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指标解释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45.65 KB
- 文档页数:7
2 0 1 0年4月2 0日修订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1、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每年的九月一日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年初‛指第一学期开学时,‚学年末‛指第二学期结束时。
2、学校学校:学校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招收适龄人口实施教学活动的教育机构。
设立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城市、县镇、农村:按学校所在地分类,各类学校可分为城市、县镇、农村。
城市、县镇、农村的划分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市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县镇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农村是指城市、县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学校办别:按学校办别分类,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初中、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可分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民办、其他部门办三类:(1)教育部门办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校;集体办是指校舍、师资、经费等主要由乡(镇)、村、街道集体单位负担(辅以财政专项补贴)的学校;(2)民办学校,是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3)其他部门办是指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
学前教育(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园是指招收三周岁以上(含三周岁)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统计报表填报总体说明1.填报范围: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填报本表。
2.报送日期:9月20日前报出。
3.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本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4.统计时点: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截止时间,即本学年初9月1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5.统计时期:是指统计数据的调查区间时间,即从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时间区间。
如毕业生数、复学学生数等指标为统计时期数。
6.归档:本表由学校(机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档管理。
基础基111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学校(机构)学校(机构):是指经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备案的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单位。
学校(机构)名称: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校(机构)全称。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2.学校(机构)办学类型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中学教育的一体化学校。
少数民族学校:是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实施初等、中等教育的独立设置学校。
3.学校(机构)驻地城乡类型:是指学校(机构)驻地的城乡分类属性,分为城区、镇区、乡村,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栋梁的重要角色。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指标来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基础教育中一些重要的统计指标,并对其涵义进行解释。
一、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程度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越高,说明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充分,教育资源越丰富。
而如果这一比例较低,则可能意味着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反映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这些比例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以及各领域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等。
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育经费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分配情况,评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公正,并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师生比师生比是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比例。
它是衡量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师生比越低,说明学校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教师更有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而如果师生比较高,则可能意味着学校资源不足,教师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
四、义务教育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是指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衡量,也体现了国家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一面。
较高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意味着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基础教育,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五、初中阶段转学率初中阶段转学率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转换不同学校的比例。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学生就学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程度。
较低的转学率通常意味着学生更加稳定地接受教育,可能与良好的学校资源配置和就近入学政策有关;而较高的转学率则可能意味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选择权利受限等问题。
指标说明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每年的九月一日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年初”指第一学期开学时,“学年末”指第二学期结束时。
教育部门办学校: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校。
集体办学校:是指校舍、师资、经费等主要由乡(镇)、村、街道集体单位负担(辅以财政专项补贴)的学校。
民办学校:是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其他部门办学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
九年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通过小学、初级中等学校教育来实现。
