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设计(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18.05 KB
- 文档页数:9
《郑和远航》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郑和远航的相关知识。
(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郑和远航的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勇敢、自信、团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郑和远航,七下西洋,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的辉煌。
”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郑和画像,引导学生说出对郑和的了解。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查阅到的关于郑和远航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交流:讨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分享心得体会。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郑和远航的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关于郑和远航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郑和船队成员,模拟远航过程。
2.学生讨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讨论郑和远航的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郑和远航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范文(通用15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范文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郑和远航教案【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
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教学时一定要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分别从郑和受命扬帆启航、与所到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战胜各种凶险三方面写的。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4.学习作者的描述方法,初步感知“列数字”说明法。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郑和远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掌握生字词语:祖师、背水一战、轮廓、延伸、诤言正色等;–能够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阅读及理解能力;–能够讨论文本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重感官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阅读及理解能力;–讨论文本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通过扫描课文,了解本课将讲述内容,然后让学生发表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对将要阅读的文本进行预测,引导学生发现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营造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进行精读,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注重理解每个部分,注意重复阅读难理解的部分。
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3. 核心让学生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默写,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享,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4. 总结复述教师精读所学句子,并巩固学生对新学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进行简单的小测验。
然后回顾本节所学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作业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如写读书笔记、讨论致辞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郑和远航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旨是通过课本中有关郑和远航的文章,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历、成就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航海史,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1. 导入(5分钟)
老师先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郑和远航》。
然后,在黑板上写下“郑和”两个字,请学生谈一谈对这两个字的第一印象,如果有学生提到和船、航海有关的话,就指引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2. 了解课文背景(10分钟)
教师通过图书、临摹、机械制造等课,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在航海方面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从宋代开始,由于国际贸易的需要,航海活动开始频繁。
在此背景下,介绍一下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正文教学(30分钟)
①听课文录音;
②针对课文的情节、人物、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由师生共同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力求逐句逐字掌握。
4. 拓展(10分钟)
听课文和探讨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学生说说、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郑和远航的了解。
学生可以拓展一下,提出一些与郑和同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推介一些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图书等,从更多角度加深学生对中国航海技术、历史文化的了解。
5. 总结(5分钟)
请几名学生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加深后果。
目标是:让学生记住郑和、了解郑和为中国的航海和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郑和远航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远航之路》,主要讲述的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南洋的历史故事。
此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标点符号的使用;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和表述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2.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理解的方法,发现和分析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1. 导入环节(1)教师先与学生们简要谈论中国的邮轮旅游、出国旅行等话题,然后问学生:有谁想成为一名探险家,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2)引入故事背景:郑和的生平事迹、他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简述郑和生平的背景、为什么他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他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远航的路线等。
(3)教师出示包括标题、文章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2. 阅读活动(1)学生分组阅读本文,然后回答问题,检验理解效果。
(2)学生互相交流,根据表格里的问题、对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标点符号进行讨论。
教师从中抽取和学生做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
3. 总结归纳(1)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发言。
(2)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它们的阅读经验。
要求学生发表感想,总结归纳本篇文章讲述的故事的要点、学到了什么历史知识。
四、教学评估1.评估方式采用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主要检验学生理解故事的程度,思维深度、思维开阔度等学术素质和能力。
2.评估内容测评内容包含学生的阅读、表述、思考等综合素质,确定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五年级语文上、下册。
2.教师用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新闻小视频、图片、PPT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书本知识,采用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范文篇一一、教材解读: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意义之远的。
初步知道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凭借约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郑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胆略和智慧。
体会远航的意义。
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抓住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准备交流。
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比较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理清课文的条理。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你知道有那些的航海家吗?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家中,他们在航海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
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11郑和远航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将段落分层次。
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郑和的出身。
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及价值。
四、教学准备1.引导学生了解郑和的生平及其他航海家事迹。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揭题导入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个在南京生活,从南京出航,在南京任职,最终又在南京逝世的伟大历史人物。
(板书:郑和)2.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郑和。
(引导学生简介)注意:介绍郑和时,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3、4句即可,一定要说自己理解的资料,不能边看材料边说(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他是太监:说明他曾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没有像一般的太监一样在宫廷内结党弄权,而是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才有学,有勇有谋,官居四品。
