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1-葛底斯堡演说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13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邵峰1 杨义玲2【内容摘要】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
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关键词】文学文体演说简洁一、引言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挫败南方军队向北的进攻。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
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出席并作了简短演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本文旨在对此篇说辞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文体,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1 ] [ 2 ] [ 3 ] 。
狭义的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其中包括文学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艺术特征、作者的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现方式,以及某个文学流派的语言风格等。
广义的文体指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的语言变体即语体,如新闻、法律、商务语体等。
我们在这里的语体指的是狭义的文体分析就是文学文体的分析。
从文体分析的目的来看,文体分析本身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被称为语言学文体学,第二种可称为文学文体学。
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文体学分析文体的目的在于应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很少把语言素材研究的结果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而文学文体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
葛底斯堡演说的历史背景与演讲分析一、历史背景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演讲之一,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
以下是一些关于葛底斯堡演说的历史背景:1.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爆发于1861年,是美国内战的一部分。
其中,联邦政府代表北方,在阿伯拉马林肯总统领导下,致力于保持美国的统一;而南方则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南方联盟来捍卫各州主权。
2.葛底斯堡战役: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在1863年7月发生。
北军与南军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展开了激烈交火,最终导致南军失败。
这场战役被视为南方丧失对北方进攻能力的转折点。
3.战后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在葛底斯堡牺牲的士兵,一个国家公墓被建立在葛底斯堡战场上。
1863年11月19日,为了庆祝公墓的开放,各界人士齐聚一堂。
二、演讲分析葛底斯堡演说是由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在1863年11月19日所发表的,在这个演讲中,他致力于激发美国民众的团结和对国家统一的信念。
以下是对演讲内容进行分析:1.演讲开头:林肯总统用简明扼要的短语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ago"(译为“八十七年前”)拉开了演讲序幕。
这即是指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颁布以来的时间,也提到了美国自由和平等的核心理念。
2.国家之殇: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林肯总统回顾了葛底斯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士兵,并指出他们正因为维护国家而付出生命。
3.理想与使命:林肯总统强调了保持美国的统一是这些士兵值得奋斗的目标,并提到了美国的创国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国家重建: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林肯总统阐述了保持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并承诺将努力结束南北战争并实现长期和平。
他表达了对战士们牺牲的敬意,并呼吁全体美国民众团结起来。
三、总结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林肯总统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精妙深刻的措辞,成功地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和国家统一的信念。
葛底斯堡演说美国亚伯拉罕.林肯(1863年11月19日)“我们应该献身于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会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奉献了最后一切的事业我们要下定决心使那些死去的人不致白白牺牲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地迈向伟大目标、稳步前进从不后退的战士,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这是马克思对林肯谦逊、顽强、坚定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评价与赞扬。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美国西南的拉斯摩尔山上雕塑着对美国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四大总统的头像,林肯总统的头像也在其中,可见美国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届总统。
1847年被选为众议员,以后,多次发表维护联邦统一,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逐渐展露锋芒,显示了他的顽强和雄辩。
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即面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分裂叛乱。
在同南方叛乱的奴隶主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由主张有条件地废奴转为态度坚决地废奴主义者,坚定地领导了维护联邦统一的战争,领导联邦政府取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
1860年林肯当选为第十六届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国家面临奴隶制危机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南部奴隶制种植经济与北部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激烈,南部奴隶主联盟和维护联邦、反对奴隶制的北部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作为共和党人,林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展,极力主张维护联邦的统一,“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
林肯曾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不是反对奴隶制的人制止奴隶制度的进一步扩展,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最后灭亡的过程中;就是拥护奴隶制的人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所有的州里不论是老州还是新州,不论是北部还是南部都同样成为合法的为止。
分析伟大的演说——如何组织属于你自己的葛底斯堡演说654个读者翻译: Sun 06/26/2008 原文引用双语对照及眉批简介演说词对于整个演说的成功至关重要……你知道有个叫Edward Everett的人吗?我也是直到最近才知道。
他是葛底斯堡公墓的题词演说者。
在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进行葛底斯堡演说之前,Everett做了长达2个小时的演说。
他的演说词有13,607字。
而林肯总统的只有271字。
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史上最广为人知的演说之一 (见《亚伯拉罕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介绍》美国国务院出版)。
而Edward Everett的演说则几乎被人遗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为什么一个演说如此成功而另外一个却失败了呢?只要找到这个费解问题的答案你就能找到写出属于自己的伟大演讲稿的敲门砖。
那么闲话少说,我们来看看应该怎样来分析这样伟大的演说来找出答案。
1.判断演说的初衷。
2.通读整篇演讲稿,标出支持那个初衷的要素。
3.标出不支持那个初衷的要素。
4.思考听众和历史背景。
