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础知识:八个方位——1—8点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典舞身韵八个基本动作要素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是舞蹈的核心,它通过八个基本动作要素来展现舞者的身姿、风采和情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八个基本动作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纵"。
纵指的是身体在舞蹈中的垂直位置变化,即腰背的抬升与下沉。
纵的变化可以使舞姿更加灵动,表情更加丰富。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纵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内涵,展现舞蹈的美感和韵味。
第二个要素是"挺"。
挺指的是身体的挺直与放松,即舞姿的端正与舒展。
挺的动作可以使舞姿更加优雅,姿态更加高贵。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挺的动作来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采,塑造舞蹈形象的美感。
第三个要素是"横"。
横指的是舞者身体在舞蹈中的水平位置变化,即身体的左右移动。
横的变化可以使舞姿更加丰满、舞步更加流畅。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横的变化来表达舞蹈的节奏感和动感,展现舞蹈的魅力和喜悦。
第四个要素是"翘"。
翘指的是舞者身体的倾斜与扭转,即身体的前后倾斜和左右旋转。
翘的动作可以使舞姿更加灵活多变,舞蹈更加富有表现力。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翘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动感和情感,展现舞蹈的豪放和激情。
第五个要素是"转"。
转指的是舞者身体的旋转动作。
转的动作可以使舞姿更加优雅,舞蹈更加动人。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转的动作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功底,展现舞蹈的华丽和精妙。
第六个要素是"点"。
点指的是舞者身体的定点与动点,在舞蹈中的停顿与转移。
点的变化可以使舞姿更加鲜明,舞步更加连贯。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点的变化来表现舞蹈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展现舞蹈的韵味和深度。
第七个要素是"屈"。
屈指的是舞者身体的弯曲与伸展,即膝盖的屈伸和腰背的弯曲。
屈的动作可以使舞姿更加柔和,舞蹈更加灵活。
舞者在舞蹈中通过屈的动作来展示舞蹈的柔美和协调,展现舞蹈的优雅和细腻。
舞舞蹈专业术语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舞蹈专业术语[舞台方位]舞蹈场记(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线)专用以明确方向的名称,共八个方位。
即舞台正前方为第一位,右侧前方为第二方位,右旁为第三方位,右侧后方为第四方位,正后方为第五方位,左侧后方为第六方位,左旁为第七方位,左侧前方为第八方位。
为叙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简称为第1、2、3、4、5、6、7、8点。
[人体方位]舞蹈动作多采用此种方位。
即以身体本身的前、后、左、右为定位:分为正前,正后,左旁、右旁,左侧前,右侧前,左侧后,右侧后。
为叙述方便可简称为前、后、左、右、左侧前、左侧后、右侧前、右侧后。
[对称动作]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右脚起做“平步”,对称动作即左脚起做“平步”。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别左与右。
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为左“前踢腿”;右腿后撤成“踏步”,即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动作,即为左“按手”;右手做“盘手”的动作,即为右“盘手”等。
所以舞蹈训练中,经常简称做某动作为左“XX”、右“XX”。
例如:左“虚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脚、腿、手、臂)为动作腿(或动作臂)做该动作。
它是一种习惯用的、某动作略称的术语。
[动作的单与双]某些动作,有时以单腿(臂)或双腿(臂)来做。
单腿(单臂)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左或右(见上条)。
双腿(臂)同时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双”字,例如:“双山手”、“双盘手”、“双踮脚”、“双脚转”、“双起双落”等。
[主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支撑腿”。
顾名思议是指做舞蹈动作时支撑身体重心的那条腿。
[动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动作腿”。
是在舞蹈时正在运动着的那条腿,一般不担任支撑身体重心的任务。
[身向]、[面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身向”。
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以下是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
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口中的常用词汇。
(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
(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
(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
(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中国舞-舞蹈专业术语舞蹈专业术语[舞台方位]舞蹈场记(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线)专用以明确方向的名称,共八个方位。
即舞台正前方为第一位,右侧前方为其次方位,右旁为第三方位,右侧后方为第四方位,正后方为第五方位,左侧后方为第六方位,左旁为第七方位,左侧前方为第八方位。
为讲述便利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简称为第1、2、3、4、5、6、7、8点。
[人体方位]舞蹈动作多采纳此种方位。
即以身体本身的前、后、左、右为定位:分为正前,正后,左旁、右旁,左侧前,右侧前,左侧后,右侧后。
为讲述便利可简称为前、后、左、右、左侧前、左侧后、右侧前、右侧后。
