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9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基于引力与网络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实施评价
郭亮;陈佳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引力模型是城市群互动关系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以武汉“1+8”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评价城市圈发展战略实施前后2007年与2013年的城市质量、城市引力与网络结构.设置社会经济、创新文化、资源环境三个维度的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因子分析测算各城市质量,通过城市引力模型分析城市圈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①城市圈发展战略实施后武汉市依然“一家独大”,未出现新的发展极;②武汉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城市圈战略实施后得到明显提升,但仍然没有摆脱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它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依然不足;③城市引力网络结构由实施前单纯以武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城市”结构演变为“核心-边缘组团”结构,边缘城市互相影响形成了稳定的组团.
【总页数】6页(P112-117)
【作者】郭亮;陈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
【相关文献】
1.基于价值创新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战略 [J], 段莉莎
2.基于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界定及产业结构优化 [J], 周鑫祺;唐祥云
3.基于引力模型与回归分析的城市群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 金贵;王占岐;杨俊;姚小薇
4.高铁时代的武汉城市圈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位置大数据的实证 [J], 邹游;赵倩;周婕
5.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分析 [J], 肖琨;叶琳;李黎;张欢;刘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都市圈的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李彦军【摘要】核心城市辐射范围的确定历来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引入引力模型与场强模型对都市圈空间界定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考查了武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将结果与"1+8"城市圈进行了对比。
最后就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空间界定;武汉【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4-0150-04一、问题的提出济全球化时代,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地理单元,是所在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都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与聚集效益。
因此,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解决好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分工与协作,打造都市圈中各城市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产生联动效应,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本质而言,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复合体,其自身并不存在既定和行政边界,因此,都市圈研究首先应明确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都市圈空间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它是对都市圈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
武汉是“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注①。
武汉都市圈的建设对中部地区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不仅对我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国家为了落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武汉城市圈城镇布局规划一、武汉城市圈战略发展分析(一)城市圈空间范围研究1、空间单元研究考虑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而每个大小城市又存在与其行政范围相结合的区域经济联系,为此以县(省直管市、县级市、区)为单位划分空间,将城市圈划分为39个基本单元。
2、空间范围界定根据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一般将城市圈划分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影响圈层。
核心圈层为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范围。
紧密圈层为“一小时交流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周边约100公里的地域范围,包括武汉全市域、孝南区、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红安、麻城、黄州区、团风、浠水、鄂州、黄石、大冶、咸安区、赤壁、嘉鱼、仙桃。
区域面积33822平方公里,现状人口2153.4万。
该区域面积约为武汉城市圈面积的一半,聚集了城市圈2/3的人口。
影响圈层是2小时交通为限、以武汉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影响圈层,其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全部区域和圈外岳阳、九江、信阳、随州、荆州等重点城市。
(二)城市圈发展战略分析与目标定位l、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充分把握“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
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集聚机遇,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率先基本完成工业化,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成熟发展。
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基本形成体系的城镇群体等优势。
一是通过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显化交通区位优势;二是通过支柱产业的集聚规模发展,打造若干产业群,增强产业动力;三是加快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建设,突出科技竞争实力;四是抓紧形成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等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并加紧建设现代物流业建设,形成产业优势;五是提升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和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建设一小时都市圈,着眼形成三小时经济圈。
2、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定位在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发挥中部地区增长极作用的湖北城镇化核心,进而努力打造中国三大增长极之后新的优势增长极,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我国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1.实验目的: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
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一、区域名称和概况“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
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
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研究综述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是描述人、物或信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流向的一种经典模型,自然地被应用于城市空间中流动问题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研究综述:
1. 原理解释:引力模型基于牛顿引力定律,认为空间中不同地区间的距离及其间相互吸引力是衡量地点间距离及人、物、信息流向的两个基本要素。
研究者通过建模描述这些要素的关系并进行定量化分析,从而认识城市内外部的区位与相互联系。
2. 应用实践: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在城市交通、产业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热浪形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物流、人员流、资金流等流动的模拟分析,更好的描绘城市的建筑环境和慢性问题。
3. 衡量标准:引力模型研究主要关注流量、距离和引力因子等指标,可以用真实数据进行拟合和校验模型,得到更可靠的分析结果。
同时,研究者也考虑到了研究单位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以及引力模型优点与不足等问题。
总之,引力模型在城市空间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有了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