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与沉积相内容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36
沉积岩与沉积相总结资料沉积岩与沉积相总结资料第一、二章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称“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是对地表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各种矿物的风化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成分,还取决于它们的晶体构造,矿物的键强度总数越大,其风化稳定性越高。
4.组成沉积岩的沉积物质来源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陨石。
5.母岩风化的阶段性: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和铝铁阶段。
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6.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7.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当弗劳德数Fr>1时,流水为急流,表示水浅流急的情况;当Fr<1时,流水为缓流,表示水深流缓的情况。
8. 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成分:不稳定组分逐渐减少,稳定组分则相应增加,同时其组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碎屑颗粒度逐渐变小;碎屑颗粒的圆度逐渐变好;碎屑颗粒的球度也有所增高。
9.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沉积岩与沉积相2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沉积岩石学》第一章沉积相概念及综合分类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
3.相标志: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
包括岩石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砂体宏观分布、相序列、地球化学特征、测井响应、地震响应。
4.相序:在一连续地层剖面中出现的沉积相排列。
5.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6.沃尔索相律:只有在那些在横向上没有间断的、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上重叠在一起。
7.进积:海退,陆进过程;退积:海进,陆退过程。
8.自旋回:只受自身迁移演化控制,在沉积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内部因素变化形成的沉积旋回。
异旋回:沉积旋回受物源供应,基准海、湖平面影响。
第二章山麓-洪积相9.冲积扇: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山口因坡度急剧变缓,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堆积体。
10.泥石流:当水流携带的砾石和泥砂沉积物达到足够量时,就形成了密度大、粘度高、呈可塑性状态的流体。
11.冲积扇类型:右图12.冲积扇沉积作用类型:牵引流作用、重力流作用。
13.沉积物成因类型: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泥石流沉积。
14.干旱型冲积扇亚相:1、扇根亚相,地形地貌:坡度大,深切主水道发育;沉积特征:大套砾岩发育,有泥石流沉积,层理不发育。
2、扇中亚相,地形地貌:坡度较小,辫状宽浅水道发育;沉积特征:砾岩与砂砾岩、砂岩互层,厚层块状,可夹少量泥岩,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发育,冲刷面常见。
3、扇缘亚相,地形地貌:坡度缓,片流沉积为主;沉积特征:砂岩与泥岩互层,薄层为主,小型交错层理发育,缺乏冲刷面,可见遗迹化石。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岩与沉积相是沉积学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沉积物的形成环境、条件和特征,对于理解地质历史、恢复古地理、探索矿产资源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沉积岩与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应用。
沉积岩的概念和分类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成岩作用等形成的一类岩石,它们占地壳上层的约75%的面积,但只占地壳总体积的约5%。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风化作用:指基岩在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破碎和化学分解,产生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
搬运作用:指风化产物被流水、风、冰川、重力流等流体或固体介质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沉积作用:指搬运介质的动力不足时,风化产物在一定区域内堆积或沉淀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成岩作用:指沉积物在地下受到压力、温度、流体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压实、胶结、重结晶、置换等变化,最终转变为坚硬的岩石的过程。
根据沉积物的来源和成分,沉积岩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碎屑岩:由碎屑物质(如砂砾、粘土等)组成的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砾岩等。
化学岩:由溶解物质(如碳酸盐、硫酸盐等)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而沉淀形成的沉积岩,如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生物岩:由生物遗骸或分泌物(如碳酸钙、硅酸盐等)组成的沉积岩,如珊瑚礁、硅藻土、煤等。
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沉积相是指具有相似生成环境和特征的一组或一套沉积物或沉积岩。
它是反映沉积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沉积物组分:指沉积物中所含有的不同类型和比例的颗粒、杂基(基质)、胶结物等。
沉积物结构:指沉积物中颗粒或杂基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方式,如层理、颗粒支撑性质、孔隙结构等。
沉积构造:指由于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营力作用,在沉积过程中或之后形成的各种形态特征,如层面构造(波痕、槽模等)、变形构造(褶皱、断层等)、生物构造(生物遗迹、生物痕迹等)等。
沉积物组合: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叠置关系和变化规律,如岩性组合、层序组合、相带组合等。
1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先成的沉积岩)的风化产物、生物来源的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原始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与岩浆岩相比,沉积岩有哪些特征:1)矿物成分的特点:沉积岩中已发现的矿物达160种以上,但常见的只有20余种。