[对称动作]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右脚起做“平步”,对称动作即左脚起做“平步”。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普通均有左、右面,经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左与右。
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为左“前踢腿”;右腿后撤成“踏步”,即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动作,即为左“按手”;右手做“盘手”的动作,即为右“盘手”等。
所以舞蹈训练中,常常简称做某动作为左“XX”、右“XX”。
例如:左“虚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脚、腿、手、臂)为动作腿(或动作臂)做该动作。
它是一种习惯用的、某动作略称的术语。
[动作的单与双]某些动作,有时以单腿(臂)或双腿(臂)来做。
单腿(单臂)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左或右(见上条)。
双腿(臂)同时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双”字,例如:“双山手”、“双盘手”、“双踮脚”、“双脚转”、“双起双落”等。
[主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支撑腿”。
顾名思议是指做舞蹈动作时支撑身体重心的那条腿。
[动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动作腿”。
是在舞蹈时正在运动着的那条腿,普通不担任支撑身体重心的任务。
[身向]、[面对]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身向”。
在中国舞的动作中,经常有身体朝一个方向,而面(脸)却转向另一个方向,即“面对”。
舞蹈基本知识
舞程线知识
跳舞者必须按逆时针方向前进,这个行进线路就叫舞程线。
舞程线中,长的两条为A线,短的两条为B线。
国标舞以男伴面对舞程线方向为基准,对舞步的行进方向规定了八条线。
只要舞者沿着舞程线行进,无论到哪个点上,都可以按八条线来区分方位和角度。
八条线
1、男伴面向的是舞程线
2、男伴背向的是逆舞程线
3、男伴右肩所向即右转90°所向为四壁称为壁线
4、男伴左肩所向即左转90°所向为舞池中央称为中央线
5、男伴右前方即右转45°后的方向朝壁线倾斜称为壁斜线
6、男伴左前方即左转45°后的方向朝中央线倾斜称为中央斜线
7、男伴右后方即右转135°后的方向朝壁线逆向倾斜称为逆壁斜线
8、男伴左后方即左转135°后的方向朝中央逆向倾斜称为逆中央斜线
舞蹈项目
摩登舞(Modern Dance)
舞种名英文名发源地节拍速度(小节/分)别称
华尔兹Waltz 德国3/4 30 慢华尔兹、三步舞、圆舞
探戈Tango 阿根廷2/4 40 欧洲探戈
狐步Foxtrot 英国4/4 30 慢狐步
快步Quick Step 美国4/4 50 快四步
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 Waltz 奥地利6/8 60
拉丁舞(Latin Dance)
舞种名英文名发源地节拍速度(小节/分)别称伦巴Rumba 古巴4/4 27
恰恰恰Cha-cha-cha 墨西哥4/4 30
桑巴Samba 巴西2/4或4/4 50 森巴
斗牛舞Paso Double 法国2/4或6/8 62
捷舞Jive 美国4/4 44 牛仔舞。
【莞⼉说舞】跳舞这么多年你知道舞蹈有⼏个点位呢?2018-03-01 ⼩编莞妖
莞风吹拂艺莞⼉舞蹈
莞风吹拂
莞⼉说舞
艺莞⼉舞蹈舞蹈的⼋个⽅位
是⽤以规范舞蹈者⾯向、⾛向的专业
术语。
如上图所⽰(点开看⼤图):舞蹈者在圆点位置。
⾯对正前⽅即1
点,顺时针转到右45度⾓为2点,右旁为3点,右后为4点;正后为5
点;左后、左旁、左前分别为“6、7、8点”。
随着⼈们物质与⽂化⽣活的不断提⾼,⼴场舞在全国各地⽣根开
花,植⼊⼤⼩⼴场上。
⼈们跳⼴场舞的⽬的也由原来的强⾝健体逐步
上升到对⾃⾝⾝材美和⽓质美的追求。
在⼀些⼤型的视频门户⽹站,搜索”⼴场舞“,可以看到很多⼴场
舞友的习舞视频。
但是,很多⼈以为⼴场舞不就是站在⼴场上⼤家怎么跳你怎么跳
么?事实并⾮如此简单。
跳舞⼀段时间后,⽆论是教舞的领队还是习
舞的队员,会被⼀些舞蹈术语所困扰。
这也就是本期“莞⼉说舞”想
在⼴场舞爱好者中普及的⼀个舞蹈专业术语:舞蹈中的⼋个⽅位。
认识舞蹈中的⼋个⽅位有如下好处:
好
处
1. 便于教舞者简洁明了地传达舞蹈的⾯向和⾛向。
2. 便于学舞者清楚领会舞蹈时的⾯向和⾛向。
3. 便于习舞者统⼀⾯向和⾛向,舞蹈时动作整齐规范。
4. 便于团队拍出更整齐划⼀的舞蹈视频。
艺莞⼉⽼师提醒⼴⼤舞友们,舞蹈中的⼋个⽅位和⽇常⽣活中的钟
表的指针位不同,习舞者切记不可把⼆者混淆。
对于业余舞蹈爱好者来说,跳舞时间久了,适当掌握和了解⼀些必备的专业术语可以让舞友们尽快“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舞蹈编导空间与方位技法名词解释汇总(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
(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
(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
(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11)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
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以下是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
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口中的常用词汇。
(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
(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
(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
(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舞蹈专业术语舞蹈常用术语大全时间:2012-12-06 11:13:13 来源:中舞网以下这些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
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口中的常用词汇。
(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
(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
(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
(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舞蹈专业术语[舞台方位]舞蹈场记(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线)专用以明确方向的名称,共八个方位。
即舞台正前方为第一位,右侧前方为第二方位,右旁为第三方位,右侧后方为第四方位,正后方为第五方位,左侧后方为第六方位,左旁为第七方位,左侧前方为第八方位。
为叙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简称为第1、2、3、4、5、6、7、8点。
[人体方位]舞蹈动作多采用此种方位。
