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鱼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鱼类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了传统的方法:直接培养法、组织切片观察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检测、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T)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核酸杂交技术。
新的检测方法的应用,为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以及疾病防治等带来了技术革命,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1 传统检测方法1.1 组织切片观察法选择待检测鱼体病灶处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以此检测病原。
一般准确性较差,并且较小的病原体检测困难。
1.2 选择性培养法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种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这种培养基是在上世纪末由荷兰的M.W.Beijerinck和俄国的S.N.Vinogradsky发明的。
由于选择性培养基制作费用低,使用方便,因此国外常将其作为日常诊断的主要方法。
例如用EIM培养基可识别斑点叉尾鮰的肠杆菌。
在25℃培养48h,EIM培养基能抑制多数鱼类病原菌、真菌和病毒生长,而使Eictaturi菌落呈绿色,半透明,直径0.5—1.0mm,其它菌落则呈褐色、红色、黄绿色、褐绿色,直径大于2mm。
Rimler-shotts培养基则可用来检测腐皮病病原嗜水气单胞杆菌,37℃培养20-24h 可使嗜水气单胞杆菌菌落呈黄色,其它菌落则呈现另外的颜色。
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时,温度和时间很重要。
同是使用Rider-shotts培养基37℃和37℃以下培养,检测出呈黄色的菌落分别为嗜水气单胞杆菌和杀鲑气单胞杆菌。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培养时间还是过长。
另外它只能粗略检测,不能做到精确,要确切鉴别,还要通过免疫学等的检测方法加以确定。
2 免疫学检测方法2.1 单克隆抗体方法单克隆抗体,是一个抗体产生的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产生杂交瘤细胞,经无性繁殖的细胞群所产生的。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 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1.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等在15SS 琼脂、2.(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菌落大小为0.5mm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
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
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
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μm,为革兰氏阴性、直或弧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极生单鞭毛(有鞘膜)运动,单个或成双相连(有时3~4个排列成短链),亦可呈多形性,细菌运动呈活泼的穿梭状。
该菌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黏稠、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直径1-1.5mm。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基本同上,置4℃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摘要研究了强力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土霉素、氟苯尼考、氟强先锋、呋喃妥因9种抗生素和五倍子、大黄、金银花、黄芩、陈皮、黄连、板蓝根、黄柏、连翘、黄梅1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类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结果显示:抗生素中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红霉素、呋喃妥因对这几种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中五倍子、大黄、黄芩的抑菌效果较好。
关键词淡水鱼致病菌;中草药;抗生素;药敏试验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越来越高。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动物最重要的疾病之一,2005年以来暴发的生物源性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所占比例超过55%,严重制约了水产业的发展[1]。
由于渔民缺乏基本的药理知识,存在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选取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的致病菌进行体外中西药抑菌试验,旨在为淡水鱼细菌病防治提供依据,减少致病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均是淡水养殖动物最常见的致病菌,它们的大量繁殖给淡水鱼类养殖业带来巨大威胁。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毒力最强的引起化脓性疾病的化脓菌,可以产生溶血毒素、肠毒素、血浆凝固酶等毒素和酶,引起水生动物外伤化脓死亡[2]。
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能够引起的疾病多为暴发性传染病,患病水生动物死亡率较高,通常导致鱼、鳖、鳗、牛蛙及蚌等水生动物的败血症及局部感染[3]。
藤黄微球菌是黄鳝出血病的主要病原,黄鳝感染后出现体表弥散性出血、肛门红肿外翻、肝脏肿大出血等症状并造成高死亡率[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发病鱼主要出现体表褪色斑、脱肛、严重肠炎和腹水等病征,并以肠套叠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5]。
鱼类疾病监测鱼类疾病的爆发对养殖业和渔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确保鱼类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鱼类疾病的常见监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传统监测方法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监测方法。
它通过肉眼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外部症状来判断是否患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准确性较低,容易忽略一些病理性症状。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疾病监测方法。
通过从患病鱼类身上取样,将样本培养于适宜的培养基中,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检测出疾病的致病菌,但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较为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
