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源于《道德经》,主要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优势。
下面就道家的管理思想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不强求的方式来管理。
在管理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主动融入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体现在组织管理中,就是要尊重每个成员的特点和个性,不要过分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和创造。
管理者既是引导者,也是倾听者,通过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不强迫他们遵循自己的意志,而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意。
其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
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在人与人之间,也要追求和谐相处。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要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减少竞争和冲突,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再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发挥个体的优势。
在管理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管理者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安排任务和资源,发挥其所长,实现最大化发展。
此外,管理者还应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整个团队的协同发展,促进组织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人。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要以道德为准绳,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引领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员工。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通过制度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使所有人都能公平竞争和发展。
只有以德治人,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管理环境。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管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组织管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管理思想的特点和应用,并分析其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渊源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以道(即“道”)为核心概念,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倡导自然而然的管理方式,提倡无为而治、柔性管理和放手态度。
二、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1.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它主张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以柔性的方式引导和支持,让事情自然发展,达到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2. 柔性管理:道家管理思想倡导柔性管理,强调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尊重个体差异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领导者应摒弃强权领导的方式,而采用温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在关心员工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自律和规范。
3. 放手托管: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放手托管,鼓励领导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领导者应相信员工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三、道家管理思想的应用1. 建立和谐的组织氛围:道家管理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在实践中,领导者可以倡导团队合作、互相理解和信任的价值观,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2. 培养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道家管理思想鼓励放手托管,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领导者可以通过培训和提供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培养组织的创新能力。
3. 倡导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道家管理思想注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领导者应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和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四、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启示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取经验:1. 追求精神层面的管理:道家管理思想强调追求精神层面的管理,注重员工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的引导。
道家的管理智慧标题:道家的管理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自然、平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匡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管理挑战。
一、顺势而为1.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要逆势而行。
管理者应该观察市场趋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强行改变环境。
1.2 管理者需要灵便应对变化,不要固执己见。
像水一样,顺势而下,适应环境的变化。
1.3 顺势而为可以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的概率。
管理者应该学会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自身目标。
二、无为而治2.1 道家认为,最好的管理是无为而治,不要过度干预。
管理者应该赋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2.2 管理者应该懂得放手,不要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赋予他们空间和时间去发挥创意。
2.3 无为而治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团队的凝结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应该相信员工的能力,让他们自主管理和解决问题。
三、以柔克刚3.1 道家强调以柔克刚,不要用强硬的手段去管理员工。
管理者应该学会沟通和商议,以柔性管理取代强硬管理。
3.2 管理者需要学会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决定。
以柔克刚可以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
3.3 以柔克刚可以提高团队的凝结力和执行力,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守静待变4.1 道家主张守静待变,不要急于求成。
管理者应该学会耐心等待,不要因为短期难点而抛却长远目标。
4.2 管理者需要保持镇静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短期利益冲昏了头脑。
守静待变可以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4.3 守静待变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修身养性5.1 道家认为,管理者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
管理者应该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5.2 管理者需要学会自律和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修身养性可以让管理者更好地影响和激励员工。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源于《道德经》,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领导力道家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
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指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不强求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柔克刚,以德服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模范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团队成员。
二、尊重自然的组织管理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管理者,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运行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组织管理中。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长,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平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与和谐的。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平等、公正和协作,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压迫下属的现象。
领导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以道德约束行为道家认为行为应该受道德的约束,管理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诚信、朴重和公正,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范,引导员工正确的行为。
五、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道家认为管理者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
领导者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引领团队。
六、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道家强调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的管理策略。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灵便应对变化,善于把握时机,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灵便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道家的管理智慧强调领导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平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道德约束行为,追求自我完善和修养,灵便应变和顺势而为。
道家的管理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道家的管理智慧,包括自然观念、领导智慧、人际关系、决策智慧和变革管理。
正文内容:1. 自然观念1.1 遵循自然规律: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管理者应该以自然为师,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运行方式。
1.2 追求平衡和谐:道家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思想,管理者应该注重平衡和谐,保持组织内外的稳定和和谐。
2. 领导智慧2.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管理者应该以柔性领导方式,避免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2.2 以身作则:道家强调领导者的榜样作用,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激励员工积极向上。
2.3 以德治人:道家注重道德修养,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通过道德感召和道德约束来管理员工。
3. 人际关系3.1 尊重他人:道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平等对待每个员工。
3.2 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而不同的思想,管理者应该善于处理员工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3 善于沟通:道家强调沟通的重要性,管理者应该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
4. 决策智慧4.1 知行合一:道家注重实践和行动,管理者应该注重将决策付诸实践,及时调整和改进。
4.2 慎思慎行:道家强调慎思慎行的原则,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该慎重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行动。
4.3 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该善于变通和调整,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5. 变革管理5.1 顺势而为:道家主张顺势而为,管理者在面对变革时应该抓住机遇,主动顺应变革的潮流。
5.2 以静制动:道家强调以静制动的原则,管理者应该在变革中保持冷静和沉着,避免过度激进和冲动。
5.3 以道为本:道家强调以道为本,管理者在变革中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引领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管理智慧。
道家管理智慧注重以自然为师,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无为而治,以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道家的管理智慧的几个方面:1.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强求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发发展。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手,赋予下属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发挥才干和创造力。
2. 以德治人:道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为先,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模范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员工。
领导者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员工团队。
3. 顺势而为: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即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灵便调整管理策略。
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4. 尊重自然: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点,赋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5. 追求无欲:道家认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领导者应该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摒弃功利心态,注重员工的内心需求和发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6. 以柔克刚:道家认为,柔弱胜于刚强。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以柔性管理为主,注重沟通和协调,以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修炼,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总之,道家的管理智慧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德治人等原则。
