣扎。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你能“幸存”?冯根生:企业好的时候不要太狂,差的时候也不要太悲观,我从来不悲观。
《中国企业家》:从“罢考风波”到“个人持股”,你做了很多“枪打出头鸟”的事,为什么没被打倒?冯根生:我认为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有个性的人。
一位上市公司老板的心路独白“我这一生,什么大风大浪都走过来了,没想到临退休,还要来一次生死之搏”。
对话中,苏阳很是无奈,“除公司股份外,别看我的家庭资产超过5亿,可连同公司,负债已经80多亿。
这些我所拥有的东西,说不定哪一天就不是我的了”。
苏阳前不久刚把手中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云飞扬”所有股票进行了质押,市值打对折拿到了15亿贷款,质押股份比例为总股本的38.3%。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股权质押贷款是个坑,但是没有办法啊,很多开销,不是圈内人,你根本无法想象,而公司就几乎从来没有过不缺钱的时候”。
上市前的日子八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年产值2亿左右的机械装备公司老板。
“如果没有遇到刘峰,现在的我,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苏阳想起了2009年7月9日,第一次在河边步行街喝啤酒时与时任“大华”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刘峰初次相逢的情景。
“那天的前一天,我女儿满20岁,很多亲朋好友来庆生,我高兴,喝多了,第二天下午才起床,就跑到河边步行街喝点啤酒醒醒酒”。
想起女儿,苏阳一脸幸福,正好刘峰在隔壁桌与朋友玩扑克牌,纯粹娱乐,三缺一。
刘峰正好看到苏阳一个人,年龄也就比他略大十来岁,便邀请苏阳一起玩,苏阳看刘峰也不像阴险奸诈之人,心情也不错,就这样认识了。
一来二往的,苏阳和刘峰成了好朋友,刘峰的专业和为人、苏阳的勤恳与商业操守,都吸引着对方。
刘峰认为,像苏阳这样技术型企业家、管理规范、从不拖欠员工工资、从无商业纠纷、每年盈利状况甚好的精密制造业企业,就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力成员,而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如不迅速做大做强,则极有可能被淘汰。
在刘峰的帮助下,苏阳很快转型成功,通过引进并购资本,横向收购扩张,把一批产能、客户市场、技术等收罗账下,三年不到,年销售超过20亿,平均几倍的年增长,终于在2014年敲响了中小板的大钟。
那时候,正是中国并购市场迅速回暖加速的时期。
公司上市的冲动“知道我为什么从一向谨慎稳扎稳打的经营思路中跳出来大干快干吗?”这时候的苏阳,盯着眼前的白开水杯,一步也不想离开,“都是虚荣心闹的”!2009年的时候,销售2亿,净利润在15%左右,苏阳的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高不可攀,惬意至极了。
老板和员工内心独白
老板独白:
我真的很努力,每天早早地起床,开车来到公司。
我为这个公司付出了很多,脑子里时刻都在想着如何让公司越来越好,如何让员工们有更好的福利,如何让客户更加满意。
我喜欢我的员工,也非常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公司的付出。
但是,我也需要员工们的理解和支持,有时候我会下一些较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希望员工们能够配合和理解。
员工独白:
老板肯定也很不容易,但是他总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员工。
他下达的任务和规定越来越严格,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点点的回报都没有。
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大幅提高,工资也没有涨幅,而且还失去了之前的自由感和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我们也希望老板能够理解我们,不要每次都将责任归咎于员工,减少压力和规定,照顾员工的感受。
一篇让民营企业家无处遁形的文章郭凡生慧聪国际董事局主席我们是企业家,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
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叫企业家吗?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抬不起头时,难道咱还直不起腰吗?不能说真话时,一定不能讲假话,保持人格的方式是不说话!否则,我们只能是权贵的奴才。
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经历了上山、下乡、当兵,78年又考上人民大学的“精英”一代。
82年开始在从政做官,87年转入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工作。
