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组织的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9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牙硬组织的形成从生长中心开始。
前牙的生长中心位于切缘和舌侧隆突的基底膜上,磨牙的生长中心位于牙尖处。
釉质和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有严格的规律性和节拍性,交叉进行。
成牙本质细胞先形成一层牙本质并向牙髓中央后退,紧接着成釉细胞分泌一层釉质并向外周后退,如此交叉进行,层层沉积,直达到牙冠的厚度。
一、牙本质的形成在钟状期的晚期,牙本质首先在邻近内釉上皮内凹面(切缘和牙尖部位)的牙乳头中形成,然后沿着牙尖的斜面向牙颈部扩展,直至整个牙冠部牙本质完全形成。
在多尖牙中,牙本质独立地在牙尖部呈圆锥状一层一层有节律的沉积,最后互相融合,形成后牙冠部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由成牙本质细胞完成的。
生长中心处的内釉上皮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诱导了牙乳头外胚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
在牙本质形成前,牙乳头细胞和内釉上皮之间有一层无细胞区。
这时的牙乳头细胞属于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细胞体积小,核居中,胞浆含有少量细胞器,分散在含有少量细的胶原纤维的基质中。
当成釉细胞分化成熟后,对牙乳头发生诱导作用。
邻近无细胞区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迅速增大,先分化为前成牙本质细胞(preodontoblast),随着一系列的细胞分裂,伸展,细胞极性确定,然后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此时细胞质体积迅速增大,为能容纳更多的蛋白质合成细胞器。
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体积增大,最终占据了牙乳头和内釉上皮之间的无细胞层。
这些新分化细胞高度极化,其细胞核远离内釉上皮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之后,开始形成牙本质的有机基质。
由成牙本质细胞合成分泌到牙乳头的有机基质主要是胶原和蛋白多糖或糖蛋白。
在胶原分泌的早期主要是I型胶原,此外还有少量Ⅲ型胶原。
最先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纤维比较粗大(直径在0.1~0.2µm),被称为von korff’s纤维。
von korff’s纤维主要是由Ⅲ型胶原构成,在起始时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存在。
这些纤维从成牙本质细胞深处发出向内釉上皮细胞扩展,并最终输出在内皮下的无结构基质,与基底膜垂直。
第二章牙的发育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牙板的发生: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二)帽状期: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
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
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
与釉质形成有关。
二、牙乳头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也形成成牙本质细胞三、牙囊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二、釉质的形成釉质矿化分四期:I: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
II: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
III: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
IV: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
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
三、牙髓的形成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四、牙根的形成五、牙周组织的形成(一)牙骨质的形成: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2/3区域。
(二)牙周膜的发育(三)牙槽骨的形成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第一节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牙体组织知识点牙体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矿化的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牙髓所构成。
一、釉质釉质来源于外胚层,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来源于外胚间叶组织。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骨质则覆盖在牙根的表面。
(一)釉质理化特性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有机物和水所组成。
按体积计,其无机物占总体积的86%,有机物占2%,水占12%。
釉质无机物主要由含钙(Ca2+)、磷(P3-)离子的磷灰石晶体和少量的其他磷酸盐晶体等组成,是含有较多HC03-根的生物磷灰石晶体。
釉质中的有机物约占总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
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等三大类。
(二)釉质组织结构1.釉质的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贯穿釉质全层,达到牙齿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
釉柱的横断面呈鱼鳞状。
釉柱的直径平均为4-6μm。
2.釉牙本质界以及与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结构(1)釉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相交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形相连而成。
此种连接增大了釉质与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间更牢固地结合。
【例题】釉牙本质界的形态特点是()。
A.直接相连接B.小弧形线相连C.指状镶嵌D.桥粒连接E.曲线相连[答疑编号700297010101]【正确答案】B(2)釉梭: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它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起的末端膨大。
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
(3)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其高度约等于釉质厚度的1/3,呈草丛状。
(4)釉板: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质牙本质界。