领导者可以借鉴道家的思想,以更加智慧和高效的方式管理团队,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平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不仅适合于个人修身养性,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和团队的管理。
本文将从道家的核心思想和管理原则,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详细阐述道家的管理智慧。
一、核心思想和管理原则1. 道法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和人为干预。
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点,无非分干预和操控,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2.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导致事物的反效果。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手,让员工自主决策和执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柔弱胜刚强:道家认为柔弱和柔顺的力量可以战胜刚强和强硬。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员工的意见,以柔性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4. 追求平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的理念。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不同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利益,以及平衡组织的长远发展和短期利益。
二、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家的管理智慧,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某公司的领导者李先生在管理团队时,遵循了道家的管理原则。
他注重顺应自然,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点,赋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他鼓励员工自主决策和执行,无非分干预和操控。
他善于倾听和理解员工的意见,采取柔性的方式处理问题,与员工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他注重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倡员工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
通过这些做法,李先生成功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团队的凝结力和工作效率。
三、总结道家的管理智慧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和追求平衡等原则。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原则,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点,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放手让员工自主决策和执行;善于倾听和理解员工的意见,采取柔性的方式处理问题;注重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平衡组织的利益等。
通过运用道家的管理智慧,我们可以提高团队的凝结力和工作效率,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可以匡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和他人。
下面将从道家的核心理念、领导力、决策、沟通和团队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道家的管理智慧。
一、核心理念1.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在管理中,我们可以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要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相信他们的能力,赋予他们自主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挥才干。
2. 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而不是使用强硬的手段来管理。
在团队中,我们可以通过温和的语气和方法来引导员工,而不是采取强制的方式。
这样能够更好地获得员工的支持和合作。
3. 追求平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的理念,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成的。
在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各种因素,不偏废一方,使组织能够持续发展。
二、领导力1. 以身作则:道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模范。
领导者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参预团队活动,展示出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2. 悉心倾听:道家强调倾听他人的声音,领导者应该悉心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倾听,领导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决难点,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3. 善于启示:道家认为,领导者应该善于启示员工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领导者可以通过赞扬、鼓励和赋予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匡助他们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
三、决策1. 不拘泥于形式:道家认为,决策应该灵便变通,不拘泥于形式。
在管理中,我们可以灵便运用各种决策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以达到最佳效果。
2. 观察细微之处:道家强调观察细微之处,领悟事物的本质。
在决策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观察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顺势而为:道家主张顺势而为,不要逆水行舟。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的管理智慧也体现了这种思想,注重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原则,以及注重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方法。
以下是道家的管理智慧的详细内容:一、柔克刚的管理原则道家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来处理管理问题。
柔克刚的核心思想是避免使用强制力量,而是通过柔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管理中,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注重倾听和理解员工的意见和需求,以及尊重他们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风格。
领导者应该灵活应对变化,避免过度控制和强迫,而是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达成共识。
这种柔克刚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二、以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道家强调以无为而治的原则,即不做过多干预和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在管理中,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来发展和实践自己的想法。
领导者应该放手让员工去做,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智慧。
同时,领导者应该保持审慎和谨慎的态度,避免过度干预和指导,以免限制员工的发展和创新。
三、自我管理的重要性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管理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智慧。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自我反省和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
领导者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左右,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
同时,领导者应该注重自我调节和调整,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才能更好地管理团队和组织。
四、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道家强调和谐相处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员工的个人尊严和权益,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领导者应该注重沟通和理解,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和纠纷。
同时,领导者应该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作,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五、追求自然和谐的目标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
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
道家的大本营——楚国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
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
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
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
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
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
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
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
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
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
《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是“下民”。
《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社会变动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领导者必须“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做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
(和法家的联系)《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同原始自然状态相去日远,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
因此,它主张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
三、《老子》的“弱用论”思想《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柔……莫不如此。
《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论”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
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
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二,“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来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
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
《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如此。
《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
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第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
伺机制敌的原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
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
《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以便远远甩开敌军(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
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作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老子》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既然是“三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挚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
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
第三节:〈老子〉管理哲学的二重性。
评价:“无为”地和“弱用”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为”论包含着人们的管理活动要符合道之自然(实际上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可任凭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以身率下,不可一味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时要谨慎、冷静和坚定,不轻举妄动、频繁更张和朝令夕改,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是管理活动一般必须遵循的。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
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
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二节:〈老子〉与组织管理汉初盛世:《淮南子》“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涤荡之。
故因则大,化则细矣。
禹凿龙门,辟伊阀,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苗,粪土树谷,使五谷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无敌于天下矣。
“因水之流”,“因地之势”,“因民之欲”,指的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但同时还要有人的主观努力。
《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
”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唐玄宗竭力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
他写道:“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
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明太祖朱元革也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大讲“无为而治”,他说“君子之持身行事,国王治国以陈纲纪,岂无知而无为?在动以时而举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国王可以利万物,即爱民治国者也。
”其意是治国之君不是自己无知,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制订纲纪,举善去恶,以利济万物,治国安民。
上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呢?1、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