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血液学检验考点.doc
- 格式:doc
- 大小:27.09 KB
- 文档页数:2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一、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二、骨髓有何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1)、有核细胞均数(>100)见于:各种白血病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0:1)、有核细胞均数(50~100)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1)、有核细胞均数(20~50)见于: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4、增生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50:1)、有核细胞均数(5~10)见于:造血功能低下5、增生极度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0:1)、有核细胞均数(<5)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引起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型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内在缺陷)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致溶血(红细胞外在异常)四、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筛查和确诊实验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筛查实验(渗透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血实验、自身溶血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高渗冷溶血试验、膜蛋白电泳分析)2、G-6-PD-CNSHA:筛查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Heinz小体生成试验)确诊实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筛选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PK活性定量测定)4、嘧啶-5‘-核苷酶缺乏症’:筛选试验(嘧啶核苷酸比率)确诊实验(嘧啶-5-‘核苷酶活性测定’)5、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实验(红细胞镰变试验)6、血红蛋白病:筛查试验(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异丙醇沉淀试验、热变性试验)确诊实验(血红蛋白电泳)7、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确诊实验(Coombs试验)8、冷凝激素综合征:筛选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冷凝集素实验)9、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症: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血型鉴定)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孕妇产前免疫抗体检查)10、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凝聚胺试验)11、PNH:筛查实验(Rous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确诊试验(Hams试验)12、蚕豆病:筛查实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确诊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筛查实验(Rous试验)确诊试验(冷热溶血试验)1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诊试验(止血与血栓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五、正常人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1.0%~3.1%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为温抗体,IgG为主2、温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3、冷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4、冷凝激素综合征:几乎为IgM七、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血象:部分为低色素,部分为正色素,即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液学与⾎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液学与⾎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1.原始细胞⼀般形态特征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um,呈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较⼤,占胞体的4/5左右,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平坦,犹如⼀层薄纱,⽆浓集;核膜不清楚;核仁2-5个,较⼩,清楚,呈淡蓝⾊。
胞质较少,呈⽔彩样透明的天蓝⾊或深蓝⾊,绕于核周,有时近核处染⾊较淡,⽆颗粒或有少量细⼩颗粒。
根据颗粒的有⽆,将原始粒细胞分为1型和2型:1型为典型的原始粒细胞,胞质中⽆颗粒;2型除具有典型原始粒细胞的特征外,胞质中还有少量细⼩的颗粒。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常有不规则瘤状或伪⾜状突起,有时因核糖核酸聚集使胞质呈假颗粒状或泡沫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侧,约占胞体的4/5左右;核染⾊质呈紫红⾊粗颗粒状,核膜清楚;核仁1-3个,⼤⼩不⼀,染浅蓝⾊,边界不清楚。
胞质较多,深蓝⾊不透明,呈油画蓝感,染⾊较不均匀,在核周围常有淡染区;胞质中⽆颗粒,但因核糖核酸丰富⽽⾃⾏聚集,使胞质中出现蓝⾊“颗粒”。
原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15-30um,较其他原始细胞⼤,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较⼤,占细胞的3/4,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排列紧密呈浓密⽹状,分布不均匀,染深紫红⾊;核仁2-3个,呈淡蓝⾊,常不清晰。
胞质较少,蓝⾊或深蓝⾊,周边深染,⽆颗粒,常可见胞质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量⾎⼩板附着。
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um,胞体及胞核呈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稍偏⼀侧。
核染⾊质呈颗粒状,但⽐原粒细胞稍粗且⾊深,排列均匀,核膜浓厚,周界清晰;核仁1-2个,较清晰,淡蓝⾊,好像凹陷之⼩洞。
胞质少,蓝⾊,⽆颗粒,常有狭窄的核周淡染区。
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u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或扭曲现象,核居中或偏位;核染⾊质纤细、疏松,呈细⽹状,较其他原始细胞着⾊淡,染淡紫红⾊,核膜不明显,核仁1-3个,常⼤⽽清晰。
