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三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某地区特定疾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居民,包括男女老少,共计10000人。
三、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10000名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疾病症状等情况。
2. 实地走访,选取部分疾病患者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情况。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四、调查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18岁以下占30%,18-40岁占40%,40岁以上占30%。
2. 生活习惯。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有60%的人每天都有规律的运动,40%的人饮食习惯较为健康,但也有20%的人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3. 疾病发病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某地区慢性病患者占总人口的15%,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急性疾病患者占总人口的5%,主要包括感冒、腹泻等。
五、调查结论。
1. 某地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需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2. 急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仍需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防止疾病的传播。
3. 需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六、建议。
1. 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防止疾病的传播。
3.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七、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为某地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希望各级部门能够重视本次调查结果,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应用和挑战。
一、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病例控制研究病例控制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已患某种疾病的个体(病例组)与未患疾病的个体(对照组),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回顾资料收集以及实验室检测等手段,获取个体的暴露历史和风险因素,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相关性。
此外,病例控制研究还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或者几率比值,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程度。
2.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选择一群暴露于特定危险因素的人群和一个未暴露的对照组,对其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收集相关数据。
在随访过程中,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暴露组与未暴露组在疾病发生率、发展过程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判断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可以提供相对风险度、患病率等重要的流行病学指标,对于评估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也称为截面调查,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在特定时点上对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获取某种特定疾病或暴露因素的患病率、频率或者分布情况。
横断面调查常常采用问卷调查、体检、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患病差异,为疾病的分类和预防提供依据。
然而,横断面调查只能得出相关关系,无法判断因果关系,因此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需要借助其他方法。
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应用1.疾病病因研究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在疾病病因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病例控制研究和队列研究,可以明确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质量分析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传播和分布模式的科学。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收集和分析高质量的调查数据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质量,并提供一些分析方法。
一、数据收集的挑战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数据收集是首要任务。
然而,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可能导致数据质量下降。
下面是一些常见挑战:1. 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问卷设计的问题可能含糊不清或缺乏准确性,导致被调查者误解或提供错误信息。
2. 抽样偏差:选择代表性样本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途径。
但是,若样本不具备代表性,调查结果将失真。
3. 调查员影响:调查员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可能影响调查结果。
调查员的主观判断或引导性问题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4. 被调查者记忆偏差:回忆性调查可能受到被调查者主观记忆的影响,导致数据不准确。
二、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为保证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质量,有必要采取一些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方法:1. 问卷设计:确保问卷的问题简明扼要,准确明确,以避免被调查者产生歧义。
此外,可以进行预测试,以发现问题并修改。
2. 抽样策略:使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比如,可以选择随机抽样方法或分层抽样方法。
3. 培训调查员:对调查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调查目的和原则,以及专业问卷设计和调查技巧。
这将减少调查员可能引入的偏差。
4. 数据检查:进行数据清理和验证,以排除异常和错误。
可以使用软件工具来辅助数据清理过程。
三、数据质量分析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对调查数据进行质量分析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质量分析方法:1. 缺失数据分析:分析数据中的缺失情况,如缺失比例、缺失原因等。
可以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填补缺失值,或根据缺失情况调整分析结果。
2. 一致性检验: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不同变量之间的数据一致。
可以检查逻辑关系,比如年龄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等。
3. 冗余数据分析:分析数据中的冗余性,即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卫生部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3.08•【文号】卫疾控发[2004]67号•【施行日期】2004.03.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04]67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省卫生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疫区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传染病。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下简称血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复杂,加上近年来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工作力度有所削弱,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综合治理措施落实不力等原因,目前,部分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疫情回升,血吸虫病疫情形势严峻。
卫生部曾于1989和1995年开展了两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下简称全国流调),为我国制定“八五”、“九五”防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次全国流调距今已有9年,期间血吸虫病控制模式、疫情发展态势及影响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和国务院血防工作座谈会精神,准确的掌握当前血吸虫病流行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规划和防治策略,尽快遏制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势头,保护疫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经研究决定,在2004年开展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现将《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印发给你们,望各地按照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落实经费,圆满完成这项工作。
本次全国流调工作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负责组织协调,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制定和下发全国流调工作实施细则以及对全国流调工作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检查评估。