即以身体本身的前、后、左、右为定位:分为正前,正后,左旁、右旁,左侧前,右侧前,左侧后,右侧后。
为叙述方便可简称为前、后、左、右、左侧前、左侧后、右侧前、右侧后。
[对称动作]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右脚起做“平步”,对称动作即左脚起做“平步”。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别左与右。
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为左“前踢腿”;右腿后撤成“踏步”,即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动作,即为左“按手”;右手做“盘手”的动作,即为右“盘手”等。
所以舞蹈训练中,经常简称做某动作为左“XX”、右“XX”。
例如:左“虚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脚、腿、手、臂)为动作腿(或动作臂)做该动作。
它是一种习惯用的、某动作略称的术语。
[动作的单与双]某些动作,有时以单腿(臂)或双腿(臂)来做。
单腿(单臂)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左或右(见上条)。
双腿(臂)同时做该动作时,多标以“双”字,例如:“双山手”、“双盘手”、“双踮脚”、“双脚转”、“双起双落”等。
[主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支撑腿”。
顾名思议是指做舞蹈动作时支撑身体重心的那条腿。
[动力腿]舞蹈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又称“动作腿”。
是在舞蹈时正在运动着的那条腿,一般不担任支撑身体重心的任务。
[身向]、[面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身向”。
在中国舞的动作中,常常有身体朝一个方向,而面(脸)却转向另一个方向,即“面向”。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舞蹈中的八个基本方位:前、后、左、右、上、下、左前、右前。
2. 培养学生对舞蹈方位的感知能力,提高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3. 通过方位练习,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提高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舞蹈基本方位的概念及意义。
2. 舞蹈基本方位的练习方法。
3. 方位练习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舞蹈八个基本方位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方位练习中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舞蹈教室。
2. 教学器材:音乐播放设备、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
3. 教学资料:舞蹈基本方位图、舞蹈示范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舞蹈方位的概念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
(二)基本方位教学1. 教师示范舞蹈八个基本方位的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三)方位练习1.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方位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方位练习,互相纠正动作,提高动作准确性。
(四)组合练习1. 教师设计舞蹈组合,学生根据组合要求进行方位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组合练习,互相学习、借鉴。
(五)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方位练习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基本方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方位练习中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
3. 学生在舞蹈组合练习中的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舞蹈八个基本方位,提高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增强舞蹈表现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舞蹈中的八个基本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方位感知能力。
3. 通过舞蹈方位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舞蹈八个基本方位的概念和定义。
2. 舞蹈方位在实际舞蹈中的应用。
3. 舞蹈方位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舞蹈八个基本方位的识别和运用。
2. 舞蹈方位训练中的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
四、教学难点1. 舞蹈方位在舞蹈动作中的灵活运用。
2. 学生在训练中克服空间感知困难,提高舞蹈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欣赏舞蹈中方位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方位的变化?这些方位在舞蹈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舞蹈方位的概念和定义1. 介绍舞蹈八个基本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2. 解释每个方位的含义和特点。
三、舞蹈方位在实际舞蹈中的应用1. 通过展示不同舞蹈中的方位变化,让学生了解方位在舞蹈中的作用。
2. 分析舞蹈中方位变化的规律和技巧。
四、舞蹈方位的训练方法和技巧1. 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运用舞蹈方位。
2. 通过游戏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和方位感知能力。
五、实践训练1.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方位的实践训练,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展示训练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舞蹈方位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方位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舞蹈中的方位运用能力。
3. 学生对舞蹈方位训练的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1. 舞蹈视频:用于导入和展示舞蹈中方位的变化。
