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探究《弟子规》在德育培养方面的重要性首先,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弟子规》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于孩子们而言,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学习传统文化中那些尊重父母、师长,有礼貌、知恩图报、勤学好问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证明,德育教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而《弟子规》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其次,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弟子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道德教育教材。
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尊老讲孝、尊师守道、诚实守信、从善如流等一系列传统美德,散发出道德教育的光芒。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美德,在行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德行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操。
因此,《弟子规》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从心理辅导角度来看,《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健康成长。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会遇到自我认知不足、情绪波动、自卑等困境,这些困境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而《弟子规》中的许多内容,比如勤学、仁爱、感恩等,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从而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健康。
最后,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弟子规》可以为社会提供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在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一方面,学生需要读书、学习新知识,因此学术素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各种技能。
而在《弟子规》中,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和品质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能磨练和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传统文化遗产和教育方法。
而《弟子规》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现代人树立道德品格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源泉。
在现代人的德育教育中,《弟子规》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成长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强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弟子规》--德育教育的奇葩摘要:《弟子规》不只是经典文化,更是对人心理的启迪。
本文首先介绍了《弟子规》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运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教育;诵读【中图分类号】g631《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做人的规范。
据说是清代李毓秀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编撰的启蒙儿童的《训蒙学》,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成《弟子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中国掀起了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感悟人生理想的高潮。
一、《弟子规》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弟子规》的主题是教人们如何做人。
《弟子规》中蕴涵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作为学生未来的建设者,有义务、有责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会做人。
《弟子规》是古代的启蒙读物,地位和影响很大。
清代李毓秀精研儒家典籍,通晓圣人之训,根据自己私塾教学经验写成《训蒙文》,后更名为《弟子规》,全书360句,1080个字,概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弟子规》三百年里被人广为传颂。
学生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都处在关键的阶段。
因此,诵读《弟子规》,既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又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弟子规》在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方面内容,提出了许多学生需要注意的行为准则。
例如作息习惯”朝起早,夜眠迟”;”卫生习惯便溺回,则净手”;饮食习惯”对饮食,勿拣择”;处事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语言习惯”凡道字,重且舒”;读书习惯”读书法,有三到”等等。
这些准则有利于规范儿童日常生活习惯,矫正学生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以便养成优良品性,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教育的问题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溺爱严重,在性格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形成做人做事的规矩。
而、规矩、规则是”有序”“和谐”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种体现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社会才可能和谐有序。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家都自觉依照规则为人处世。
弟子规全文的文化价值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经典教材,被誉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圣典。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道德建设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探讨弟子规全文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传承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明晰的文字,传递着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家庭、社会和个人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传承。
通过弟子规,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于品行端正、尊长敬亲、友爱互助等美德的追求和重视。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今天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德建设弟子规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品行规范、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它通过对儿童的启示和引导,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例如在弟子规中有“孝于亲,忠于国”、“勤于学”、“戒骄戒躁”等规定,这些规范要求孩子们尊重长辈、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保持谦虚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道德问题和伦理挑战,弟子规可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培养起心地善良的公民。
三、教育价值弟子规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本道德家教的手册,更是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良好教材。
弟子规以其简明的语言,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记忆,通过反复的诵读和默写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自我约束力。
同时,弟子规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们全面了解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还有弟子规中很多故事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弟子规全文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培育下一代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相信在现代社会中,弟子规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Vol.33No.1Jan.2012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中国教育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德育教育的结果是人们普遍拥有羞耻心,时时告诫自己要为善去恶。