流行病学调查与抽样技术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系统地收集、分析人口群体中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方法。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抽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样本选择,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抽样技术。
一、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样本,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概念和指标的确定: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概念和指标,例如疾病的定义、分类及其相关因素等。
2. 样本的选择:样本选择是流行病学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通常采用抽样技术来选择样本。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医学记录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统计,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4. 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解释和归纳。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5. 结果的应用与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推广健康知识等,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常用的抽样技术抽样技术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选择代表性的样本,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总体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抽样技术:1.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抽样技术之一。
其原理是:从研究人群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使得每个个体被选择为样本的概率相等。
2.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将人群按照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
通过分层抽样可以保证样本在各层中的分布与总体一致,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3.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按照固定的间隔从人群中选择个体作为样本。
例如,从一个人群中每隔五个人选择一个作为样本,直到达到所需样本数量。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流行病学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揭示出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
本报告将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流感疫情。
随着气温的骤降,流感病例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
为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10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疫苗接种情况等内容,以获取相关数据。
同时,我们还派出调查员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人群聚集地的卫生状况和流感病例的发病情况。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本地区流感病例的发病率为10%,其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厂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人群对流感疫苗存在抵触情绪,拒绝接种疫苗。
而那些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流感病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流感疫情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更为迅速,这可能与人口流动性较大、卫生条件较差有关。
其次,青壮年人群是流感的高发人群,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交活动频繁、免疫力相对较弱有关。
最后,疫苗接种对于预防流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五、防控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首先,加强人群密集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其次,针对青壮年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加强疫苗宣传,提高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种率。
六、结语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样本选择和抽样方法流行病学是科学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学。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样本选择和抽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它们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调查中样本选择和抽样方法的相关原则和常用技术。
一、样本选择的原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样本选择是决定调查结果是否能代表目标人群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样本选择的三个基本原则:1. 代表性: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地理位置等方面应该与目标人群具有相似的特征,以确保调查结果能够推广到整个人群。
2. 随机性:样本的选择应该是随机的,每一个个体在样本中有相同的机会被选择到,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偏倚,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3. 可获取性:样本选择应该是可行的和可获取的。
研究者需要考虑到样本的数量和研究所需时间、经费等因素,以选择最适合的样本。
二、抽样方法的类型及其应用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下面将介绍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最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它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随机抽样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选中。
随机抽样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
其中,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适用于较小的人群。
系统抽样则通过在目标人群中以固定的间隔选择样本个体,适用于较大的人群。
整群随机抽样则是在目标人群中随机选择若干群体作为样本。
2.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将目标人群按照某些特征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个分类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样本在不同分类下的代表性,适用于人群内部具有明显差异的情况。
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时,可以先将人群划分为不同年龄层,然后在每一层中进行随机抽样。
3.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抽样。
这种抽样方法适用于人群分布不均匀、分散程度大的情况。
在进行整群抽样时,研究者首先确定抽样框,即确定适当的群体单位,然后随机选择若干个群体作为样本。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抽样方法和抽样误差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发生的方法。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来代表人群,从而得出关于整个人群的结论。
这就引出了抽样方法和抽样误差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抽样方法和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随机抽样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随机抽样是最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
简单随机抽样是从人群中以完全随机的方式选取样本。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并且结果可以推广到整个人群。
另外,随机抽样可以减小选择偏差的风险,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二、分层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是将人群按照某种特征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子群,然后从每个子群中随机选取样本。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样本在某些特征上与整个人群一致,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对于一项研究某种疾病的流行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将人群分层,然后从每一层中进行随机抽样。
三、整群抽样方法整群抽样是将人群分为若干群体,然后从群体中选取样本。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群体通常是以某个地理区域为单位,比如城市、乡村或学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同时,由于整个群体作为一个单位被选取,减小了个体之间的差异,使结果更具代表性。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需要注意抽样误差的问题。
