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案例.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58.02 KB
- 文档页数:4
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案例一 4S店违规收“代办服务费”案情:2015年8月6日,根据投诉,泉州开发区工商局和泉州市工商局联合依法对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以消费者办理按揭贷款购车时,4S店须垫付一定数额资金向银行提取合格证办手续为由,通过格式合同形式收取“代办服务费”,即所谓的“金融调查手续费”。
据统计,该4S店以1600元、1800元不等的金额向52名办理按揭贷款购车的消费者收取“代办服务费”,共计85200元。
处罚:工商部门依法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70400元。
案例二无照生产假冒卫生巾案情:2015年5月6日,根据举报,南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前往水头镇一民房进行检查,发现现场有封口机2台,4名工人正在生产加工标有“佳期goodcare”注册商标的卫生巾,共582箱。
经营者现场无法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商标注册证或授权书等相关手续。
处罚:该局对经营者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处罚如下:1.责令当事人停止侵权行为;2.没收扣押的标有“佳期goodcare”注册商标卫生巾582箱和封口机2台;3.对经营者处以罚款3万元。
另外,对经营者的无照经营行为予以取缔。
案例三网上发布虚假广告信息案情:2015年2月3日,安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网络市场巡查监管中发现,福建某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天猫商城的网页上发布虚假广告宣传信息。
经过查证,商家发布在天猫上的“全网独一无二”、“最优质的铁原料”、“铁质世界公认”、“俄罗斯进口牛皮纸”、“月成交记录355件”、“库存49986件”等内容不属实。
至案发日止,营业额为4.1万元,没有建立账簿,因经营时间短,没有获利。
处罚:该局依法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万元。
案例四篡改过期化妆品生产日期案情:2015年8月11日,根据举报,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辖区某百货商行进行检查,现场发现经营者篡改化妆品的标示日期。
经查,该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收集过期或临近过期的化妆品,利用天拿水、印章、刻板等物品篡改化妆品的标示日期,然后再销售。
消费者权益十大案例案例一:“缩水”的新衣服。
小李在一家时尚服装店买了一件标明是纯棉的新T恤。
回家一洗,发现衣服严重缩水,原本合身的T恤变成了童装大小。
小李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纯棉的衣服不应该这样大幅度缩水。
他拿着小票和缩水的衣服去找商家,商家却说是小李洗涤方式不当。
但小李按照衣服标签上的说明正常洗涤的呀。
小李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经过调查,发现这家店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用含棉量很低的布料冒充纯棉,最后商家给小李退款并且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告诉咱,买衣服的时候可不能光看款式,材质也要小心检查。
案例二:过期的零食。
小张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买了一包薯片,准备晚上看剧的时候吃。
结果吃了几片感觉味道怪怪的,仔细一看,薯片的保质期早就过了。
他那个气啊,这小超市也太不负责任了。
小张立马回到超市,超市老板一开始还想耍赖,说不可能过期,肯定是小张看错了。
小张把薯片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指给老板看,老板这才不吭声了。
在小张的要求下,老板不仅给他退了钱,还按照食品安全法赔了他十倍的价钱。
所以大家买吃的东西时,一定要看看保质期啊,要是不小心吃到过期食品,可别轻易放过那些不良商家。
案例三:真假“名牌”包。
刘女士一直想要一个某大牌的包包,可是专柜价格太贵。
有一天,她在一个街边小店看到了一款和那个大牌包包几乎一模一样的包,价格却只要专柜的十分之一。
刘女士心动了,就买了下来。
结果没背几天,包包的拉链就坏了,而且包的颜色也开始掉色。
刘女士觉得不对劲,就拿到专柜去鉴定,专柜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是个假货。
刘女士气冲冲地去找街边小店的老板理论,老板却不肯承认。
刘女士向工商局举报了这个小店,工商局一查,发现这个小店有很多假冒名牌的商品。
刘女士的钱被退了回来,小店也被查封了。
这就提醒大家,别贪便宜买那些明显低于正常价格的所谓“名牌”商品。
案例四:健身卡的陷阱。
小王为了锻炼身体,在一家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当时销售人员承诺说有专业的教练指导,而且健身房里的器材随时都可以使用。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概述侵犯消费者权益是指生产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的行为。
这些侵犯行为可能表现为虚假宣传、商品质量不合格、价格欺诈、不当延误、服务态度恶劣等不良行为,给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带来了重大损害。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深入探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虚假宣传案例一:某化妆品公司虚假美容效果宣传该化妆品公司在广告中宣称使用其产品可以使皮肤恢复年轻、减少皱纹,并附带使用者的照片作为证据。
然而,实际使用后,大部分消费者发现照片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差异,皮肤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原因分析•利润驱动: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故意夸大产品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
•缺乏监管:相关监管部门对美容品广告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造成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改善措施•加强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化妆品广告的审核力度,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增强其对虚假宣传的警惕性。
商品质量不合格案例二:某食品公司销售过期食品某食品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销售了过期的食品。
这些食品在外包装上标明了未来数月内过期,但实际上已超过保质期。
消费者食用这些食品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的情况。
原因分析•利益驱动:为了降低成本,该公司故意销售过期食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监管缺失: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监管不力,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违法行为。
改善措施•加强监管:建立更严格的食品质量监管制度,加大对食品公司的抽检频率,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企业自律:食品企业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价格欺诈案例三:某电商平台虚构原价,低价促销骗取消费者某电商平台在促销活动中宣称某款商品原价为1000元,现在只售100元。
然而,实际调查发现该商品原始价格并没有那么高,而是为了营造折扣效果而虚构。
消费者在受到这样的虚假宣传后,急于购买,结果购买到并不如想象中优惠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