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我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45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自我觉察。
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增资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觉察强调过程,而自我概念更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过程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体我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客体我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如人的能力。
社会性和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
詹姆斯把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这三个因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
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人他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们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心理我是我们内心自我,他有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我的组成部分。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题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题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罗杰斯的自我差距理论,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霍妮的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这是纵向的划分,而詹姆斯的则是横向的划分。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
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第二篇:自我概念人可能有能力做出各种行为,但是会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哪些来,是受到一个潜在的东西影响的。
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我概念未必是真实的自己,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比真实的自己还要大,因为这个看法会决定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对于同一个事件,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感受,采取怎样的做法来回应。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8-1自我概念8. 1. 2多重自我:•两个维度私人我-社会我私人的我(private sclf-conccpt): 我对我自己怎么想或我对我自己怎样▼社会的我(social self-concept): 别人怎样看我或我希望别人怎样看我实际的我(actual sclf-conccpt): 我现在是什么样子理想的我(ideal self-concept): 我想成为什么实际我-理想我8.1•自我概念的维度8. 1. 3自我概念与营销行为 •运用自我概念为品牌定位消費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生活形态(lifestyle )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 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 和金钱等。
自我概念 和品牌形象之匹配强化自我概念产品,情绪与生活形态的联系|8. 1品牌形象消费者 自我概念满意 购买有助实现 欲求的自我概念 J 丿行为寻找维持和提高 芒我概念的品牌产品人情境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决定生活方式的基础 人人口统计因上 •文化 •亚文化 •社会阶层•家庭生命周期 •过去的经历 •动机 •个性 •情绪 r 价值观生活形态r 消费行为/动趣欢度费望感 活兴番态消期情•••••••;购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什么东西 ;消费 .-•什么地方 •和谁 •如何 •什么时候 •什么生活形态和消费过程的交互彩响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VALSTMVALS22002 年AIO:活动(activity) ■ 兴趣(interest)和意见(opinion)消费者生活形态研究(value and Hfestylei),简称VALS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 AI0问卷表的主要构成构面范例活动工作 度假 社区(Activities)嗜好 娱乐 购物社交事件 俱乐部会员 运动兴趣家庭 社团 食物(Interest)居家 悠闲 媒体工作 时尚 成就意见他们自身 商业 产品(Opinion)社会议题 经济 未来政治教育文化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创新者nnovator矣BVALSm 生活形态细分框架思考者奋勉者体验者制造者贵源程度动机强度■低selfexpression生存者survivors[achievement inke虫会功龙ch eveakeIriver[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生活形态的营销意义描述目标市场创造出关于市场的新看法-对产品进行定位-更好地传播产品特征-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小结1・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态2・自我概念是深层次解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工具,其中,多重自我和自我——品牌一致性对营销特别有意义3.尽管消费者细分的方法很多,运用生活形态进行消费者分群却是一种深度和更有效的方法。
自我概念(非常好)自我概念(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编辑]自我概念的内容[1]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我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
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
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
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
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
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
例如,你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你的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你的成功能改进你的自我感觉。
[编辑]自我概念的代表威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用Self(自我)来表示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做法也沿袭至今。
第八章第五节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认知形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即“自我认识”;情绪形式: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恃、自卑、优越感、责任感等,即“自我体验”;意志形式: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即“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准备时期:1岁前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处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受;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够区别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知道了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2-3岁的儿童掌握了代名词“我”的含义,把自己看作行为的主体。
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时期:幼儿期(3-6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评价的标准,以外部行为为评价对象,忽略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童年期(6-12岁)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出现了新的飞跃:以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准则为评价事物的标准,不但评价外部行为,而且也评价内心世界,如动机目的等。
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对稳定、成熟时期:青少年期(12-15岁)到青年期(15-25岁),青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终于达到了成熟。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我概念 - 概念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
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
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
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
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
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