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_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5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2、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3、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2、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一、导入课文(ppt)同学们,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拍摄回来的照片,这湛蓝的星球,是不是很美?(是)杨利伟自己也说,从月球看我们的地球,真的很美。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呈现圆弧形,现在科技先进,我们通过卫星图片能很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人类最开始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呢?学完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二、初读感知1、首先看看课文题目,从标题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预设:写的是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关注哪个词?第一次);写的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关注哪几个词?发现和证实)。
追问:到底哪个是主要的?这两个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恰恰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小结:所以主标题可能会写一个故事,副标题可能写科学知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
2、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又是怎么证实这一点的?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自读课文,圈划归纳。
(人们对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错误认识)盖天说和盾牌说2(发现)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柏拉图提出“地圆说”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3(证实)15世纪初,葡萄牙人西非航行支持了这一学说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三、细读体会1、对于这次航行,文中第9节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最冒险的环球远航”,为什么说它“最伟大”?“最冒险”又体现在哪里?→“最伟大”:(第13节)麦哲伦的这次环球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至此结束(那么文中哪一段又体现了这是一次“最冒险”的航行?)→“最冒险”:齐读第12节,看看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觉得最艰难的是哪一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为什么你认为这里最冒险、最艰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困难过程。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的探险活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习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述的写法。
预习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人类第一次穿越茫茫的大海、汹涌的海峡,去追求谜一样的目的地时,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
麦哲伦对人类的贡献无疑是伟大的。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事迹外,你还知道麦哲伦的哪些故事?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伟大的航海家?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
去查查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向同学们作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5 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一是中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从1405-1433 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
沪教版七下《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1市二初中语文备课组徐莉萍、周鸿艳课题:人类的第一次全球航行[ 教课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重点,简述事情过程的说明方式。
2、培育学生勇于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课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重点,简述事情过程的说明方式/[ 教课难点 ]培育学生勇于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课方法 ]讲堂议论法[ 教课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 ,人类历史上有好多伟大的人物,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优秀的贡献。
比方说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
同学们,人类历史上有好多第一次。
比方说人类第一次使用火,人类第一次围绕地球航行,那么人类第一次全球航行是谁?他为何要全球航行?那么今日我们就学习《人类的第一次全球航行》二、初读课文,认识课文内容1、理清文章脉络,认识“球”形地球发现和证明的过程1)迅速阅读课文,认识课文内容2)讲堂议论,教师概括太古时代的错误认识与对此产生的思疑——柏拉图第一个发布“地球”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经过察看自然现象科学地论证了“地圆学说”——麦哲伦第一次全球航行最后证明。
文章内行文中抓住重点,简述事情过程,生动地说了然这一探究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觉麦哲伦敢于探究的精神1、细读麦哲伦航海的困难经历2、教师出示麦哲伦航海路线图3、在全球航行中,麦哲伦经受了那些困难困苦才证明“地圆学说”?讲堂议论,教师概括1)进海峡是经受累难自然考验:波浪汹涌、水流湍急人员考验:海员叛变、给养船被叛离开2)出海峡后边临的存亡考验:断粮、坏血病死亡、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而惨遭杀戮。
4、人类第一次航行留给后代的可贵财产是什么?1)讲堂议论2)教师总结:敢于怀疑、勇于实践、不惜献身,这就是可贵的财产。
[ 部署作业 ]1、阅读本文后,你有哪些感悟?2、收集航海家的事迹,制作卡片,并作沟通。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本课是中外史纲(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学习近代世界历史的开端,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开端,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外史纲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与传统课文不同,增加了其他航路的开辟的新知识,更进一步说明了新航路开辟所引发全球流动性。
【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全球史观审视新航开辟,理解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地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分析,演绎中世纪欧洲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对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认同感。
【史料实证】运用表格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由学生扮演航海之旅中的不同角色,使学生了解航海的原因和所具备的条件,感悟航海家的精神。
【历史解释】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培养学生依据素材分析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新航路开辟背景和影响。
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的辨析难点:如何认识除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新航路之外,其他国家开辟的新航线。
新航路开辟引发全球流动,促进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对于新航路开辟的愿意背景只是简单的涉及,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且大部分学生基本遗忘原有知识。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本,西欧的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也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也需要增加收入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
但当时的西欧,黄金十分匮乏,正在他们对黄金可望不可求的时候,一部东方游人的行纪为西欧指明了方向,激起了整个西欧社会的寻金梦。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教案换手段。
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货币扩大经营,开拓新的市场,而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因此,许多欧洲人都渴望黄金。
而当时恰好有一本书告诉他们可以去哪里找更多的黄金,它就是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我们一起看看马可·波罗是怎么说的: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冯承均[译]【设问】哪里有大量的黄金呢?没错。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述了东方国家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无限黄金、还有当时在欧洲极受欢迎的香料。
除了这些,《马可·波罗行纪》中还描述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
这些吸引人的描绘更激起欧洲人到东方寻找黄金、获取香料等商品的热情,使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社会的热潮。
