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薪酬税前扣除的会税差异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9.94 KB
- 文档页数:4
税前扣除与税后扣除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和区别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获取的所得,按照一定比率纳税。
而在个人所得税计算过程中,税前扣除和税后扣除两个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税前扣除和税后扣除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和区别。
一、税前扣除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税前扣除是指在计算纳税金额时,个人可以在所得项目中先扣除一定的费用。
这些费用通常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子女教育等。
税前扣除可以减少个人的应纳税额,从而使个人实际需要缴纳的税款减少。
税前扣除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纳税金额:税前扣除可以将个人所得应纳税额减少很多。
例如,如果个人的社会保险费用为1000元,住房公积金为2000元,子女教育费用为3000元,那么这些费用都可以在税前扣除,减少应纳税额。
2. 提高可支配收入:由于税前扣除的存在,个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会相应增加。
这可以降低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增加其消费和投资的能力。
3. 增加社会保障:税前扣除中包括的社会保险费用可以用于社会保障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通过税前扣除,个人不仅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税收减免,还能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
二、税后扣除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税后扣除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所得之后,从实际收入中扣除一定费用后再计算个人所得税。
这些费用通常包括基本生活费用、赡养老人费用、租房费用等。
税后扣除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税负减轻:通过税后扣除,个人的实际所得可以减少,从而减少个人所需缴纳的所得税。
这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可以减轻其税负。
2. 社会福利保障:税后扣除中包括的赡养老人费用、租房费用等都涉及到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和福利保障。
通过税后扣除,个人可以在税务上得到相应的减免,并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
3. 激励个人消费和投资:税后扣除可以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和投资的能力。
个人在税后扣除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支配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三、税前扣除与税后扣除的区别税前扣除和税后扣除在个人所得税计算中起到的作用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扣除时机不同:税前扣除是在计算所得税前进行的,且扣除的金额直接影响个人纳税金额;而税后扣除是在个人实际所得中进行的,扣除的金额减少个人所得后再进行个人所得税计算。
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财税差异分析一、背景介绍职工福利费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用于改善职工生活和提高职工待遇的费用。
其中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加班工资、工龄工资、节日福利、生育保险费等。
在职工福利费发放中,中国税务部门允许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在职工福利费中扣除,计算税前收入,这就是所谓的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
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关心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到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与财税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税务合规。
二、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与财税差异分析2.1 扣除比例不同在中国税法规定中,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大多为12%,但在财务核算中却存在大量变量。
职工福利费本身就是多个收支科目的合计,每个收支科目都分别有自己的计算比例和计算规则,企业需要对职工福利费进行细分,然后在核算时才能够获得实际的扣除比例。
2.2 扣除范围不同税务机关与企业在计算职工福利费扣除时,对扣除范围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税务机关认为,只有法定福利和其他符合税收政策的福利才能够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而企业在财务核算时,会考虑到各种非法定福利和其他符合公司规定的福利,从而在扣除范围上与税政部门存在差异。
2.3 项目准备差异在企业积极争取税前扣除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丰富的资料,并征求税务机关的意见,这是一项很少被提及的差异。
企业在财务核算时,要确认所有福利计入的科目是否正确,同时需要准备完整的文件证明,以便税务机关能够确认职工福利费的真实性。
三、对企业的经济影响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与财税差异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在财务核算中,企业需要计算出实际的职工福利费水平,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扣除比例,将二者合并计算扣减后的实际税前工资。
但在扣减后的实际税前工资中,还要考虑到各种税收政策和法规的减免财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这一点需要企业对政策法规有深入的理解。
2024年所得税汇算滞机职工薪B1.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一、职工新州的范围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I,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供应的服务而赐予各种形式的州劳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全部人员,含全职、款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
在企业的支配和限制卜.,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为其供应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也纳入职工范昭,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
职工薪酬,包括企业为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供应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
供应应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研养人的福利等,也属于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包括:(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二)职工福利费。
(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焚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其中,养老保险费,包括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脸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依据企业年金支配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脸费。
以购买商业保隆形式供应应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也属于职工薪酬。
(四)住房公枳金。
(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化经费。
(六)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将企业拥有的资产无偿供应应职工运用、为职工无偿供应医疗保健服务等“(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赐予的补偿。
(八)其他与获得职工供应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没有运用职工薪酬的概念,但在《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对工资薪金进行r界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全部现金形式或者#现金形式的劳动册劳,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24;3号)其次条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辙”,是指企业依据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化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刍议当前企业职工薪酬的内涵及财税差异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系统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明确了企业使用各种人力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对于企业和企业的职工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企业职工薪酬的内涵、核算的必要性以及财税方面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应付职工薪酬内涵必要性财税差异随着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职工薪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及多部法规的健全和修订,使得企业职工薪酬涵盖的内容及财税差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对于全面反映成本信息,有效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工费用支出,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内涵1、企业职工薪酬的概念:企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在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之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和提供给职工的配偶、子女及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
这里的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监事会人员);与企业未订立劳动合同、未被企业任命但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的人员等。
2、企业职工薪酬的形式及范围:新会计准则从职工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多方位、多角度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内容。
企业职工薪酬不仅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有货币性的,还有非货币性的;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
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各种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等。