2019 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一、 A11、 CML骨髓象示粒细胞显著增生,下列哪组细胞居多A、原始细胞、早幼粒和中性中幼粒细胞B、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C、早幼粒、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D、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E、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2、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要点是A、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粒细胞B、周围血涂片找到幼稚红细胞C、是否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D、 Ph 染色体阳性E、骨髓增生明显活跃3、 CML血象中嗜碱粒细胞可占A、 20%~ 40%B、 15%~ 40%C、 10%~ 20%D、< 10%E、 1%~ 5%4、 BCR-ABL融合基因,对下列哪种白血病有诊断价值A、 M2B、 M3C、 ALLD、 CMLE、 CLL5、骨髓和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NAP积分在下列哪种疾病是常呈明显降低A、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B、淋巴瘤C、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 CML(慢性期)E、再生障碍性贫血6、下列选项中,能确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依据不包括A、白细胞明显增高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D、 Ph 染色体阳性E、粒红比例减至1:1第 1 页共 9 页7、 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A、 ALLB、 CML慢性期C、 CML并发感染D、 CML急性变E、骨髓纤维化8、 CML早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A、明显升高B、正常或稍高C、轻度降低D、中度降低E、重度降低9、为鉴别CML与类白血病反应,首选A、 POX染色B、 PAS染色C、 NAP染色D、 AS-NDCE染色E、铁染色10、下列哪项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化学染色A、 POXB、 ACPC、 NAPD、 POX、 NAPE、 POX、 ACP、 NAP11、下列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可找到瘤细胞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无幼稚粒细胞C、霍奇金疾病晚期,尤其病变浸润骨髓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可找到原始粒细胞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可找到涂抹细胞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NAP积分突然升高至200 分,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急变为红白血病B、急变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合并严重化脓性感染E、急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见于A、 CML慢性期第 2 页共 9 页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骨髓纤维化D、类白血病反应E、恶性淋巴瘤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贫血类型是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双相性贫血15、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急变期仍然按慢性期治疗B、 90%以上可查到Ph 染色体C、 NAP积分最低D、 WBC高,脾大为突出特征E、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易见1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是由于A、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异常增殖B、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增生C、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D、髓细胞恶性增生E、以上都不是17、下列哪些不属于慢淋的形态学特点A、形态无明显异常B、易见篮细胞C、有 Auer 小体D、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E、有时可见少量幼淋和原始淋巴细胞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LL特点A、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B、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正常C、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正常D、可见少量淋巴母细胞和幼淋巴细胞E、篮细胞明显增多19、下列哪项属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血象的晚期表现A、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B、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升高第 3 页共 9 页C、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D、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E、以上都不是20、下列哪项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相符合A、 PAS阳性、 NAP积分增高B、 PAS阳性、 NAP积分降低C、 PAS阴性、 NAP积分增高D、 PAS阴性、 NAP积分降低E、以上都不是2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A、多见于老年人B、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白细胞计数增高D、骨髓中见到大量幼稚淋巴细胞E、骨髓中见到大量成熟淋巴细胞22、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A、过氧化酶染色B、耐 L- 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D、非特异性酶酶加氟化纳抑制E、革兰染色2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典型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是A、 NAP阳性率明显增高B、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C、 POX染色阴性D、 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E、 SBB染色阴性24、下述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点的是A、 PAS染色阴性B、 PAS染色阳性C、 POX染色阳性D、 NAP染色积分减低E、 SBB染色阳性25、属于 B 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标志是A、 CD3B、 CD14C、 CD19第 4 页共 9 页D、 CD7E、 CD33二、 A21、男性, 40 岁,因发热就诊。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复习精讲复习精讲造血检验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五章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疾病与检验第七章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白细胞疾病与检验第八章白血病概述第九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第十二章特殊类型白血病第十三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四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五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七章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八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血栓与止血检验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二十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第二十一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二章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二十三章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造血检验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三、血细胞化学染色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中胚叶(卵黄囊、血岛)肝脏骨髓2.