而在一种岩石中主要的(造岩)矿物只有1~3种,通常不超过六种;2)化学成分特征:(1)fe2o3和feo的含量,岩浆岩中的feo>fe2o3沉积岩fe2o3>feo以为地表氧比地下的多,使得沉积岩的高价铁居多;(2)k2o和na2o的含量沉积岩中碱金属的含量远低于岩浆岩,在岩浆岩中na2o>k2o沉积岩中相反;(3)h2o和co2的含量,岩浆岩形成于高温高压环境这两种成分几乎没有;(4)沉积岩中常常富含有机物;3)结构构造的特点:沉积岩的结构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其形成方式,由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由机械破碎的陆源碎屑组成的岩石),“火山碎屑结构”(有火山喷发的碎屑组成的岩石),“泥状结构”(由化学风化形成的陆源粘土碎屑组成的岩石),由机械作用形成的内源岩具有“粒屑结构”,由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结晶粒状(晶粒)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生物结构”。
3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风化作用是地球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是对地表岩石是一种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 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在氧、水和溶于水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滤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常常伴随物理和化学风化。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一、引言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地球表面物质的沉积历史,还可以为矿物资源勘探和地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针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做一综述性的介绍。
二、沉积环境的定义和分类1. 沉积环境的定义沉积环境是指沉积岩层形成时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总和,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和时间属性的地球体系。
根据不同的载体,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水相环境两大类。
2. 沉积环境的分类•陆相环境:包括三角洲、河流、湖泊、冲积扇等。
•水相环境:包括海洋、浅海、深海、海岸线等。
三、沉积相的定义和类型1.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岩相单位。
它包括颗粒度、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的信息。
2. 沉积相的类型•冲积相:由流水冲积物质形成,具有横向变化和纵向层次性。
•湖相:在湖泊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湖泊环境控制。
•海相: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海洋环境控制。
•陆相:在陆地上沉积形成的相,受陆地环境控制。
•湿地相:在湿地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湿地特有环境控制。
四、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关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之间密切相关,沉积环境中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沉积相的形成。
沉积相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环境条件,为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结论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和岩石的形成机理。
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不仅可以为我们认识地球历史提供重要线索,还可以为勘探矿产资源和指导地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希望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质,有机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
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变化和渐变而显现出来。
交错层理:在层系的内部有一组倾斜的细层(前沉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
杂基:是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成,其;粒级是泥级的为主。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自生矿物。
沉积相的分类:1,陆相组(残积相,坡积一坠积相,风成相,冰川相,冲积相,湖泊相,沼泽相)2河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3过度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泻湖相,障壁岛相,湖坪相)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时期或沉积以后由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沿着沉积物与流体的界面的形成的。
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
化学风化作用:在水,氧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由高密度流体。
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一次叠加出现而没有间断。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的异同:水平层理产于西碎屑岩和微晶灰岩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开,形成于弱的水动力条件下。
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外貌与水平层理相近,形成于强的水动力条件。
相同点: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均属于层理结构,细层和层系平行并平行与岩层面。
不同点:平行层理是强水动力条件,主要是由中砂岩组成,水平层理是弱水动力条件,是由粉砂岩和泥组成。
叠层构造及其成因:是由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捕获粘结砂,粉砂,泥级颗粒或晶体组成的一种纹层构造。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1 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指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生物残骸或化学沉淀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5%的面积,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1.2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母岩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冻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等物理因素导致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分解岩石。