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釉板钙化程度低、窄而细长,数目较釉丛少,在釉质横断面容易观察。
牙体组织的形成牙硬组织的形成从生长中心开始。
前牙的生长中心位于切缘和舌侧隆突的基底膜上,磨牙的生长中心位于牙尖处。
(一)牙本质的形成在钟状期后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分化成熟,并对牙乳头发生诱导作用。
牙乳头顶端与内釉上皮基底膜接触的细胞,首先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之后,开始形成牙本质的有机基质。
由于成牙本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外间隙消失,细胞向基底膜一侧伸出短粗的突起,同时细胞体向牙髓中央移动,在其后留下胞质突埋在基质中,形成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偶尔有的突起能伸人基底膜中,形成釉梭。
随着成牙本质细胞从牙乳头顶端向根尖方向逐渐分化,牙本质问质亦由牙乳头顶端逐渐向根尖方向逐层沉积,牙乳头本身则逐渐缩小。
牙本质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即开始矿化,沉积一层,矿化一层,成为矿化牙本质。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磷灰石晶体不断生长,形成钙球。
钙球进一步长大融合形成单个的钙化团。
偶尔在该处球形钙化团不能充分融合,而存留一些小的未矿化的基质,即球间牙本质。
在牙本质形成中,矿物质沉积晚于牙本质有机基质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与矿化的牙本质问总有一层有机基质,称为前期牙本质。
(二)牙釉质的形成当牙本质形成后,对相应部位的内釉上皮细胞起诱导作用,使之分化为成釉细胞。
成釉细胞的细胞核排列整齐,远离基底膜,并开始分泌釉质基质。
为釉质中最内一层无釉柱结构的釉质。
该层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靠近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一短的圆锥状突起,称为托姆斯突。
以后由托姆斯突分泌的釉质釉柱结构。
正常情况下每天分泌的釉质基质的厚度约为4μm,每2天之间形成的基质的界限即釉柱横纹。
成釉细胞的分化及釉基质的形成也都是从牙尖部开始,逐渐向牙颈部进行的。
成釉细胞一边分泌釉质基质,一边向后移动,使牙釉质的厚度不断增加,同时星网状层逐渐缩小,中间层和成釉细胞逐渐靠近外釉上皮。
当牙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器的几层细胞合并成覆盖于牙釉质表面的鳞状上皮,称为缩余釉上皮。
第三章牙体组织牙体组织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
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牙骨质覆盖在牙根部的表面。
牙中央的腔隙称为髓腔,充满疏松的牙髓组织。
第一节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一、理化特性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其洛氏硬度值(Knoop hardness numbe r) 为300KHN。
无机盐占釉质总重量的96~97%,主要由钙、磷离子组成的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
晶体内可含其他元素,F-的存在可使晶体稳定性加强,形成[Ca10(P04)6F2],具有抗龋性。
有机物不足1%。
釉质细胞外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
釉原蛋白形成“纳米球”的结构,在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中起作用。
在釉质发育时期含量达90%,在成熟釉质中消失。
非釉原蛋白与羟磷灰石亲和力强,能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形态。
存在于釉质分泌早期和成熟后的釉丛、柱鞘。
釉基质蛋白酶是基质蛋白,参与前两者的修饰和剪接。
釉质中的水有两种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
大部分水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分布在晶体周围。
二、组织学结构(一)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在窝沟底部呈放射状,向窝沟底部集中;在牙颈部呈水平状排列。
釉柱在光镜下纵剖面为柱状,横剖面呈鱼鳞状。
(二)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是由于釉柱排列方向不同所致。
(三)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为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这是由于成釉细胞在分泌早期托姆氏突尚未形成,而在分泌活动停止时托姆氏突腿缩而致。
(四)釉质生长线: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有一条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新生线。
是由于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后。
第三章牙体组织牙体组织即构成牙的所有组织的总称,包括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牙髓。
从发育的角度讲,釉质来源于外胚层,而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则来自于外胚间叶组织。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骨质则覆盖于其牙根部表面。
牙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充满疏松的牙髓结缔组织,牙髓的血管和神经通过狭窄的根尖孔与牙周组织相通连。
釉质和牙本质相交的面称釉质牙本质界,釉质和牙骨质相交的面称釉质牙骨质界,而牙本质和牙骨质相交的面称牙本质牙骨质界。
第一节釉质釉质(enamel)为覆盖于牙冠的高度矿化的硬组织,是龋病最先侵及的组织,所以受到特殊的关注。
釉质是全身唯一无细胞性、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而且其基质由单一的蛋白质构成而不含胶原。
釉质对咀嚼压力和摩擦力具有高度耐受性。
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及其内部的晶体的有序排列使其脆性降低并且有一定的韧性。
釉质内的微量元素和非羟基磷灰石可改变釉质对酸侵蚀的敏感性,而釉柱中晶体的排列方向也与龋病过程中脱矿方式有关。
一、理化特性切牙的切缘处釉质厚约2mm,磨牙的牙尖处厚约2.5mm,釉质自切缘或牙尖处至牙颈部逐渐变薄,颈部呈刀刃状。
釉质外观呈乳白色或淡黄色。
其颜色与釉质的矿化程度有关,矿化程度越高,釉质越透明,其深部牙本质的黄色易透过而呈淡黄色;矿化程度低则釉质透明度差,牙本质颜色不能透过而呈乳白色。
乳牙釉质矿化程度比恒牙低,故呈乳白色。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式硬度值340KHN,相当于牙本质硬度(70KHN)的5倍,因此对咀嚼磨耗有较大的抵抗力,同时是深部牙本质和牙髓的保护层。
由于其无机物含量高,所以有很高的脆性并且易于折断,釉柱中的晶体排列和位于其深部的有一定的弹性牙本质可降低其易折性。
同时,由于釉质无机物含量、硬度都很高,无法用常规组织学方法观察,一般采用磨片观察其组织结构。
成熟釉质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其余的为少量有机物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