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620.55 KB
- 文档页数:5
第11讲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学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的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D为美洲板块、E为、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个大陆板块互相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②图中b、c是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岸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岩层向上,B为向斜,岩层向下。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两翼岩层,B中心岩层,两翼岩层。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B常形成;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B则成为。
(地形倒置)【指点迷津】地形倒置注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断层。
其中,A部分叫,常形成,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B 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特别提醒】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火山喷发的类型:式喷发和式喷发。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
专题二地球表面形态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1.C 2.D解析甲是冰川侵蚀地貌,乙是风力沉积地貌,丙是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丁是火山地貌,属内力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A.澳大利亚大陆B.阿拉伯半岛C.斯里兰卡岛D.中南半岛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海岭和海沟B.岛弧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都在印度洋板块上,中南半岛在欧亚板块上。
第4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的交界带形成岛弧、海沟;海岭是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裂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不是碰撞挤压地带。
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片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6.该地貌景观发育的基础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答案 5.A 6.C解析桂林山水景观是石灰岩经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2016·9月浙江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7~8题。
7.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A.MB.OC.PD.Q8.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答案7.B 8.D解析第7题,结合两图可知,O处是向斜构造且地貌类型为山地。
第8题,花岗岩是火山喷发冷凝形成的火成岩,该地没有火山地貌,A项错;由图可知该地地壳水平运动强烈,B 项错;该地发生强烈褶皱,大部分地层以水平运动为主,C项错;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D项对。
版高考地理测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提升训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作者:————————————————————————————————日期: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2.“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答案1.A 2.C解析第1题,考查地球结构划分依据。
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依据主要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的变化划分为两大界面: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从而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2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划分依据,莫霍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和地幔。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答案3.A 4.B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项正确。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项错误。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C项错误。
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项错误。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灰岩是在外力作用下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
B项正确。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完成第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地质构造的类型(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表形态的成因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A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褶皱断层造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貌 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C 级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专题突破练四地球表面形态(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北京西城一模)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该地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最新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 )A.①地易发现油气资源B.②地受侵蚀作用明显C.③地隆起由向斜形成D.褶皱与断层同时发生(2021湖北十堰4月模拟)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坡地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地貌,主要发生在山地南坡。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崩岗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崩岗的主要外力作用过程是( )A.风化作用—流水侵蚀—重力作用B.流水侵蚀—风力作用—流水沉积C.冰川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D.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化作用4.我国崩岗主要发生在山地南坡,主要原因是南坡( )①太阳辐射量大②风速大③降水量大④坡度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021福建漳州适应性测试)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削高填洼使地表逐渐变为平地的作用。
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
下图为天山某山脉四级夷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最古老的夷平面是( )A.ⅠB.ⅡC.ⅢD.Ⅳ6.推测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抬升B.持续下降C.间歇性抬升D.间歇性下降(2021全国卷Ⅱ)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7~8题。
7.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8.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2021广东选考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版高考地理考试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提升训练4-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2.“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2.C1题,考查地球结构划分依据。
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依据主要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的变化划分为两大界面: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从而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2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划分依据,莫霍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和地幔。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4.B3题,从图中可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项正确。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项错误。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C项错误。
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项错误。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灰岩是在外力作用下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
B项正确。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完成第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课时提升作业六地球表面形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1·郑州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依据发生的挨次,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选B,2选A。
第1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头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第2题,图中所示现象假如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假如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
(2022·晋中模拟)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断( )A.此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B.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背斜C.沿L线是西北—东南走向D.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4.下列山脉与图示山脉成因相同的是( )A.落基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大分水岭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解析】3选D,4选B。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段,主要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L线穿过的地质构造是断层;沿L线是东北—西南走向。