但当今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抽象化,人们被架构在痛苦的“追求”之下,人们不断地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而丢失了内在宁静的心灵体验,这种社会氛围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致使学校的教育方针更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个人内在的德性教育。
因此,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
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但不管是佛家的入门经典,道家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经典的教诲都有强调孝悌、忠信等德育的重要性,而这些德育思想的精髓在《弟子规》中都得以体现。
所以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弟子规》的引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界定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一)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可理解为以德育人。
它要求教育者本身要有德,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第二,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教育者的角度主要是是身教和言教,身教重于言教。
而被教育者有其自身的领悟能力并将教育者所教导的内容内化于自身。
第三,德育工作应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
如果不是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培养,那德育的内化过程不能得以实现;第四,德育也可理解为育德,德育的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德育工作者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第五,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受教育者会有一种有所领悟的欢喜感,教育者也会因其给予被教育者的帮助而心生欢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按照人的本性,按照规律对人进行向上向善的教育、引导。
(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1.孝敬父母。
《弟子规》浓缩了儒家德育教育的要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一、小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重要性1、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古人说:“童蒙养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媒体的种种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
它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
虽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用它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2、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有些小学生虽然明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给他一个外部的约束。
换言之,我们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要求群体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
通过这种外部约束使小学生逐步做到自我约束,最终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弟子规》作为蒙学中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3、《弟子规》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让小学生接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禁令似的、模糊不定的,恐吓似的'语言教育学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而《弟子规》则在“良好行为”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使得小学生可以在其中很好地获得行为的参照。
4、《弟子规》可以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二、将《弟子规》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方法(一)以身作则(二)用弟子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从《弟子规》谈小学养成教育【摘要】《弟子规》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使用”的读物,在小学校园中倡导《弟子规》的诵读,加强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孕育君子品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国学经典小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1-01《弟子规》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撰,其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中的核心文义“孝悌仁爱勤谨信义”改编成为一本三字成一句、两句一押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并将其命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重新修订后更名为《弟子规》。
由于该读物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句式流畅整齐,并且囊括了为人子弟者在外、在家、处事、待人等所应遵循的一套道德行为规范,曾经被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使用”的读物。
今天在进行小学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父母和爷爷奶奶“毫无原则的溺爱‘成功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父母教育这一环节脱节后,在以分数为本位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如何去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009年9月南阳市十五小根据市教委提出加强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号召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弟子规》。
正所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1],熟读《弟子规》之后才深深感到《弟子规》是驱散心灵中阴霾的灿烂阳光,才深刻认识到《弟子规》尤其是其养成教育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灯塔《弟子规·总序》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总纲领。
它告知了我们人生成长发展的次第坐标是什么,这也为理清小学教育思想的迷茫提供了灯塔,其可贵之处在于将学做人放在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位。
略谈《弟子规》对当代小学德育的积极作用《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儿童启蒙教材,对于小学德育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素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弟子规》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弟子规》强调“立身以修身,执著以治著,宽心以达心,小心以得心”,教导孩子们要从修身做起,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弟子规》,小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道德”,学会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弟子规》中教导“爱别人如爱自己”,表明了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弟子规》也要求孩子们遵守各种规矩,如“入门见宾,见烛见屏,知受三老;”等等,使小学生养成尊重师长、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弟子规》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素养水平。
《弟子规》注重礼仪和教育的同时也涵盖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天文地理、数学等。
通过学习《弟子规》,小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涵,从而扩展他们的视野。
《弟子规》中还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元素。
学习《弟子规》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弟子规》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教材,《弟子规》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类道德行为的思考和总结。
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爱国、敬业、友善等良好的道德情操。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助于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习《弟子规》对当代小学德育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小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并且能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影响。
《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概要: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广大劳动百姓。
