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培源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溶解现象;②了解溶解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③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一般特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②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理解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理解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初步形成辩证理解事物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溶解现象.2.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探究.教学准备:相关实验的器材及药品练习题相关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出下列物质的颜色3、高锰酸钾溶液4、硫酸亚铁溶液5、稀盐酸6、稀硫酸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互动1设问: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交流:出示课件1互动2提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后归纳小结。
小结:因为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了混合物。
互动3提问:上述实验过程中,混合物中最少有几种物质?归纳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出示课件2互动4提问:溶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呢? 出示课件3提示: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液中溶质可由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互动5实验9—2交流:出示课件4互动6 演示实验9—3交流:出示课件5互动7 实验9—4交流:出示课件6归纳: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升,详见练习题出示课件7四、总结反思:1、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组成和乳化现象2、启示: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入社会。
五、作业:1、课堂作业2、课外作业。
九下化学人教新课标9.1《溶液的形成》教与学导学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P29,此部分主要让大家根据要探究的内容,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材提到的注意事项,要引起重视。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知识回顾:(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具有性、性、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溶液由和组成。
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
叫做溶剂(一般指)。
(4)、溶液的质量= + 的质量二、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根据所给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探究内容。
(画出实验装置简图)实验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的概念。
把自己在自学中遇到问题写下来结论:【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啤酒B.矿泉水C.汽水D.液氧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熟石灰3.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清纯的井水B.淡化的海水C.净化的河水D.实验室配制试剂用的水4.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填吸热或放热),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5.分别将NaCl、NH4NO3、NaOH固体加入到水中,使它们充分溶解,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明显降低的是。
2022-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图文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答案:D点拨:能溶于水的物质加入水中才能形成溶液,而芝麻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知识要点课标要求溶液(重点)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及溶液的特征;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将杯子放在薄玻璃片上,过一会儿,硝酸铵薄片消失了,当把杯子拿起来的时候,薄玻璃片居然“粘”在了玻璃杯上,原来杯底结了冰。
硝酸铵薄片到哪里去了?杯底的冰是如何产生的呢?想知道吗?来吧!跟我一起到“溶液”里畅游吧?教学过程二溶液的特征【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6-2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或食盐)吗?现象:__蔗糖(或食盐)溶解__;结论:__蔗糖(或食盐)能溶于水形成溶液__。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均一的__、__稳定__的__混合物__叫做溶液。
溶液的组成:__溶质__和__溶剂__。
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__叫溶剂;__被溶解的物质__叫溶质。
3.溶质可以是__固体__,也可以是__液体__或__气体__。
4.溶液的质量等于__溶质__的质量加上__溶剂__的质量;溶液的体积__不一定__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
【合作探究】1.溶液的特征:上面的蔗糖溶液或食盐溶液,各部分的性质都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溶液具有__均一__性;温度不变,水不蒸发,它们__不分层__(填“分层”或“不分层”),说明溶液具有__稳定__性。
溶液是__混合物__(填“单质”或“混合物”)。
2.蔗糖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物质溶于水,与水反应有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则新物质为溶质之一;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是无水的部分。
【针对练习】1.判断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碘酒碘酒精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水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水75%的酒精酒精水2.CaO溶于水,溶质是__Ca(OH)2__;CuSO4·5H2O溶于水,溶质是__CuSO4__;Zn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__ZnSO4__。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察【实验9-1】,思考:实验现象:蔗糖逐渐溶解,固体消失了.混合物的特点:各部分组成相同.解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2.阅读教科书P26—28,观察【实验9-3】思考: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3.阅读教科书P27,观察【实验9-2】,填表实验表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活动与探究】根据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错误!1.阅读教科书P30,观察【实验9-4】2.【交流】阅读教科书P30最后一段至P31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乳浊液是:像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静置后又聚集在一起,这种溶液叫乳浊液。
乳化是指:像洗涤剂等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而不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叫乳化.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溶液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知识模块三:乳化现象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蔗糖分子,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碘单质,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氯离子、钠离子。
