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螨蜱学研究史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福建省蜱类(蜱螨亚纲:蜱目)名录周淑姮;陈阳;林代华;肖方震;邓艳琴【摘要】本文对福建省历年采集的蜱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对文献中提及但未见标本的种类依据其分布特点进行评论.结果发现,福建省蜱类记录共2科7属30种.其中,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应更正为中华硬蜱I.sinensis或基刺硬蜱I.spinicoxalis,金泽革蜱Dermacentor auratus应更正为台湾革蜱D.taiwanensis 或丽板革蜱D.bellulus,长须血蜱Haemophysalis aponommoides、越南血蜱Hae.vietnamensis应更正为北岗血蜱Hae.kitaokai,具角血蜱Hae.cornigera应更正为台湾血蜱Hae.taiwana,二棘血蜱Hae.bispinosa应更正为待定血蜱Haemaphysalis sp..【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6(023)004【总页数】7页(P230-236)【关键词】蜱目;名录;福建省【作者】周淑姮;陈阳;林代华;肖方震;邓艳琴【作者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蜱是一类重要的医学和兽医学昆虫,其医学重要性仅次于蚊虫,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斑点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埃立克体病、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小综合征 (Yu et al.,2015)、Q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研究蜱类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经济学意义。
蜱螨研究现状分析报告
蜱螨是一类寄生于动物体表的微小节肢动物,属于螨纲蜱螨目。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包括陆地、淡水和海洋等环境。
蜱螨对宿主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可以传播各种疾病,因此对蜱螨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蜱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蜱螨分类学研究。
蜱螨属于节肢动物门,有着复杂的分类体系。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对蜱螨形态、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蜱螨的分类系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蜱螨生态学研究。
蜱螨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蜱螨对于宿主选择、寿命、繁殖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研究者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揭示了蜱螨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对防治蜱螨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蜱螨生物学研究。
蜱螨是复杂的寄生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需要在宿主体内进行多次脱皮。
研究者通过研究蜱螨的生命周期、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了蜱螨寄生机制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蜱螨疾病传播研究。
蜱螨是各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包括布鲁氏菌病、脑炎、莱姆病等。
研究者通过对蜱螨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防治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蜱螨的研究从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层面展开。
通过对蜱螨种类和形态的系统描述、蜱螨在不同生境中的种群分布和功能特点的研究、蜱螨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蜱螨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蜱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蜱螨学蜱(Ticks)和螨(Mites)是蛛形纲(Arachnida)中能够致病并传播疾病的一类节肢动物。