因为种种原因我90年不得不下海创业,引领慧聪国际走了二十三年,由一个街边店成为了国内首批在海外上市的B2B网络企业。
我是一个真正白手起家的私营老板,从来没有寻租和靠官去挣过钱。
因此我才敢讲下面的话。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谈民营企业的腐败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源于我对民企弟兄们深深的爱。
我真的看到今天在大陆最腐败的群体,不是国企领导人,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我们这些民企的老板。
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天下不少的老板,但我相信它也一定能够帮助那些正在迷茫中奋斗的企业家们。
今天,民企腐败超过国企、超过贪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一、极度缺位,懒散无度2008年开始连续八年,我在钓鱼台国宾馆办了五十多期股改班。
每次我都会对一百多位老板提同样的问题:“拍着良心告诉我,今天你们谁还能打卡准时上下班的请举手”?每次举手的人都不超过三成,而且几年来每次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我总结这些老板是一三五休息,二四六放假,逢年过节国外旅游,我相信国企的老板们和官员们也绝对不敢这样。
我曾很多次压抑不住自己的伤感和愤怒,在股改班上对上百位老板们呐喊:“你们当年创业的精神还有多少留存?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还能活在世上?这样的老板企业不破产天理难容!”有些老板和我解释,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工作:”我的作息时间调整了,我来的晚我们也走的晚呐”。
在整个股改的体系研究中,我们把老板不准时上下班定义为老板缺位(现在许多老板时间上虽然不缺位,但是他们也没有到位,就是上班瞎管,管不该管的东西)。
煤老板自述三十年语录
嘿,朋友们!我是一个煤老板,这三十年在煤堆里摸爬滚打,那经历,可真是够精彩!
想当年,我刚入行的时候,那真是两眼一抹黑啊!就像个无头苍蝇
到处乱撞。
谁能想到,这一撞,还真就撞出了点名堂。
记得有一次,煤矿出了点小事故,工人受伤了。
那时候我急得呀,
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我在医院里守着,心里不停地问自己:“这以后
可咋办?”好在工人兄弟没啥大碍,我这才松了口气。
还有一回,市场行情不好,煤价一跌再跌。
我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好几根,这不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没精打采。
但我
能服输吗?不能啊!我咬着牙,四处找销路,到处拉关系。
这一路上,有人嘲笑我,说我是瞎折腾;有人支持我,给我出主意。
可我心里明白,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
你说容易吗?那
肯定不容易啊!但我也赚了不少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想说,干这一行,就得有胆量,有决心,还得有良心。
只要坚持住,总会有出路的。
一位国企老总职业生涯感悟:财富财富和财富积累普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产生了工作能力的积累和贡献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一定条件下会转换为物质财富、社会地位(职务),因此就出现了第三类积累——财富的积累。
市场经济社会中需要通过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必然要经历能力积累和贡献积累的两个阶段,这就好比种田要播种、要耕作,盖房子要打地基、要起墙一样,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财富状况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积累和贡献积累的综合情况。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公平的社会原则,个人所积累的财富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各单位的分配制度差异很大,因此在能力和贡献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在较短时间段中考查,往往个人间所获得财富差距会很大。
但在20至30年的跨度中去考查,绝大多数人通过劳动获得的财富与其所具有的能力和做出的贡献是相称的,这是由社会的公平原则所决定的。
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或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往往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其进行纠正和调整。