)3.小结: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明朝的这位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板书:远航)4.思考:这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郑和远航的壮举,重点又介绍了哪次远航的经过呢?二、初读课文1.听课件范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作简要交流。
过渡:看来,通过预习和初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预习生词的情况。
11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本课教学,教师以学定教,以情促教,语言煽情——影像引情——情境悟情——朗读表情,借助文字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努力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进而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感悟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以及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搜集了解“郑和航海”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郑和航海”相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郑和远洋”表演的图片。
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2.小结: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也会发出同样的赞叹。
3.板书课题:郑和远航。
4.师生交流郑和的生平: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
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
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
5.引导学生结合文题进行质疑和交流,梳理质疑产生的问题:(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本环节通过奥运会图片以及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评价语言引入,目的就在于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文本阅读铺垫积极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学指导(一)”。
(2)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派遣码头仪器赠送撕裂范围抱拳瓷器炫耀化险为夷波峰浪谷扶老携幼镇定自若教师适时提醒学生:“瓷”“撕”是平舌音;“炫”“鬓”“遣”“拳”“范”是前鼻音;“赠”是后鼻音,也是平舌音。
(4)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重点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四个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2.试读全文,读通语句。
(1)出示“自学指导(二)”。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设计意图: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疑促教就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简洁有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自学指导卡”为依托,及时反馈预习成果,做到有的放矢。
三、合作交流,理清课文层次1.引言:“郑和航海”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壮举,你愿意做一个义务宣讲员,把这一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复述出来,讲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为中华悠久的文明历史而骄傲吗?2.出示“复述指南”。
3.组织交流分段、各部分的段意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段以及段意:第一部分(1~5段):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一层(1~3段):扬帆起航。
第二层(4段):友好交往。
第三层(5段):战胜凶险。
第二部分(6、7段):郑和七次远航的意义。
主要内容: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4.讨论交流:郑和七次航海,为什么只详写了第一次航海的经历?5.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出示课件):郑和远航前后七次,历时28年,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如果要巨细无遗地罗列开来,显然是这篇短文不能容纳的。
巧在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即以第一次远航为“点”,详细描写,有时间,有地点,有船队的情况,有人员组成,有设备仪器等等,还有出发、访问、交往等情况,给人完整而深刻的具体印象,而以其他六次远航为“面”,概括介绍。
“点”见具体,“面”见周到,让读者由点推到面,既不限于一点,又不没有边际,可谓具体周到,详略合宜了。
6.小结:我们在复述这一历史故事的时候就要注意作者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把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复述。
7.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复述,然后选出代表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
“做义务宣讲员,介绍航海壮举”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有兴趣、有征服的欲望,在理清文章结构,感知各部分内容与主要内容的同时,更获得成功体验。
四、布置作业,拓展文本体验郑和在航海的过程中,会是怎样的壮观场景?又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请大家利用网络等平台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努力实现“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
第二课时一、抓住主要人物,激发内心情感1.引读文题:6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引说),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过渡:我们继续走近郑和,重温这伟大的航海壮举。
设计意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铺垫积极的情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1.引言: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哪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1)学生交流之后,课件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理解“顶峰”,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2.小组合作探究:3.汇报交流:★体会“远航”的规模之大(1)自由地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
圈画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
(2)学生结合具体词语句子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从第一自然段“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看出场面大、随行的人多。
生2:我从第二自然段“两百多艘船只”“62艘大船”看出船多,而且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
教师相机出示:“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文中数字用红色标注)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透过句子中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好句中的数字,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生3:第三自然段“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船队比作一条巨龙,不仅说明船队规模大,还代表着古代中华名族的声威和气势。
“浩浩荡荡”一词更体现了船队声势浩大的特点。
(3)过渡: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规模的宏大,也看到了一个威武雄壮、信心十足的郑和。
(4)欣赏插图,观察郑和站在指挥船上的神情、动作,想象此时的语言和心情,将所见、所感批注在插图空白处。
(5)引导学生一边交流“观察插图时的所见、所想”,一边朗读第三自然段。
从朗读中体会郑和的威武、自信、决心和庄严。
(6)引读:62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两百多艘,“像一条巨龙”。
上面载有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体会“远航”的时间之长(1)课文哪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郑和远航”的时间长?指名朗读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28年间,出洋七次。
(3)引读:历时28年,多达七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出示第六自然段,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体会“远航”的范围之广(1)郑和下西洋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像《郑和下西洋》。
(3)交流感悟。
(4)小结: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总共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刺哇、竹步(今索马里)和麻林(今肯尼亚)。
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过渡:是的,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尤其是那第一次航海的惊心之旅,更是久久流传。
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航行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的感悟。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尝试用简介的语言概述这次航海给你带来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感悟友好之旅:(1)导言: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马上阻击。
那么,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2)学生交流:预设:生1: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生2: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生3: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3)小结:郑和船队与各国君臣和百姓友好交往,用客观事实反映了远航的意义——促进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感悟风险之旅:(1)“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
(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5)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6)过渡: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是怎样做的?(7)学生抓住“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体会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