2. 舞蹈音乐:用于舞蹈方位训练的背景音乐。
3. 舞蹈教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练习。
八、教学时间1. 导入:5分钟2. 讲解舞蹈方位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3. 舞蹈方位在实际舞蹈中的应用:10分钟4. 舞蹈方位的训练方法和技巧:15分钟5. 实践训练:20分钟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舞蹈方位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舞蹈中的八个基本方位,掌握各个方位的动作要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舞蹈方位的能力,提高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舞蹈方位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舞蹈的八个基本方位:正前方、正后方、左侧方、右侧方、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
2. 各个方位的动作要领及示范。
三、教学对象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
四、教学准备1. 舞蹈教室,地面平整,光线充足。
2. 音乐播放设备。
3. 舞蹈道具:音乐节奏棒、舞蹈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舞蹈中的方位变化。
(2)提问:舞蹈中是如何运用方位的?有哪些方位?2. 讲解舞蹈的八个基本方位(1)正前方:面向正前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2)正后方:背对正前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3)左侧方:向左转90度,面向左侧,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4)右侧方:向右转90度,面向右侧,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5)左前方:向左转45度,面向左前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6)右前方:向右转45度,面向右前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7)左后方:向左转135度,面向左后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8)右后方:向右转135度,面向右后方,双手合十,双脚并拢。
3. 示范与练习(1)教师示范各个方位的动作要领,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提高准确性。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4. 音乐配合练习(1)播放轻快的音乐,学生跟随音乐练习舞蹈方位。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方位组合练习,提高舞蹈动作的协调性。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舞蹈方位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方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舞蹈中的动作规范性、协调性。
【体育舞蹈】方向感训练,告别“晕头转向”!体育舞蹈中方位繁多,除了舞蹈教室里常规的八个方向点外,还有舞程线、逆舞程线、舞壁、斜璧、中央、斜中央等等,加上体育舞蹈方向变化极多,八分之一转、四分之一转、八分之三转、一又四分之一转……经常会令初学者晕头转向,对东南西北的概念还不甚清晰的少年儿童更是学习难度颇大。
笔者工作在少儿体育舞蹈教学一线十几年,略有心得,现抛砖引玉,与各位老师探讨。
一、让初学者认识舞蹈教室里的八个方位舞蹈教室里的八个方位,即1、2、3、4、5、6、7、8 点,强调1、3、5、7 点是四面墙壁的位置,而 2、4、6、8 点是四个墙角。
让学生从面向 1 点开始顺时针原地向右转,每次转 45 度,即一个点,这样转一圈就回到了 1 点。
然后又从面向 1 点开始逆时针原地向左转,也是每次转一个点。
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学生不但很快记住八个方位,还能明白基本的左转和右转的原理。
为了巩固这八个方位,还可以玩一个游戏:让学生听口令以最快的速度转向老师所喊的方向点,看谁反应速度快。
比如全体学生面向1 点的时候,任意地喊“转向 5 点”、“转向 2 点”……刚开始会有一部分学生反应稍显迟缓,会有人转错方向,但一般几堂课下来,百分之百的正确率完全能做到,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变向能力,有助于学生适应舞蹈里多变的方向。
二、使学生明确不同方向的行进。
我们可以让学生面对任意方向的舞壁去做前进或后退的走步(任何舞种均可,步伐不要有转度)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正面对舞壁和背对舞壁的概念。
然后可让学生从教室的一个角落沿对角线向另一个角落去做前进或后退走步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斜线方向的概念。
在沿舞程线行进的舞蹈(桑巴、斗牛以及标准舞系列)中,更多的方向需要学生们掌握。
首先要使学生清楚什么是沿舞程线行进,即逆时针方向行进。
我们可以在教室中央放置一个凳子,让学生们手拉手围成圈面向凳子(面向中央)按逆时针方向行进(比如桑巴 volta);接着再面对舞壁手拉手围成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随后让学生围成圈面向舞程线前行(比如桑巴锁步);接着再围成圈背向舞程线练习后退的走步。
舞蹈基础知识:八个方位——1—8点舞蹈基础知识:八个方位——1—8点舞蹈基础知识:八个方位-—1—8点(呈米字型,45度一个点,舞蹈者正前为1点,依次点数顺时针方向。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方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6、7、8点"扶把训练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动作.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
中间训练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
是相对“扶把训练”而言。
对称动作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
如右手做“盘手”即称“右盘手”。
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
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
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
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划弧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