以上就是欧洲人为什么有一个“东方梦”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人的梦想很美好,不过,现实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则材料:材料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教师:可惜,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首先,由于有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这些中间商赚差价,欧洲人购买东方商品要付很高的价格;其次,令欧洲人更头疼的是,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额的关税,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了。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即使遇到困难、更大的困难,欧洲人还是没有气馁。
既然传统陆路无法行通,欧洲人决定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总结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另外,展示迪亚士的话,补充探寻新航路的宗教原因。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1.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较长的句子和生词。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教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环球航行”一词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
2.出示图片:展示当时的船舶和航海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社会背景(10分钟)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2.师生互动:给学生看一段视频,展示当时的航行装备和杰出的航海家。
3.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人类会尝试进行环球航行?环球航行有什么意义?三、阅读课文(20分钟)1.讲解生词: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并进行读音和例句讲解。
2.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师生对话: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课文解析:逐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五、课文运用(10分钟)1.词汇运用: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总结并进行归类,分组进行造句。
2.句型运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型,自己编写几个相关的句子。
六、展示交流(10分钟)1.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2.学生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展示的同学,并给予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1.讲解重点:总结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重点知识,并进行提问。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概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扩展:1.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环球航行的知识。
第15课探寻新航路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其中最著名的是哥伦布。
这些人为什么要去海外探险?这些探险活动产生了什么后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来一探究竟吧。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教师: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
结合下面史料,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史料1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史料2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马可·波罗游记》史料3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史料,结合教材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学生1:原因之一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学生2: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
学生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
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激起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这是探寻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这是探寻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初二语文《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生物指示”现象》某某教育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生物指示”现象》《旅鼠之谜》《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学习目标】1、阅读多篇课文,了解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及科学原理。
2、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培养探究科学的好奇心。
3、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4、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X。
【学习重点与难点】1、阅读多篇课文,了解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及科学原理。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X。
【学习过程】(一)中考出示中考要求: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二)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1、明确说明对象。
考查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抓住事物(或事理)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
3、归纳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4、理清说明顺序。
①概括要点。
②看说明的对象。
5、体会说明语言。
6、分析说明结构。
1)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2)总体结构: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常见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3)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第15课探寻新航路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其中最著名的是哥伦布。
这些人为什么要去海外探险?这些探险活动产生了什么后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来一探究竟吧。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教师: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
结合下面史料,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史料1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史料2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马可·波罗游记》史料3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史料,结合教材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学生1:原因之一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学生2: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
学生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
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激起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这是探寻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这是探寻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体会人类为证实发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说明:
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
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所具备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2、难点:学生能围绕文本探究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析疑能力。
说明:
本文教学重点设计为对麦哲伦获取环球航行成功的要素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析疑能力。
[思路点拨]
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以“麦哲伦能成功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要素有哪些?”这一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
感悟阶段可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课外相关资料,让他们自己补充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能体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的细节描写片断,从而过渡到对本文的感悟。
[练习举隅]
1、搜集整理古往今来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探索家的故事,在故事会上交流。
2、根据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取得成功的要素,谈谈我国要进行星际航行探索的话应具备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