职工薪酬税前扣除的会税差异分析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全面涵盖了我国现行实务中的各种职工薪酬,系统的规范了职工薪酬的范围和会计处理;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也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扣除做了规定与调整。
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于职工薪酬方面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差异分析及如何进行纳税调整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工薪酬会计准则所得税法纳税调整一、职工薪酬的内涵《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简称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因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对价,应当全部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
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同时明确了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首次系统地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用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没有职工薪酬的概念,只对工资薪金进行了界定,并将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为投资者或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分别作出规定。
因此,在税务处理上,不能简单地把职工薪酬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扣除,应把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税法对应的相关费用支出,根据税法规定确定能否在税前扣除。
二、会计和税法关于职工薪酬的主要差异分析与调整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的差异分析与调整。
《准则》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
这一规定和税法上工资的口径基本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明确了税法对于工资薪金的界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关于职工身份的界定,会计上所说的“职工”包括三类:第一层次,是指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第二层次是指虽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第三层是指虽然没有订立合同,也不是企业员工,但是在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下,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也应当纳入《准则》所说的职工范畴。
税法对此的规定是: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下列情况除外:①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②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③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
税法上,人员工资薪金能否税前扣除,关键是看是否是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是否是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也就是说,企业工资薪金能否作税前扣除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工资;二是工资薪金是合理的;三必须是当期实际发生的金额。
在实务中对“任职或受雇”的认定主要是看是否签定劳动合同、是否缴纳养老保险。
对“合理”的判断主要看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另外,企业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当期实际发生的工资,仅计提尚未发放的应付工资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对于年末计提的工资薪金,在所得税清缴前发放的所得税汇算年度(上年度)的应付未付工资,可作为汇算年度已发放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工资。
如果在汇算清缴期结束后仍未发放上年度工资薪金,则应予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将清缴期结束后发放的上年度工资,作为发放年度的实发工资。
2. 职工福利费的差异分析及调整。
《准则》中将职工福利费视为没有计提标准的职工薪酬形式,对实际发生的符合福利费条件和范围的支出计入相关资产或成本费用中。
税法则规定应当按照比例列支,即“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准则》中规定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内设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机构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内容:除了上述准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包括各种集体福利设施的维修保养费用、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这些费用会计上一般作为管理费用或劳动保护费处理。
纳税调整:企业在计算税前允许扣除的福利费金额时,应将上述税法规定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而会计上未做福利费处理的项目进行分析,将其发生额合并计入职工福利费中,计算出当期实际发生的福利费总额,与工资总额(税法口径的工资总额)的14%进行比较,超支的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部分超支数额构成永久性差异,以后年度不得弥补。
3.五险一金方面的差异与调整“五险一金”,即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以及住房公积金。
企业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的原则进行确认。
在这方面税法的规定是:“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
”也就是说超出此范围和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
同时只有实际缴纳的金额方可扣除。
对于提而未缴的“五险一金”不得在税前扣除,本期实际缴纳数超过了提取数的部分,允许在实际缴纳的年度扣除,即前期调增的金额,允许在本年作纳税调减。
此外,条例第35条第2款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超过标准的部分本期及以后年度均不得扣除,本期提而未缴的不得扣除,提取数未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允许在实际缴纳的年度扣除。
4.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差异分析及调整。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了改善职工文化生活、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用于开展工会活动和职工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支出。
依据准则,工会经费实行计提、划拨办法,计提时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税法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必须提供《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且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即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得超过税法口径的工资薪金实际发放数的2%,超过部分不得扣除,提而未缴的不得扣除。
不允许扣除的金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准则职工教育经费实行计提、使用办法,计提时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计提基数的口径与工会经费一致,从2008年1月1日起,可按2.5%的比例计提。
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这实际上是允许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全额扣除,只是在扣除时间上作了相应递延。
由于税法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的规定,因此,每年调增的金额,与当年产生的会计新结余数有可能不同。
纳税调整方法如下:以每年实发工资总额的2.5%作为扣除限额,首先按照提取数与实际使用数对比,按照孰低原则与扣除限额比较,确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金额。
如果提取数大于允许扣除的金额,调增所得。
其中提取并使用的金额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允许在以后年度扣除。
如果提取数小于允许扣除的金额,若动用了可递延抵扣的新结余,则应调减所得,对于可递延至以后年度扣除的金额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应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非货币性福利的差异分析及调整非货币性福利是指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外购商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以及企业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自己拥有的资产或租赁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
比如提供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使用的住房等,免费为职工提供诸如医疗保健的服务或向职工提供企业支付了一定补贴的商品或服务等。
比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等。
税法上对非货币性福利,是否应当计入工资总额还存在争议,按照税法及条例规定来看,具体确认与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原则上可以计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不符合规定的可作为福利费项目处理。
6.辞退福利的差异分析及调整。
辞退福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
准则及指南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员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税法规定:职工没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属于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包括买断工龄支出)等,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
职工有选择继续在职的权利,属于或有事项,通过预计负债计入了费用。
税法上对费用的税前扣除,原则上应为据实扣除,因此按税法规定对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而计入费用的金额不允许税前扣除。
在所得税申报时对本期计提而未付的金额,不得在当期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该调增的金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作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实际支付时,作纳税调减。
7.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的差异分析及调整。
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是指除上述各种薪酬以外的其他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薪酬,比如企业提供给职工以权益形式结算的认股权、以现金形式结算但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现金股票增值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