出生后造血骨髓(全能、脂肪化规律)淋巴器官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5.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项目原始→成熟备注细胞大小大→小原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到大核质比例大→小核大小大→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核形状圆→凹陷→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核染色质结构细致→粗糙;疏松→紧密核染色质受色淡紫色→深紫色核膜不明显→明显核仁显著可见→无胞质量少→多淋巴细胞例外胞质颜色蓝→红或深蓝→浅蓝胞质颗粒无→有粒细胞分化为3种颗粒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骨髄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诊断、协助诊断、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凝血因子缺陷)3.骨髓标本的采集髂骨后上棘为首选的穿刺部位4.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痛感;骨髓小粒和脂肪滴;骨髓特有细胞;杆核/分叶大于血片5.骨髓涂片检查低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五级)油镜:200~500个细胞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诊断意见:肯定;支持;排除;可疑;描述7.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2)粒细胞系统形态粒细胞系统形态特点:(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5)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三、血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酶染色(peroxidase,POX)2.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3.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alkalinephosphatase,NAP)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ph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NAS-DCE)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acetateesterase,α-NAE)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butyrateesterase,α-NBE)7.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phosphatase,ACP)8.铁染色(ferricstain)酯酶的分类三种常用细胞化学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中的应用化学染色急粒急单急淋POX (+)-(+++)(-)-(+)(-)PAS (-)或(+)弥漫性淡红色(-)或(+)弥漫性淡红色或颗粒状(+)成块或颗粒状α-NAE (-)-(+)氟化钠抑制不敏感(+)活性被氟化钠抑制(-)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部分临床意义化学染色临床意义PAS 幼红细胞:AML-M6(+);MA(-)NAP 积分值1.CML↓,常为“0”;类白↑2.PNH↓,AA↑NAS-DCE 急粒(+);其它(-)α-NBE 急单(+);其它(-)ACP 多毛细胞白血病(+),不被L-酒石酸抑制铁染色1.IDA细胞外铁,铁粒幼细胞百分率2.铁粒幼细胞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红细胞疾病与检验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二、缺铁性贫血三、巨幼细胞贫血四、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五、溶血性贫血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1.确定有无贫血根据RBC、Hb和Hct确定。
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二、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1.概念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一种红系增生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充血,呈不同程度红紫色。
2.血象与骨髓象特点(1)血象:血液呈暗紫色,红细胞数增多[(7.0~10.0)×1012/L],血红蛋白增高(180~240g/L),红细胞比容增高(0.54~0.80),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不增多。
红细胞形态正常,可轻度大小不均,嗜多色和嗜碱点彩红细胞增多,偶见有核红细胞。
白细胞数增高,(11~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9/L。
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核左移,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稍多,血片可见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
血小板增高,可达(400~500)×109/L。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
(2)骨髓象:偶有“干抽”现象,髓液为深红色,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三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为显著。
巨核细胞增多,可成堆出现。
各系各阶段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
骨髓铁减少或消失。
3.其他检查全血容量增加(为正常的150%~300%),红细胞容量增加(>32ml/kg),血液比重增加(1.075~1.080),全血黏度增加(比正常高5~6倍)。
血清维生素B12增高(>900pg/ml),血沉减慢,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清铁正常或减低,未饱和铁结合力正常或增高。
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鉴别中不考虑是A.是否病毒感染后第 1 页共4 页B.是否红细胞高于正常C.是否血小板增高D.是否红细胞生成素增多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否增高『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均高于正常。
二、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1.概念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
临床特征有贫血和脾肿大,血象出现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并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及髓外造血等。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三、血液凝固机制四、抗血液凝固系统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六、血液流变学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1.血管壁的结构第 1 页共18 页(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羟色胺(5-HT)和内皮素(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
1. 原粒胞质少,透明天蓝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单核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一张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2. 正常过氧化物酶染色原粒阴性,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异常时急粒原粒阳性。
3. 过碘酸-雪夫氏反应:巨核和血小板+为红色斑块,霍奇金+/-,戈谢+,尼曼-匹克:+/-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腺癌++。