普通中学:普通中学分为普通高级中学和普通初级中学两个阶段。
普通初级中学: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小学毕业的适龄人口进行初级中等基础教育的机构。
普通高级中学: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高级中等基础教育的机构。
完全中学:是指普通初、高中合设的教育机构。
一贯制学校:是指在一所学校连续实施中小学教育的机构。
其中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实施高中教育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举办的,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中学生进行挽救教育的教学机构。
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独立设置的招收盲聋哑和智残儿童,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普通或职业初、中等教育的教学机构。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
毕业生数: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内,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实际毕业的学生数。
不包括结业生和肄业生。
结业生数:结业生数是指具有学籍的学生,学习期满,有一门以上主要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或因其他方面不合格未予毕业而发给结业证明的学生数。
招生数:招生数是指新学年开始时,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不包括重读生和复学生。
重读生:重读生是指接受过某年级教育后,在同年级再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包括已经毕业补习重读的学生。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附设幼儿班)填报说明1. 附设教学班:在填报附设班报表时,学校(机构)标识码填写举办附设教学班的学校(机构)的标识码,学校(机构)属地管理行政部门名称、代码、学校(机构)办学类型、学校(机构)举办者等属性代码按附设教学班的类型填写。
附设教学班报表只填报附设教学班类型的班数、学生数、专任教师数(为举办附设教学班的学校教职工数的其中数)。
2.附设幼儿班:是指在幼儿园不能满足需要的地区,依托其他学校举办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班)的组织形式。
在填报时,按照托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填报。
对于小学附设的学前一年的教育形式,在填表时,请将幼儿数据填入大班,若存在混龄班的情况,也将数据填入大班,使用数据时,可按照年龄进行分类。
3.学校(机构)所在地经度、学校(机构)所在地纬度:经度指示南北方向,纵向。
经度表示形式:经度 .经分.经秒,有效值范围为东经73度~135度。
纬度指示东西方向,横向。
纬度表示形式:纬度.纬分.纬秒,有效值范围为北纬4度~54度。
取值方式:国家公布的1:50000的电子地图(已经颁布),县规划局、国土局、测绘局有电子地图。
4.附设幼儿班填报本表。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附设幼儿班)(201 /201 学年初)制定机关:教育部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15〕80号基础基111学校(机构)基本情况基础基112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
包括一类模式、二类模式、三类模式。
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文(汉语)学科外,其他学科用民族语授课,使用民族文字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类模式:是指除民族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用汉语授课,使用汉语文(汉语)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类模式:是指部分学科用民族语授课,部分学科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1.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2.性别:1-男,2-女。
3.出生日期:在公安户籍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时间日,年填4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日期填2位数字。
如:4.出生地:学生出生所在的行政区划。
5.籍贯: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现多用于父辈以上的居住地。
6.民族:学生的民族,用两位数字代码,如:01-汉族,02-蒙古族,参见《中国各民族代码》。
7.国籍/地区:学生所属的国籍/地区,用三位字母代码,如CHN-中国,USA-美国,参见《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8.身份证类型:可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类型:1-居民身份证,6-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7-澳门特区护照/身份证明,8-台湾居护照,Z-其他。
身份证件类型为Z-其他时,身份证件号可不填,但学校需提供学生在本校就读证明(需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9.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
身份证件类型为Z-其他以外的证件类型时,身份证件号必填。
10.港澳台侨外:在大陆上学,持非大陆身份证明的学生的来源类型,分为:…00-否,01-香港同胞,02-香港同胞亲属,03-澳门06-台湾同胞亲属,11-华侨,12-侨眷,13-归侨,14-归侨子女,21-归国留学人员,31-非华裔中国人,41-外籍华裔人,51-11.政治面貌:分为:“01-中共党员,02-中共预备党员,03-共青团员,13-群众”。
12.健康状况:学生的身体情况,分为:“10-健康或良好、20-一般或较弱、30-有慢性病、40-有生理缺陷、50-残疾”。
13.照片:导入学生的照片。
14.姓名拼音:姓名全称的汉语拼音。
15.曾用名:曾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16.身份证件有效期:身份证件上显示的有效期限。
17.户口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所在行政区划,由用户进行下拉选择填写。
18.户口性质:公安户籍部门确认的学生户口的类别,分为“1-农业户口,2-非农业户口”。
基础教育指标解释汇总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础教育指标是评估和度量基础教育质量、效果和公平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基础教育指标进行解释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指标。
一、毛入学率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在某一年龄段(通常是6至14岁)内能够接受教育的儿童比例。
较高的毛入学率意味着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反之则意味着有一部分儿童无法获得基础教育。
毛入学率的提高对于提高人口整体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师生比师生比是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了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
较低的师生比意味着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教师关注和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反,较高的师生比则会导致教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维持适当的师生比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三、教育投入比例教育投入比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总经济产出中的一部分投入到教育领域的比例。
较高的教育投入比例通常意味着政府更加重视教育,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这可以包括资金、人力资源、教育设施等等。
教育投入比例的提高可以有助于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四、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质量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
