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 湘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复习资料(一)第一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即区域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位置,有的区域界线明确,有的区域界线模糊。
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一般分为:①自然区域,如平原区、高原区、气候区、植被区、干湿区等。
②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经济区、贸易区、商业区等。
③综合区域,如全球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为13个分区,我国的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4大地区等。
④管理区域(人为规定),如国家、行政区等。
(2)区域的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②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差异。
③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即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各要素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包括区域核心(中心城市或工业基地、交通枢纽、著名旅游地)、网络系统(交通运输线、信息网络)、外围空间。
3、区域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业占GDP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二、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活动也不同。
1、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差异:4、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2)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3)区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边界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温馨提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
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2.区域差异(1)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
(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
3.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的差异: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差距逐渐扩大。
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
(2)区域位置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海运便利,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3)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的差异:东部开发历史和对外开放较早,西部内陆地区较晚。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1.区域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分类。
2.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差异。
3.学会利用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发展变化特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的是明确的,也有的是模糊的异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主要类型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区域农业交通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形式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1)含义: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1)主要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2)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1)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深化]1.理解区域特征特征作用备 注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实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虚 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对其他区域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区域的众多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形成分析如下:[对点演练]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区域的主要特征一、考点突破1. 了解区域的概念;2. 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难点: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二、区域的划分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
(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②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③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④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或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的区域,如经济区、贸易区等;⑤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某一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思考:人们生活中常说的地区和区域是一个概念吗?提示: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
既可以是自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以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
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三、区域的主要特征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第一课时旅游与旅游活动【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区别、联系,理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是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的原动力。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思维拓展】现代旅游1950年以后,旅游成为大众消费,成为世界上巨大的产业,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
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新的科技革命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②社会生产的发展,使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成为可能;③社会劳动生产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不断增加;④现代交通工具发展,使旅游活动更为便捷。
⑵现代旅游的范畴现代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人们通过旅行到外地从事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购物娱乐、探亲访友、专业访问、健康疗养、宗教朝奉、体育竞技、狩猎考察等活动,都可以纳入现代旅游的范畴。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有关旅游活动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旅游活动不是自古就有,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B.古代旅游仅局限在个体需求,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C.近代旅游也仅局限在个体需求D.现代旅游是大众需求,处于初级产业化阶段2.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是( )A.旅游者观光地旅行社B.旅游者旅游资源导游C.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D.旅游者观光地导游3.旅游空间扩大的原因是( )①由于技术的发展,发现越来越多以前从未知晓的旅游点②现代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③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加④旧的旅游资源日益萎缩,新的旅游资源不断发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是指()A. 旅游活动已成为全体公民生存必需的消费行为B. 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C. 发达国家的出游率达90%以上D. 发展中国家的出游率达50%以上5.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B.旅游空间的大众化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6.下列活动最能体现旅游空间扩大化特征的是()A.游桂林山水,看龙门石窟B.观北京故宫,看泰山日出C.进行太空考察,去南极探险C.从天涯海角到夏威夷岛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南极旅游大国和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中国国际旅行总社表示正在筹划到南极旅游的项目开发。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结构一、考点突破1.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2。
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3。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2。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3.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演进。
难点:1。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演进.一、区域空间结构1。
概念: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影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人类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 区域的分类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二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如下:4. 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5. 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组成备注区域核心中心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生产力是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空间网络系统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外围空间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受到区域核心和空间网络系统的制约二、区域产业结构1。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思考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存在差异性吗?答案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整体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1.认真阅读教材P2~3的图片,观察四个地点的景观特点,填写下表。
地点景观特点热带沙漠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高山地区答案地点景观特点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少,河流少,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茂盛、生机盎然;干季一派衰败景象高山地区水热条件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2.观察教材P4图1-5、图1-6、图1-7,分别说出它们的区域特征。
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答案三幅图片分别表示了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的景观。
这三个区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如下表所示:区域景观特征人口分布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区域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以农业活动为主小工业区域聚落规模较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以工业活动为主大城市区域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很大以商业和服务活动为主大反思归纳区域的主要特征及作用(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教学重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学时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
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生):依次为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
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
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生相互讨论,归纳总结;
⑴在地理纬度上有差异。
⑵热量和降水条件变化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不足的教师启发引导,使其完整。
)
教师承转: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区域的集合。
你能否就此说出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呢?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点
⑴有界性(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大类)
⑵内域内相似性和连续性(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⑶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某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突出)
⑷区域间相互联系(各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孤立的。
)
【练习】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①区域之间差异明显②相似性和连续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图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答案: C A
3、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域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B.各种区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的
C.各种区域面积和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都具有明确的边界
D.同一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相似,不同区域则不相似
解析解答本题需抓住:
(1)区域的划分是按一定指标和方法进行的。
(2)目的不同,划分区域的标准和方法不同。
(3)区域的界线有的明确,有的模糊。
(4)区内具有相似性,区间具有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条件可能相似。
答案 A
小结:区域的主要特点: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作业:查找我国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⑴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①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线
②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⑵气候区域界线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②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
800㎜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400㎜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干旱区界线)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③气温与温度带界线
1月均温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祁连山——天山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