(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搬运介质: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自然力量。
- 搬运过程:侵蚀、携带、沉积、分选等。
-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
(3)沉积后作用-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导致下伏沉积物排水、体积减小。
- 胶结作用:矿物质填充沉积物间隙,使之固结成岩。
- 成岩作用:包括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矿物转变等。
1.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层理构造- 定义: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
(2)化石- 重要性:提供了生物演化和古环境信息。
- 类型: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3)成分和结构- 碎屑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
- 填隙物:泥质、碳酸盐、硅质等胶结物。
- 结构:根据粒度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颜色- 影响因素:沉积物成分、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含量等。
- 常见颜色:灰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
1.4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1)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组成。
- 砂岩:由直径在0.0625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 粉砂岩:由直径在0.0039毫米至0.0625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过程是生物演化、地球动力学、气候环境演变、地质灾害等地球行为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当中,沉积相是对沉积物理化学特征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的一种刻画,而沉积岩是沉积过程中初始的沉积物质流动、沉积物质变化,形成不同组分、不同色带、不同构造的地球岩层。
沉积相定义沉积相是指任意时期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某一种或多种沉积物质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理特征、沉积结构、成因、厚度等特征的地质单元。
沉积相的划分是基于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岩层厚度、颜色、花纹、质地、成分、构造、化石含量等特征,从而可以区分岩层的沉积环境,了解环境富含哪些生物、矿物质等物质成分,乃至推测出当时的气候、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地质分析和资源勘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划分方法沉积相的划分方法又分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岩层的特点,分析它们的颜色、成分、结构、化石、沉积构造等特征,判断出其沉积相。
这种方法依赖于岩石学知识的应用,对经验和常识的积累也有很大的要求。
定量方法则是利用一些物理化学数据,如砂粒大小、矿物组分、粘土含量、有机质含量、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微体化石组合等,经过归一化和换算等优化方法,形成定量判据,然后根据样品数据判别所处的沉积相。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有相对严密的数据支撑,并且需要进行统计和计算,能够获得比定性方法更精确的沉积相。
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的分类方式较多,我们在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以岩层类型为基础的分类这种方法的分类是按照岩层类型进行区分,一般包括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构造岩。
其中,沉积岩的分类比较灵活,可以按照沉积砂、泥、粉砂、生物碎屑等组分分类,也可以按照常见的沉积环境(如湖沼沉积、滨海沉积、水平地层沉积、斜坡岩、盆地沉积等)分类。
2.根据沉积环境的分类这种方法是按照不同的沉积环境进行分类。
比如湖泊、河道、海洋、风沙、冰川等不同的沉积环境就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沉积相。
第二章沉积岩与沉积相第一节沉积岩概述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1.沉积物的形成阶段沉积岩的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
(1)风化作用(2)剥蚀作用剥蚀与风化都是外力破坏作用。
但风化是相对静止地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而剥蚀是流动着的物质对地表岩石起破坏作用。
风化后便于进行剥蚀,而风化产物被剥蚀后又便于继续风化。
二者相互促进,不断地为沉积岩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
1)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增厚,压力增大,使沉积物中的水分排出,孔隙减少,体积缩小,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2)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
常见的胶结物质是硅质、钙质、铁质、粘土质等。
3)重结晶作用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
继承色:继承母岩风化碎屑的颜色。
原生色:沉积物和成岩新生矿物颜色。
Fe、C等。
次生色:沉积岩的风化色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一、沉积岩的颜色(3)晶体印痕、雨痕、雹痕单位。
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6)块状层理: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
成因: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
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3.变形构造未固结的沉积物由于重力或震动,发生滑动、沉陷,使原来的沉积物发生变形。
居住迹4. 生物成因的构造碎屑岩的组成杂颗粒基胶结物孔隙二、碎屑岩的结构(1)颗粒成分•矿物碎屑:母岩机械破碎后呈单一状态出现的矿物颗粒。
一种碎屑岩中约含3~5种。
主要是:石英(约65%),抗风化能力强。
长石(约15%),相对易风化少量抗风化能力强的重矿物,如磁铁矿等•岩石碎屑:岩屑是母岩经机械破碎而形成的岩石碎块。
保留着母岩的结构特点,可判断母岩成分及来源。