分类上属蛛形纲(Archnida),蜱螨目(Acarian),是一群体形微小的节肢动物。
躯体呈椭圆形或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或者头、胸、腹融合;假头突出在躯体前或位于躯体前端腹面;以气门或书肺呼吸。
蜱螨类的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兽医蜱螨研究的内容是寄生在动物体表或表皮内的蜱类或螨类所引起疾病,同时也研究作为疾病传播者的蜱螨与它们所传播的虫媒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一般形态结构一、硬蜱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雌、雄蜱均能吸血,大多数寄生于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虫类,个别寄生于两栖类。
(一)外部形态硬蜱呈红褐色,背腹扁平,躯体呈卵圆形,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眼一对或缺。
气门板一对,发达,位于足基节Ⅳ后外侧,性的二态性明显。
虫体芝麻至米粒大,雌虫吸饱血后可膨胀达蓖麻籽大。
硬蜱头、胸、腹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仅按其外部器官的功能与位置区分为假头(capitulum)与躯体(idiosoma)两部分。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由1个假头基(basis capituli),和口器(mouthpart)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palp),1对螯肢(chelicera)和1个口下板(hypostome)组成。
假头基呈矩形、六角形、三角形或梯形。
雌蜱假头基背面有一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假头基背面外缘和后缘的交接处可因蜱种不同而有发达程度不同的基突,假头基腹面前部侧缘有1对耳状突。
须肢位于假头基前方两侧,左右成对,长短与形状因属或种的不同而异,分4节,第1节较短小,第2、3节较长,外侧缘直或凸出,第4节短小,嵌在第3节腹面的前端,其端部具感毛称须肢器(palpal organ)。
须肢在吸血时起固定和支撑蜱体作用。
螯肢位于须肢之间,可从背面看到,螯肢分为螯杆和螯趾,螯杆包在螯鞘内,螯趾分为内侧的动趾和外侧的定趾,为切割宿主皮肤之用。
实验九蜱螨形态学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蜱螨及其病料的采集方法,认识各种蜱螨的一般形态特点;掌握疥螨、痒螨的主要区别;掌握螨病的诊断方法。
了解蜱螨对畜禽健康的危害方式。
二实验内容1 利用标本参照挂图,识别硬蜱,软蜱及其各主要属。
2 利用标本观察疥螨,痒螨的形态特征。
3 螨病的诊断病料的采取及皮屑内死螨,活螨的检查。
三、实验器材1 挂图蜱,螨形态构造模式图,硬蜱科,软蜱科形态比较图。
2 标本各种蜱,螨的浸渍标本及制片标本,螨病的病理标本。
3 器械:放大镜,显微镜,小瓷盘,脱脂棉,试镜纸,盖玻片,载玻片,甘油水,5KOH,镊子,手术刀,滴管。
4 药品:50甘油溶液、5甘油酒精(70);5或10福尔马林、布勒氏(Bless)液四实验方法步骤(一)蜱1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蜱的整体浸渍标本,注意其形态,颜色,大小,雌雄。
2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蜱的玻片标本,注意其形态构造(假头基部,口器,脚须,螯肢,。
口下板,背甲,眼,缘饰,足,生殖孔,肛门,气孔板等)(二)螨①疥螨、痒螨的刮取与观察。
螨的个体较小,常需刮取皮屑,于显微镜下寻找虫体或虫卵。
首先详细检查病畜全身,找出所有患部,然后在新生的患部与健康部交界的地方,剪去长毛,用锐匙或外科刀在体表刮取病料,所用器械在酒精灯上消毒后,与皮肤表面垂直,反复刮取表皮,直到稍微出血为止,此点对检查寄生于皮内的疥螨尤为重要。
将刮到的病料收集到培养皿或其他容器内,取样处用碘酒消毒。
在野外进行工作时,为了避免风将刮下的皮屑吹去,刮时可将刀子沾上甘油或甘油与水的混合液。
这样可使皮屑粘附在刀上。
将刮取到的病料收集到容器内带回准备检查与标本制作。
a 直接检查法。
将刮下物放在黑纸上或有黑色背景的容器内,置温箱中(30~40℃)或用白炽灯照射一段时间,然后收集从皮屑中爬出的黄白色针尖大小的点状物在镜下检查。
此法较适用于体形较大的螨(如痒螨)。
检查水牛痒螨时,可把水牛牵到阳光下揭去“油漆起爆”状的痂皮,即可看到淡黄白色的麸皮样缓慢爬动的痒螨。
臺灣螨蜱學研究史Historical review on Acarology of Taiwan黃坤煒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台中市館前路一號Huang, Kun-WeiDepartment of Zoology,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Taichung 404, Taiwan摘要螨蜱在分類地位上屬於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蛛形綱(Class Arachnida)、螨蜱亞綱(SubClass Araci)。
