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缺氧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0.53 MB
- 文档页数:24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1.实验目的1.1了解和复制小鼠不同类型缺氧模型;1.2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4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塑料盆等。
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3实验方法与步骤2.3.1乏氧性缺氧记录小鼠正常呼吸次数、深度和黏膜颜色等指标,将小鼠放入加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3.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准备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再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并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观察各项指标。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取体重相近的1号和2号小鼠,观察正常指标。
分别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3ml。
1号小鼠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2号小鼠立即注入1%亚甲蓝溶液0.3ml。
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3.结果通过录像的方法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呼吸幅度等,也便于后续数据统计时计算小鼠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等。
各组小鼠在缺氧死亡前基本都出现了狂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深加快,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快,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则无明显变化。
各组小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均不正常且各不相同。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则最长。
4 讨论4.1乏氧性缺氧小鼠呼吸先明显加深加快是由于血氧分压降低刺激了化学感受器,代偿性地调整呼吸频率与呼吸幅度;而后逐渐衰竭,则是由于广口瓶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小鼠失代偿缺氧而死亡。
由于外周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小鼠皮肤黏膜呈现脱氧血红蛋白的暗红色甚至紫绀色。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急性缺氧环境,观察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进一步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急性缺氧舱、呼吸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
2. 实验材料:实验对象为健康人士。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注意事项:- 实验前通知实验对象遵守实验规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对象需空腹状态进行实验;- 检查实验对象是否有心、肺等疾病史,确保身体健康。
2. 实验设置:- 将实验对象安置在急性缺氧舱中,并保证实验对象能够安全呼吸;- 监控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
3. 实验过程:- 15分钟为一个实验周期,首先记录实验对象进入急性缺氧舱后的基本生理数据;- 开始实验后,逐渐减少急性缺氧舱中的氧气含量,每3分钟减少5%;- 在每个实验周期结束后,恢复氧气供给至正常水平,让实验对象恢复正常呼吸;- 持续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
4. 实验结束:- 实验结束后,为实验对象提供足够的氧气,确保呼吸正常;- 告知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分析了实验对象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
1. 呼吸频率:-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取;- 缺氧程度加剧后,呼吸频率进一步升高,呼吸变得急促。
2. 心率:- 实验对象的心率在开始缺氧时呈现出短暂的加速状态;- 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心率开始不规律,并逐渐减慢。
3. 血压:-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血压迅速上升,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缺氧加剧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4. 血氧饱和度:- 缺氧期间,实验对象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 缺氧加剧后,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直至达到极度缺氧状态。
综上所述,急性缺氧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加快、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并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
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报告篇一:病理生理--实验报告之缺氧篇二:缺氧实验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是指机体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氧供应不足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导致氧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
缺氧会对机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暴露实验动物(小鼠)于低氧环境,模拟缺氧的情况,观察并记录其生理和行为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数据。
实验方法如下:
1. 实验动物选择:选取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动物处于相对相似的生理状态。
2. 应激制造:将小鼠置于容器中,容器内放置干燥的氮气,通过控制氮气流量和时间,使小鼠暴露在低氧环境中,模拟缺氧的情况。
3. 观察记录:在实验开始前,记录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体重、呼吸频率和心率等。
在缺氧前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和记录小鼠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如呼吸急促、行动困难、运动能力下降等。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记录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缺氧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进行显著性检验。
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心率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同时,小鼠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活动减少、运动能力下降等。
与正常状态相比,缺氧使小鼠的生理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缺氧对不同系统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
总结起来,缺氧会对机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模拟缺氧的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过程。
这项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实验基础。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三种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即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通过测量小鼠的存活时间、呼吸频率、血液颜色等指标,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的影响,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6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氯丙嗪、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5g钠石灰,瓶口用塞子密封。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塞子密封。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5ml。
(2)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存活时间。
4. 观察小鼠血液颜色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血液颜色变化,记录出现发绀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存活时间为90分钟,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在广口瓶中存活时间为60分钟,呼吸频率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在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后存活时间为120分钟,呼吸频率减慢,最终因缺氧死亡。
4. 血液颜色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小鼠出现发绀现象,表现为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复制了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和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三种缺氧模型,并观察到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模型小鼠制备1.实验目的①了解缺氧的分类,了解和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本次实验的缺氧模型包括低张性缺氧模型及血液性缺氧模型);②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观察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规律。
③熟练掌握小鼠的抓取、灌胃、腹腔注射、注射器使用及颈椎脱臼处死技术;2.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10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灌胃器,塑料盆,量杯等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生理盐水(3)实验方法与步骤A.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的制备1)实验步骤①观察记录小白鼠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粘膜颜色等指标;②抓取小白鼠并放入装有钠石灰广口瓶中,观察,记录;③塞紧瓶塞,计时,拍摄,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记录其存活时间。
2)注意事项①主要通过爪部、尾部观察皮肤颜色,通过口唇部观察粘膜颜色。
②诱导小鼠进入广口瓶时,将广口瓶平放,向后拉拽小鼠尾部,使小鼠本能前进进去广口瓶,当小鼠全头进入时将广口瓶直立;B.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制备——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1)实验步骤①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②将1只小白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③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④计时,拍摄并记录各项指标直至死亡。
2)注意事项①加液先加入甲酸,后加入浓硫酸,防止酸入水飞溅,造成危险;②大试管橡皮塞应迅速盖紧,并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③若试管内无明显气泡冒出,可以使用酒精灯加快反应速度;同时应注意CO气体不宜产生过快,小鼠缺氧死亡过速不便观察个体状态和皮肤、黏膜颜色。
24C.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制备——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1)实验步骤①选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②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 ml/只;③立即取其中1只,腹腔内注入l%亚甲蓝溶液0.3 ml;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0.3 ml为对照;④计时,拍摄并记录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