第4题,图示山脉成因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抬升形成的,与其成因相同的是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岩层依据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⑥②⑦①B.⑦⑥③①C.⑤⑥③⑦D.④③②①6.图示断层两侧岩体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7.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解析】5选A,6选B,7选D。
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专题整合强化练(2017·浙江冲刺卷)下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 )A.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B.流水沉积形成C.火山喷发而成D.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答案 D解析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大板块碰撞形成,故D项正确。
(2017·温州模拟)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大理石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当地物理风化作用强。
读“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图”,完成2~3题。
2.昆仑山物理风化作用强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力大B.风力小C.温差大D.土层厚3.和田玉的形成过程是( )A.乙→丁B.丙→甲C.丁→丙D.丁→丁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山体高大,昼夜温差大,所以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第3题,从图中信息看,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和田玉属于变质岩,是大理岩(变质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变质岩。
(2017·浙江杭州6月统测)下图为长江三峡中巫峡的景观素描。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层沉积——挤压褶皱——地壳抬升——流水下切B.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断裂下陷——洼地积水C.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断裂抬升——流水下切D.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冰川侵蚀——冰雪融化5.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可能与巫峡相似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挪威峡湾C.渭河谷地D.虎跳峡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图示巫峡地区岩层有层理结构——沉积岩,岩层有明显的褶皱变形——挤压褶皱,巫峡两岸是高大山地——地壳抬升,峡谷——流水下切。
选项A正确。
第5题,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虎跳峡是地壳抬升后流水下切形成的。
(2017·浙江永康检测改编)读“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核心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被人们利用就是矿产。
岩石: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矿床:矿产富集的地段叫矿床。
地壳中的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矿石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总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
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并且能被人们利用就是矿产。
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大理岩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各类岩石的特点: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二、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
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二轮地理复习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成的。
【核心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南北二岛)、南极洲板块。
各大板块以海沟(碰撞,消亡边界)或海岭(张裂,生长边界)为分界线。
赤道穿过全球六大板块。
2.特征: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研析考情解密高考高考题涉分考点题型难度命题情境设问特征考情报告2021广东卷,15~166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流速、水深示意图层层递进,推理判断[命题分析]近几年高考题考查了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通过分析涉及的考题,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多以区域外力作用地貌分布图为素材。
题型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
2021全国乙卷,37(2)6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三河镇的形成成因探究2020全国卷Ⅲ,7~88分内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易某地地质剖面图推理判断2020全国卷Ⅱ,3724分内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金沙江云南段示意图成因探究2020全国卷Ⅰ,3724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某区域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分布图推理判断2019全国卷Ⅰ,9~11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堆积性游荡河道层层递进2019全国卷Ⅱ,9~11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山前平原地表变化并列设问2019全国卷Ⅲ,372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难河流断面演变成因探究2018全国卷Ⅲ,6~78分内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易贝加尔湖成因探究2018全国卷Ⅰ,6~8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河段断面上沉积物层层递进、推理判断[核心素养]重点考查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第6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1.区域认知:各圈层的分布及结构特征。
2.综合思维:以三大岩石的成因为基础,通过绘制岩石转化过程图,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及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不同地壳物质循环图示的判读,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并树立圈层联系的思想。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
1.从近年高考看,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4.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成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命题点。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列问题。
命题趋势专题 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解析】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
总体难度适中。
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
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
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
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
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微专题阶段性贯通(二)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下地2。
等高线地形图在区位选择中的应用(1)选点(2)选线(3)选面例题(2016·浙江嘉兴高一期中)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答案(1)C(2)A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
第(2)题,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温度恒定。
中低档不丢分(2017·浙江模拟改编)2015年12月18日,“决心”号钻探人员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首次打穿了地壳与地幔的边界。
据此完成1~2题。
1.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主要依靠的技术不包括()A.钻探技术B.地震波C.岩石分析D.北斗定位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A.莫霍面B.古登堡面C.上地幔顶部D.横波消失处答案1。
D2。
A解析第1题,北斗定位属于GPS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表面的定位。
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一、地球的形态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半固态物质,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质构造是地球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主要有板块构造、造山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二、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的运动,它使得地球的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它使得地球表面的气候和季节发生了变化。
地理格局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世界地理分区是根据地球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出来的区域。
世界地理分区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三、地球的气候与气候区划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等方面的内容。
气候区划是根据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或气候类型。
世界的气候带有极地气候带、寒带、温带和热带。
极地气候带位于北纬66°34'以北和南纬66°34'以南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且极端。
寒带位于极地气候带和温带之间,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温带位于北纬23°30'和66°34'之间的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热带位于北纬23°30'以南的地区,气温高且年降水充沛。
四、地球的资源与资源分布地球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存在并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各种资源,如水、气候、森林、矿产和能源等。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资源,如文化、知识、科技和人力资源等。