o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使演说者有这样的初衷?o听众会认为这个初衷是什么?5.最后,考虑这些要素怎样才能为我所用。
仔细推敲,我们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演说?答曰:能完成其初衷的演说。
理解这个原理你就能够开始分析演说词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好锤子敲得方便,好蜡烛照得亮,好炸弹炸得厉害。
那么,好演说也能达到其初衷。
葛底斯堡演说既纪念了那些战士也纪念了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
它真的达到了这个目的非常成功以至于美国的小学生也要记住整个的内容。
现在我们对于这篇演说词有了分析的方向。
第二步是通读整篇演说词,标出支持其初衷的要素。
对于底斯葛底斯堡演说来说,你应该标出第一句“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而记不住整篇内容的话,你应该能记住这第一句。
如果你连第一句都记不住的话,你能记住最前面的6个词,为什么?因为林肯把一个普通的句子 ("87 yearsago") 换成了一种更有新意的说法("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演讲与辩论》知识讲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演讲与辩论。
它们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很可能会用到它们。
通过对高中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它们有更详细的了解。
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与辩论的特点。
2、了解演讲与辩论的策略、技巧等。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人际交流能力。
知识汇总(一)演讲演讲的概念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
起一种让人信服或明白的作用演讲的性质(1)社会性。
演讲活动发生在社会成员之间,它是一个社会成员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宣传鼓动活动的口语表达形式。
因此,演讲不只是个体行为,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2)现实性。
所谓现实性,是指符合客观事物的只是情况的性质。
(3)艺术性。
演讲是优于一切现实的口语表现形式,它要求演讲者去除一般讲话中的杂乱、松散、平板的因素,以一种集中、凝练、富与创造色彩的面貌出现,这就是演讲的艺术性。
(4)综合性。
演讲只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而为这一活动,演讲者要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与之配合。
这就是演讲的综合性。
(5)逻辑性。
演讲者思维要缜密,语言应有条理,层次分明,结构清楚,这就是演讲的逻辑性。
(6)针对性。
演讲主题应是众所周之的问题,要注意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等,这就是演讲的针对性。
(7)感染性。
演讲者要有鲜明的观点、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等,要善于用流畅生动、深刻风趣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打动听众,这就是演讲的感染性。
关于演讲稿(1)特点:最大特点是直接应用于口头表述,既要口语化,又符合书面语法规范。
此外,演讲稿语言要使人听得懂、记得住,既有逻辑性,又有鼓动性。
逻辑性要求语言简明朴实,具有说服力;鼓动性要求语言鲜明生动,具有感情冲激力。
(2)如何写好演讲稿: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葛底斯堡演说》的演讲修辞艺术赏析
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由于其出色的演讲技巧和修辞艺术,它一
直被认为是一篇经典的演讲。
葛底斯堡演说的修辞艺术非常出色,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演讲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他用“我们必须把握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这句话,表达
了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应该主动抓住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
此外,葛底斯堡演说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反复,以强调他的观点。
例如,他重复了“我们必
须把握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以强调人们应该主动抓住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
此外,葛底斯堡演说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以表达他的思想。
例如,他用“我们必
须像一个英勇的士兵一样,勇敢地把握机会”这句话,把人们的行动比作一个英勇的士兵,以表达他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勇敢地抓住机会。
总之,葛底斯堡演说的修辞艺术非常出色,他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演讲更加生动、有力,使人们深受感动。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背景;2.学习葛底斯堡演说的演讲技巧和理念;3.能够通过模拟演讲和辩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葛底斯堡演说的背景和重要意义;2.学习演讲技巧和理念,包括“四分之一原则”、“情感共鸣”等;3.模拟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表达和辩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了解背景和讲话1.讲解美国南北战争背景和亚伯拉罕·林肯的思想和政治生涯;2.分析葛底斯堡战役的背景和重要性;3.放映葛底斯堡演说的视频或读出葛底斯堡演说的文本。
3.2、学习演讲技巧和理念1.讲解演讲技巧和理念,包括“四分之一原则”、“情感共鸣”等;2.分析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表达方式和演讲技巧。
3.3、模拟演讲和辩论1.分组让学生模拟葛底斯堡演说,要求每组演员需要阅读相关资料和了解相关背景;2.分组让学生模拟辩论,选定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要求双方各自准备和讲述自己的观点,再在辩论中对立观点进行辩驳。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专题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葛底斯堡演说的背景、重要性和演讲技巧;2.模拟演讲和辩论法:通过分组让学生模拟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表达和辩论能力。
五、教学评价1.做好教学总结,总结学生对于葛底斯堡演说的学习和理解;2.根据模拟演讲和辩论的成绩,评价每位学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六、教学反思通过葛底斯堡演说的学习和模拟演讲和辩论的练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演讲技巧和理念,并通过模拟演讲和辩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评价,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进展情况,做出后续的教育安排和指导建议。
《葛底斯堡演说词》的主位分析主位理论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纯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主位理论为基础,以林肯在美国内战时期发表的著名演说《葛底斯堡演说词》为语料,通过分析《葛底斯堡演说词》的主位、述位以及主位的推进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语篇的信息分布,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本质意图。
标签:主位理论;主位推进;信息流动;语篇分析一、引言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泰修斯认为,一个句子可以划分为“主位”(Theme)、“述位”(Rheme)和“连位”(Transition)三个部分。
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则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连位是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过渡成分。
后来,很多语言学家继续研究探讨,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他们多数人主张把主位、连位和述位三个部分合并成主位和述位两大部分,把连位看作是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1994/2000:38)和汤姆森(2000:19)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角度出发均可分为主位和述位。
主位是小句第一成分, 是信息的起点,小句剩余部分(remainder)统称为述位。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说话时,总是按照某些词语在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来确定哪些话先说,哪些话后说。