螨蜱亞綱又可分為七目:Opilioacarida, Holothyrida, Gamasida, Ixodida, Actinedida, Acaridida 及Oribatida (Krantz, 1978)。
臺灣最早的螨蜱文獻可追朔至日治時期(1908)有關於牛身上疥螨的報告(邱,1958),由於早期著重於醫學方面的研究,因此,硬蜱類、恙螨等與人類疾病有直接關係的螨蜱成為研究的重點,1960年代後,因人類大量使用農藥防治有害生物,使螨類成為主要有害動物之一,如何以化學防治螨類遂成為主要的研究重點(何,1988),1970年代後,有關螨蜱的生態、分類學及生物防治等研究報告才陸續出現,1980年代後,分類學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2000年後,漸有以分子分析來探討螨類的類緣關係及鑑定害螨,近年則因傳染病的興起,醫用螨蜱學的研究再度受到重視。
目前臺灣約有1084種螨蜱分屬五目,,佔全世界種類約2.8%(1084/38861),其中粉螨目(Acaridida)約104種,輻螨目(Actinedida)約544種,革螨目(Gamasida)約有238種,真蜱目(Ixodida)約有48種,甲螨目(Oribatida)約有150種。
關鑑詞:螨蜱、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臺灣。
AbstractAcari belongs to Phylum Arthropod, Class Arachnida and Subclass Araci. Acari included 7 orders: Opilioacarida, Holothyrida, Gamasida, Ixodida, Actinedida, Acaridida and Oribatida (Krantz, 1978). The first literature about Acari in Taiwan may publish in the Japanese Era related to cabies mites infesting the buffalo. In early time, the research is focus on the medical acarology, therefore, the tick or chigger mites have the direct relations with the human disease becomes the key point of the research. After 1960s, the mite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harmful animals because the human massive uses agricultural chemicals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est. Then, how to use the chemical controlling the mites is the key study in this time. In the 1970s,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ecology, taxonom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mites appears in succession. In the 1980s, taxonomy is the main topic for study in this time. After 2000, the researchers gradually use the molecular data to analysis the phylogeny of Acari and identify the pest mites. Recently, due to the widespread of infections, the medical acarology receives much attention again. There are 1084 species of Acari belong to five orders in Taiwan. The ratio of the species of Acari in Taiwan to all the world is 2.8﹪. Among them, 104 species belong to Acaridida, 544 species to Actinedida, and 238 species to Gamasida, 48 species to Ixodida and 150 species to Oribatida.Key words: Acari, Arthropod, Arachnida, Taiwan.前言螨蜱在分類地位上是屬於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蛛形綱(Class Arachnida)、螨蜱亞綱(Subclass Araci)。