(3)碎屑形状圆度: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尖棱角状—棱角尖锐棱角状—棱角明显次棱角状—棱角磨蚀次圆状—棱角磨损明显圆状—棱角基本消失滚圆状—棱角全部消失球度: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主要取决于原始的颗粒形状圆度和球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即圆度好者,球度不一定高,如圆饼状砾石;球度高者,圆度也可能很差。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研究意义1. 资源勘探- 油气资源:沉积岩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储集岩,了解沉积相有助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
- 煤炭资源: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炭的形成与分布,研究沉积相有助于煤炭资源的勘查。
-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沉积岩中蕴含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沉积相研究有助于矿产的发现。
2. 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 识别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沉积岩的性质和分布有关。
- 环境保护:沉积岩与沉积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的迁移和沉积规律。
3. 地质历史与生物演化- 地层对比:沉积岩的研究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 生物演化:沉积岩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的演化历史。
第二章: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一、沉积岩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物,或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地球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2. 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和主要成分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沉积岩: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砾岩、粉砂岩等。
- 化学沉积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 生物沉积岩:由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形成的岩石,如泥灰岩、贝壳岩、煤等。
- 有机质沉积岩: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岩石,如油页岩、泥炭等。
二、沉积岩的组成1. 碎屑物质- 砾石: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常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
- 砂粒:直径在0.0625mm至2mm之间的颗粒,成分多样,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 粉砂:直径在0.0039mm至0.0625mm之间的颗粒,成分与砂粒相似。
- 粘土:直径小于0.0039mm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如高岭石、蒙脱石等。
2. 化学物质- 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的主要成分。
- 硫酸盐矿物:如石膏、硬石膏,常见于蒸发岩中。
- 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是磷块岩的主要成分。
沉积岩与沉积相Sedimentary Rocks and Facies一、内容提要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碎屑岩岩石学与沉积相第四部分: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相二、主要内容1、古环境恢复方法与所用资料主要方法:垂直相序列(Vertical Facies Profile)沃塞尔相律(Walther's Law)沉积模式(Depositional Model)物源与古流分析(Provenance and Paleocurrent)地震地层(Seismic Stratigraphy)层序地层(Sequence Stratigraphy)构造—沉积体系分析(Tectonics-Depositional System)主要资料:野外露头资料(Outcrops)岩心资料(Cores)岩屑资料(Sieve residue log)地球物理测井资料(Geophysical Logging)地球物理勘探资料(Geophysical Exploration)实验室分析资料(Laboratory data)2、沉积环境解释参数物理参数(Physical parameters):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s), 颗粒特征及分布(Grain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生物参数(Biological parameters):生物成因构造(Biogenic structures), 生物化石及生态特征(fossils and Paleocology)化学参数(Chemical parameters): 岩性(Lithology), 岩矿(Minerals), 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酸碱度(Acidicity-Alkalinity),盐度(Salinity),温度(Temperature)3、主要沉积体系及相构成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扇三角洲体系三角洲体系碎屑海岸体系碳酸盐岩台地体系深水扇体系4、地质应用对于地质勘探:平面及剖面相关系;确定有利勘探目标;寻找隐蔽及岩性圈闭;储层评价;对于地质研究:了解古代及近代地理变迁;沉积盆地的充填样式及其对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湖泊及海洋的水介质特征;5、学习方法整体分析(Integrated analysis):概括各种资料--岩心(cores),录井(logging),地震(seismic),露头(outcrops),化验资料(laboratory data),古生物(paleontology)层次分析(Gradation of analysis):盆地尺度(Basin scale), 油藏尺度(Oil reservoir scale), 油层尺度(Oil layer scale)6、课程目的及意义意义:一直作为地质研究的热点尽管沉积物与沉积岩只占岩石圈体积的5%,但地球表面的75%被沉积物与沉积岩覆盖。
沉积学就是研究地球的演化史,古地理变迁及人文地理等,因此沉积学及其相关学科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
沉积学研究对于自然资源的勘探来说极为重要,如石油、煤、石灰岩与铀等都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
沉积岩既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又是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沉积盆地的主体是沉积岩,盆内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都离不开沉积岩。
