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540.00 KB
- 文档页数:8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说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说课稿2、〔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方面、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主要描写我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建筑方面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梁思成对建筑的“爱〞与“憾〞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会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将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依据上述教材的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商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商量,使学生能够复述梁思成的故事,学习他崇高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选材的特点。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感受梁思成崇高个人魅力的同时,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方面、说教法学法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根底性学科。
语文教学包含了对汉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为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循序渐进和启发性教学的原则,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采纳讲授法来系统的传授知识,采纳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中的言语艺术,采纳分组商量法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把握课文内涵,采纳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本文字词。
2、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生默读课文3分钟)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
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多媒体展示)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解析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①为什么说“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段析】开门见山,语出惊人,评价了梁思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全文的总括。
【品味】评价了梁思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段析】分析自己提出的观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
【品味】“无法再现”“永远不再可能”,是对第一句话的回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和古迹被破坏的痛惜之情。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品味】“漫卷风沙”的自然天气,很容易使作者产生联想,想起当年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更容易使作者体悟到当年梁思成夫妇“勘测”的凶险程度,从而体现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无比热爱。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段析】写自己登上山西应县木塔,突出搭上的环境恶劣,为下文梁思成勘察木塔之难、之险作铺垫。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读课文:《梁思成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课文两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具体有:巍峨勘察轩昂(会读会写)2.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3.能够自己讲述本文中所涉及的梁思成的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及深入品读关键句的方法品评人物的人格魅力。
评价任务:1能声情并茂的复述任一本文中梁思成的故事。
2能够学会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深入探究文本品评人物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以我所了解的梁思成引入文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互通有无)教师引导:名、时、地、著、称,如此介绍人物的方法简单有序,长期训练会形成对人物介绍的一种基本能力。
活动一:巧概括讲故事——初识梁思成活动要求:(1)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删减,以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形式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2)任选一故事声情并茂地讲给同学听,比比谁讲的精彩。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梁思成夫妇勘察山西应县古塔二战间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师归纳:作者通过讲述梁思成的主要事迹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一个热爱古建筑的梁思成。
活动二: 品文字写感想——再识梁思成活动要求:深入故事,品读细节或语言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你被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想。
请你以“在……故事(事迹,语言,细节)中,我被先生……的精神感动来表述你的解读。
学生找的最集中的段落应在第五段和第10段。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细节描写(两腿悬空)敬业不畏艰险二战保护日本古城理性战胜仇恨宽阔的胸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古建筑保护北京古建筑的无奈良知师总结:通过同学们深入的分析,我们对梁思成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1《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案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成长既包含知识的积累,也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本教案教学重点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认识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对梁思成的故事学习,培养学生对现代建筑的审美意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3、通过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这部纪录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视听能力。
4、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通过阅读《梁思成的故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在于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推陈出新的建筑思想的讲解,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这些事件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演讲等。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梁思成所设计并修建的建筑物,引出关于梁思成的探究问题。
2、自主阅读环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梁思成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每位学生抽取一个事件进行重点阅读。
3、观看视频环节:学生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对于视频中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进行学习和探究。
4、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梁思成设计的建筑物及其思想,以及梁思成生平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5、自主撰写环节:学生自主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总结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切入到自我观念的建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总结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展开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巩固学生对于梁思成的理解和思考。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计划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2. 梁思成的故事1文本解读本文是文学散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是说服美军,日本古都奈良因而免遭轰炸和破坏。
作者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叙述和描写,而且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
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包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这篇文章作者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赞赏了梁思成的精神思想,使读者真正领悟“建筑的灵魂”。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有明显的异同。
通过比较,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本文的行文脉络:全文紧扣第一句话“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两件事情,从而表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重点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教学设想1.主要学习点。
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⑵比较学习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异同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课文内容较长,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疏通表层文意。
3相关课程标准“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读出个人独特感受,获得有益启示,对作品(作者)情感作出评价,能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欣赏语言”4教学目标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3.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5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难点:发现本文写法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6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梁思成的故事》二次备课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梁思成生平。
2、识记文章涉及的生字词。
3、掌握文章所写的典型事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目标一: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梁思成生平。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梁思成的故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
2、梁思成简介。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计划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诵,反复朗诵。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诵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进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独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咱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咱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末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派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偏重描述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述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普遍。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昔时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成婚。
1928年归国开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