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验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理解物体落地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验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理解物体落地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重力概念,提问:什么是重力?(2)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提出问题(1)展示两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铁球,提问:如果同时松手,这两个铁球哪个先落地?(2)学生展开讨论,预测可能的结果。
3.实验验证(1)介绍实验材料:两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铁球,一个高台,一个计时器。
(2)讲解实验步骤:将两个铁球同时放在高台上,同时松手,观察铁球的落地时间,记录数据。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1)引导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分析两个铁球落地时间的关系。
(2)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理解原理(1)讲解物体落地速度与重量的关系: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落地速度与重量无关。
6.拓展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实验放在月球上,结果会怎么样?(2)学生展开讨论,预测可能的结果。
(2)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实验报告。
2.收集有关物体落地速度与重量关系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物体落地速度与重量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够仔细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伽利略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 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资料卡片。
3.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所需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或黑板,引入课题《两个铁球着地》。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和解释生字词。
3. 学习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伽利略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1)学生分享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研究伽利略不迷权,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研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感觉应该填哪一个?怎么区分这三个字?(一点一撇细致辨,中央有言来狡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英勇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2、研读课文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伽利略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讲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呈现(15分钟)(1)使用PPT或视频,向学生展示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和相关的基础概念,如自由落体、加速度等。
(2)请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由落体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知识讲解(15分钟)(1)教师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和结论,重点讲解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
(2)介绍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学生活动与练习(15分钟)(1)分组进行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
(2)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小实验中的现象,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实物展示、引导发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简单的问题和活动,检验学生对铁球同时着地的物理原理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请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拍照记录并作出解释。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实验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重点及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俐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2. 对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与比较,理解伽俐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1段和第2段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2.(课件展示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伽利略、亚里士多德)2.请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身份。
(伽利略-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25岁就当上了数学教授;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
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了解掌握生字词辩奉违磅拴拖释宣萨妄执2. 重点辨析①鼻音辨析“奉”发音是f ng 而不是f n “磅”发音是bng 而不是bn②形近字辨析奉--秦辩--辨3. 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2020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品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重点及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俐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2. 对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与比较,理解伽俐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1段和第2段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2.(课件展示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伽利略、亚里士多德)2.请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身份。
(伽利略-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25岁就当上了数学教授;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
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了解掌握生字词辩奉违磅拴拖释宣萨妄执2. 重点辨析①鼻音辨析“奉”发音是f ng 而不是f n “磅”发音是bng 而不是bn②形近字辨析奉--秦辩--辨3. 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事件,感受其中的冷幽默情节;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体会孩子们的机智和正义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发现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批判,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用心和故事的道理。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暗含的冷幽默和反讽,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课文讲解PPT3.班级黑板或白板4.学生课本和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短的问题或故事,引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引导学生思考其中隐含的道理。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他们思考故事的含义。
4. 课文讲解(15分钟)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解释难点词句和反讽之处,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5. 情景表演(2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以及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的幽默和深意,培养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或写作任务,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指导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通用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综合名家名篇,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弥补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可以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提出融合“非连”文本法,即“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融合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运用、创新,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方法。
”
此课教学采用融合“非连”文本法,通过读文教学设计非连文本,促进阅读理解;改变补充形式,激荡学生情思;图文印证,体会写作方法;以“非”促“连”,发展语用能力;适时呈现,激发阅读期待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伽利略以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为前提,所做的大胆的推测。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环节:分享故事,明确点赞点赞词
一、回顾导入,整体感知人物。
1.人物名片
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还记得伽利略做了什么事?
师板贴: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教学意图】改变资料的补充方式,变单一文本为综合文本,变连续文本为非连续文本,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荡学生情思,因为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是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
利用人物名片的“非连”文本,唤醒学生对人物的初步印象,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课文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产生疑问”,为“善于思考”点赞。
1.去掉关键词填空,帮助理解“一快一慢的两种结论”。
2.看着动画演示,学会表达。
3.用上文中的句子演示图标。
4.总结伽利略产生疑问的过程,渗透思考严谨。
5.伽利略产生疑问,点赞词呢?(交流、板书)
6.师小结学习方法。
【教学意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释说明,往往是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教学,学生必须在非连续性文本跳跃的信息之间,积极思考内化连续文本的信息,最后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
既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语言能力又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动画、具体的图标演示,理解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并学习表达,还从中感受伽利略的品质,并学会点赞。
7.生自主学习,走进伽利略的内心。
出示:(默读4-6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伽利略很赞,划出来?在语句旁边请写出点赞词!
8.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并发现。
上台写点赞词。
三、学习“反复试验”,为“严谨”点赞
1.先来交流第4段“反复试验”。
2.文中“反复”可以换“重复”吗?生谈理解。
3.设想:伽利略“反复试验”考虑的不同条件。
伽利略反复试验记录表
4.伽利略这样反复试验,补充点赞词是?师写:严谨
【教学意图】在学生学习遇到瓶颈时,教师的帮助是雪中送炭,但绝不是全盘“奉献”,而在于恰到好处的“提点”。
非连文本,只提醒关键处,就像沟渠疏通关键的节点,就像点燃的火种,火焰就自然地蔓延开去。
记录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去感受伽利略试验过程考虑到的不同条件,体会到伽利略在反复试验中的严谨。
四、学习“公开试验”,为“胆大不妄为,执着”点赞。
1.表格:“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不同反应。
查找
(相机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想象一下:人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心理?读出人们的指责。
3.“公开试验”冒着生命危险,补充布鲁诺资料。
4.“公开试验”后,围观的人们反应——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说话训练。
5.侧面描写的妙处:
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写得这么详细,可以去掉吗?生谈理解。
(内容上:伽利略的坚持和压力;人们的盲从和看到试验结果后的醒悟
形式上: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可读性)
6.这次公开试验让人明白道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通过连线,理解句子的含义。
读。
不是全都对的全都错
全都对
全都不是对的会出一点错
7.拓展思维,谈身边的事例。
8.总结写法: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意图】设计填写非连续文本,促连续文本的阅读,学生根据设计的需要,边读边提取相关信息,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既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及时纠正。
用公开试验前后人们不同反应的表格,培养学生对信息提取整合能力,对作者为何将此写得如此详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阅读评价能力,用连线题更准确地理解“不是全都对的”,更形象直观,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升华文本,拓展延伸。
1师小结:点赞词
2.为“像身边努力的人”点赞。
六、板书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思考严谨
具体事例人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