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细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42页PPT)
暴风雨
—— 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 即发的革命形势和推翻沙皇独裁的无产 阶级革命风暴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 (42页P PT)
精读细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42页PPT)
大海波浪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精读细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42页PPT)
●点明海燕所处环境的一句是: 在苍茫的大海上
“苍茫”是什么意思?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 (42页P PT)
精读细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42页PPT)
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人物、思想和 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手法的作用: 1、委婉曲折含蓄 2、化“抽象”为“具体” 3、形象可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 (42页P PT)
精读细研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课件(42页PPT)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表现手法,不是在一句话中完成的,而是在一篇 或一段文字中完成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可在一句话中完成。
高尔基
新课导入
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让我们 走进课文感受一下!
作者名片
高尔基(1868--1936)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人称 “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
背景链接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 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 代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会民不聊生生人民的革命 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 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海燕>。作者以海燕为题,一 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 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