地球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与地球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专题突破练四(2022·安徽合肥一模)研究地层是人类了解地质历史的主要途径。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四个岩层中相对较老的岩层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可知该地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为()A.1B.2C.3D.43.图示地质剖面没有记录的地质作用为()A.火山喷发B.岩浆侵入C.断裂下降D.流水侵蚀(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
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A.断层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没有出现“地形倒置”现象D.①处地质构造顶部易被侵蚀5.图中①河段、②河段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图上信息判断()A.①河段自东向西流B.②河段自西向东流C.该河从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③山岭西侧绕过(2022·福建名校联考)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而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
呈叠瓦状或串珠状排列的洪积扇称为覆瓦型洪积扇,是山麓带近期某种地壳运动的反映。
下图为祁连山北麓某覆瓦型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图示山麓带洪积扇之间地壳运动的反映是()A.形成河流阶地B.断层构造发育C.形成裂谷地貌D.背斜构造发育7.洪积扇扇顶至扇缘地带地表干湿状况是()A.逐渐变干B.先干后湿C.逐渐变湿D.先湿后干8.图示山麓带洪积扇面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A.沉积物质减少B.河流流速加快C.河流下蚀增强D.发育时间缩短(2022·河南阶段性大联考)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
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是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快速窒息死亡形成的。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图1)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图2),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学习资料专题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2.“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2.C1题,考查地球结构划分依据。
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依据主要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的变化划分为两大界面: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从而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2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划分依据,莫霍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和地幔。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4.B3题,从图中可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项正确。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项错误。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C项错误。
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项错误。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灰岩是在外力作用下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
B项正确。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完成第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6.B5题,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岩石圈和地球的生物圈关系密切,C项正确。
第6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项错误。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项正确。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项错误。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项错误。
2017年9月23日,菲律宾发生里氏5.0级地震,震源深度190千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第7~9题。
7.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A.横波和纵波都增速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B表示的水圈主体是陆地水B.图中C和D两层相加就是岩石圈C.A所代表的大气层的最低气温在高层大气中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岩石圈的上部9.把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石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8.C 9.C7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据图可知,C为地壳,D为地幔,两者界线为莫霍面。
结合题干信息“地震波自下向上”可知,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减小。
故选B项。
第8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据图可知,B为水圈,A为大气圈,C为地壳,D为上地幔。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是全部的上地幔。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及岩石圈上部,故选C项。
第9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
根据题意,结合地壳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可得②→④→①→⑥,故选C项。
有机宝石琥珀是裸子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后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内部含有动植物的包裹体。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琥珀存在的岩石类型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11.与琥珀相伴而生的能源资源最有可能是( )A.煤B.石油C.水能D.地热能11.A10题,琥珀属于生物化石,存在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C项对。
侵入岩、喷出岩属于岩浆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这些岩层中不可能出现化石,A、B、D三项错。
第11题,琥珀属于生物化石,存在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
煤是由植物演化的化石而来,故A项正确。
青田石(叶蜡石)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由流纹岩在漫长地质时期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成分重新组合等形成。
下图为岩浆与岩石转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与青田石成因对应的是( )A.e—aB.b—cC.a—cD.d—e13.实现a—d的转变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放射能B.重力能C.太阳能D.机械能13.C12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及成因。
根据图中的关系可判断,a为喷出岩,b为侵入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e为岩浆。
依据材料可知青田石是由喷出岩变质而成,C项对。
第13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的能源来源。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放射能;但裸露在地表的喷出岩经外力作用可转变为沉积岩,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C项对。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表示地质作用),完成第14~15题。
14.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③⑤B.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⑤⑥⑦⑧15.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15.C14题,解答的关键是能分析清楚各个数码所代表的含义。
分析图示可知,⑦为冷却凝固,⑥⑧为重熔再生,④为变质作用,②为固结成岩作用,①③⑤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故A项正确。
第15题,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A项错误;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B项错误;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D项错误;任何岩石都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C项正确。
1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和某地剖面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乙是;丙是。
(2)写出图1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作用,③作用。
图1中(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图2中A地貌的名称是,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填方位)。
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受作用。
(4)图2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沉积岩岩浆岩岩浆(2)变质重熔再生④(3)风蚀蘑菇(石) 西北风力沉积(4)E、D、C(1)题,根据岩石的相互转化,三进一出为岩浆,三出一进是岩浆岩,首先判断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因此甲为沉积岩。
第(2)题,根据岩石形成的作用可判断,形成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①),变成岩浆为重熔再生(③),形成岩浆岩为冷凝作用(④)。
第(3)题,据图可知,A为风蚀蘑菇,风蚀作用较强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流动沙丘的形成是风力沉积。
第(4)题,沉积岩先沉积的较老,后沉积的较新,则E老D新;岩浆岩C侵入到E、D中,则C比D、E新。
因此可判断由老到新为E、D、C。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下图),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
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材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水位低,“水石”出露,便于采石。
(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水石”经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形成,后经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而成。
第(2)题,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知,10月至次年4月是当地的旱季,“水石”出露地表,便于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