教育质量评估可以通过考试、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教育质量评估,学校和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公平指数教育公平指数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公平性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学习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来衡量。
较高的教育公平指数意味着教育更加公平,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指数的提高对于实现教育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评估数据性指标汇总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数据性指标汇总(督导室供稿)2.1.1省规范幼⼉园达95%。
2.1.2公办幼⼉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园覆盖率达到80%。
2.2.1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学校中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2.2.2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学校中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70%以上(先进市复评时达100%)。
2.3.1优质普通⾼中学校占⽐达80%以上;2.3.2省级重点以上中等职校达80%;其中2所以上省级以上⽰范校。
2.3.3建有2个或2个以上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实训中⼼(基地)。
2.4.1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作有明显成效,9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拥有个⼈实名制的⽹络学习空间。
2.4.2中⼩学宽带接⼊⽐例达到100% ,城镇中⼩学拉⼊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
2.4.4 80%以上教师达到《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能⼒标准》。
2.5.2幼⼉园专任教师⼤专以上学历、⼩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例均达7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90%以上;普通⾼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学历或硕⼠学位以上⽐例达到1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例在60%以上。
4.1.1全市及市本级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例连续三年⾼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例。
4.2.1全市⼩学、初中、普通⾼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属普通⾼校⽣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出逐步提⾼。
4.2.2全市⼩学、初中、普通⾼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属普通⾼校⽣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经费⽀出逐年提⾼。
4.2.3教师⼯资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按不低于教师⼯资总额1.5%的⽐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5.1.1学前三年⽑⼊园率达98%以上。
5.1.2⾼中教育阶段⽑⼊学率达95%以上,普职⽐⼤体相当。
5.3.2明确“健康第⼀”的培养⽬标,确保学⽣每天锻炼⼀⼩时;⼴泛开展体育、艺术“2+1”项⽬;《国家学⽣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2014年达到70%,2015年达80%,2018年达到85%。
基础教育指标解释汇总基础基112学校(机构)基本情况一、指标解释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
包括一类模式、二类模式、三类模式。
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文(汉语)学科外,其他学科用民族语授课,使用民族文字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类模式:是指除民族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用汉语授课,使用汉语文(汉语)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类模式:是指部分学科用民族语授课,部分学科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
2.双语教学学生:是指接受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
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是指面向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双语教学岗位上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
3.仪器设备配备达标情况:是指学校各项仪器设备是否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仪器配备标准。
包括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理科实验仪器等是否达标。
4.体育器械配备是否达标:是指达到《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的相关标准。
5.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是否达标:是指达到《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的相关标准。
6.校园网:是指在校园内为教学、管理等实现宽带互联,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含通过城域网形成的逻辑校园网)。
二、填报说明1.附属学校(园):基础教育学校(机构)独立填报,在基础基112基本情况表中填写所附属高等学校(机构)的名称和代码。
2.通电:是指学校可获得定期或随时可用的电力来源(例如电网/电源连接,风能,水,太阳能和燃料动力发电机等)。
3.接入互联网: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填报“是”,同时填报接入互联网方式(1.拨号、2.ADSL 、3.光纤、4.无线、5.其它)(通过城域网形成逻辑校园网的,填报“光纤”)。
4.接入互联网方式:1.拨号:是指电话线拨号接入(PSTN)和ISDN(一线通);PSTN是通过电话线及自带调制解调器(MODEM)的PC完成接入,最高的速率为56kbps;ISDN将电话、传真、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综合在一个统一的数字网络中进行传输和处理。
用户利用一条ISDN用户线路,可以在上网的同时拨打电话、收发传真,就像两条电话线一样,ISDN的极限带宽为128kbps。
2.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是利用普通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配上专用的Modem即可实现数据高速传输,速率为1Mbps~8Mbps,VDSL 是ADSL的快速版本,VDSL短距离内的最大下传速率可达55Mbps。
3. 光纤:是一种点对多点的光纤传输和接入技术,接入系统总的传输容量为155Mbps。
4. 无线:是一种有线接入的延伸技术,使用无线射频(RF)技术越空收发数据,带宽总容量为 600Mbps,用户共享带宽。
5.其他:一般包括DDN(主干网传输媒介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信道等,用户端多使用普通电缆和双绞线)、(Cable-Modem线缆调制解调器,利用现成的有线电视(CATV)网进行数据传输)、LAN(是利用以太网技术,采用光缆+双绞线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综合布线)等。
5.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填写学校连接互联网的设备对外出口带宽之和。
网络出口包括中国电信出口、中国网通出口、教育科研网出口等。
