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_化学与生活
- 格式:ppt
- 大小:268.00 KB
- 文档页数:16
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水,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在化学中,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它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水可以用来灭火,因为水在灭火时可以降低温度,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水还可以用来溶解许多物质,如食盐、糖等,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空气中的溶解度要大得多。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来净化水,如过滤、吸附等。
除了水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化学现象。
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其中也含有许多化学物质。
例如,面粉中含有淀粉、糖类等物质;肉类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物质。
这些物质在食物的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等。
此外,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也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酸碱指示剂,如紫甘蓝汁、胡萝卜汁等。
通过这些指示剂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氧气瓶和呼吸器等设备,并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化学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的化学,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化学的魅力和乐趣。
《化学与生活》简析与教学建议本单元是一个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社会生活的学习单元,着重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
从知识内容上看,它们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
因此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
但是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机合成材料。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单元的教学应体现以下特点:1、实践性。
教材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加活动的方式,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探索性。
本单元中的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索的规律性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
[实验12—1]可以增加加热电木的内容,使之具有比较探索的性质。
教学的重点由过去的应试转变到能力的培养上,转移到处理问题的过程上,突出用科学方法论处理问题,为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3、综合性。
本单元中各个课题中提出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都不仅仅是结合了化学的知识,而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综合。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代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在教学中更多地以综合性的知识介绍为主,而没有扣紧化学与生活这个主题的做法。
各课题的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
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
一、初中化学(1)在教材中注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降低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的难度,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及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大体上达到了义务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素养,以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进展的要求。
(2)注意增强实验和科学态度、科学方式的教育。
有关教材较普遍地将课文与实验别离独立成册,实验不完全依照课文的逻辑顺序,而主若是依如实验技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元大体操作到综合练习的顺序编写,以保证大纲要求的实验技术学习得以落实。
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数量,并在作业中编入家庭小实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如实记录,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
(3)编写体例、表达和表达方式有较大的改良。
二,初中化学学科的内容包括三个领域:(1)关于物质的探讨、物质性质的验证、物质的转变、能量转化;(2)关于化学大体概念的描述、用模型和理论(规律、原理、定律)来阐释化学进程;(3)化学知识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负作用。
在第一个领域中,观看物质、了解其性质、描述其转变,要通过实验熟悉物质的转变及伴随着能量转换的现象。
物质的辨别、制造及寻觅最正确的制造进程。
通过实验研究物质转变的规律性,熟悉化学反映进程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的相似性,通过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物质世界是彼此联系的初步观念。
在第二领域,从分子水平说明观看到的化学现象,在非持续层面上说明持续进程。
从7年级简单的粒子观动身,在九、10年级形成愈来愈复杂的观念、模型。
并以此作为比较的依据。
通过图解或化学方程式方式描述化学进程,目的是使宏观上观看到的物质的性质及反映进程归结到电子散布、连接关系和空间结构上,从而形成理论,使预测物质的性质、转变和规律成为可能。
在这方面,元素周期表起着重要作用。
在第三领域,要重视涉及和渗透到日常生活所有领域的化学知识。
如咱们用到的化学产品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等。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初中化学教材分析再读教材,获益匪浅。
在大学时代,看惯了逻辑紧密,层层递进的专业书,那时看教材,只觉得教材牵涉面广,知识散乱。
现在看来,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现象与反应受限于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所以教材需要将知识浅显化,螺旋式进行学习。
但是不论是在解决真实情景问题还是在书面解题,都要求学生对知识具有整合总结能力,这正是我们的中学生欠缺的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传授的能力——如何自己学习,如何让书本散点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整体构架上,初中化学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
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在内容安排上,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下四方面: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知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而且包含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方法。
掌握事实性知识是基础,而掌握方法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对能力而言,知识同样也是基础,无知者必无能,这是一般的道理。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矛盾的。
初中化学分析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教案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分析化学不仅在实验室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旨在探讨初中化学分析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我们周围的应用。
二、授课目标1.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基本方法及应用领域;2. 掌握几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化学的实践操作能力;4.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分析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基本方法1.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1.2 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重量法、体积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1.3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应用举例。
2. 常见的分析化学应用场景2.1 环境监测:水质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
2.2 食品安全:食品成分分析、添加剂检测等。
2.3 医学检测:尿液分析、血液分析等。
2.4 其他应用:矿产资源勘探、工业生产控制等。
3. 实验与操作3.1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分析化学方法。
3.2 分析结果处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分析结果,得出准确结论。
4. 案例分析讨论4.1 案例一: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分析与处理。
4.2 案例二: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4.3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案例,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化学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基本方法及应用领域。
3. 实验操作: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实践,同时学习实验结果的处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化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案例,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化学解决方案。
新课程实验教材《化学与生活》(鲁科版)分析摘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化学与生活》(鲁科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知识的构建给出教学方法或教学实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化学与生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称鲁科版)作为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涉及化学与社会、环境、生活等sts方面教育内容,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改变生活。
一、三维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并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如,防腐剂、保健品、抑酸剂的概念等。
简单原理在必修1和2中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
因此,目标的落实要以化学原理或者基本概念作为重点,又要以此作为基础和方式,实施体验过程,完成另外两个维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特征以及后文中所阐释的该教材在内容、结构、功能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落实此维度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图示法”等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能使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到构建,又能使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化学学科价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除主题1和3中含有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发展的思想外,贯穿教材始终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
此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以前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中自我感受、体会,最终落实此维度目标。
如,在完成《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时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1)牙膏:净含量120克装的“高露洁”全效含氟牙膏,其纸盒重14.9克,牙膏皮重16克,若每户一月用1支,300万户人家一年丢弃1112.4吨废纸和牙膏皮;(2)肥皂:净含量125克“舒肤佳”肥皂,其纸盒重7.4克,若300万户每月用1块,一年就丢弃266.4吨的纸盒……“用废旧包装纸可以生产笔记本、卫生纸、稿纸等,据统计,德国目前利用旧包装纸生产的新闻纸比例达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