一个孩子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光靠家长和老师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孩子从小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就会逐步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
在他们人生基础阶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所以,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应当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那么,教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从哪里做起呢?庆幸的是,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
孔夫子教育我们:“夫孝,德之本也。
”大道至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先从孝敬父母开始。
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家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即使来到学校也一定会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就是上课认真听课,与同学团结友爱、友好相处。
在家里懂得孝顺的孩子,也一定懂得尊敬老师,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成绩不好呢?所以,这学期我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加入了《弟子规》的蒙学读本。
一、融入礼的教育古圣先王教育子民没有用法律,而是用道德,用礼仪来化民成俗。
因为法律是树,道德是根。
《论语》里讲:“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礼记·曲礼》里面记载着春秋时晏子的一则公案,晏子说:“夫人之所以责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礼,而禽兽没有礼)孟子也说过:“饱食暖衣,易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用礼来区格,让我们去遵循、保持我们民族的优良,他是我们真正创造子孙后代的福址,才能过幸福生活。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宿舍,在一个秀美的山脚下,每年当洪水一泛滥,从山上一冲下来,就冲到了宿舍里,差点儿淹死人。
后来就把堤坝建立起来,从此再也没有水患,可是住在一楼的人说:我们推开窗户看到的是一堵墙,都看不到风光,他们就想把墙推倒。
《弟子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作者:丁秋瑾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4期
弟子规是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事小心谨慎,言语真信;与人相处平等博爱,虚心学习。
这些对于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启蒙养正,学会做人
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在十三岁之前,天真未泯,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是也。
在这个时候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一生将是受用无穷。
“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学生,教导秉性纯良的儿童,如果能以《弟子规》为准绳,践行《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学生定能将人生中重要的道理铭记在心,更容易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学习生活就会有更好的领悟能力,人生就会有更大的成就。
因此把《弟子规》教育思想与小学教育管理相结合,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探索实践。
1 弟子规有助于良好情操的养成。
《弟子规》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精神编纂而成,包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礼仪,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的教育。
《弟子规》传承的几千年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跳动的脉搏,是教育青少年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良好读物和教材。
《弟子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并对青少年启蒙养正、学会做人,判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有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总能接触到道德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在班级也常会看到学生随地乱扔垃圾,尽管不远处就是垃圾筒。
学生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之事,甚至顶撞老师。
有的学生不服家长管教,满嘴脏话等不良行为,在学习方面不珍惜时间,不专心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班队课或课余时间学习《弟子规》,多开展有关弟子规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领悟弟子规的内涵并能学以致用,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的熏陶,这种高尚的传统思想会对学生一生起着极有意义的作用。
二、对学校感恩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延续做人教育的根本。
首先是教育儿童孝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这样,家庭教育的尊师和学校教育的孝亲就合而为一,得以紧密衔接。
孝亲尊师历来是做人和成就学问的根本,其次才是技能的教育。
现在为什么家长、老师费了很多心血,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很多孩子不孝父母、不敬老师、讨厌学习。
甚至出现了很多青少年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呢?现在很多文章都报到有关这些忘恩负义的行为,所以需要有《弟子规》从根本教起,进行扎根的教育。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
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哪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
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班主任实践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班队课选择“入则孝”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教育学生心里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如果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同时充分有效的利用特殊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理解《弟子规》中“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些经典话语的真正含义,使每个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一个有孝心的人,念念想到父母,因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体会父母、老师的辛苦,懂得感恩。
一个人打内心深处建立了孝心,这种孝心在学校就表现为对老师的恭敬心,对老师恭敬,听讲认真,按老师的教导去思考、行动,学习自然进步。
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体量,这是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培养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培养健康向上的心里,才能让学生收获快乐和幸福的命运。
三、率先垂范,用榜样去规范学生
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证就是它的示范性。
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无论课上课下,班主任都同本班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
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随时随地都在用自己那两只敏锐的眼睛观察着班主任,视为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每日每时的接触和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言谈举止就会趋向于教师。
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灵魂中是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难以比拟的,也是其他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因而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也是最有成效的教育手段。
所以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弟子规》,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弟子规》的真谛传递给学生,
最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人类共同的老师,我们在社会中会学习到很多东西,学生会受到风气渲染,所以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拥有道德的约束力,严格自律,尊老爱幼,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切的德育“大学校”。
参考文献
[1]于晓彤.《弟子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影响[J]
[2]石晓妍,汪宗言.利用《弟子规》进行有效的品行教育[J]
[3]赵莎.《弟子规》教学实践与探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