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10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五步法专题十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五步法【训练目的】学习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写作指导】给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
总之,是全方位的考查。
因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作文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一、审题立意五步法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
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具体说来,给材料作文(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一)读材料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导语】新材料作⽂是⾼考语⽂频繁出题的作⽂形势,⼤家平时也应该练习了不少,今天为⼤家分享⼀个新材料作⽂的写作⽅法——“五步成⽂法”即,“引”“析”“提”“联”“结”。
⼀起看看吧。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所给材料原⽂照搬,⽽是对准⾃⼰⽴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①、要有针对性。
即所引的材料⼀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
即对所引⽤的材料,根据中⼼(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对它进⾏⾼度地概述,⽽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精要。
“析”的⽬的是为中⼼(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为⼀”。
中⼼(论点)是全⽂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
因此,中⼼(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主体部分)“引”“析“后,作⽂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社会⽣活,议论社会⽣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要概括⼒强;既要重点突出,⼜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度:(1)原因:从为什么的⾓度思考(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度思考(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度(4)⽅法:从如何去做的⾓度思考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命题作文五步法说到写命题作文,那可真是让不少同学头疼啊!不过,经过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倒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命题作文五步法”。
第一步,审题。
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得先搞清楚目的地在哪儿。
比如说,有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叫。
这题目看起来简单,可仔细一琢磨,重点得突出“我”眼中的妈妈,而不是随便谁的妈妈。
所以啊,审题的时候就得瞪大双眼,把题目里的每个字都看清楚,弄明白出题人到底想要咱们写啥。
第二步,立意。
这一步就像是给文章定个调调,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严肃的。
还拿来说,我可以立意写妈妈的勤劳和善良,也可以写她对我的关爱,或者是她的坚强和勇敢。
有一次,我决定写妈妈的勇敢。
那是因为有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停电了,四周一片漆黑,我吓得紧紧抱住妈妈。
可妈妈却一点都不害怕,她摸着黑找到了手电筒,还安慰我说:“别怕,宝贝,有妈妈在呢!”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特别勇敢,于是我就决定把这个作为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选材。
这可是文章的“血肉”啊!选好了材料,文章才能丰满起来。
就像盖房子,得有好的砖头和木材。
还是写妈妈勇敢这个主题,我马上就想到了妈妈带我去游乐园坐过山车的事儿。
那个过山车可吓人了,我站在下面腿都发软。
可妈妈为了鼓励我,毫不犹豫地就坐了上去,还一路笑着给我打气。
等下来的时候,她的脸都白了,但还是说:“宝贝,你看,没什么可怕的!”还有一次,我生病住院,需要打针。
我特别害怕,怎么都不肯。
妈妈就先让护士给她打了一针,说:“你看,妈妈都不怕,宝宝也能行!”这些事儿都让我觉得妈妈超级勇敢。
第四步,构思。
这就像是给文章搭个架子,先写啥后写啥,心里得有个数。
比如写,我打算开头先描述一下妈妈的外貌,让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妈妈的勇敢,中间再穿插一些我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最后结尾呢,表达我对妈妈的敬佩和爱。
有一次写一篇游记,我就先想好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早上出发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中午到了景点看到了什么,晚上回来又有啥感受。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作者:张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11期命题作文,包括“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标题作文”,即只给作文题目和要求,不给材料;“材料作文”,即既给材料,又给作文要求,有时还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
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
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
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
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
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每次来语文考试,看见材料作文,我就头疼起来。
一大堆文字,错落着,像是布满树枝的蚂蚁,看得我眼花缭乱。
老师说,认真审题立意很有用处,要像侦探一样,抓住关键信息。
我试着学,但有时找不到方向。
就像迷宫里的小老鼠,东奔西跑,却找不到出口。
一次又一次,我写完作文,老师总会用红笔圈出我的错,批语写着“理解题意不清,立意偏颇”。
我颓丧极了,感觉自己像一只动作缓慢的企鹅,在冰面上一路踉跄。
有一天,老师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叫做“五步法”。
五步法感觉像一张地图,领路着我走出迷宫。
第一步,读清楚材料,抓住关键词;第二步,分析材料,确定中心思想;第三步,联系生活,寻找灵感;第四步,思考立意,提炼观点;第五步,构思文章,安排好结构。
我按照方法一步一步做,感觉像握着了救命稻草。
我才知道,作文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我开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寻找灵感,最后写下自己的观点。
当我再次面对材料作文时,我充满了信心。
五步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写作大门。
我盼着下一次的挑战,相信自己的实力能写出越来越精彩的作文!。
专题十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五步法【训练目的】学习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写作指导】给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
总之,是全方位的考查。
因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作文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一、审题立意五步法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