4. 碱性磷酸酶染色除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外其它都是阴性,积分值(NAP)指100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51。
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著升高。
酸性磷酸酶染色:戈谢氏+,尼曼-匹克-,多毛细胞白血病+。
5. 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贫和指导铁剂的临床,铁粒幼贫血时多有环铁粒红细胞,其中难治性贫血占15%以上。
6. 2p35表示2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人类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基本特征最典型清晰。
7. 核型: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得到的单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数目,它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其核型中符号代表的意义:t:易位,inv:倒位,iso:等臂染色体,ins:插入,-:丢失,+:增加,p:短臂,q:长臂,接下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
畸变分数目和结构,原发和继发。
8. 培养的羊水细胞有三种形态:上皮,成纤维,羊水。
9. 特异性染色体有:慢粒时的Ph染色体:急早幼粒:t(15;17)(q22;q21),Burkitt淋巴瘤:t(8;14)(q24;q32)。
10. 贫血指标:极重度:﹤30g/L;重度:30~60 g/L;中度:60~90 g/L;轻度:90~120 g/L。
11. 血浆游离蛋白﹤40mg/L,管内溶血时上升。
血清结合珠蛋白(HP):0.8~2.7g/L增高见于妊娠,慢感,恶性肿瘤,减低见于溶血,肝病,巨幼贫等。
12. AGLT50:指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中溶血率按光密度减至50%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13. 蔗糖溶血试验为PNH简易重要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是PNH的确证试验。
14.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
15. 总铁结合力与血清铁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反:缺铁则总铁结合力增高,肝脏肾脏疾病时血清铁有可能升高.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转铁蛋白饱和度(20~55%),临床缺铁分三期: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
16. 红细胞既有低色素又有正色素为“双形性”,是缺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且环形铁粒幼占15%以上。
17. 急性白血病:某一原始细胞大于30%预后小于6个月。
慢性白血病:某一系白细胞增多接近成熟为主,原始细胞不过10%。
18. 中国急性白血病分型:M1,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大于或等于90%,早幼粒少,中幼以下阶段不见或少见,POX,SBC(+)的原粒大于3%。
M2,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有M2a,M2b两型,M2a中原粒大于30%小于90%,单核小于20%,早幼粒以下阶段大于10%,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大于30%,有Ph小体存在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大于30%可见束状Auer 小体,依颗粒可分M3a,M3b。
M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比例可分M4a,M4b,M4c,M4e(嗜酸性细胞5~3%)。
M5,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分化程度分M5a,未分化型,原单大于或等于80%M5b,部分分化型。
M6红白血病,红系大于或等于50%,红系PAS 阳性,原粒大于30%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时也可诊断。
M7,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大于30%。
19. CD:即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CD7,CyCD3同属检测T-急淋的最敏感指标,但只表达
CD7+不能诊断,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SmIg(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和EM(小鼠红细胞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特征性标志,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
CD10,为诊断Common-ALL的必需标记,Cy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抗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特有,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CD38为造血祖细胞标志,CD41a,CD41b,CD61,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为巨核系特有,CyIg+,PC-1+,PCA+是浆细胞的胞质特点。
20. 急淋可分为:L1,L2,L3三型,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21. 浆细胞白血病:WBC高BPC少血片中浆细胞多至20%以上骨髓增生活跃,糖原与核糖核酸染色均阳性。
22. 多毛细胞白血病:全血细胞少,多毛细胞的特征:胞体大小不一直径为10~20μm(似大淋)毛发突出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有许多不规则纤绒突起,活体染色时优。
约有48~60%病例呈干抽,POX,NAP,SB染色阴性ACP阳性。
23. 骨髓增生异常(MDS):贫血BPC,WBC少。
有异形粒细胞(Pelger-Huet样变),可有大而畸形的火焰状血小板。
24.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病理: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网状细胞肉瘤),混合细胞型,未分化型。
25. 玫瑰花结试验:绵羊红细胞阳性为T淋,小鼠和EAC阳为B淋。
26. 多发性骨髓瘤:单一浆细胞增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早期骨髓呈灶性分布,异常浆细胞一般5~10%。
尿中可有浆细胞和B-J蛋白(除不分泌型),Ca高P和ALP正常或高,可伴尿毒症,免疫电泳有“M”成份:70%IgG,23~27%IgA,IgD少,IgE罕见。
27. 血小板上有钠泵和钙泵。
细胞器主要有: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颗粒。
28. 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促进血管收缩。
29. 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维护内皮完整性。
30. 血小板糖蛋白测定:GPⅠ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31.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
接触凝血因子:FⅫ,FⅪ,PK(激肽释放酶原)。
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Ⅰ,FⅤ,FⅧ,FXIII。
32. 内源途径指FXII被激活到FⅨa-Ⅷa-Ca-PF3。
外源途径指从TF到TF-FⅦa-Ca。
33. PT参考值为11~14s,超过3s为异常。
PTR(凝血酶原比值,受检值/正常对照),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要先求ISI(国际敏感指数):所用组织凝血活酶与ISI已知的国际参比品相比较的值。
ISI=已知ISI×斜率。
ISI值低,试剂敏感度高。
INR=PTR×ISI。
34. 血友病是Ⅷ,Ⅸ,Ⅺ因子异变。
35. DIC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常缩短小于70min,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血清FDP高大于40mg/L,是DIC诊断中最敏感指标之一。
36. A TTP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