溶液的形成导学目标知识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关系;2.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课时:1课时导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激发兴趣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溶液: 溶质: 溶剂: 乳浊液: 悬浊液: 二、课堂导学:1.提问:海水是纯净的水吗?海水又苦有咸,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海水的组成] 归纳得出结论: 2.[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现象: 形成什么: 归纳总结: 叫做溶液叫做溶质,叫做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3.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并指出溶剂和溶质课本P27讨论4.[实验9-2]溶剂溶质现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实验9-3]溶剂溶质振荡前现振荡后现静置后现结论象象象水乙醇[实验9-4]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悬浊液: 乳浊液: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NaCl,NH4NO3,NaOH分别放入水中溶解,并测量温度变化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葡萄糖 B.硫酸铜 C.酒精 D.植物油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B.含有溶质和溶剂C.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3.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其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A.NaOH固体 B.NH4NO3固体 C.CaO固体 D.食盐固体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C.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水和酒精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剂2.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为 ( )A.医用葡萄糖溶液 B.20%的氢氧化钠溶 C.75%的消毒酒精 D.0.9%的生理盐水3.下列清晰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洗涤剂清洁餐具 D.用盐酸除水垢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1)食盐水 (2)石灰水(3)医用碘酒 (4)医用酒精 (5)浓盐酸 5.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 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这一过程要 热量,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因为。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温故知新]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用过(或所知道)的溶液有 、 、 、 。
2.物质与水混合后 (填“是”或“不是”)都能形成溶液。
为什么? 。
3.根据你对溶液的初步了解,你能概括出溶液的特点有: 、 、 。
[课前导学]1.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 、 的 叫溶液。
的物质叫溶质, 的物质叫溶剂。
例如:石灰水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碘酒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分散到 里形成的 、 叫乳浊液。
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 ;溶剂中最常见的是 , 、 也可作溶剂。
3.物质在溶解时,有的使溶液温度 ,有的使溶液温度 ,有的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课堂探索]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探究来对溶液的知识作进一步了解。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 烧杯三个、药匙相关结论:1.溶液是指: 。
2. 。
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结论:1. 。
2. 。
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结论:乳化是指 。
活动探究(五):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 、NaCl 、NH 4NO 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
相关结论: 。
原因是 。
[当堂反馈]1.将面粉、味精、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面粉 D .味精 C . 食盐D .酒精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纯净物D.均一、稳定3.对一瓶长期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B.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C.瓶底会析出一定量的食盐固体D.瓶内溶液各部分的密度相同4.下列是对一瓶蔗糖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条件不变时久置会析出蔗糖C.每一部分中蔗糖与水的质量比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分子之间5.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导学案§9—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班级姓名活动一:情景导学●○问题导学【问题1】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蔬菜上有蓝色的斑点,这是什么物质呢?这蔬菜还能吃吗?【问题2】用清水浸泡一会儿即可食用,这是真的吗?活动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分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实验1 物质食盐蔗糖沙土分散到水是否溶解(现象)形成的混合物有何特征实验2 物质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散到水汽油是否溶解(现象)形成的混合物有何特征实验3 物质碘碘碘分散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酒精汽油植物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表达与交流: 通过分析,请描述溶液的概念: ● ○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1)我的发现: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2)归纳与概括: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 有关。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2-2-3)2.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2-9)
【预习提示】你可一定要认真看书哟!
1.___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__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__,叫做溶液。
溶液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溶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___。
3.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溶剂是_______。
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
稀盐酸中溶质是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
稀硫酸中溶质是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
酒精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_。
4.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_________或_________。
5.水和乙醇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互溶。
【探究活动】你可一定要动手做一做哟!
1.取三杯开水。
①向第一杯开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筷子搅拌,观察蔗糖能否溶解;并尝这杯水的味道。
蔗糖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溶解;这杯水的味道___________。
②向第二杯开水中加入一些食盐,用筷子搅拌,观察食盐能否溶解;并尝这杯水的味道。
食盐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溶解;这杯水的味道___________。
③向第三杯开水中先加入一匙蔗糖,用筷子搅拌,尝一尝这杯水的味道;然后再向其中加
入一些食盐,用筷子搅拌,再尝一尝这杯水的味道。
这杯水的味道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只容器中盛放水,加进菜油,并用筷子搅拌,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只容器中盛放水,加进泥土,并用筷子搅拌,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训练】来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吧!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豆浆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糖水
3.溶液是一种()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无色透明液体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三者都可以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D.如果温度不变,溶剂也不蒸发,溶质是不会从溶液中析出来的
6.在100g、10%的食盐溶液中取出10g食盐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大于10% B.小于10% C.等于10% D.不能确定
7.如下图所示,经振荡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
8.下列状态的物质相互接触,反应速度最快的是( )
A.固体与固体 B.固体与液体 C.液体与液体 D.气体与固体9.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其主要原因是() A.易于操作 B.不需要加热 C.反应速率快 D.设备简单
二、填空
10.根据溶液的组成填写下表
三、拓展与提高(你可一定要动脑筋哟!)
11.写出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⑴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⑵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12.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⑴100g稀硫酸中,溶质是_________,其质量为_______g,溶剂是_______,质量为______g。
⑵反应后生成__________溶液,质量为________g。
溶质是_________,质量为_________g。
13.清新的空气和尘土飞扬的空气都是溶液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