3. 病理解剖法病理解剖法是通过解剖患病鱼类的尸体,观察内脏器官和组织是否发生病变来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这种方法是一种直接可靠的监测手段,但是需要专业的解剖技术以及一定的动物解剖知识。
二、现代监测方法1. 分子诊断法分子诊断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疾病监测方法。
它利用PCR 技术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DNA或抗原,从而准确诊断疾病的种类。
与传统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法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菌,但是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2. 免疫诊断法免疫诊断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疾病监测方法。
它通过检测鱼类体液中的抗体或病原体相关物质来判断鱼类是否患病。
免疫诊断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可以迅速得出结果,但是需要特定的试剂和设备。
3. 无创检测技术无创检测技术是一种不对鱼类进行损伤或取样的监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鱼类的呼吸、泌尿、脱落的鳞片等获得相关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无创检测技术非常便捷,可以大大减少对鱼类的伤害和应激,但是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准确性。
三、疾病监测的发展趋势1. 快速便携式监测装置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监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耗时费力,而快速便携式监测装置可以在养殖场和渔场直接使用,快速准确地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
如何给观赏鱼做检验检疫,本人经验谈!应广大鱼友的要求,把这篇文章重新奉献给大家,我又重新修改了一下,尽量做到详尽实用。
以下观点纯属本人经验之谈,不喜勿喷。
新购入的观赏鱼,带有的病菌一般会有三种,一种是细菌性病菌,一种是体外寄生虫,一种是体内寄生虫。
我们的专业术语就把他们统称为观赏鱼儿的内,外寄。
所以,对于观赏鱼的发烧友们来讲,新购的鱼儿需要和家中已有的鱼儿合缸的时候,往往会把新鱼放在单独的检疫缸中,进行杀菌消炎处理后再下缸,这个过程就称为观赏鱼的检验检疫。
关于检验检疫的用药方法,一直在鱼友中存在着巨大的争论,所以在此呢,本人仅以本人的经验和操作实例加以说明。
争论是永远存在的,但实践出真知。
先谈谈细菌和外寄的检验检疫方法。
首先,我们的检疫缸不应太小,至少也得装一百升水,并且各种配套设备齐全。
我最早用的细菌和外寄检疫方法是跟养金鱼的老人学的,就是用百分之三的食盐浸泡鱼只五至十分钟左右即可。
他养金鱼几十年,一直都是用此方法进行检疫,效果很好。
以前我也用此方法给金鱼做检疫,效果也不错的。
但是到后来,我就感觉此方法不是太好,因为有些不耐盐的热带鱼经受不了此方法的折腾。
此方法较适用于不怕盐的鱼儿,特别是锦鲤和金鱼。
那么,我们当时就流行了另外一种细菌加外寄的检疫方法,那就是高锰酸钾加维生素C片加复方新诺明片。
这种方法对于金鱼和热带鱼都较适用,可以有效杀死各种体外寄生虫。
方法也很简单,先把检疫缸中的原缸水抽出一半来备用。
然后放入高锰酸钾,调成大红色,浸泡鱼只十至五分钟左右,浸泡结束后每三百斤水加维生素C片,八至十片。
大约在停十分钟左右,高锰酸钾就可以被迅速还原了。
期间过滤设备一直开启,增氧设备可以不开。
还原后,细菌及体表虫基本可被杀灭,然后把备好的剩下半缸水倒回原缸。
再按三百斤水加十片复方新诺明的量,进行保养即可。
第二天可换水三分之一。
然后观察两天,每天继续换水三分之一。
连换个三天左右就可以了。
这就五天过去了。
鱼类病虫害的分类——八百洞庭曾宪义一、鱼类原虫病: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等。
二、鱼类蠕虫病: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称鱼类蠕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
三、鱼类甲壳动物病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
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
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
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
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
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
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
常见的鱼类寄生虫及治疗方法1、车轮虫2、九江头槽绦虫3、马颈鱼鲺病4、毛管虫寄生态5、台湾棘带吸虫成虫6、尾孢虫病7、吸虫8、虾蟹类纤毛虫9、小瓜虫10、鱼鲺11、指环虫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检查与诊断正确的鉴定病原生物与统计其寄生强度是诊断鱼类寄生虫病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
其方法如下述。
一、检查病鱼应注意的事项1.作检查诊断的病鱼要采用活鱼或刚死不久的,否则会因鱼死后太久,而使某些症状消失或体表的病原体死亡或病原体离开宿主而无法鉴别,影响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正确性;2.检查过程中要保持鱼体表面的湿润。
因鱼体一经干燥,部分病征就自行消失,病原难于识别。
取样时标本(待检病鱼)应放在盛水的桶中,如路较远,病鱼应用湿布或湿纸包裹,以防干燥;3.检查时,分离器官应力保各器官的完整性,并分别放置,特别要注意,切莫让各器官之病原相互污染,并保持湿润,防止干燥;4.所有用具要洗净,防其相互污染,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会发生忙乱或遗漏。
遇一时不能肯定的病原或病变的材料应留下标本,以备进一步研究。
二、检查方法1.现场观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察看现场,测量池中的水温及pH值,察看水色、水源和塘面及鱼群的活动与死鱼的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详细记录以备作为确诊时参考之用;2.肉眼检查鱼类的寄生虫病有时会在有关部位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呈现出症状,有时症状清楚,可用肉眼作现场初步诊断。
但有时有些病并无特殊明显的症状,或由于病原体细小或隐藏于组织器官中,肉眼难于查看。
因此,凡有条件者应进行镜检,以保诊断之准确;3.镜检即是利用显微镜或解剖镜进行检查。
主要采用水浸片法、压片法和涂片法三种方法。
水浸片是最常用的一种。
取一点受检的组织,如鳃丝、体表溃疡处、消化道的内含物、体表附着物或粘液等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清水(或海水)用镊子将组织分散,加上盖玻片,稍加压平,即可观察。
受检组织不能放置于玻片上太多、太厚和互相重叠。
鲑科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及其控制措施(1) 作者:陈昌福1 张喜贵2 孟长明2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21期陈昌福1 张喜贵2 孟长明2属于鲑科鱼类(Salmonidae)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冷水鱼类的养殖,在我国逐渐受到养殖业者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
本文介绍鲑科鱼类的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
1.弧菌病(Vibriosis)除虹鳟外,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等鱼类也发生弧菌病。