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导致的估计结果与真实人群参数之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增加来减小。
此外,在结果解释和应用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避免对结果的过度解读。
总结起来,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资源限制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抽样误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的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增加可以减小抽样误差。
在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避免过度解读结果。
138•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年4月第54卷第2期Chin J Psychidtry.April2021,Vol.54.No.2•公共精神卫生・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王汝展'张敬悬'王延祜'王灿'陈修哲'米国琳'陈旭'程小菁'王丽娜,胡丽丽,谷灵犀1郑士全'董兰'王立钢4陈莉'李武°刘燕花'朱君*王艳梅9温庆华'°李小鹏"张玉胜”侯宗银”张秀茹“张廷侠”郭素美”杨秀成"1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250014;2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276000;3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261000;4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266034;5荷泽市第三人民医院274031;6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7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265200;8济南市第二精神卫生中心250100;"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52000;”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53000;"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255100;12滨州市人民医院256600;13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277103;14威海市立第三医院264205;150照市精神卫生中心276800;16东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7091;17济南市嬴城荣军医院271100通信作者:张敬悬,Email:jingxuanzhang@【摘要)目的调査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
方法于2015年在山东省49个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釆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318岁人群28000人.利用修订的一般健康问卷进行筛查.将调査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危和低危人群.采用DSM-IV、SCID-I/P或MMSE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诊断,随机抽取10%的低危人群进行有无精神障碍的诊断计算患病率并根据研究设计和抽样人口的特征调整患病率和95%的可信区间采用X,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患病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完成调查27489人,调整后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46%(95%6717.02%-17.89%),各类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物质使用障碍(5.29%)、心境障碍(4.47%)、焦虑障碍(4.46%)、智力及缘于躯体和物质的障碍(1.91%)和精神病性障碍(1.12%),其中最常见的是酒精使用障碍(5.27%)和重性抑郁障碍(2.14%)。
作者单位:100083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陈昌惠、沈渔、张维熙、李淑然、黄悦勤);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王金荣、王德平);湖南省精神病医院(涂建、宁佐喜);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付力牧、纪丽萍);辽宁省精神病防治院(刘志广、吴化民);南京脑科医院(罗开林、翟书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严和、孟国荣)#论著#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陈昌惠沈渔张维熙李淑然黄悦勤王金荣王德平涂建宁佐喜付力牧纪丽萍刘志广吴化民罗开林翟书涛严和孟国荣=摘要>目的动态观察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于1993年在1982年调查过的7个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1982年基本相同。
结果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j,时点患病率为5.31j,与1982年比较有增高趋势(P>0.05);将经济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下等经济水平者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高。
结论1993年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变化,可能源于抽样误差,但不排除患者预期寿命延长因素,提示今后在制订精神卫生规划时需予重视。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患病率预期寿命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schizophrenia in7areas of China Chen Changhui,Shen Yucun,Zhang Weix i,et al.I nstitute of M ental H ealth,Beij ing M edical Univ er sity,Beij ing100083 =Abstract>Objective T 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 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schizophr enia in seven areas in1993,11years after the1982psychiatr ic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se changes.Methods T he same as that used in the1982psychiatric epidemiolog ical sur vey over12areas.Results T he1993survey uncov ered a life-t ime prevalence of6.55j and time-point prevalence of5.31j for schizophr enia.Either the life-time rate or time-point rate w er e all of slig htly hig her than t hat of1982(P>0.05).A dditionally,there w as a clear social drift process of schizophrenics to the neg at ive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C onclusion T he slight higher but no statistic c s difference in the above co mparison data is possibly due to either the sampling error or the cases accumulated and the extended life ex pect ancy of schizo phrenics.It is needed to urge more attent ion from the health administration to be paid to schizophrenics in the public health planning.=Key words>Schizophr enia Epidemiolo gy Pr evalence L ife ex pectancy为揭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发展趋势和规律,我们于1993年4月1日零时在1982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北京、大庆、湖南、吉林、辽宁、南京和上海),进行了第2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并与1982年相同7个地区进行比较,报道于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伴随着老龄化,老年人群的精神疾病患病情况也越来越成为公众注意的问题[1-4]。
临沂市人口规模超千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1%,高于国内16.1%的平均水平,但是临沂地区从没进行过老年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临沂市60岁及以上人群的精神疾病患病情况,于2015年10月~2016年4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临沂市≥6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样本。
设定除外酒精使用障碍的其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ρ=0.055,允许误差δ=0.01,第一类错误设定α=0.055,计算出调查样本数量是1997人,扩大20%,则为2400人。
1.2工具1.2.1筛查工具。
一般健康问卷(G ener alH eal t h Q ues t i onnai r e,G H Q -12)。
共21个项目,作为精神障碍诊断筛查工具。
事先设置G H Q 15%重测,重测相关系数是0.95。
1.2.2诊断标准和工具。
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 SM -Ⅳ)作为诊断标准,用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联合制定的《D SM -Ⅳ-T R 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C I D -I /P )作出精神疾病诊断。
事先设置10%SC I D 重测,两次测试一致性K appa 值是0.97。
依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检测量表(M M SE)作出智力障碍诊断,事先设置10%M M SE 重测,两次测试一致性K appa 值是0.96。