目的: 了解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沉积体系分析流程及所需资料主要(经典)沉积模式主要沉积体系的相构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1. There has been a 53%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giant fields during the 30-year time period.2. Within this inventory of fields, gas discoveries are increasing at an accelerated rate when compared to oil discoveries.This trend continued in the year 2000, when 8 giants were discovered, seven of which were gas. The lone oil discovery was the supergiant East Kashagan found in the Caspian Sea.7、沉积学研究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00’s ~ 1920’s,生物地层学研究为主,描述性研究,地层划分仅仅根据标准化石,而不考虑岩性及相变因素。
第二阶段:1930’s ~ 1960’s,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为Sedimentology,特色是产生岩性地层、现代沉积环境考察与水槽实验。
代表性成果有:包马序列(Bouma sequence, Bouma, 1962),点砂坝序列(Point-bar Sequence, Allen, 1973),碳酸盐岩成因(Genesis of carbonate, Wilson, 1975),SEPM(the Society for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IAS(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第三阶段:1970’s ~ 现今,产生了层序地层学,特色是综合研究,生物地层、岩性地层与地震地层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综合性研究的特点。
主要成果: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沉积体系分析(Depositional System)。
启示:•从描述性研究、孤立研究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研究手段与当时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Galloway W. E. And Hobday D. K.(1993)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Exploration of Oil, Coal and Uranium, pp423. Springer-Verlag, New York.Reineck H. E. And Singh I. B. (1973) Deposition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with Reference to Terrigenous Clastic, pp439. Springer-Verlag, Berlin.Reading H. G.(1986)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pp615.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London.Wilson J. L. (1975) Carbonate Facies in Geological History,pp471. Springer-Verlag, Berlin.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何镜宇、孟祥化,1987,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地质出版社第一部分: 分析原理Part One:Analysis Principle内容:第一节:沉积作用(Sedimentary Processes)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es)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es)化学作用(Chemical Processes)第二节: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生物构造(Biological Structure)化学构造(Chemical Structure)第三节:原理与概念(Principle and Concepts)第一节:沉积作用Section one:Sedimentary Processes§1.1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物理作用主要讨论搬运介质与固体颗粒间的关系。
一、搬运介质(Transporting Media)按照搬运方式不同,把搬运介质分为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类型。
1、牵引流(Fluid flow)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流搬运空气的主要介质。
(1)运动方式(Fluid moving fashions):层流(Laminar flow): 流体分子呈直线运动。
紊流(Turbulent flow):流体分子运动轨迹不规则(2)流态(Flow Regime)弗劳德常数Froude number (F):F=V╱√g.d v: 流速(velocity of flow);g: 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d:水深(depth of water)低流态(Lower flow regime):F<1,流体阻力较大,搬运能力弱,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不同相。
过度流态(Transitional flow regime):F=1,流态不稳定。
高流态(Upper flow regime):F>1,流体阻力较小,搬运能力大,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同相。
(3)底形(Bedforms)底形是固体颗粒在松散沉积物表面运动所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形态。
大部分沉积构造是由于底形的迁移而形成的。
底形与流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随水流动态的变化,底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低流态下,随着水流动态变强(F值增加),底形出现的次序为:下平底(lower plane bed,没有颗粒移动)⇒小波痕(small ripples)⇒小波痕叠加的大波痕(megaripples uperimposed )⇒大波痕(megaripples)随着水流动态变强(F值增加),波痕的脊由直线变为波状和舌形。
过度流态下,底形不稳定,波痕受到冲刷。
高流态下,常见的底形为上平底(upper plane bed)和逆行沙丘(antidunes)。
2、重力流(Gravity Flow)通常称为高密度流,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重力流(dense flow)。
按照沉积物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四种类型:浊流(Turbidity current):流体内的沉积物由湍流的向上分力所支撑,并使沉积物持续地悬浮于流体中。
液化流(Liquefied flow):沉积物颗粒间孔隙流体的向上流动而支撑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