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第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45.01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

第一节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管理模式

一、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1、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但全球化又存在一些统一的贸易安排。

2、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

市场经济存在不可自救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3、保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

宏观上把握进出口总体市场流向和控制进出口贸易总量;

微观上引导企业良好有序的参与国际竞争

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现管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评价(正负面)

正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它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

(2)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同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效的斗争,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负面: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2)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

(3)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主要是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础,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间接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能对其进行直接干预。而我国以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为主的模式,则直接地限制了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多选):1956年后,改革开放前,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是A.经济杠杆

B.行政命令

C.法律法规

D.计划管理

E.市场调节

答案:BD。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识记)自1978年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

此处掌握三个目标: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

3、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

第二节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法制手段

(含义)对外贸易法制管理手段:在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

一、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由国内法渊源和国际法渊源两部分组成。(识记)(一)国内法渊源

对外贸易的国内法渊源是指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对外贸易关系的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基本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规定、实施细则、办法等。

4.地方性规章,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区域性法规。

(二)国际法渊源

对外贸易的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1.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指各国之间缔结的、规定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来说,条约分为两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条约和多国之间缔结的多边条约。如果条约的缔结国多,而且又规定一般性的国际行为规范,便称为国际公约。

2.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国家之间相互贸易交往中,当事人经常引用、用以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中国承认的国际贸易惯例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华沙-牛津规则》、《联合运输单证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托收统一规则》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1994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基本法。2004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自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对外贸易法》的地位、基本框架和意义

地位:《对外贸易法》主要规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和基本贸易行为,在中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框架:《对外贸易法》(2004年)由11章70条组成。

意义:1-3

(二)《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我国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首要原则,为中国长期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公平、公正的对外贸易活动,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奠定了基础。

2.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国家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是指国家在法律上为外贸企业提供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维护企业独立自主的经营地位,保障公平的进出口秩序,使外贸企业享受法律上的平等待遇,并要求外贸企业依法经营。

3.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对外贸易法》所确定的进出口自由,是指国家在保证进出口贸易不对国家安全和各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损害前提下的自由;而当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不良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