先说的是主位,它是说话的出发点,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部分; 主位之后围绕主位展开的部分是述位。
二、主位的分类主位有标记性(marked)和无标记性(unmarked)之分。
充当主位的成分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和状语等句子成分。
当小句的主位同时也是小句的主语时,被称为无标记性主位;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那么主位被称为标记性主位。
例如:(1) The man (T) // was heling police enquiries last night. (R)(2) Last night (T) // the man was helping police enquiries. (R)上面两个例子,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由于信息的起点不同,所强调的成分也有所不同。
《葛底斯堡演说》赏析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演说,被誉为“美国独立宣言”,它的发布为独立战争提供了决定性的激励,充满了普世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
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言论包含很多深刻的思想,对于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776年7月4日,革命军团发布了《独立宣言》,美国从此宣告脱离了英国统治,获得了独立自由。
一个月后,当葛底斯堡于1776年8月2日发表演说时,美国正在与英国的军事行动进行激烈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弱者,生存的机会极为渺茫。
由于美国人民拼搏精神的鼓舞,葛底斯堡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其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民的情绪和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
葛底斯堡在演说中首先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认为民主制度应该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对每个人都予以重视,每个人都应该参与政治过程,拥有同等的权利。
另外,他还强调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认为应当努力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以便每个人都受到相似的待遇,反对垄断、不平等和宗教迫害。
同时,葛底斯堡还提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认为所有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由、尊严和幸福。
最后,他提出了坚韧不拔的信念,即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末日所示的任务,只有勇士便可完成”。
葛底斯堡演说中的思想在美国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思想不仅激发了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中的英勇,也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和平的政治文化基础,成为美国这个海洋强国的形象象征。
葛底斯堡演说中强调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观,不仅在当时波澜壮阔的独立战争中,而且在美国近现代以及国际上都被广泛接受。
不仅如此,《葛底斯堡演说》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从葛底斯堡演说中的文字思想深入挖掘,可以提取出颇多深刻的道理,其中体现出的社会观念和普世价值观,值得我们今天深入思考。
只有认真的研究和赏析,才能深刻体会葛底斯堡演说的力量,诠释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中奋勇抗争的精神,共同推动民主社会建设和世界和平维护的进程。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一、教材选址本教材选自人教版选修7《演讲与辩论》,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林肯总统及其演讲背景•学会分析演讲文本结构和使用修辞手法的方案•培养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和辩说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林肯在演讲中要表达的主题:–重视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国家团结和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文本结构分析–引言–议论主题–总结难点•了解辩论的基本概念•学会解析和运用修辞手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先向学生讲解林肯和演讲背景,然后给出演讲文本,指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样式,并讨论重点和难点。
•讨论法:分组进行辩论,练习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辩说。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林肯和演讲背景1.开头引入主题,简要介绍林肯和演讲背景2.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短视频,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主题第二步:文本分析1.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概念2.分析文本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第三步:讨论与辩论1.组成小组讨论和辩论文本中的主题和相关概念2.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辩说的能力六、教学评估•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可在课后布置一份文献阅读和学生讨论的作业•以小组形式进行对抗式辩论,并根据辩论结果对学生进行评分和评价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地了解林肯总统及其演讲背景,理解文本结构和样式,掌握辩论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培养进行逻辑思考和辩说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美语文课后习题设置比较例谈作者:李震海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2期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目标和教材编制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教学重难点等出发,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设置的题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后习题是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凭借。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国外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引进,比较教育的盛行,对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就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进行个案比较研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帮助。
这里选取同时入选中美语文教材的《葛底斯堡演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讲与辩论》,与2009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
综观这两套具有代表性的中美语文教材,其练习活动的设计,理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有不同的呈现。
一、习题呈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讲与辩论》之《葛底斯堡演说》:欣赏借鉴1.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在整篇演说词中起什么作用?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2.这篇演说历来被称为“演说史上的珍品”,你认为它的魅力在哪里?应用尝试以这篇演说为材料,分小组进行模拟演讲练习。
建议:1.查找有关材料,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演说词的理解,体会演讲者的感情。
2.注意处理好语气。
示例: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
(着重号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连读)3.適当使用一些势态语,以增强表达效果。
《美国语文》之《葛底斯堡演说》:问题指南文学和生活读者反应?摇?摇你认为林肯的演讲中最值得纪念的是哪些语句?主题焦点?摇(a)林肯是怎样利用语言来安慰和治愈听众的心灵的?阅读理解1.简要地叙述林肯做出这次演讲的时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