1.3研究方法1.3.1人员培训。
对来自临沂市内县级及以上精健康域公卫临沂市≥60岁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田雪刘学珍赵娜李成云郑士全孙波(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临沂276005)【摘要】目的:掌握临沂市60岁及以上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山东省第三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
一、背景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精神疾病服务网络较健全,因此国外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多为登记病例研究,有关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资料较少。
国内沈渔村等先后于1982年和1993年对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两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获得了我国局部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国际公认的全国的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
1984年,在山东省卫生厅的领导下,引进当时较先进的精神疾病流行学研究技术,首次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山东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人口为118998人,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为9.76‰,首次掌握了我省当时精神疾病的患病现状及分布特征,这一研究填补了我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为制定我省精神卫生工作“七五”和“八五”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时隔10年之后的1994年,为及时掌握全省精神疾病的发病趋势,动态观察全省精神疾病的患病水平、分布特征、流行规律、治疗康复情况,在山东省卫生厅、民政厅、公安厅和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努力下,于1994年在原框架人群范围内进行了山东省第二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人口为84767人,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为13.24‰,较10年前明显升高,重性精神疾病的致残率高达70%以上,60%的精神疾病患者得不到较系统有效的治疗。
该研究结果对调整全省精神卫生经济政策和制定山东省精神卫生工作“九五”和“十五”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大大推动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1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的社会经济情况和人民群众
的生活价值观念及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分化日趋明显,下岗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这些危险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掌握精神疾病的实际患病率对制定“山东省精神卫生工作十一五规划”,完成《山东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3年-2010年)》的目标要求,为国家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参考依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我省与河北、青海、甘肃、西安、沈阳4省2市同时起步,自2004年底开始,组织实施并完成了全省第三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二、方法
根据山东省的地理地貌、经济状况、文化特征和既往的调查患病水平将山东省17个地市分成5个层面,即西部地区聊城、菏泽、德州,南部地区济宁、枣庄、临沂,胶东半岛烟台、威海、青岛,鲁中地区济南、泰安、莱芜、淄博和靠近东部地区的潍坊、滨州、东营、日照。
从这5个层面内随机抽取聊城、济南、枣庄、潍坊、烟台5个地市作为调查地区。
每个调查地区抽取4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4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调查300人。
共抽取了20个县(市)、区,80个村和居委会,24000人。
实际调查23968人,因拒访、外出、疾病等原因,实际完成22684人筛查。
全部调查人口年龄均在18岁以上。
为便于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比较,本次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一般健康问卷作为筛查工具,用当前国际通用的美国精神学会诊断手册第四版作为诊断标准。
三、结果
在22684人被调查者中,2711人有明确的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的
总患病率为11.95%。
按全省9300万人口计算,全省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1111万人。
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见表。
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疾病诊断患病例数患病率全省患者人数估计(万)
心境障碍
其中抑郁症1043
997
4.60
4.40
427.80
409.20
焦虑障碍1021 4.50 418.50 物质使用障碍659 2.91 270.63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192
154
0.85
0.68
79.05
63.24
智力障碍125 0.55 51.15
躯体形式障碍55 0.24 22.32
癔病性精神障碍50 0.22 20.46
合计2711 11.95 1111.35 本次调查中,两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0.68%和4.40%,据此推算,目前全省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达63万,有抑郁症患者409万。
在被调查的精神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的患者从未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相当比例的患者生活于特困家庭。
本次调查中精神分裂症致残率高达80%,精神疾病肇事肇祸率较10年前明显上升,而且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与199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贫富分化日趋明显,下岗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精神疾病的实际患病率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大幅度升高,精神分裂症也明显升高。
二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饮酒、吸毒等不良行为,导致了酒依赖、毒品依赖等患者的明显上升。
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老年期精神疾病等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四是由于西方文化和社会各种现实因素对家庭的冲击,家庭和婚姻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加,家庭和婚姻问题的增多是精神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危险因素。
五是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尚没有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体系,很多患者患病后不能及时系统治疗,或根本不去医治,因此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导致了累积病人的增加。
六是由于本次采用了国际化工具,工具先进,灵敏度高,调查程序严谨,因此调查中漏诊的患者相对较少,也是本次调查中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
11.95%的精神疾病高患病率已用事实清楚说明,精神卫生问题已不仅仅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不仅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痛苦,而且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实施2004年省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精神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
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和监控,提高精神疾病患者获得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切实着手解决精神卫生这一日益突出的危及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二、加大对重性精神疾病监管和救助
重性精神疾病特别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危害最大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具有发病年龄小、易复发、致残率高、需终身治疗等特点,由于对该类患者医疗救助不足,监管力度不够,患者时常流落街头,肇事肇祸发生率极高,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他们饱受社会歧视,生活十分悲惨,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员。
目前我省有这类患者63万,是潜伏于社会中的巨大隐患,无异于一颗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另外,自杀是409万抑郁症患者最大危险,尽管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大大增加患者自杀死亡的风险。
因此,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救助和监管是解决目前精神卫生突出问题中重中之重。
三、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自我保健能力,积极预防和减少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让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以促进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200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