體形大小平均由0.1公分至0.3公分,但寄生於蜜蜂氣管內的蜜蜂蜱,可以小到0.09mm,這是我們人類肉眼所無法看到的,最大的為寄生於動物的硬蜱,吸血後可以漲大到3公分以上。
身體大致上呈橢圓形,體軀分為頭胸、腹二部份,二部份間相癒合,體呈囊狀,在體軀前面及後面各有二對腳,口器位於體前端的顎體部,生殖孔位於第四對腳間,而肛門則位於體軀的後端,成對的氣孔常藉其所連接的氣管而營呼吸作用,有些種類沒有氣管,則靠皮膚呼吸,眼睛為單眼形式,但有些種類並無眼睛。
人類對螨蜱的研究始於十八世紀,1735年林奈氏即以Acarus屬來代表所有的螨蜱。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種類約有三萬種,但是研究的學者估計可能還有六十萬種還沒有被發現。
臺灣螨蜱研究史臺灣最早的螨蜱文獻可能是日治時期(1908)關於疥螨的研究(邱,1958),早期的研究主要在於醫學上的研究,硬蜱類、恙螨等與人類疾病有直接關係的螨蜱類是研究重點,其後才有農業害螨上的研究(何,1988),1960年代後,因化學藥劑的使用,使螨類成為主要有害動物之一,化學防治成為主要的研究報告,1970年代後,才陸續有關螨蜱的生態、分類學等基礎研究報告的出現,1980年代後,分類的基礎研究一直是學者所研究的重點,近年則因傳染病的興起,醫用螨蜱學的研究又漸受重視。
目前,在螨蜱亞綱(subclass Acari)中的七目,臺灣有記錄的有五目,約有1084種,佔全世界種類約2.8%(1084/38861),其中粉螨目(Acaridida)約104種,輻螨目(Actinedida)約544種,革螨目(Gamasida)約有238種,真蜱目(Ixodida)約有48種,甲螨目(Oribatida)約有150種。
臺灣螨蜱研究史可分為以下五期:第一時期:由日治時期至1960代間,稱為寄生性螨蜱研究階段。
臺灣螨蜱研究肇始於日據時期對寄生硬蜱的報告。
大多數的螨蜱因為體型小,對人類並無太直接的影響,即使如葉螨、節蜱等取食植物為生者,也因體型小而無法被人類辨識,所以最早會被人類注意而研究,當然就是大型者且會造成明顯病症者。
這一時期約由二十世紀初至1960 年代,主要的研究報告都是關於醫學、衛生及畜牧的螨及蜱。
第二時期:約由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稱為農業害螨研究階段。
1960年代後,因化學農藥的普遍使用,原有的主要害蟲被消滅了,但大自然本就隱藏著次要害蟲、害螨,因去除了主要害蟲的競爭,快速竄出成為主要有害生物,這對於紅蜘蛛(葉螨)等生活週期短、生殖力高的投機份子,無疑宣告紅蜘蛛時代的來臨了。
這時期是「民以食為先」,「人與獸相爭食」的時期,農藥用的越多,環境污染的越嚴重,紅蜘蛛抗藥性產生的越快,農民苦哈哈,農藥商卻笑哈哈。
這時期主要的研究重點在藥劑防治,同時有非常多的入侵種被發現,二點葉螨、神澤氏葉螨等為當時最紅的研究對象。
第三時期:約由1970年代至1980年代間,稱為農業益螨研究階段。
經過數十年的「人獸廝殺」,人類體認到對手可怕,時不我與,想要把對手消滅,已是不可能的事,要如何和平共存,讓你吃一些,但留下大部份給我吃,是農業人員普遍共識。
尤其環保意識的抬頭,「寂靜春天」的出現,讓人類瞭解到破壞環境等於堵住自己的生路。
這時期開始對螨蜱進行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如何有效防治螨蜱,又不傷害環境太深,於是有了生物防治的研究,紛紛由害螨的原產地引進天敵,但因葉螨的生殖週期短,普遍而言效果並不顯著,農民無法等待天敵的茁壯,往往看到作物受到傷害,就噴灑農藥,當然,天敵也一起被殺害。
但對於多年生的作物或溫室栽培種,倒有不錯的成績。
第四時期:約由1980年代至2000年代間,稱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學研究階段。
到了1980年代,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慢慢形成。
對於當地的生物種類掀起了全面普查,翻天覆地,非要把所有種類找出來,一種也不能少。
世界各國在比誰的物種多,好像物種多也是一種國力,當時開始有生物資源調查的計畫,但還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源頭沒有解決。
每個研究團隊收集了非常多的標本,但大都是未知種,還是無法知道有多少種類。
接著就有以生物多樣性為名的各類研究計畫,這時期是螨蜱的研究黃金期,有多位學者發表了螨蜱分類學報告,奠定了臺灣螨蜱相的研究基礎,最主要的是當時在商檢局的曾義雄分局長,發表多篇甲螨、葉螨、捕植螨等的分類報告,其他有中興大學黃讚教授發表節蜱的分類、生態報告,農試所羅幹成主任、何琦琛博士發表葉螨、捕植螨、根螨生態、防治及分類的報告,還有中興大學施劍瑩教授對葉螨的生態學研究。
1990年代後,則因新興傳染病的興起,醫用螨蜱學的研究又漸受重視,傳播萊姆病的硬蜱及恙螨病的恙螨都是研究的主題。
第五時期:2000年後,稱為分子生物學研究階段。
二十世紀末至今為青黃不接時期。
資深螨蜱研究學者,如黃讚教授、羅幹成主任、何琦琛博士、施劍瑩教授及近期的曾義雄分局長,因屆齡或個人生涯的規劃,在十年內紛紛退休,又無新人投入螨蜱學的研究領域。
這時期因入侵種及檢疫的問題,加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成熟,利用分子鑑定害螨為此時期新興研究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