从幼鱼到亲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不过,以100g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生这种疾病。
虽然这种疾病可全年发生,而在水温15~18℃以上的初夏至秋天具有更易发病的倾向。
【症状】多数患病鱼游泳不活泼,在排水口周边浮游。
外观上体色变黑,眼球突出、发红(图1)。
具有鳍条基部、体侧部发红,肛门发红、扩张等症状。
解剖检查时可见如下特征性病变:肠管卡他性炎症、肝脏有出血斑、脾脏肿大等。
【病因】是由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的短杆菌,血清型为J-O-1(A)、J-O-3(C)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J-O-1(A)的病海鱼弧菌(Vibrio ordalii)感染所致。
【对策】通常认为这种病原菌是养鱼池的常在菌,如果条件改变随时都可能致病。
因此,应避免由于过度密饲等病因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性刺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可进行投药治疗。
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
现在,预防这种疾病已有市售的疫苗,如果正确接种,就可以在鱼体达到上市规格之前可以避免发生弧菌病。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是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下是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1. 样本采集
首先需要采集水产动物的样本,包括鱼、虾、蟹等。
在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选择健康的、无异常症状的个体作为样本。
2. 细菌分离
将样本切割、磨碎或处理后,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
常用的培养基有MacConkey、血平板、营养琼脂等。
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前需要进行纯化,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3.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是确认致病菌种类的关键步骤。
现代通用的细菌鉴定方法是基于分子技术,如PCR、16S rRNA测序等。
但传统的生化鉴定法仍然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生化鉴定法根据细菌的代谢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氧化-发酵试验、气体液体色谱、荧光抗体等。
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判断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该试验通常使用Kirby-Bauer法或最小抑菌浓度法。
通过该试验可以选择出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株,为治疗提供基础。
总之,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是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目前鱼类主要微生物病原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其通用的分离鉴定方法主要是培养法,即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目标生物进行培养、纯化,继而开展相关鉴定工作,其最重要的关键点即培养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给鱼类病原微生物鉴定带来极大便利,推动了鱼类病原学的革命性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并非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培养。
而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鱼类病原呈现多样性,一些不可培养的(或者常规条件难以培养)细菌、真菌也可能成为鱼类病原菌,因此迫切需要革新病原分离鉴定的技术。
本文以黄颡鱼腹水病病原分离鉴定为例,介绍一种新的鱼类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主要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在功能上的高度保守性以及又有一定程度的高变性,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从而检测到可培养以及不可培养的细菌种类。
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被普遍使用于各个领域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
针对水生动物细菌性病原,可采取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解决难培养或者不能培养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病原确定问题,直接取病样测序获取发病鱼相应病灶部位及相关组织器官细菌群落,通过高通量获取细菌种属信息,从而对可分离培养的细菌制定针对性的分离培养措施,对不可培养细菌也可了解其大致信息以便进行毒力相关研究。
二、应用实例1.流行病学调查荆州某黄颡鱼养殖场暴发腹水病,笔者对养殖情况、周边环境、发病史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黄颡鱼发病的典型症状,并取样进行液氮保存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
2.16S rDNA细菌多样性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取6尾具典型患病症状的黄颡鱼置于操作台上,用灭菌剪刀将黄颡鱼腹部戳破,将腹水分别装入两支10毫升的离心管中,一支加入20%甘油置于-80℃冰箱保存待用,另一支送至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抽提DNA并在IlluminaMi-Seq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
爱德华氏菌属1、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
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就是鲇鱼肠道败血症。
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与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与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
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就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就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就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就是微弱的。
弧菌属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兰氏阴性、直或弧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极生单鞭毛(有鞘膜)运动,单个或成双相连(有时3~4个排列成短链),亦可呈多形性,细菌运动呈活泼的穿梭状。