留头、甩头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
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另一方位称“甩头”。
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时,再迅速甩头360°,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2017舞蹈的常⽤术语名词解释⼤全 以下是舞蹈的常⽤术语,名词解释。
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中的常⽤词汇。
(1)基训/基础训练: 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的训练。
如发展⾝体各部分肌⾁的能⼒,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体活动的能⼒,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腿: 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撑⾝体重⼼的⼀条腿,称主⼒腿。
它与动⼒腿配合,对⾝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
(3)动⼒腿: 是指与主⼒腿相对⽽⾔,⾮重⼼⽀撑的⼀腿为动⼒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 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也叫“起”。
(5)法⼉: 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有“法⼉”没“法⼉”来加以褒贬。
(6)节奏: 是指⾳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合乎⼀定的规律。
节奏为⾳乐旋律的⾻⼲,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切舞蹈动作均在⼀定的节奏下进⾏。
(7)韵律: 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体运动的⾃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种动作因素。
(8)⾝段: 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拟⼿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甩袖、亮相等都称为⾝段。
(9)形体: 指演员的⾝体形态。
通⽤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 是塑造⼈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段之⼀。
一、方位一个舞步型,在开始起步时和结束时要知道方位,也就是从什么方位起跳,什么方位结束,这是跳舞的人首先要知道的。
根据规范,共分为八个方位,每一个方位之间为45°,按顺时针转动,每转45°为1/8,转90°为1/4,135°为3/8,180°为1/2,转动一周是360°。
每一个方位都标定一个名词,见图一。
二、步型指定步型的左右脚运动是有规定的,在限定中,应按规范移动。
其中包括左右脚前进、后退、左右脚横移、斜进、斜退等。
而并步、锁步、跳步、叉刑步等步型,也是限定的,见图二。
三、步序指定步型在运动时,足部移动的程序是限定的。
一个步型跳几步、它的前后次序以及左右足的准确位置等,都要按规定去做。
如在跳华尔兹步时,各种动作跳的步序都是不一样的;并脚换步一小节跳三步;而右转和左转则是两小节跳六步;侧行并步却在一小节中跳四步,翼步男士只跳一步等。
它们都是特定的步序。
四、节奏每一个舞种的音乐都有自身的特定节奏,跳不同的舞种要按不同舞种的节奏运动。
如华尔兹是3/4节拍,每分钟为30小节,重音在第一拍上;探戈是2/4节拍,每分钟33小节,重音在每个半拍上,一小节里有四个半拍,即QQQQ。
跳一拍时即S,表示为一拍。
狐步和快步都是4/4节拍,Q代表一拍,而S则表示为两拍。
狐步每分钟跳30小节,快步每分钟跳50小节。
节奏的限定,是动作时间质的规范,不能跳错。
但在变形花步中,可以根据指定步型的规定节奏加以变化,不断创新变形节奏的舞步。
使其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审美的需求。
五、转度指定步型的转度在学习和考试中,要求很严格,不但要做到规定的转度位置,还要清楚地讲述出来上承下接的不同转度,从而确定转度合理性。
做右转前三步转度是1/4,最好的下接动作是外侧换步;如转度3/8,最好是下接右旋转或优豫步动作。
转度的运用,在舞蹈的偏排时,应充分注意,如果转度合理,可能跳起来就流畅,反之容易断线,失去流动感。
舞蹈基础知识:八个方位——1—8点
舞蹈基础知识:
八个方位——1—8点(呈米字型,45度一个点,舞蹈者正前为1点,依次点数顺时针方向。
)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
即:场地正前为第一方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6、7、8点”
扶把训练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动作。
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
中间训练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
是相对“扶把训练”而言。
对称动作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
如右手做“盘手”即称“右盘手”。
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
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
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
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
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另一方位称“甩头”。
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时,再迅速甩头360°,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
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
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
控制此处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
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身韵即舞蹈的“身法和韵律”。
其基本的动作元素有“提”、“沉”、“冲”、“靠”、“含”、“展”、“移”等。
它是中国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特征。
起范儿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范儿”。
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