对于建立校园网的,填写校园网对外出口带宽之和(通过城域网形成逻辑校园网的,按学校接入城域网带宽填报);对于没有建立校园网但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按学校连接互联网的带宽之和填报;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的填报单位为(Mbps),换算时,按1M=1024K,1G=1024M计算。
6.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2省(自治区)填报本项。
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是指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教体艺〔2014〕5号),要求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
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
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8.网管供水:即通常说的自来水,指市政供水部门通过管网将水输送至学校内。
9.自备水源:是指利用学校内的水窖、手压井、引泉水、大口井和机井等提供学校日常所需的饮用水。
10.卫生厕所:是指厕所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必须及时清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包含如下类型:①三格化粪池厕所,②粪尿分集式厕所,③三联沼气式厕所,④水冲式厕所(完整下水道水冲式)等。
11.洗手设施:学校在公共区域设置的能够方便学生使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设施。
12.安全保卫人员:包括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校内职工、临时工、外聘保安公司等人员。
1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在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设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学校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专职是指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不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
14.心理辅导室:是指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15.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通过在中学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或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等多途径、多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和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16.校园足球场:指建在校园内,按相关建设标准建设的专门用于足球运动训练、比赛、健身等使用的室内外体育场地。
场地至少包括比赛区域(划线区)和缓冲区,其中比赛区(划线区)11人制足球场的一般不小于90*45米,7人制足球场一般不小于60*40米,5人制足球场一般不小于25*15米;缓冲区为边和底线外各1米。
17.政府购买学位数:是指在公办学校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民办学校购买的用以安排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学位的数量。
填报时,以财政实际支付的人数为准。
本指标为民办的普通中、小学填报。
18.基础教育各类学校(机构)填报本表。
基础基311幼儿园、幼儿班分年龄幼儿数一、填报说明1.入园(班)人数:首次进入学前教育的幼儿人数。
与变动表中的招生数一致。
2.离园(班)人数:是指完成学前教育,离开幼儿园(幼儿班)的幼儿人数。
与变动表中的毕业数一致。
3.附设幼儿班:是指在幼儿园不能满足需要的地区,依托其他学校举办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班)的组织形式。
在填报时,按照托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填报。
对于小学附设的学前一年的教育形式,在填表时,请将幼儿数据填入大班,若存在混龄班的情况,也将数据填入大班,使用数据时,可按照年龄进行分类。
4.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
残疾人的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其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的合法凭证,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一、指标解释1.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数。
2.招生数:是指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
3.在校生数:是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
4.预计毕业生数:是指学历教育中本学年内即将毕业的在校生数。
5.复式班:是指几个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实施不同年级教学计划的一个教学班。
6.重读生: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接受过某年级教育后,在同年级再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包括已经毕业补习重读的学生。
7.寄宿生:是指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宿舍里住宿的学生。
8.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
残疾人的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9.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随父母到输入地(同住)并在校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12.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连续半年以上,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将其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13.“送教上门”的学生: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方式,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的学生。
二、填报说明1.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残疾人。
2.随迁子女:本指标只统计因为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就读普通中小学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包括跨区(县)招生或择校等原因到异地就读的学生;不包括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3.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其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的合法凭证,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基础基313初中学生数一、指标解释1.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数。
2.招生数:是指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
3.在校生数:是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
4.预计毕业生数:是指学历教育中本学年内即将毕业的在校生数。
5.重读生: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接受过某年级教育后,在同年级再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包括已经毕业补习重读的学生。
6.寄宿生:是指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宿舍里住宿的学生。
7.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