该菌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黏稠、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直径1-1、5mm 。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基本同上,但菌落周围呈现溶血、河流弧菌就是淡水养殖鱼类(鲢、鳙等)细菌性败血症的一种致病菌、分离培养:取被检牙鲆病变组织材料无菌操作接种于含7%兔血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置28℃培养24-48h做细菌分离,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菌落数量、分布及同一性等方面的检查后,从每尾鱼的分离菌落各择一定数量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斜面(28℃培养24h)做纯培养后,置4℃冰箱保存供鉴定用。
菌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透明至半透明、呈浅灰色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0、3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2mm左右,生长中度。
菌落在血液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呈乳白色,不溶于血、湿润闪光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0、5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5mm左右,生长中度。
(这株菌在许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不过形态不一样)。
在37℃下不生长,在28℃下生长。
气单胞菌属1、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与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与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
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2、温与气单胞菌温与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个别菌体稍弯曲),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无芽孢,大小多在(0、5-1、0)μm×(1、0-2、0)μm危害的对象主要就是鲫、鲢、鳙、鲤、草鱼、青鱼等。
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引起细菌性败血症。
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与。
该病就是淡水养殖中危害最大,流行范围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
3、斑点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为两端钝圆,多成对、少数单个排列,有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大小为(0、4-0、5)μm×(1、0-1、3)μm的革兰氏阴性菌。
4、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为嗜温的、有运动性的气单胞菌群,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单端鞭毛,具有运动性,为条件性致病菌。
可引起草鱼、青鱼出血性败血症。
5、荧光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就是假单胞菌属中的常见致病种,为直或轻微弯曲的杆菌,但不就是螺旋状的,大小在(0、5-1、0)μm×(1、5-5、0)μm,菌体一般较短且细,无菌柄也无鞘,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几根极生鞭毛运动。
可引起赤皮病、烂鳃病、白云病。
6、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琼脂菌落呈圆形,24h 培养后中等大小,略黄而稍灰白,迎光透视略呈培养基色。
该菌可引起竖鳞病,为水中常在菌,就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主要危害鲤、鲫、草鱼、鲢等,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
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
本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发生时鱼体鳞片竖起。
分离培养:病原菌分离无菌采取发病细鳞鱼体表溃烂处、背鳍基部、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与TSA(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上, 28℃培养24h, 挑取单个优势菌落再次划线, 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4℃保存备用。
鉴定方法:气单胞菌的鉴定方法有免疫学鉴定法、生化鉴定法与分子鉴定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28℃培养24h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长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隆起、不透明、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上仅划线起始部见微弱生长、薄层的菌苔及无色小菌落。
在TSA上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浅灰白色,未见水溶性褐色色素产生。
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形态呈球杆菌,成双、短链或成丛排列,无鞭毛,无荚膜。
柱状噬纤维细菌特征:柱状噬纤维菌为噬纤维菌属细菌中常见的致病种,为中等大小但偏长的杆菌,菌体长为2-12um ,宽为0、4um左右,两端不尖,无荚膜及芽孢,适宜生存温度为25-30℃。
在噬纤维菌培养基中能良好生长可形成黄色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可形成黄色菌膜、若震荡培养则呈均匀混浊生长,菌体一般培养到第4天后开始老化,最高耐NaCl浓度为5g/L,在海水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在pH6、5-7、5生长良好,危害:该菌引起的烂鳃病在草鱼、青鱼、鳙、鲤等均可发生,但主要就是危害草鱼。
全国各地均有该病发生在水温15℃以下一般少见,约20℃时开始流行,流行的最适水温为28-35℃。
柱状噬纤维菌为我国草鱼烂鳃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等的病原菌。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与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分离培养:平板划线分离。
取病鱼鳃丝小块,置于滴有无菌水的载玻片的边缘约l0 min,用接种环蘸水,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采用平板划线方法,不重复的划线,尽量产生单个分散的菌落,在恒温培养箱中25℃温度条件下培养2~3 d。
纯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试管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8~30℃温度条件下培养24 h。
病原体检测方法:菌落形态观察。
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接种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5℃温度条件下培养2 d左右。
革兰氏染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验,涂片上有棕色细长颗粒,颗粒大小与杆菌一致。