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具体说来,给材料作文(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一)读材料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第三类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例⑸: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鹏/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鹏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鹅/鹦鹅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这种文体的中心对于学生来讲不易把握;再加上角色众多,很容易因为对中心把握不准,从而立意上的偏颇。
首先应认识到此寓言是以鸟喻人,明在写鸟,实在写人。
其次要找出评说的双方,并弄清主次。
如果列出文中的评说顺序,就会发现:由麻雀评说燕子开始,至麻雀被老鹰评说结束,形成一个评说的怪圈。
众鸟既是评说者,又是被评说者。
但通观全文,表现的主体是评说者。
第三要弄清评说的内容。
粗看,鸟们指责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仔细推敲,并不能算缺点,只能叫做生活习性或生理特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点。
众鸟之所以用这些并非缺点的“缺点”,作为口实来批评指责对方,颇有“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一种味道,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不是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上面三点表明,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不能因嫉妒别人的长处而互相攻击,应正确看待别人。
把握了这一点,方可避免立意上的若干偏颇。
(二)找角度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
为什么要多找角度?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
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
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
如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
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
如例⑵、例⑶。
(三)联实际作文往往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
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
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
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
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
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
从应考的实际来讲,应该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
这也正是命题者所希望的。
“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
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非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
如:例⑴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手段制售伪劣商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
“稳妥”,是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主流的观点等。
此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
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宜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
否则,可能会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观点过激。
这样,整篇作为表达再好,也“不可问矣”。
况且有的材料也不宜反向立意。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
在引论部分一定要开门见山,旗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得到什么启示,悟出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
不能罗里罗嗦、含含糊糊。
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
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
句子要通顺,语气要畅通,语句要简洁。
综上所述,确立论点是对读材料、联实际、找角度的总结、综合,也可以说是前三个步骤的思维结晶。
只有找准材料的角度以及该角度与社会实际的最佳对应点,才能确立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的中心论点。
(五)拟题目非命题作文有“自拟题目”的要求,可以这样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
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
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
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题目的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
如:《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评鸟与评人》(关系型);《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
一篇文章拟什么样的题目好,没有统一的标准。
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
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
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如果所给材料没有题目,那就拟成《读作文材料有感》《作文材料想到的》。
以上所谈,就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这五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综合思维过程。
二、实例讲解[材料]“千里牛”长年累月象老黄牛一样工作,身于芸芸人群中,不吭响,更不愿向天“引颈长鸣”,一些“伯乐”见了,也只是拍拍其颈说:“精神可嘉。
”转身到马群中去了,“千里牛”呢,仍然像其它“牛”一样,拉着沉重的车一步步向前走去。
[要求]根据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分析]象这类“寓言”式的材料,我们应避免就事论事,而要透过材料表面,抓住蕴含其中的深刻寓意,以此联系实际,确立观点。
这个材料,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一是从“千里牛”的角度分析。
很明显,“千里牛”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一种人才(说它代表一种人才,因为它是“千里牛”,而非一般的老黄牛);与之相对的“千里马”则代表另一类型的人才。
这两种人才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会埋头默默地苦干,而不会炫耀自己,表现自己,更不愿“引颈长鸣”,其特点是“实而不华”;后者也有过硬的本领,也能“一日千里”,但更会“引颈长鸣”,傲视同侪,基特点是“既实又华”。
那么比较这两种人才,联系当今社会实际,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观点:“千里牛”不应沉默,要善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否则,即使是“千里牛”也只能长年累月像老黄牛一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