例如:有个大学生毕业进入一个某单位后,由于某种非正常的原因,在进入单位一年多的时间里受到上级领导特别照顾,两次外派出国,工作不到两年提升科级干部。
在这段时间里其能力和贡献与其所获得的财富显然不相称。
在这种情况下其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反而在上任初始变本加厉提出配手机、车子、房子等条件,一时群众中一片哗然,当年干部考核结果可想而知。
此后每年群众评议均为未位,最后只能离开,结果是什么也没得到。
如果他当时能意识到提升科级干部是某种形式上财富的提前透支,并且能通过加快能力提高和多做贡献主动给予补偿,也许群众不久就能接受和认同他。
又例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投机取巧,每做一件事都想少付出多回报;也有一部分人不计较个人的回报,努力工作,这两种人在平时虽然工作业绩和对单位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别,往往收入并无大的区别。
但实际中存在着某种潜意识,前者是在不断地透支不属于他个人的财富,他的行为不被周围认可,在分配调整、岗位安排上会遇到问题;后者在不断地积累应属于他个人的财富(虽然他并没拿到手),在分配和升职的调整中多数人都会给予认同,因为他拿到本属于他个人的东西。
国企老总的生存自白
1、学会承受委屈
承受不了委屈就混不到位子。
承受不了大委屈就担不了高职位。
这不仅仅是圈子里的规律,人生的经历体验多半也如此。
中远老总魏家福曾说过“党中央、国务院了解中远,我就足够了”,喻意深刻,谁都听得出其中的无奈和委屈,为何无奈、为何委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承受得了,做老总就得撑得住,说出来就意味着承受不住了。
2、决不添乱
添乱就是出事,关键工作是维稳、安全和环保,一票否决就指这些。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添乱的可能性是创新。
技术创新多半不是大事,管理创新从某些角度来看是最可能添乱的行为。
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空间来允许失败。
这一空间在国企圈内几乎不可能存在,直接地说,国企文化不允许这样的空间存在。
国企文化是小心翼翼和立竿见影,当创新计划在短期内得不到突破,对创新的资源支持就不会继续,老总在企业的地位也会受到打击。
国企也有严格的考核,集团公司的报表要定期合并上报国资委,创新或结构调整短期内必然影响当期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不好,没有一个上级领导会给你好脸色看。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如此难调的原因。
中国调经济结构的关键点是国企,民企会自觉地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调整结构,所以国企调整不了,全国的结构就调整不了。
3、不要被“走出去”迷惑
国家鼓励国企走出去。
确实,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机会也摆在那,对于年纪不算老又有机会的国企老总,冲动一定有,抓不住的话,一定会觉得对不起这个时代。
切记,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
现在的国企要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企业竞争完全还不是时候。
几乎举不出一个例子来反驳这一结论,而支持的例子太多了。
即使今天看来在海外过得去的国企公司未来几年内集体裸泳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即使有机会,不要以为有一腔热血,不要以为身体还能顶,不要以为懂几句洋文就争着带着队伍出征。
在华为呆过的人在国企一定呆不下去。
华为就是华为,国企是学不来的。
4、低调
千万不要有老大心态和做派,因为本身就不是。
国企形象挺矛盾的,一方面年轻人争着进国企,另一方面国企在社会上名声并不那么好。
不要去看那些财经小说,国企圈绝没有那些书里写得那样糟糕,国企人情味,组织精神相对其它类别的企业要好的多。
已经做到了老总这个位子不容易,所以必须低调,能不上媒体的决不要上,那决不是样好东西,到头来后悔都来不及。
企业的风险多半是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所以少举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办法,这把年纪了,不上传媒是规避个人风险的有效手段,玩过的人没有一个说它好的。
5、看准时机
不要以为每次升职都是好机遇。
做国企老总的第一课是要懂得:进,靠运气;退,靠智慧。
日本当下的首相安培晋三第一次做首相只做了一年,辞职是健康原因,谁会相信这种鬼话,他今天不是身体好好的,如果他当时再当下去,就没有今天的安培首相了,今天他的民意完全不一样。
有一家非常出名的国家级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空缺了几个月,据说中央看中的人不愿担当,这才叫大智慧。
由于有一些特殊的资源,国企经营压力相对于一般民营企业来说要低一些,但做国企老总有另一类考验,所以务必懂得进退、低调、不添乱、忍得住委屈,这是国企丛林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